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營王醮」由昔時「三角窟仔」十三家撿拾「遊王公」香爐而一路發展開來,清領中葉祭祀範圍加入中甲、東甲而形成「三甲內」,最遲在日大正 4 年( 1915)或更早已有王醮之事,逢子卯午酉之年三年一科; 1951 年祭祀圈擴及查畝營全庄,其後於 1968 年至 1971 年正式興建公廟「柳營代天院」,截至 2023 年癸卯科總計辦理 21 科王醮,創廟之前約略是「辦一科停一科」,其後除了 2005 年因遊王公乩童許福仁過世未辦理之外,其餘各科穩定舉行,前後歷經陳聬、陳榮盛(父子)、王明賢、董明杰等四位道長主壇,各階段多有相關文獻或紀錄佐證,歷史脈絡極為清楚。
柳營王醮從決定舉行到完成,期程約僅四個月,相關籌劃、準備、操作皆密集於百餘天中。由「落壇大典」起始,透過日夜「關童乩」而讓遊王公乩童( 2020 年起借乩)帶旨降駕,諭示興醮與否。其次,進行「安營儀式」,「釘青竹符」更新五營營主與於重要路口「煞方」安設「天羅地網」等,藉以「結界」統轄領域,建構查畝營整個無形的精神防衛體系,確保進入王醮期間諸事平安。接續委由「王船師」建造王船,經「安船廠官」與「船枮開斧」而進入造船與彩繪工作,約兩個月完成後舉行開光與「出澳」泊船儀式;歷來王船師至少有王神助、陳明杉和林良太等三位,林良太係柳營製作王船時間最長者,自 1990 年至2023 年的 33 年間( 39 歲做到 72 歲),除了 1999 年己卯科之外,總計製作 10 艘,為他在柳營王醮歷史寫下奇異一頁。
接近醮期,先舉行「豎立燈篙」,分設請神之用的陽竿(天竿,設「接仙臺」)與招降孤魂的陰竿(地竿),陽竿另設十三庄頭燈篙排列成「丁」字型,「祀旗掛燈」儀式之後供人穿梭祈安,陰竿則繫掛地燈七盞於地面,形成「陽竿在天,陰竿在地」之布局。其後進入三朝王醮儀程,先過烏山(過火)為三尊「鑑醮王」與六騎淨靈、全境煮油為祭祀圈淨穢,再由道士團行科演法,依序進行禳祀水火部、焚油逐穢、玉壇發奏表文、祀旗掛燈與懸掛金榜、分燈捲簾與鳴金戛玉、燃放水燈、
勅水禁壇禁命(魅)魔、登棚拜表、接王開光、普渡化食、通誠正醮、和瘟與關五雷神燈、打(拍)船醮等等科儀。
接下來,進入王醮高潮的接王與送王儀式,時間皆在午夜至凌晨,兩者相距約 24 個小時。接王儀式延續祭祀圈四保全境「拜天公」與道士科儀「登棚拜表」,祭祀圈四保與交陪香境「十三庄頭」人員、陣轎共同參與,這是柳營王醮最為盛大、最為隆重和信眾參與度最高的儀典節目,全程依「遊王公降駕—啟程(前往迎王臺)—接王開光儀式—回駕刣落馬雞—造七星橋安座—戴烏紗巾點豬羊」等六大階段進行;「 刣落馬雞」與「造七星橋」為連續性儀式,藉由白雞冠血符力施於金紙上造設七星橋,俾供乩童、三尊代天巡狩(鑑醮王)及其王馬與道士團踩踏「過橋」,藉以淨靈(神)淨身(人),頗具儀式特色;而「戴烏紗巾點豬羊」更為獨特,藉此表示神明「公平公正」領受信眾的虔敬奉獻。
最後送王,經祀王、添載、五雷和瘟、拍船醮與遊王公(乩童)開水路打通出海航道之後,王船由代天府(王爺廳)自燃起火,在熊熊烈火間,代天巡狩(鑑醮王)押送五方瘟灾,帶著柳營代天院及其交陪香境「十三庄頭」所有信眾的虔敬、祝福與祈願,「遊天河」回天述職去也。
