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鑄風成形(精裝):明儒的學思與實踐

9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世間那有現成良知」

在注重禮儀而略顯浮華的嘉靖時期,學界亦不免沾染虛榮、空疏之習氣,著名學者四出講學,勞動官府,聳動人心;另有一批山人、術士之流游走公卿巨室門下,憑藉謀略、法術博取利祿、聲名。謹守學者本分的羅洪先無異是這種時尚風潮下的一股清流,他年輕時「聞有為性命之學者,則累饑犯險,遭逆旅捽詈,往從之不悔」。至晚年學有所成,「扁其室曰『止止所』」,寓畢志林壑、不復出仕意。「又於止止所後闢有斐亭」,日與門生、故舊講學其間,雖偶參與地方興革事務,然不復過問國家大事。羅因而能在嚴嵩亂政的嘉靖末期保全清白、晚節,赢得後人欽敬。

據黃宗羲的分析,王守仁治學凡歷數變,初「泛濫於詞章」,「繼而偏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三變而始得其門,自此之後,盡去枝葉,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為學的」。王學也是到第三變才脫離朱學,自立門戶。因盡去枝節、直溯本源,使王學較朱學顯得更簡易、直捷,故動能劇增,吸引許多原礙於循序格物之繁瑣而自外於理學門牆的知識份子。羅洪先求學過程中也大致經歷了陽明的前三變,先是致力於舉業,後從李中(一四七九至一五四二)習濂洛之學,晚年靜坐悟道,與陽明龍場一悟相應證、契合。惟陽明「江右以後,專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習不慮,出之自有天則」。王學至此更為簡捷,動力越大,人人皆有良知,個個可為聖賢,依良知指引而行,文盲小民亦可行聖人之道。然這第四變始終不能為羅洪先所接受,在他的實證體驗中並無此一境界。所以他強調「世間那有現成良知,良知非萬死工夫斷不能生也」,這種主張固然對王學末流理慾不分的放蕩行徑有遏阻作用,但也同時扼殺了王學向社會底層散布的活力。

明末國勢日非,在東林諸儒倡導下,士大夫治學漸轉趨經世致用,學風為之一變,羅洪先特立獨行的治學風格開始廣受重視。清初身受國破家亡之痛的黃宗羲更將羅奉為王學正宗。及至現代學者,因欲連接元至明初和明末清初二時段的朱學傳承,遂將羅洪先學術引向程朱學脈,以填補這段空白。綜而言之,羅洪先生後評價亦「凡三變」,學界對其學思菁華為何之認定莫衷一是,惟各家學者均公認羅是一位言行如一、全心追求真理的學者。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