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實義

9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此經係大般若經第五百七十七卷、如來說此經、以四念處為宗、以空慧為體、專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相之理。世尊以此經啓發末世眾生、棄八萬四千小法、趣向大乘、成就「金剛清淨法身」到佛彼岸。故云: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謂不生不滅清淨法身。此即「見性」證「無生忍」的「圓明本心」也。
• 般若:謂無上大智慧大正覺。
• 波羅蜜:謂到佛彼岸。
• 經:謂豎窮三際時、橫遍十方處、永遠不變不易的真理。

◎法會因由分第一
本段述記如來演說此經的因由、故云:法會因由分。如來於此經中、引用人類六根所見所能分別的「事、物」來譬喻人體的各種靈明覺知|佛性。讀者不可不知也。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註解: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我阿難、隨侍世尊釋迦牟尼佛於十七年當中、聽世尊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修行如來第一義住的基本法則。
這部經、是宇宙至尊主宰、彌陀如來世尊、以「法身」親臨於此娑婆世界、示現為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這一段時間、世尊釋迦牟尼佛住在給孤獨長者向舍衞國祇陀太子買下、建設講堂的果園中、與大阿羅漢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善男子)、優婆夷(善女子)等大眾。是時、聲聞眾(比丘、比丘尼)有一千兩百五十人、聚會於給孤獨園中、恭聽如來世尊演說佛法。
• 舍:喻心為性之舍。
• 衞:喻明自本心、衞護自性清淨法身。
• 國:遠喻國度、近喻身。
• 祇樹:祇陀太子留下的桔子樹。
• 給孤獨:富有長者之名。
• 千二百五十人:謂耶舍長者子之朋黨有五十人。優樓頻螺(木瓜林)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河)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城)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師徒一百人。大目犍連師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並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無所證、承佛化導、即得正果。為報佛恩、一一法會常隨不捨。故諸經首列大比丘眾、皆云「千二百五十人俱」也。

經文: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衞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註解:適逢世尊教諸聲聞眾(比丘、比丘尼)持八戒齋、日中一食托缽之時的時間、已經近了(上午十時出外托缽)。世尊及諸聲聞眾(比丘、比丘尼)、穿著袈裟幔衣、左手執缽、右手執持錫杖。入舍衞大城托缽乞食、每人僅限向七戶人家乞食、且限僅能受一個人的供養。如來世尊、及諸比丘、比丘尼等、於舍衞城中、次第托缽化齋畢。一同回到祇樹給孤獨園中、自食今日托缽時、受人供養的食物。吃完之後、世尊及諸聲聞弟子、收好了衣 缽 錫杖、洗淨兩腳之後、各自坐在先前聽佛說法的位置上。
• 法會因由分的敘述、是在暗示眾生、若要得聞「金剛般若波羅蜜」無上法藏、必須在適當時間供養如來。如來受供養已、必敷座而為「須求無上菩提」的大眾、宣演「金剛般若波羅蜜」無上法藏、令一切大眾得出生死。
• 如來本不受三界諸物之食、為利益眾生故而受人天供養;菩薩入世、眾生若不尊重、即使將「清淨法眼」全部宣說、又奈何?是故金剛經首、先說托缽、待受供養之後、再敷座而為眾說法。
• 化齋時立於距門口三步之處、以大力頓錫杖三次、若無人開門、則往別家乞之。此因有世尊弟子長相高大凶惡、拍門乞食、驚嚇孕婦流產。是故世尊令諸弟子、必須衣著整齊、如法乞食。
• 世尊於取涅槃當日、教示諸聲聞比丘、不得貯存宿糧、金錢、珠寶。托缽只能化齋、且須持錫杖始可托缽、不得托缽乞錢、且須如法托化、以免破戒。日中一食、必甚饑餓、若有施主施捨、必能深深感激勵志而自覺 覺他;若在寺中自設鼎灶、貯存糧食、手自作食、焉能感眾生之恩?若托缽乞錢、心已貪著、三毒不除、如何有戒定慧?何出生死?

