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媽.字姓戲.躦鯪鯉──萬和宮
台中第一街
萬和宮是大台中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之一,且是南屯區最重要的信仰中心,除香火鼎盛,擁有廣大信徒外,每年長達兩個月的字姓戲,充滿著各姓氏和睦相處的珍貴意義,每年端午節踩街躦鯪鯉,則是台中最具特色的鄉土民俗文化活動,2015年還在市府主辦下,號召五千零八位民眾穿木屐踩街,創下金氏世界紀錄。而三年一次,充滿神話、親情的老二媽回西屯省親,更是地方上的宗教盛事。
萬和宮座落的南屯舊街中心,古稱「犁頭店」,昔日是來往半線(今彰化)與葫蘆墩(今豐原)之間必經的中繼站,加上筏子溪孕育的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打製牛犁、鋤頭的打鐵站應勢而生,「犁頭店」之名由此而來。這裡也是農產的交易中心、商賈雲集,因此曾有「臺中第一街」之稱。南屯老街至今保有濃濃的古風,三角街上的紅磚街屋與巴洛克式的建築相映成趣,萬和路上可以看見部份傳統街屋,南屯路上還有一間傳承三代、碩果僅存的「慶隆犁頭店」。走過狹長、彎曲的街道,參訪古色古香的媽祖宮廟與在地的百年糕餅店,思古幽情油然而生。
犁頭店詩人、臺中市鄉土文化學會理事長賴敏增,曾為詩〈詠犁頭店萬和宮〉,描述南屯老街的萬和宮、在地民俗與農產品麻芛,犁頭店豐富的人文景點與民俗,值得大家前來尋幽訪勝:
曾領中州稱首街,犁頭店肆比金淮,
萬和宮戲演字姓,五日節推醒鯉鞋。
消暑有方麻芛味,療飢無肉筍尤佳,
勸歌一曲筏溪月,小摺悠遊亦暢懷。
【犁頭店的開發】
南屯最早的開發與張國、藍廷珍等人有密切關係。張國字昭侯,泉州晉江縣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首度來臺,擔任臺灣北路營參將,康熙四十九年上奏報墾貓霧 社附近土地,稱呼為「張鎮庄」。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令周鍾瑄捐穀200 石,協助庄民構築「馬龍潭陂」,是中部最早興建的官方陂圳,灌溉範圍約在張鎮庄開墾地區。
康熙六十年臺灣發生朱一貴事件,閩粵總兵藍廷珍率軍來臺平定後,雍正二年(1724)積極拓墾臺中一帶土地,由張、藍招眾兩股力量合作,拓墾地區稱為「藍張興庄」,約略範圍東至旱溪土牛(臺中市東區東信里)、西至轆牙溝(今南屯溪)、南至阿密哩(烏日大肚溪北畔)、北至二分埔(北屯區平田里一帶)。
雍正十年間以廣東大埔客張達京為首的「六館業戶」,與巴宰族岸裡大社合力開築葫蘆墩圳(或稱貓霧 圳),對西南屯土地的開墾亦有很大助益。張國於康熙六十年(1721)往生,據說萬和宮土地為張國所捐獻,但據寺廟臺帳記帳,萬和宮建廟於雍正四年(1726),當時張國已辭世五年。若非其生前捐獻,可能其子張嗣徽以父之名所捐,惟需進一步考證。
