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珊瑚礁【拂曉的水漾大合唱】
太陽緩緩推升到地平線之上,海面一片平靜,海鳥粗啞刺耳的叫聲,打破了夜間的寂靜,喧鬧地開始了新的一天。無論在世界上哪個地方的熱帶雨林、田野或沼澤地,黎明之歌總少不了鳥兒的蹤影。不過令人驚奇的是,這種日復一日的表演並不侷限於生活在海平面以上的動物。海面下一樣有著各式各樣的嘈雜,也就是各種海洋生物帶來的「珊瑚礁大合唱」。
就如陸地上鳴禽春季歸巢的自然律動,珊瑚礁群落每到黎明與黃昏時刻,也會群起齊鳴,其中,黃昏又較黎明熱鬧;而新月期間是最大鳴大放之時,滿月則最為收斂。這恰恰符合珊瑚礁的活動時間,無論在一天或一年當中的什麼時刻。這些豐富的合唱,是由一些最意想不到的表演者所創造。自公元前三五○年亞里斯多德的時期,人們就已經知道魚類會發出聲音,不過誰會想到,海膽與蝦子同樣也是合唱團的成員?
這些聲音之中,音量最小的是海膽進食時牙齒發出的刮擦聲,以及牠們清潔身體時,搓揉身上的刺棘所發出的細微金屬碰撞聲。圓球狀的海膽殼則有擴大音量的效果。發出最大聲量的是槍蝦,許多槍蝦同時「開火」發出的聲音,聽起來就像是平底鍋裡煎到嘶嘶作響的培根。槍蝦用牠們的大螯射出空穴氣泡,製造聲音的同時也會發出一道明亮的閃光。這個動作會產生一陣內爆,其力道之大,傳出去的震波甚至可以打昏小魚,不過槍蝦通常是用來和其他同類溝通。
與蝦子相形之下,魚類就含蓄許多,不過牠們用聲音的多樣性彌補了音量不足的缺憾。黑鮸的聲音宛如霧笛,小丑魚會用頜骨發出喀噠聲,受迫的三刺擬蟾魚會如嬰兒般啼哭,牠們也是少數已知可以如鳥類一般發出雙聲的魚類。
珊瑚礁的雀鯛尤其健談。牠們會用牙齒發出爆音,或是用肌肉震動魚鰾發出唧唧聲,而且還會不時發明新聲音。常見於印度太平洋海域的安汶雀鯛,近年開始發出一種像是雨刷刮過乾燥玻璃的聲音,也有人將這種聲音類比為鴿子咕咕叫的聲音。不過,無論怎麼描述,這聲音都和一般雀鯛發出的爆音和唧唧聲大相徑庭。珊瑚礁的競爭非常激烈,發明新聲音表示能特出於其他珊瑚礁魚類所發出的各種咕嚕聲、嘰嘰聲、嗥叫聲、噗通聲、鼓聲、啪噠聲與嗝聲。
一般認為,全年都聽得到的聲音,例如鸚哥魚的嗝嗝聲或雀鯛在白天的嘰嘰聲,應該與覓食和領土保衛有關。然而,每年總有兩三個月,這些聲音會被忙著求偶產卵的魚兒或是爭搶優勢的雄魚發出的各種聲響所淹沒。
雌性的二色高身雀鯛和鳥兒一樣,可以分辨出雄性同類發出的高頻聲響,而雄魚則能辨識出離自己最近的競爭對手,將牠和別隻雄性區分開來。每天早上,牠們從夜間藏身地出來以後,公雀鯛都必須重新宣誓自己的領土範圍。互相呼叫可以讓每隻魚保持適當間距,避免不必要的爭鬥。儘管如此,珊瑚礁居民在清晨仍難免會吵架,還可能會變成打架。當魚蝦開始用聲音互相攻擊,那裡的海龜才剛醒來,準備開始作戰。
第七章 我們的海洋【全球垃圾問題】
二○一七年一月,一隻六公尺長的柯氏喙鯨連著好幾次在挪威卑爾根附近的索特拉島擱淺。牠病得很重,救援人員試著將牠引回海中,不過在幾次失敗的嘗試以後,獸醫被迫替這隻虛弱消瘦的動物施以安樂死。等到他們進行驗屍檢查的時候,所有人都被嚇到了。他們在這隻鯨魚的胃部發現大約三十個大塑膠袋,還有許多裝麵包的小塑膠袋、巧克力棒包裝紙與其他的人類垃圾。根據科學家的說法,由於腸道被塑膠袋和其他垃圾阻塞,這隻鯨魚長久以來應該處於極大痛苦之中。牠通常以魷魚為食,可能是把這些袋子誤認為食物了。這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警示,海洋與所有海洋生命都面臨來自人類的新威脅─因為垃圾而造成的死亡,尤其是塑膠垃圾。