◎善現啟請分第二
謂如來以神力分身示現一個善知識、應機向如來本尊請法也。
• 善現:世尊以神力善巧示現也。
• 啓請:再三向世尊請求示教正法也。

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註解:這時候、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修行者、名叫:須菩提、在大眾中、從座處起身、走到世尊釋迦牟尼佛座前。披上袈裟、偏裸右肩右臂、左足踏地在前、右膝跪地在後、雙手合掌、非常恭敬的向世尊釋迦牟尼佛請示、說:三界內外、唯一的宇宙至尊、世間難遇難逢的救主釋迦牟尼佛;在三界內外、無量無邊的宇宙中、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身量無邊、智慧無量、神力無量、大慈大悲的宇宙至尊主宰、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三界內外、無量無邊宇宙中、無不時時刻刻、保護與關懷一切「修習佛道」的眾生;無不時時刻刻、以善巧方便、種種譬喻、將大乘佛道、無上法藏、教化勸導於無量宇宙中、一切修習佛道的眾生。
• 長老:有福報、有智慧、能自利、利他的長者。
• 須菩提:此人乃如來分身示現、應機而向世尊請法、以利益無量眾生也。如來為眾生演說「金剛般若波羅蜜」、令眾生成就無上菩提;眾生若要成就此一大事因緣、就必須發無上菩提之心、修「無諍三昧、無相三昧、解空第一」、才能到佛彼岸、故名:須菩提。
• 須菩提三字乃如來呼叫末世中一切「須求無上菩提的人」的意思!如來講經、皆以譬喻而為宣說者居多、是故要讀佛經、非是文字上之事、而是另有所指、另有所喻也。
• 希有:非常難得、難遇、難有;希望永恆的有。
• 如來:在三界內外、無量無邊的宇宙中、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身量無邊、智慧無量、神力無量、大慈大悲的宇宙至尊主宰、本師釋迦牟尼佛。(註:往後「如來」「世尊」皆以此解釋為準。本師釋迦牟尼佛乃是宇宙唯一永恆的至尊主宰真神所示現。)

經文: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註解:今恭敬的向「宇宙至尊」請示大乘佛法!若有俗家善男子、或俗家善女人、於自心中、志求「如來無上正智正等正覺、自覺、覺他、覺行、三覺圓滿、無上道心」、要用什麼方法修行禪定、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以什麼方法、摧破一切世間的「見思、生死、無明」諸惑呢?
• 阿:無內無外廣大無邊。
• 耨多羅:如來第一義、見性的正法眼藏。
• 三藐:依如來見性正法眼藏、戒定慧等六波羅蜜善修滿足。
• 三菩提:成就「自覺菩提、覺他菩提、覺行菩提」無上正智正等正覺。
• 心:無上願力、無上道心。
• 應:修行。
• 住:禪定。
• 見思、生死、無明諸惑:詳見書後註解。

經文: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註解:世尊釋迦牟尼佛讚歎說:你真正是「解空第一」的大善知識啊!須菩提!正如你所說的、我如來世尊、在三界內外、無量無邊的宇宙中、無不時時刻刻、保護關懷一切修習佛道的眾生。無不時時刻刻、以善巧方便、種種譬喻、將大乘佛道、無上法藏、教化勸導於無量宇宙中、一切「修習佛道」的眾生。你們現在要專心的聆聽、我如來世尊、現在為你們解說。
• 解空第一:依四念處四句偈、而悟「身空、心空、性空、法空」而入「真如實相三昧」也。
• 四念處四句偈:詳見書後註解。

經文: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註解:若有俗家善男子、或俗家善女人、於我如來世尊取涅槃後、於自心中、志求「如來無上正智正等正覺、自覺、覺他、覺行、三覺圓滿、無上道心」、應依我如來世尊於此大般若經中所說的方法、修習禪定;應依我如來世尊於此大般若經中所說的方法、摧破一切世間「見思、生死、無明」諸惑、方可成就「如來無上正智正等正覺、究竟不生不滅的無上佛道。」
• 「見思、生死、無明」諸惑:詳見書後註解。

