好書試閱

第一章 人生因繽紛的事物而更加多彩

「喜愛很多事物是好事,因為愛蘊含著力量。越是深愛一件事,越會有所成就,也更有能力去成就。懷抱愛而做的事,都是好事。」——梵谷

與愛戀心理學有關的書很多,但這本不一樣。本書在討論的是對事物、對物品難以割捨或樂在其中的愛。從世界上琳瑯滿目的選項中,我們挑選了自己熱愛的事物。舉例來說,光是一家沃爾瑪超市就有十四萬種的商品,在每次一小時的購物過程中,我們眼睛掃過的物品就比古代人一輩子所目睹過的還多更多。更不要說亞馬遜網站上有兩億種的商品了。對於現代人來說,有數不清的物品可以買來收藏,也有用錢也買不到的手工禮物或國家認同等。我們也會從五花八門的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最常見的有閱讀、聽音樂或從事園藝,有些人則熱愛一些小眾的活動,例如軍事重演。總之,選項不計其數,就看你如何精挑細選。

在二○二一年,美國的廣告業主總共花了七千五百五十五億美元,來搏取消費者的注意力。各大廠商花這麼多錢,才能把人們的好奇心提升為花錢購物的欲望。由此可見,愛上某個事物是相當不尋常的事情。

最受喜愛的事物是什麼?根據我過去三十多年來的研究,第一名是大自然,或是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活動,例如爬山或健行。不管是觀念保守的獵人或熱愛自由的背包客,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彼此的共同點。大自然也以某種象徵性的方式在愛我們。科學研究顯示,置身於大自然之中,或僅僅是望著眼前的盆栽,就能提升幸福感。相較之下,對上帝與對寵物的愛就沒那麼普遍。

這就是戀物最明顯的範例。自古以來,人們都浪漫地認為,你我都能在地球上的某處,找到命中注定的愛人。同樣地,世上每樣事物都會有人喜愛和收藏:手銬、精雕細琢的馬桶坐墊、雪茄盒、裝保險套的小鐵盒、飛機上的嘔吐袋等等。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就是收藏界中的佼佼者,他沒在拍片的時候,就會四處尋覓古董打字機。

有些人則是有不尋常的嗜好。蘋果公司的創辦人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喜歡玩賽格威馬球(Segway Polo),谷歌的共同創辦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則透過玩高空鞦韆(trapeze)來舒壓。有的人所熱愛的事物非常平凡。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是專業的泥水匠,還曾花了兩年親手修砌自家的老屋,並獲頒英國建築工人聯合工會的見習證。挪威人不光是喜歡森林,還熱愛被丟進壁爐裡的柴火。挪威的電視台在二○一三年播放了一檔長達十二小時的節目,名為「國家柴火之夜」(National Firewood Night)。節目一開始,一群爐火迷在探討砍柴和堆柴的技巧,接著播出的是八小時不間斷的爐火燃燒實況。這樣的節目,竟然有百分之二十的挪威人在收看,還全部看完。

戀物小測驗

下面這個小測驗,可以測試你對自己所愛事物的情感。我和拉吉夫・巴特拉(Rajeev Batra)及瑞克・巴戈齊(Rick Bagozzi)兩位同事花了好幾年才設計出這項問卷,並發表於頂尖的科學期刊上。
在開始做測驗前,請先在心裡選定一樣你喜愛的物品或是活動,只要不是人類就好。接著閱讀底下的每一句話,非常同意的話給五分、同意的話四分、普通給一分、不同意給三分,非常不同意的話給一分。最後再把全部十三題的分數加總起來:

1.整體來說,我對這項事物有非常正面的感覺和評價。
2.我對它有明顯的想望與追求。
3.我樂於投注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去追求。
4.我已經投入很長一段時間了。
5.我和它是天作之合。
6.我很享受這項事物。
7.它會影響我的喜怒哀樂。
8.我對它的投入,多少說明了我骨子裡是怎麼樣的人。
9.這項事物有助於我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10.它讓我的生命更有意義。
11.我時不時都在想這項事物。
12.在長遠的未來裡,它仍會是我人生中的一部分。
13.要是這項事物不在了,我會感到很失落。

得分解析
真實的愛戀:六十五至六十分
還算喜歡:五十九至五十分
沒有也沒關係:四十九分以下

戀物的標準通常都是自由心證,不過從這項測驗,我們就能理解自己有多迷戀那項事務。總分超過六十的話,代表真真切切地愛著它;五十九分到五十分之間的灰色地帶表示有些喜歡;若總分低於四十九分,那就是明顯沒感覺了。

誇大優點

對多數人來說,熱愛某些事物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有些人卻不這麼認為。泰倫斯・辛普(Terence Shimp)和湯瑪斯・麥登(Thomas Madden)在一九八八年發表了先驅性的研究。他們認為,「喜愛」事物只是一種形容或比喻,並不是真正的情感。

不過,後來有許多研究都證實,戀物是真正的情感,雖然這跟人類愛不完全相同。愛有很多種:浪漫愛、柏拉圖式的戀愛、親情、手足之情和單戀等。每種愛都有不同的特質,而有些只會發生在特定的關係裡,舉例來說,愛情含有性欲,但親情就沒有。不同的愛也會因情境而有所變化。同理,我們對某事物的愛,有一部分是出於當中所涉及的人際關係,所以會和其他種類的愛不同。