人們常說,垃圾是現代的詛咒。我們這個「拋棄型社會」製造的大部分垃圾會抵達掩埋場,不過並非全部。數百萬噸垃圾最後會落入海裡,在海洋部分區域,例如南韓外海,每平方公里就有一百億個垃圾。這無可避免地會對海洋生物帶來衝擊。
全球海廢研究資料庫(LITTER BASE)彙集了一九六○至二○一七年的一千兩百六十七份科學研究報告,發現有一千兩百八十六種海洋物種(持續增加中)會與海洋垃圾互動,尤其是海鳥、魚類、甲殼類,與哺乳類。受影響的動物中,約百分之三十四有食用垃圾的情形,百分之三十一生活在垃圾之中、之上或之下,以及百分之三十會被垃圾困住或纏繞。他們也透露,將近百分之七十的海洋垃圾都是塑膠。
全球海洋都有塑膠垃圾,洋流與地面風讓垃圾在全球海洋裡漂流。密度高的會沉到海床;密度較低的則會被沉降流拉入深海。漂浮的塑膠垃圾會集中在海洋環流,或是堆積在封閉型的海灣與大洋裡。有些垃圾會被沖到海灘上,就連世界上最偏遠的地方也無法倖免。
亨德孫島屬於南太平洋的皮特凱恩群島,世界上最偏遠的海灘想必就在這座無人島了。離亨德孫島最近的主要陸塊有五千公里,這裡應該是地球上為數不多的不太受人類影響的地方。然而,塔斯馬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從海上沖刷到該島沙灘的垃圾中,有百分之九十八・九並非天然物(棕櫚葉與漂流物等),而是塑膠。在這裡,每平方公尺的海灘表面就有六百七十二件塑膠垃圾,而海灘下十公分深的地方,每平方公尺埋的垃圾可高達四千四百九十七件。科學家估計,沖刷到該島的垃圾約有三千七百七十萬件,重量約為十七・六噸。
野生動物可能誤將這些塑膠當成食物吃下肚,因而造成非常大的痛苦。塑膠袋與較大的塑膠塊造成鯨魚、海龜,與信天翁等鳥類的消化道阻塞,或者因為親鳥誤將塑膠餵食給幼雛,造成幼雛死亡。露西.昆恩長期在南喬治亞群島的一個偏遠島嶼─鳥島監測信天翁幼雛,就發現了這樣的情形。
「我們自產卵的那一刻就開始追蹤幼雛,一直到牠們離巢,對漂泊信天翁來說,這段時間大概為期一年。我們自一九五○年代開始就在這裡替這些鳥上標記,因此能夠追蹤牠們一輩子的生活。」
漂泊信天翁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翱翔,因此要研究牠們並不容易。然而,牠們餵食給幼雛的食物卻是一個清楚的指標,讓我們了解牠們到底在離巢期間找到了些什麼。
「信天翁能夠反芻無法消化的食物,我們可以從反芻物瞭解牠們吃了些什麼。健康的幼雛吃的應該是魷魚和魚類等食物,因此我們應該會在反芻物裡面找到魷魚喙和魚骨之類的。不過從上一季開始,這些鳥兒反芻的都是瓶蓋、包裝材料、塑膠手套和大塊塑膠,有隻鳥甚至吃下了一顆完整的燈泡!」
太陽緩緩推升到地平線之上,海面一片平靜,海鳥粗啞刺耳的叫聲,打破了夜間的寂靜,喧鬧地開始了新的一天。無論在世界上哪個地方的熱帶雨林、田野或沼澤地,黎明之歌總少不了鳥兒的蹤影。不過令人驚奇的是,這種日復一日的表演並不侷限於生活在海平面以上的動物。海面下一樣有著各式各樣的嘈雜,也就是各種海洋生物帶來的「珊瑚礁大合唱」。
就如陸地上鳴禽春季歸巢的自然律動,珊瑚礁群落每到黎明與黃昏時刻,也會群起齊鳴,其中,黃昏又較黎明熱鬧;而新月期間是最大鳴大放之時,滿月則最為收斂。這恰恰符合珊瑚礁的活動時間,無論在一天或一年當中的什麼時刻。這些豐富的合唱,是由一些最意想不到的表演者所創造。自公元前三五○年亞里斯多德的時期,人們就已經知道魚類會發出聲音,不過誰會想到,海膽與蝦子同樣也是合唱團的成員?