經文: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註解:須菩提回答:是!是!我們一定依世尊的教導、我們非常希望能聽聞「佛道微妙無上的法門」。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如來於此段提示:無上乘見性佛道、乃從四念處令「身、心、性、法」皆空、佛性由無相而生、如是無相、則四十八願淨業所成「華藏微妙光明相」於自性中「無相不相」。亦能於華藏無量光明相中「不相無相」、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具足照了」、成就「不空成所作智、不即妙觀察智、清淨平等性智、不離大圓鏡智」、離一切外道、離一切相、即是無上大乘「見性成佛」之正確宗旨、故名:大乘正宗分。
• 四念處:詳見書後註解。

經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註解:如來世尊釋迦牟尼佛對須菩提尊者說:一切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指曾於諸佛所、修植福慧、而能發無上道心、修行如來第一義住、以凡夫之體「修行成佛」的大善人)、應依我如來世尊的「四十八願」無量妙義、「四十八願」中的無量智慧、摧破一切世間「見思、生死、無明」諸惑。
• 佛告須菩提:實際上、世尊是對末法世一切須求無上菩提的佛子說。
• 如:依循。
• 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是如來最後垂範首楞嚴第一義諦‧觀無量壽佛四十八願無量義禪經、那一部見性 成佛之經典。
• 見思、生死、無明諸惑:詳見書後註解。

經文: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註解:如三界中、六道「二十五有」一切無量萬類有情、不論是在「欲界天」中、或閻浮提(地球)中、一切由產卵之後孵化、而有生命的。一切由胞胎生長、而有生命的。一切由水濕之處生長、而有生命的。一切由微小生物繁殖、而有生命的(例如:蜜蜂、昆蟲、蚊子…)。或在「色界天」的一切眾生。或在「無色界天」的一切眾生。或在「色界天」中的「有想天」。或在「色界天」中的「無想天」。或在「無色界天」中的「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我如來世尊、分身無量無數、在三界「無量諸界」中、教導眾生、修習如來第一義住、使無量眾生、證入「究竟不生不滅」成就「無上佛果」得大解脫。
•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此處是如來以密語喻示「人類」即是「四生、六道、三界」之身。
四生:
(一)胎生:謂人從母胎而生也。
(二)卵生:謂人之胞胎係由父精母卵結合之受精卵、分裂而成胞胎也。
(三)濕生:謂精子、卵子都必須在濕潤的狀態中、才能生存成長也。
(四)化生:謂精子、卵子本無形體、乃由人體造化細胞、自然化生而成。
三界:
(一)欲界天:謂從肚臍以下乃性慾之處、眾生貪「慾」、故曰:貪是欲界。
(二)色界天:謂由臍至眉之體、乃眼耳鼻舌身五識染五塵成五欲之處、五欲(色聲香味觸)若不遂心即起「瞋」、故曰:瞋是色界。
(三)無色界天:謂腦功能也、從眉至百會頂、乃「癡迷妄想」之處、純想無物、故曰:癡是無色界。宇宙本是無限廣大的空間、哪有三界的分別?世尊說「三界之相」、實是喻眾生色身具有貪 瞋 癡的惑業;然貪 瞋 癡即是佛性入凡的顯現、若能轉貪 瞋 癡為戒 定 慧、見自本性、明自本心、即是「佛」!
• 有色:色者、形也、質也。有色在人體係指皮、毛、血、肉、筋骨、肢體、精液、細胞、臟器、精子、卵子、血球…等、眾生軀體中的一切物質也、其中皆是佛性在作用也。
• 無色:謂在人體無形無質而有佛性之作用者;此指「心與識」之貪 瞋 癡。癡者:妄想、分別、執著、妄為也。
• 有想:謂在人體有想而有佛性之作用者。即人之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與「隨意肌」的運動、及部份的「內分泌」、隨著七情而有所改變、隨著七情而運作施為也。
• 無想:謂在人體無想而有佛性之作用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客塵、人雖無所思惟、其作用亦自然有也。
• 非有想:謂在人體非有想(不需要有想)而有佛性之作用者。體內的新陳代謝作用、神經傳導作用、不隨意肌的運動作用、心臟與消化系的作用、血液的循環作用、肺的呼吸作用、與及部份的內分泌作用。
• 非無想:謂在人體非無想(不是沒有想)而有佛性之作用者。性慾的衝動、瞋恨的衝動、貪求的衝動、八風(利衰毁譽、稱譏苦樂)的感受是也。
• 無餘涅槃:謂證真無漏解脫也、亦即「證無生忍」不生不滅、無上覺道也。
• 滅:滅盡無明、身心寂靜。
• 度:永證涅槃、永斷生死、到佛彼岸。
• 滅度:前述一切諸有眾生、皆因妄惑而生、若能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見性功深、入無生忍、妄惑不生、正念不滅、則出生死、故曰「滅度」。