「有水斯有財」,源於大甲溪的筏子溪與溝圳提供豐沛的水源,福建廣東沿海先民渡海、落腳本地,三塊厝、劉厝庄、鎮平庄與田心仔等聚落逐漸形成。位於半線(彰化)、烏日與四張犁、葫蘆墩間的犁頭店,成為南北要道與農產交易中心。乾隆五十年間的林爽文事件,與同治初年間的戴潮春事件戰火,對本地影響重大,使發展重心東移至大墩街。南屯老街位於南屯路與萬和路一帶,交叉路口稱為「三角街仔」,迄今南屯的街廓保留著部份日治時期所建之巴洛克式,與臺灣戰後之紅磚屋的建築風格。
老二媽的眼淚
萬和宮的「老二媽西屯省親遶境」與「字姓戲」兩項民俗活動,因深具傳統性、地方性與文化性,分別於2012 年六月與2011 年十一月,榮獲登錄為臺中市民俗類文化資產。
老二媽傳說,起於嘉慶八年(1803)十一月間,一位住在西屯大魚池的賣雜細(販賣針線、日用品)小販,在犁頭店的街上碰到他故鄉烈美堂的一位少女廖品娘。但見廖品娘衣著整齊,卻面容慘澹,請他回大魚池時傳話她母親:「不必為我難過,且烈美堂庭院的桂花樹下,埋有二元龍銀,可以挖出來用!」
小販雖感奇怪,可是仍沿著路線一路叫賣針線回西屯,回到烈美堂時已黃昏,他惦記著廖品娘的交代,前往烈美堂時轉告廖母,廖母聞言大吃一驚,趕到女兒房間查看,發現女兒已氣絕身亡,廖母又依言到門前桂花樹下,果真挖出二元龍銀。
思女心切的廖母,相信她心愛女兒過世後,魂魄在犁頭店一帶飄泊!隔天一大早,即前往犁頭店街上尋找,期待能如小販一樣遇上廖品娘,可是直到近午仍然毫無蹤影,只有一顆心牽腸掛肚!而那天,犁頭店人潮洶湧,很是熱鬧,她詢問下,才知道萬和宮增雕的金身「老二媽」,今天要開光點眼。
廖母茫然的走進萬和宮廣場,竟有認識的人跟她說:「即將開光點眼的老二媽,面容、神韻都很像你女兒廖品娘。」廖母聽得更是心急如焚,快步走進萬和宮,擠過人潮到正在開光點眼的「老二媽」前,發現神像容貌、神韻
確實都像廖品娘,而這時,木雕的「老二媽」神像眼眶竟流下一滴思親淚,這顆淚珠歷經兩百多年,依然掛在「老二媽」的臉頰!
這件感人的神蹟傳回大魚池,烈美堂廖家當然堅信萬和宮「老二媽」,是他們家的廖品娘魂魄去附身,所以要求定期恭迎「老二媽」返回烈美堂。直到如今,三年一次的「老二媽回西屯省親」,仍是西、南屯人的地方盛事,
兩天一夜的「老二媽」回鄉遶境路途,則受到信徒的膜拜、歡迎,造就了這則屬於「臺中媽祖」特有的傳說。2015 年的「老二媽回西屯省親」,跟隨信徒估計有萬人以上,可見其盛況。
老二媽省親的沿革與路線
老二媽回西屯省親,都是由丹慶季媽祖會主辦,據說原本是每年一次,但因老二媽少女就離家,非常眷念故鄉、故居和親人,所以每次回到大魚池,都很不願意太早返回萬和宮,回程的當天一定會下雨,代表著老二媽的眼淚,信徒不忍老二媽年年遭受淚如雨下之苦,才改為三年省親一次,而被西屯人稱為「姑婆祖」的老二媽回鄉遶境,自古以來就是西屯人重要習俗節慶之一。
因老二媽遶境回鄉的路上,總受到信徒的盛大歡迎,在信仰圈幅員遼闊,無法兼顧下,約在清末、日治期間,為滿足筏子溪溪東之馬龍潭與潮陽(中庄)地區信眾需求,故再增塑「聖二媽」神尊,分成兩路遶境!老二媽神轎的路線,分別在文心路的水安宮、大河里福德祠、大鵬里福德祠、大福里福德祠、逢甲及逢福里福德祠、上石里福德祠、武兌宮、烈美堂等處駐駕。聖二媽神轎則分別在龍潭里福德祠、潮洋里福德祠、長安祠、玉皇宮、光明路的土地公腳、黎明路的庄頭土地公等處駐駕。