這些聲音之中,音量最小的是海膽進食時牙齒發出的刮擦聲,以及牠們清潔身體時,搓揉身上的刺棘所發出的細微金屬碰撞聲。圓球狀的海膽殼則有擴大音量的效果。發出最大聲量的是槍蝦,許多槍蝦同時「開火」發出的聲音,聽起來就像是平底鍋裡煎到嘶嘶作響的培根。槍蝦用牠們的大螯射出空穴氣泡,製造聲音的同時也會發出一道明亮的閃光。這個動作會產生一陣內爆,其力道之大,傳出去的震波甚至可以打昏小魚,不過槍蝦通常是用來和其他同類溝通。
與蝦子相形之下,魚類就含蓄許多,不過牠們用聲音的多樣性彌補了音量不足的缺憾。黑鮸的聲音宛如霧笛,小丑魚會用頜骨發出喀噠聲,受迫的三刺擬蟾魚會如嬰兒般啼哭,牠們也是少數已知可以如鳥類一般發出雙聲的魚類。
珊瑚礁的雀鯛尤其健談。牠們會用牙齒發出爆音,或是用肌肉震動魚鰾發出唧唧聲,而且還會不時發明新聲音。常見於印度太平洋海域的安汶雀鯛,近年開始發出一種像是雨刷刮過乾燥玻璃的聲音,也有人將這種聲音類比為鴿子咕咕叫的聲音。不過,無論怎麼描述,這聲音都和一般雀鯛發出的爆音和唧唧聲大相徑庭。珊瑚礁的競爭非常激烈,發明新聲音表示能特出於其他珊瑚礁魚類所發出的各種咕嚕聲、嘰嘰聲、嗥叫聲、噗通聲、鼓聲、啪噠聲與嗝聲。
一般認為,全年都聽得到的聲音,例如鸚哥魚的嗝嗝聲或雀鯛在白天的嘰嘰聲,應該與覓食和領土保衛有關。然而,每年總有兩三個月,這些聲音會被忙著求偶產卵的魚兒或是爭搶優勢的雄魚發出的各種聲響所淹沒。
雌性的二色高身雀鯛和鳥兒一樣,可以分辨出雄性同類發出的高頻聲響,而雄魚則能辨識出離自己最近的競爭對手,將牠和別隻雄性區分開來。每天早上,牠們從夜間藏身地出來以後,公雀鯛都必須重新宣誓自己的領土範圍。互相呼叫可以讓每隻魚保持適當間距,避免不必要的爭鬥。儘管如此,珊瑚礁居民在清晨仍難免會吵架,還可能會變成打架。當魚蝦開始用聲音互相攻擊,那裡的海龜才剛醒來,準備開始作戰。
第七章 我們的海洋【全球垃圾問題】
二○一七年一月,一隻六公尺長的柯氏喙鯨連著好幾次在挪威卑爾根附近的索特拉島擱淺。牠病得很重,救援人員試著將牠引回海中,不過在幾次失敗的嘗試以後,獸醫被迫替這隻虛弱消瘦的動物施以安樂死。等到他們進行驗屍檢查的時候,所有人都被嚇到了。他們在這隻鯨魚的胃部發現大約三十個大塑膠袋,還有許多裝麵包的小塑膠袋、巧克力棒包裝紙與其他的人類垃圾。根據科學家的說法,由於腸道被塑膠袋和其他垃圾阻塞,這隻鯨魚長久以來應該處於極大痛苦之中。牠通常以魷魚為食,可能是把這些袋子誤認為食物了。這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警示,海洋與所有海洋生命都面臨來自人類的新威脅─因為垃圾而造成的死亡,尤其是塑膠垃圾。