說到底,戀物的根源是對人的感情,透過這樣的探究,我們就更能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有時,「愛」這個字是用來形容某件事物十分優異。舉例來說,若有人說「我超愛你的髮型」,那他可能只是想稱讚你的髮型。這種說話的方式叫作「提喻」(synecdoche),即藉由某一部分來指稱全體,比方以「車頭不錯」來表示「這是台好車」,或是以「移動你的腳步」來表達「請你過來這裡」。用「愛」來表達「優異」則是一種反向的提喻,前者是一種全面的感受,後者是一種觀點。

這就證明了,某事物的優異之處也是我們愛上它的原因。因此,無論愛再怎麼神祕難解,當我們談起所愛的事物,就可以洋洋灑灑列出它的優點,比方說,跑步令人精神充沛、特斯拉電動車的性能很好。我在研究中發現,談起自己所愛的事物時,百分之九十四的受訪者會講到該事物的優點,不管他們的依戀對象是什麼。有個受訪者說:「如果死後有天堂的話,那裡供應的餐點一定是我最愛的波士頓龍蝦。」

這種態度就像家長誇大孩子的才華。從這一點看來,對事物的愛就像對親密伴侶一樣。一九八八年,伯納德・默斯坦(Bernard Murstein)研究發現,愛上一個新對象時,都會認為對方滿是優點。這種心態就是所謂的「情人眼裡出西施」。想當然爾,沒有人是那麼優異又完美。隨著熱戀期過去、意亂情迷消退後,為了維繫感情,我們就得學著接納彼此的缺點並放大優點。

這麼做有不少好處。伴侶的幸福感不在於精準地評價對方,而是得設法維持對彼此的正向錯覺。事實上,婚姻幸福的人,對配偶的觀感比較正面,甚至高過於配偶對自己的評價。同理可證,誇大所愛事物的優點,對它的滿意度就會變高。

更令人驚訝的是,對某事物有正向的錯覺時,不但能體會它的優異之處,也更懂得享受它。舉個例子,在請朋友品嚐便宜的紅酒前,先告訴他這酒非常昂貴,對方就會覺得好喝。他絕不是在講客套話。科學家在掃描大腦後證實,在品酒前抱持正面的信念,飲用後的感覺會更好。不光如此,在閱讀一本漫畫前若保持較高的期待,讀起來就會覺得更有趣。【9】

無條件的愛

有次我在演講中談到這個概念,結束後有位先生來找我討論。他說,他的弟弟有智能障礙,所以從一般標準來看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他弟弟「貼心、溫柔又很感性」。這位先生非常愛自己的弟弟。由此可見,愛不必然要和「優異」有關。

有趣的是,這位先生在談到自己的兄弟時,他強調對方非常感性,這確實也是一種優點與相愛的理由。除此之外,兄弟情誼大多是無條件的愛。心理學家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Sternberg)認為,這種愛是一種決心,無論好壞,都要接納對方的全部。它和基督教信仰中「恩典」有緊密的關聯,也就是說,即便人類充滿了缺陷,神仍賜於我們愛。一如十八世紀的法國散文作家朱貝爾(Joseph Joubert)所說:「所謂的仁慈,便是以超乎對方應得的愛,來愛對方。」我敢說,心中若沒有懷抱無條件的愛,任何人都不可能有成功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幸福的家庭生活。接下來我會一再強調,戀物就是「過度」在乎某個事物,而這種情感並不是奠基於它能帶來的實際利益。

這便是戀物和愛人的最大差異。我們對事物的容忍力遠低於對人的包容力。一旦發現所愛之物有重大的缺陷,我們就不再那麼愛它(雖然還有些好感,無法輕易割捨)。這並不代表我們只愛完美的事物,但只要有一些缺點,就足以澆熄我們對它的愛。我們對事物很少有無條件的愛。

我們有時會依戀有缺陷的物品,因為它與自己所愛的人有關。例如,家長都會愛自己孩子畫的圖,哪怕只是不成形的塗鴉。我們愛它遠勝於鄰居小孩畫的傑作。正如月亮的光暈是來自於太陽,家長對孩子塗鴉作品的愛,其實是源自於無條件的親情。不過,家長還是會把畫得最好的那幾張收藏在畫冊中,可見他們還是懂得分辨作品的好壞。

再者,對於花錢買來的東西,人們的容忍力更是特別的低。有位受訪者告訴我,每當有新的3C產品問世時,他就會喜新厭舊,哪怕原有的器材還是很好用。

幸好,人不一定只喜愛昂貴、頂級的產品(否則我早就破產了)。只要價格划算、品質符合標準,我們還是願意容忍某些商品的小缺陷。有趣的是,喜愛奢侈品的受訪者一開始都會抱怨,這些東西非常好,就是價格太貴了。但他們馬上又會強調,那個品牌非常好,花在上面的每一分錢都很值得。因此,討論到價錢時,一半是抱怨,另一半是在炫耀;那物品就是這麼美妙,才值得花這麼多錢去享受。

愛人是人類的根本需求,但對事物的愛就是可有可無。在演化過程中,事物不是人類生活中的要角。社會學家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Christakis)在其著作《藍圖》(Blueprint)中寫道:「對早期的人類群體來說,沒有人有私人物品,不得不享有平等。」戀物也不是必要的心理需求,因此我們對事物的愛才會那麼挑剔。消費者對產品有近乎完美的要求,這也是各大公司要精進努力的目標。確實,自八○年代以降,各大企業便致力於製造更令人滿意、更值得人喜愛的商品,品質有大幅度的提升。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