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唯以如前已說正奢摩他,心於一緣如其所欲安置,故隨所安而住,具無分別;復離沈沒具足明顯;又具喜樂勝利差別,不應喜足。應於實義,引發無倒決定勝慧,而更修習毘缽舍那,若不爾者,僅三摩地與外道共。唯修習彼,如外道道,終不能斷煩惱種子,解脫三有。
如是亦如《修次初篇》云:「如是既於所緣心堅固已,應以智慧觀察。如是若能發生智慧光明,乃能永害愚癡種子。若不爾者,如諸外道,唯三摩地不能斷惑。如經中云:『世人雖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為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
此中說言「雖修三摩地」者,謂如前說,具無分別、明等差別妙三摩地。雖修習此,然終不能斷除我執,故云:「然彼不能壞我想。」
由其我執未能斷故,其後仍當生諸煩惱,故云:「其後仍為煩惱惱。」
設作是念:若爾由修何等,能得解脫耶?即前引經無間又云:「設若於法觀無我」等,謂若觀察無我之法,能生智慧了無我義。
又云:「既觀察已若修習。」謂已獲得無我見者,將護修習無我正見。又云:「此因能得涅槃果。」謂「此因即能得涅槃或解脫果。」
設作是念:若爾,如由修此能得解脫,若無此而修餘法能解脫否?又云:「由諸餘因不能靜。」謂「若除此而修餘道,全無此者,不能寂靜苦及煩惱。」此於唯無我慧乃能永斷三有根本,所言極為明顯。《中觀修次論》中,亦引據此破斥和尚,故於此義當獲定解。以外道諸仙亦有定、通等多功德,然由缺乏無我正見,故終不能略越輪迴。
如是前引《菩薩藏經》亦云:「未知經說諸真實義,唯三摩地而生喜足,即便於此起增上慢,謂是修習甚深義道,故終不能解脫輪迴。故我於此密意說云:『由從他聞解脫老死。』」此是大師自取密意顯了宣說。從他聞者,謂從他聞解釋無我。是故定為破除邪執,謂外不從善知識所,聞無我義而行聞思,內自能生,故說「從他聞」等。
總諸佛語,有者直接顯真實性,未直顯者,亦唯間接令於實性趣向臨入。乃至未發了真實光,不能滅除愚癡黑闇,發則能除。故唯由其心一境性奢摩他者,不能淨智,亦不能滅愚癡黑闇。故當尋求定解真實性無我義慧。如是思已定須求慧,如《修次中篇》云:「其次成就奢摩他已,應當修習毘缽舍那。當如是思:世尊所有一切言教皆是善說,或有現前顯示真實,或有間接趣向真實。若知真實,便能遠離一切見網,如發光明便除黑闇。唯奢摩他不能淨智,亦不能遣諸障黑闇。若以智慧善修真實,即能淨智,能證真實,唯以智慧正斷諸障。是故我當住奢摩他,而以智慧遍求真實,不應唯由奢摩他故便生喜足。云何真實?謂於勝義一切實事,由補特伽羅及法我二者空性。」
										如是亦如《修次初篇》云:「如是既於所緣心堅固已,應以智慧觀察。如是若能發生智慧光明,乃能永害愚癡種子。若不爾者,如諸外道,唯三摩地不能斷惑。如經中云:『世人雖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為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
此中說言「雖修三摩地」者,謂如前說,具無分別、明等差別妙三摩地。雖修習此,然終不能斷除我執,故云:「然彼不能壞我想。」
由其我執未能斷故,其後仍當生諸煩惱,故云:「其後仍為煩惱惱。」
設作是念:若爾由修何等,能得解脫耶?即前引經無間又云:「設若於法觀無我」等,謂若觀察無我之法,能生智慧了無我義。
又云:「既觀察已若修習。」謂已獲得無我見者,將護修習無我正見。又云:「此因能得涅槃果。」謂「此因即能得涅槃或解脫果。」
設作是念:若爾,如由修此能得解脫,若無此而修餘法能解脫否?又云:「由諸餘因不能靜。」謂「若除此而修餘道,全無此者,不能寂靜苦及煩惱。」此於唯無我慧乃能永斷三有根本,所言極為明顯。《中觀修次論》中,亦引據此破斥和尚,故於此義當獲定解。以外道諸仙亦有定、通等多功德,然由缺乏無我正見,故終不能略越輪迴。
如是前引《菩薩藏經》亦云:「未知經說諸真實義,唯三摩地而生喜足,即便於此起增上慢,謂是修習甚深義道,故終不能解脫輪迴。故我於此密意說云:『由從他聞解脫老死。』」此是大師自取密意顯了宣說。從他聞者,謂從他聞解釋無我。是故定為破除邪執,謂外不從善知識所,聞無我義而行聞思,內自能生,故說「從他聞」等。
總諸佛語,有者直接顯真實性,未直顯者,亦唯間接令於實性趣向臨入。乃至未發了真實光,不能滅除愚癡黑闇,發則能除。故唯由其心一境性奢摩他者,不能淨智,亦不能滅愚癡黑闇。故當尋求定解真實性無我義慧。如是思已定須求慧,如《修次中篇》云:「其次成就奢摩他已,應當修習毘缽舍那。當如是思:世尊所有一切言教皆是善說,或有現前顯示真實,或有間接趣向真實。若知真實,便能遠離一切見網,如發光明便除黑闇。唯奢摩他不能淨智,亦不能遣諸障黑闇。若以智慧善修真實,即能淨智,能證真實,唯以智慧正斷諸障。是故我當住奢摩他,而以智慧遍求真實,不應唯由奢摩他故便生喜足。云何真實?謂於勝義一切實事,由補特伽羅及法我二者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