兩尊媽祖分別遶境不同區域,但只有老二媽有回故居烈美堂,聖二媽遶境路線較長,並未包括大魚池,兩尊媽祖於當天傍晚匯集西安街的清靈宮,這是遶境過程的最高峰,鑼鼓喧天,鞭炮聲震耳欲聾,成千上萬的信徒齊聚膜拜,並在清靈宮接受三獻古禮,駐駕該宮過夜(註:老二媽因已成神,不能在人家的烈美堂過夜,所以選擇在附近,又是西屯重要信仰中心的清靈宮過夜)。
又因老二媽、聖二媽太受信徒愛戴,每到一座廟宇駐駕,都會被廣大信徒強留膜拜,以致影響遶境時間。所以近來強制約定,除了烈美堂外,每次停留都限十五分鐘。可是即使如此,信徒的熱情依然難擋,每次行程都嚴重延遲,老二媽2015年遶境回鑾萬和宮時間,原排定當晚七時,但卻到深夜十一時才順利回宮安座。
【萬和宮字姓戲】
萬和宮字姓戲起源也與老二媽有關,據傳道光四年(1824),農曆三月旱溪媽祖開始遶境十八庄,三月二十日
來到犁頭店,萬和宮老二媽依禮與旱溪媽會香。會後信眾準備將神轎抬返宮內時,卻重如萬斤,無法抬入,不知如何是
好?經擲筊請示,媽祖指示由十二個姓氏輪流演出犁園戲曲。道光五年起,犁頭店一帶張、廖、簡、江、劉、黃、
何、賴、楊、戴、陳、林等十二字姓子弟集資演出。每年旱溪媽祖十八庄依例會來萬和宮,迄今未曾停止,老二媽則不再參與十八庄遶境活動。而隨著南屯信眾增加,其他姓氏陸續跟進,目前已增至廿八姓。
早期臺灣社會,民間的生活娛樂缺乏,各地廟會的野臺戲開演時,往往人潮洶湧、臺下黑壓壓一片。地方耆老說,民國五、六十年代,農曆三月字姓戲演出時,南屯附近的庄頭聚落,許多民眾自備椅條早早前來,以佔有利位子看戲!筆者幼年時,曾隨著祖父黃德發公從筏子溪旁劉厝庄,扛著椅條來萬和宮看戲,祖父也會買零嘴賞我吃。孩童的記憶裡,廟前總是擠滿人群,廟埕前設有各式鄉土小吃攤位,沿街不時傳來「枝仔冰」與「李仔串」的叫賣聲。當時民風純樸,戲棚下還得拉起草繩,將男女觀眾分開,那種看戲的氛圍,既熱鬧又有趣!
以2015 年的字姓戲為例,自三月二十日起率先熱場演出,二十日當天由南屯弟子謝神、二十一日泉州戲、二十二日漳州戲,二十三日由萬和宮慶祝聖誕千秋,二十四日廣東戲、二十五日汀州戲,字姓從二十七日起始由張姓開始上演,這是禮遇張國最早率眾前來犁頭店開發,由林姓最後壓陣,則是媽姐姓林,謙虛地排在最後。(「張前林後」是字姓戲慣例)
犁頭店端午節【穿木屐躦鯪鯉】活動
鯪鯉,臺語發音為ㄌㄚ ˇ ㄌㄧ ˋ,一般稱為「穿山甲」,從頭至腳被覆麟片,通常生長於低海拔山區。傳說,南屯老街為穿山甲穴,穿山甲午間嗜睡,如果端午節(五日節)中午,穿山甲呼呼大睡的話,將影響農作收成。
因此,民眾在端午節中午想盡辦法喚醒地底的穿山甲。吵醒穿山甲的方式,最初由大人、小孩以跑步「走鏢」方式,或穿上柴屐發出「叩、叩、叩」聲。逐漸衍成競賽活動,如四人一組的木屐踩街、騎鐵馬、公揹媽與拔河等趣味性活動,並加入百年北管景樂軒、南屯里土地公陣與社區土風舞班,參與居民愈來愈熱烈。
「穿木屐,躦鯪鯉」習俗,起於何時尚待考證,約略在日治時期。「穿木屐躦鯪鯉」藉由吵醒穿山甲,以祈求豐收的傳說,演變為蘊含人們需勤勞工作的教育意義,以及社區與民眾聯誼的趣味活動,盛夏裡的犁頭店端午活動,有別於划龍舟、立蛋等臺灣常見的端午習俗。
2015年端午節,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的活動,成功挑戰最多人穿木屐集會的金氏世界紀錄,當天是由市長林佳龍與市民合計5008 位共同締造,臺中市獨特的端午習俗榮登世界舞臺。