經文: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註解:我如來世尊、以四十八願第一義住無上「佛道」、度脫無量世界中、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然而眾生必須依如來正法見性、滅度自性中無量無邊無數妄想 顛倒 煩惱眾生、才能證無生忍、永斷生死。
實際上、並沒有眾生是由我如來世尊用我的「神通神力」、把他超渡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都是眾生依佛所教「見性第一義諦」於見性中、自心自度、自性自度、而得滅度的;非是佛來度、亦不是法師度的。世尊或法師只能敎你自度、無法度你啊!若要成佛出生死、惟只見性一法門、全憑自心起四智、慧日法光朗乾坤、循願觀照法界性、三身 五眼總一人、六波羅蜜惟心造、七佛如來性中存、念念真如八正道、六通 三明出凡塵、十力具足四無畏、一行 一相 雙三昧、見性成佛禮世尊。
• 眾生:謂自己的「邪迷心、誑妄心、偽善心、嫉妒心、惡毒心、愩高心、輕慢心、分別心、貪愛心、執著心、好勝心、好奇心…一切虛妄思想心」等、盡是眾生。

經文: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註解:這是什麼道理呢?須求無上菩提的佛子們!如果修行「佛道」的行者、有愩高我慢之「我執我見」;或有分別為「他」、於眼耳鼻舌身、常著於男相 女相、而迷於色聲香味觸之「人相」;或著於、「計有」、「計無」、「計斷」、之「眾生相」;或著於「計常」之「壽者相」;雖名份上、被尊稱為「法師」、「善知識」、「上師」、而實際上、並非修行菩薩道的行者。以其不能恭敬信受如來第一義住見性無上佛道之無量妙義故、雖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亦不能超出三界六道、永於二十五有中、受身生死、輪轉不息。這種人因為不能離癡(妄想、分別、執著、妄為)故、亦不離「貪、瞋」;三毒業種常萌不能斷、何能出生死?!
• 菩薩又名:菩提薩埵。又名:自覺、覺他、覺有情。謂如來弟子、真善知識、清淨質直、戒定慧具足、以大慈悲如來真實智慧、為一切眾生作良福田、是名:菩薩。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詳見書後註解。


◎妙行無住分第四
此段提示:如來梵行、不能依止於「外道」的表面行為、而是必需在於「自性中密行如來四十八願(見性)」的無量梵行。於「見性梵行」中、「不即於」法界性、「亦不離」法界性、行於「中道」的「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無為 常為。故曰:妙行無住。

經文: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註解:今再次的告誡、須求無上菩提的佛子們!修行於「佛道」的行者、於如來所說一切法、應不為「五陰十二入」所牽絆;應忘我 無相、無為 而為、深入禪定。
就是說、不應執著於扶乩、啓靈、通靈、跳乩、辦法會、辦活動、塑佛像、建寺廟、以貌取人、等一切「色相」上。不應追隨「名師」、求福報與知名度;不應執著於唸佛、唸咒、唱讚、誦經、講經、的「聲相」上;不應執著於以鮮花、香油、香水、栴檀、沈水、供佛的「香相」上;不應執著於以水果、食物供佛、或持齋茹素的「味相」上;不應執著於朝山、法會、拜懺、拜佛、跑香、遶佛、打七、參話頭、打手印、或剃度出家、或修諸苦行的「觸相」上;不應執著於我如來世尊說第一義住之前、所說的「八萬四千法」、執取不捨、執是者名:「法執」、若生驕慢是謂:「法相」;及我滅度後、不了義的一切「論」、一切「說」、的「非法相」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