人們常說,垃圾是現代的詛咒。我們這個「拋棄型社會」製造的大部分垃圾會抵達掩埋場,不過並非全部。數百萬噸垃圾最後會落入海裡,在海洋部分區域,例如南韓外海,每平方公里就有一百億個垃圾。這無可避免地會對海洋生物帶來衝擊。
全球海廢研究資料庫(LITTER BASE)彙集了一九六○至二○一七年的一千兩百六十七份科學研究報告,發現有一千兩百八十六種海洋物種(持續增加中)會與海洋垃圾互動,尤其是海鳥、魚類、甲殼類,與哺乳類。受影響的動物中,約百分之三十四有食用垃圾的情形,百分之三十一生活在垃圾之中、之上或之下,以及百分之三十會被垃圾困住或纏繞。他們也透露,將近百分之七十的海洋垃圾都是塑膠。
全球海洋都有塑膠垃圾,洋流與地面風讓垃圾在全球海洋裡漂流。密度高的會沉到海床;密度較低的則會被沉降流拉入深海。漂浮的塑膠垃圾會集中在海洋環流,或是堆積在封閉型的海灣與大洋裡。有些垃圾會被沖到海灘上,就連世界上最偏遠的地方也無法倖免。
亨德孫島屬於南太平洋的皮特凱恩群島,世界上最偏遠的海灘想必就在這座無人島了。離亨德孫島最近的主要陸塊有五千公里,這裡應該是地球上為數不多的不太受人類影響的地方。然而,塔斯馬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從海上沖刷到該島沙灘的垃圾中,有百分之九十八・九並非天然物(棕櫚葉與漂流物等),而是塑膠。在這裡,每平方公尺的海灘表面就有六百七十二件塑膠垃圾,而海灘下十公分深的地方,每平方公尺埋的垃圾可高達四千四百九十七件。科學家估計,沖刷到該島的垃圾約有三千七百七十萬件,重量約為十七・六噸。
野生動物可能誤將這些塑膠當成食物吃下肚,因而造成非常大的痛苦。塑膠袋與較大的塑膠塊造成鯨魚、海龜,與信天翁等鳥類的消化道阻塞,或者因為親鳥誤將塑膠餵食給幼雛,造成幼雛死亡。露西.昆恩長期在南喬治亞群島的一個偏遠島嶼─鳥島監測信天翁幼雛,就發現了這樣的情形。
「我們自產卵的那一刻就開始追蹤幼雛,一直到牠們離巢,對漂泊信天翁來說,這段時間大概為期一年。我們自一九五○年代開始就在這裡替這些鳥上標記,因此能夠追蹤牠們一輩子的生活。」
漂泊信天翁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翱翔,因此要研究牠們並不容易。然而,牠們餵食給幼雛的食物卻是一個清楚的指標,讓我們了解牠們到底在離巢期間找到了些什麼。
「信天翁能夠反芻無法消化的食物,我們可以從反芻物瞭解牠們吃了些什麼。健康的幼雛吃的應該是魷魚和魚類等食物,因此我們應該會在反芻物裡面找到魷魚喙和魚骨之類的。不過從上一季開始,這些鳥兒反芻的都是瓶蓋、包裝材料、塑膠手套和大塊塑膠,有隻鳥甚至吃下了一顆完整的燈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