台中第一街
萬和宮是大台中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之一,且是南屯區最重要的信仰中心,除香火鼎盛,擁有廣大信徒外,每年長達兩個月的字姓戲,充滿著各姓氏和睦相處的珍貴意義,每年端午節踩街躦鯪鯉,則是台中最具特色的鄉土民俗文化活動,2015年還在市府主辦下,號召五千零八位民眾穿木屐踩街,創下金氏世界紀錄。而三年一次,充滿神話、親情的老二媽回西屯省親,更是地方上的宗教盛事。
萬和宮座落的南屯舊街中心,古稱「犁頭店」,昔日是來往半線(今彰化)與葫蘆墩(今豐原)之間必經的中繼站,加上筏子溪孕育的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打製牛犁、鋤頭的打鐵站應勢而生,「犁頭店」之名由此而來。這裡也是農產的交易中心、商賈雲集,因此曾有「臺中第一街」之稱。南屯老街至今保有濃濃的古風,三角街上的紅磚街屋與巴洛克式的建築相映成趣,萬和路上可以看見部份傳統街屋,南屯路上還有一間傳承三代、碩果僅存的「慶隆犁頭店」。走過狹長、彎曲的街道,參訪古色古香的媽祖宮廟與在地的百年糕餅店,思古幽情油然而生。
犁頭店詩人、臺中市鄉土文化學會理事長賴敏增,曾為詩〈詠犁頭店萬和宮〉,描述南屯老街的萬和宮、在地民俗與農產品麻芛,犁頭店豐富的人文景點與民俗,值得大家前來尋幽訪勝:
曾領中州稱首街,犁頭店肆比金淮,
萬和宮戲演字姓,五日節推醒鯉鞋。
消暑有方麻芛味,療飢無肉筍尤佳,
勸歌一曲筏溪月,小摺悠遊亦暢懷。
【犁頭店的開發】
南屯最早的開發與張國、藍廷珍等人有密切關係。張國字昭侯,泉州晉江縣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首度來臺,擔任臺灣北路營參將,康熙四十九年上奏報墾貓霧 社附近土地,稱呼為「張鎮庄」。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令周鍾瑄捐穀200 石,協助庄民構築「馬龍潭陂」,是中部最早興建的官方陂圳,灌溉範圍約在張鎮庄開墾地區。
康熙六十年臺灣發生朱一貴事件,閩粵總兵藍廷珍率軍來臺平定後,雍正二年(1724)積極拓墾臺中一帶土地,由張、藍招眾兩股力量合作,拓墾地區稱為「藍張興庄」,約略範圍東至旱溪土牛(臺中市東區東信里)、西至轆牙溝(今南屯溪)、南至阿密哩(烏日大肚溪北畔)、北至二分埔(北屯區平田里一帶)。
雍正十年間以廣東大埔客張達京為首的「六館業戶」,與巴宰族岸裡大社合力開築葫蘆墩圳(或稱貓霧 圳),對西南屯土地的開墾亦有很大助益。張國於康熙六十年(1721)往生,據說萬和宮土地為張國所捐獻,但據寺廟臺帳記帳,萬和宮建廟於雍正四年(1726),當時張國已辭世五年。若非其生前捐獻,可能其子張嗣徽以父之名所捐,惟需進一步考證。
「有水斯有財」,源於大甲溪的筏子溪與溝圳提供豐沛的水源,福建廣東沿海先民渡海、落腳本地,三塊厝、劉厝庄、鎮平庄與田心仔等聚落逐漸形成。位於半線(彰化)、烏日與四張犁、葫蘆墩間的犁頭店,成為南北要道與農產交易中心。乾隆五十年間的林爽文事件,與同治初年間的戴潮春事件戰火,對本地影響重大,使發展重心東移至大墩街。南屯老街位於南屯路與萬和路一帶,交叉路口稱為「三角街仔」,迄今南屯的街廓保留著部份日治時期所建之巴洛克式,與臺灣戰後之紅磚屋的建築風格。