柳營遠離「濱水之居」,迎送代天巡狩(鑑醮王)又非於水濱舉行,故一般定位為內陸型王醮,係臺南地區王醮類型極為特殊之地,擁有頗多在地信仰特色,百餘年的發展,早已建構了一套完整的王醮儀程,此為他地所無,亦為他地所無法相較。
柳營王醮從決定舉行到完成,期程約僅四個月,相關籌劃、準備、操作皆密集於百餘天中。由「落壇大典」起始,透過日夜「關童乩」而讓遊王公乩童( 2020 年起借乩)帶旨降駕,諭示興醮與否。其次,進行「安營儀式」,「釘青竹符」更新五營營主與於重要路口「煞方」安設「天羅地網」等,藉以「結界」統轄領域,建構查畝營整個無形的精神防衛體系,確保進入王醮期間諸事平安。接續委由「王船師」建造王船,經「安船廠官」與「船枮開斧」而進入造船與彩繪工作,約兩個月完成後舉行開光與「出澳」泊船儀式;歷來王船師至少有王神助、陳明杉和林良太等三位,林良太係柳營製作王船時間最長者,自 1990 年至2023 年的 33 年間( 39 歲做到 72 歲),除了 1999 年己卯科之外,總計製作 10 艘,為他在柳營王醮歷史寫下奇異一頁。
接近醮期,先舉行「豎立燈篙」,分設請神之用的陽竿(天竿,設「接仙臺」)與招降孤魂的陰竿(地竿),陽竿另設十三庄頭燈篙排列成「丁」字型,「祀旗掛燈」儀式之後供人穿梭祈安,陰竿則繫掛地燈七盞於地面,形成「陽竿在天,陰竿在地」之布局。其後進入三朝王醮儀程,先過烏山(過火)為三尊「鑑醮王」與六騎淨靈、全境煮油為祭祀圈淨穢,再由道士團行科演法,依序進行禳祀水火部、焚油逐穢、玉壇發奏表文、祀旗掛燈與懸掛金榜、分燈捲簾與鳴金戛玉、燃放水燈、
勅水禁壇禁命(魅)魔、登棚拜表、接王開光、普渡化食、通誠正醮、和瘟與關五雷神燈、打(拍)船醮等等科儀。
接下來,進入王醮高潮的接王與送王儀式,時間皆在午夜至凌晨,兩者相距約 24 個小時。接王儀式延續祭祀圈四保全境「拜天公」與道士科儀「登棚拜表」,祭祀圈四保與交陪香境「十三庄頭」人員、陣轎共同參與,這是柳營王醮最為盛大、最為隆重和信眾參與度最高的儀典節目,全程依「遊王公降駕—啟程(前往迎王臺)—接王開光儀式—回駕刣落馬雞—造七星橋安座—戴烏紗巾點豬羊」等六大階段進行;「 刣落馬雞」與「造七星橋」為連續性儀式,藉由白雞冠血符力施於金紙上造設七星橋,俾供乩童、三尊代天巡狩(鑑醮王)及其王馬與道士團踩踏「過橋」,藉以淨靈(神)淨身(人),頗具儀式特色;而「戴烏紗巾點豬羊」更為獨特,藉此表示神明「公平公正」領受信眾的虔敬奉獻。
最後送王,經祀王、添載、五雷和瘟、拍船醮與遊王公(乩童)開水路打通出海航道之後,王船由代天府(王爺廳)自燃起火,在熊熊烈火間,代天巡狩(鑑醮王)押送五方瘟灾,帶著柳營代天院及其交陪香境「十三庄頭」所有信眾的虔敬、祝福與祈願,「遊天河」回天述職去也。
柳營遠離「濱水之居」,迎送代天巡狩(鑑醮王)又非於水濱舉行,故一般定位為內陸型王醮,係臺南地區王醮類型極為特殊之地,擁有頗多在地信仰特色,百餘年的發展,早已建構了一套完整的王醮儀程,此為他地所無,亦為他地所無法相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