老二媽的眼淚
萬和宮的「老二媽西屯省親遶境」與「字姓戲」兩項民俗活動,因深具傳統性、地方性與文化性,分別於2012 年六月與2011 年十一月,榮獲登錄為臺中市民俗類文化資產。
老二媽傳說,起於嘉慶八年(1803)十一月間,一位住在西屯大魚池的賣雜細(販賣針線、日用品)小販,在犁頭店的街上碰到他故鄉烈美堂的一位少女廖品娘。但見廖品娘衣著整齊,卻面容慘澹,請他回大魚池時傳話她母親:「不必為我難過,且烈美堂庭院的桂花樹下,埋有二元龍銀,可以挖出來用!」
小販雖感奇怪,可是仍沿著路線一路叫賣針線回西屯,回到烈美堂時已黃昏,他惦記著廖品娘的交代,前往烈美堂時轉告廖母,廖母聞言大吃一驚,趕到女兒房間查看,發現女兒已氣絕身亡,廖母又依言到門前桂花樹下,果真挖出二元龍銀。
思女心切的廖母,相信她心愛女兒過世後,魂魄在犁頭店一帶飄泊!隔天一大早,即前往犁頭店街上尋找,期待能如小販一樣遇上廖品娘,可是直到近午仍然毫無蹤影,只有一顆心牽腸掛肚!而那天,犁頭店人潮洶湧,很是熱鬧,她詢問下,才知道萬和宮增雕的金身「老二媽」,今天要開光點眼。
廖母茫然的走進萬和宮廣場,竟有認識的人跟她說:「即將開光點眼的老二媽,面容、神韻都很像你女兒廖品娘。」廖母聽得更是心急如焚,快步走進萬和宮,擠過人潮到正在開光點眼的「老二媽」前,發現神像容貌、神韻
確實都像廖品娘,而這時,木雕的「老二媽」神像眼眶竟流下一滴思親淚,這顆淚珠歷經兩百多年,依然掛在「老二媽」的臉頰!
這件感人的神蹟傳回大魚池,烈美堂廖家當然堅信萬和宮「老二媽」,是他們家的廖品娘魂魄去附身,所以要求定期恭迎「老二媽」返回烈美堂。直到如今,三年一次的「老二媽回西屯省親」,仍是西、南屯人的地方盛事,
兩天一夜的「老二媽」回鄉遶境路途,則受到信徒的膜拜、歡迎,造就了這則屬於「臺中媽祖」特有的傳說。2015 年的「老二媽回西屯省親」,跟隨信徒估計有萬人以上,可見其盛況。
老二媽省親的沿革與路線
老二媽回西屯省親,都是由丹慶季媽祖會主辦,據說原本是每年一次,但因老二媽少女就離家,非常眷念故鄉、故居和親人,所以每次回到大魚池,都很不願意太早返回萬和宮,回程的當天一定會下雨,代表著老二媽的眼淚,信徒不忍老二媽年年遭受淚如雨下之苦,才改為三年省親一次,而被西屯人稱為「姑婆祖」的老二媽回鄉遶境,自古以來就是西屯人重要習俗節慶之一。
因老二媽遶境回鄉的路上,總受到信徒的盛大歡迎,在信仰圈幅員遼闊,無法兼顧下,約在清末、日治期間,為滿足筏子溪溪東之馬龍潭與潮陽(中庄)地區信眾需求,故再增塑「聖二媽」神尊,分成兩路遶境!老二媽神轎的路線,分別在文心路的水安宮、大河里福德祠、大鵬里福德祠、大福里福德祠、逢甲及逢福里福德祠、上石里福德祠、武兌宮、烈美堂等處駐駕。聖二媽神轎則分別在龍潭里福德祠、潮洋里福德祠、長安祠、玉皇宮、光明路的土地公腳、黎明路的庄頭土地公等處駐駕。
兩尊媽祖分別遶境不同區域,但只有老二媽有回故居烈美堂,聖二媽遶境路線較長,並未包括大魚池,兩尊媽祖於當天傍晚匯集西安街的清靈宮,這是遶境過程的最高峰,鑼鼓喧天,鞭炮聲震耳欲聾,成千上萬的信徒齊聚膜拜,並在清靈宮接受三獻古禮,駐駕該宮過夜(註:老二媽因已成神,不能在人家的烈美堂過夜,所以選擇在附近,又是西屯重要信仰中心的清靈宮過夜)。
又因老二媽、聖二媽太受信徒愛戴,每到一座廟宇駐駕,都會被廣大信徒強留膜拜,以致影響遶境時間。所以近來強制約定,除了烈美堂外,每次停留都限十五分鐘。可是即使如此,信徒的熱情依然難擋,每次行程都嚴重延遲,老二媽2015年遶境回鑾萬和宮時間,原排定當晚七時,但卻到深夜十一時才順利回宮安座。
【萬和宮字姓戲】
萬和宮字姓戲起源也與老二媽有關,據傳道光四年(1824),農曆三月旱溪媽祖開始遶境十八庄,三月二十日
來到犁頭店,萬和宮老二媽依禮與旱溪媽會香。會後信眾準備將神轎抬返宮內時,卻重如萬斤,無法抬入,不知如何是
好?經擲筊請示,媽祖指示由十二個姓氏輪流演出犁園戲曲。道光五年起,犁頭店一帶張、廖、簡、江、劉、黃、
何、賴、楊、戴、陳、林等十二字姓子弟集資演出。每年旱溪媽祖十八庄依例會來萬和宮,迄今未曾停止,老二媽則不再參與十八庄遶境活動。而隨著南屯信眾增加,其他姓氏陸續跟進,目前已增至廿八姓。
早期臺灣社會,民間的生活娛樂缺乏,各地廟會的野臺戲開演時,往往人潮洶湧、臺下黑壓壓一片。地方耆老說,民國五、六十年代,農曆三月字姓戲演出時,南屯附近的庄頭聚落,許多民眾自備椅條早早前來,以佔有利位子看戲!筆者幼年時,曾隨著祖父黃德發公從筏子溪旁劉厝庄,扛著椅條來萬和宮看戲,祖父也會買零嘴賞我吃。孩童的記憶裡,廟前總是擠滿人群,廟埕前設有各式鄉土小吃攤位,沿街不時傳來「枝仔冰」與「李仔串」的叫賣聲。當時民風純樸,戲棚下還得拉起草繩,將男女觀眾分開,那種看戲的氛圍,既熱鬧又有趣!
以2015 年的字姓戲為例,自三月二十日起率先熱場演出,二十日當天由南屯弟子謝神、二十一日泉州戲、二十二日漳州戲,二十三日由萬和宮慶祝聖誕千秋,二十四日廣東戲、二十五日汀州戲,字姓從二十七日起始由張姓開始上演,這是禮遇張國最早率眾前來犁頭店開發,由林姓最後壓陣,則是媽姐姓林,謙虛地排在最後。(「張前林後」是字姓戲慣例)
犁頭店端午節【穿木屐躦鯪鯉】活動
鯪鯉,臺語發音為ㄌㄚ ˇ ㄌㄧ ˋ,一般稱為「穿山甲」,從頭至腳被覆麟片,通常生長於低海拔山區。傳說,南屯老街為穿山甲穴,穿山甲午間嗜睡,如果端午節(五日節)中午,穿山甲呼呼大睡的話,將影響農作收成。
因此,民眾在端午節中午想盡辦法喚醒地底的穿山甲。吵醒穿山甲的方式,最初由大人、小孩以跑步「走鏢」方式,或穿上柴屐發出「叩、叩、叩」聲。逐漸衍成競賽活動,如四人一組的木屐踩街、騎鐵馬、公揹媽與拔河等趣味性活動,並加入百年北管景樂軒、南屯里土地公陣與社區土風舞班,參與居民愈來愈熱烈。
「穿木屐,躦鯪鯉」習俗,起於何時尚待考證,約略在日治時期。「穿木屐躦鯪鯉」藉由吵醒穿山甲,以祈求豐收的傳說,演變為蘊含人們需勤勞工作的教育意義,以及社區與民眾聯誼的趣味活動,盛夏裡的犁頭店端午活動,有別於划龍舟、立蛋等臺灣常見的端午習俗。
2015年端午節,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的活動,成功挑戰最多人穿木屐集會的金氏世界紀錄,當天是由市長林佳龍與市民合計5008 位共同締造,臺中市獨特的端午習俗榮登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