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蜂潮」:蜜蜂生態教育與實踐
全世界已經命名的昆蟲超過一百萬種,其中光甲蟲類、蝶類、蛾類、蠅類、蜂類、蟻類就佔了昆蟲世界一半以上,牠們無所不在,有時候扮演人類的好幫手,有時卻帶給人類極大的麻煩;所謂的益蟲與害蟲,常是根據人類需求來決定的,我們與物種之間的衝突,亦代表著人與人之間不同需求的衝突。

● 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的昆蟲們
對很多人來說,蜜蜂應該活在鄉村而非都市,其實忽略了蜜蜂就跟蝴蝶和蒼蠅一樣,都是環境中既有的昆蟲,除了養蜂人所飼養的蜜蜂之外,環境中還有很多野生的蜜蜂和蜂類與人類共享自然資源,默默地為植物傳遞花粉。春暖花開,萬物繁衍,是大自然的常態。

蜜蜂的活動範圍跨越了人類的產權界限,以蜜蜂飛行半徑約 2~3 km 來說,除非親眼目睹,否則很難判斷蜜蜂個體來源,但通常只要看到有人養蜂,便會成為眾矢之的。多數不了解的人常常把各種蜂類與蜜蜂混為一談,此外,具防衛機制的螫針也讓許多人對蜜蜂望而生畏,而時有所聞虎頭蜂螫人事件,更使人們常將蜜蜂與虎頭蜂畫上等號,對牠們有諸多誤解。

● 蜜蜂是環境指標物種
全世界至少三分之一的農作物、蔬果及畜牧業與蜂類授粉有著密切關連,我們常說蜜蜂很重要,卻大多不能接受與蜜蜂共同生活。人類對蜜蜂心生恐懼,是千百年來難以改變的心態。

蜜蜂跟環境的關係密切,臺灣中、南部是臺灣的糧倉,也是飼養蜜蜂密度最高的地方,但這些農業區盛行的慣行農法,使蜜蜂一直受到農藥的威脅。過去都是以半致死劑量 (LD50) 或半致死濃度 (LC50) 作為昆蟲受到化學農藥或殺蟲劑影響的程度,而對於亞致死劑量 (sub-lethal dosage) 的研究非常缺乏。蜜蜂是感受性 (susceptibility) 很高的昆蟲,近年來臺灣的研究團隊已經發現,蜜蜂幼蟲接觸到低劑量的農藥雖然不會立即死亡,但羽化後卻會進一步導致行為異常、學習及記憶能力降低,使蜜蜂無法正常授粉,將影響整個生態系與農業的糧食安全。

臺灣的生態環境之所以承受極大的壓力,是因為我們過去的環境教育做得還不夠好,面對人與蜂之間的衝突,該做的不只是傳遞「養蜂」這兩個字所需要的技術層面,而是透過蜜蜂與各種蜂類,重新看待我們所處的環境,目的不僅在教導蜜蜂知識,也藉此探索蜜蜂和各種蜂類對於農作物生產和環境生態的重要性。蜜蜂和許多獨居性蜂類一樣,當環境受到汙染便難以生存,人類也必須概括承受。

● 養蜂真的能夠保育蜜蜂嗎?
許多人想要藉由養蜂來保育蜜蜂,但把養蜂作為保育蜜蜂的手段可能會偏離或誤導保育方向。

保育是一個複雜的議題,其中包含域內保育 (in-situ conservation) 和域外保育 (ex-situ conservation),兩者都很重要,但蜜蜂與各種蜂類不同於關在籠子裡的動物,牠們必須飛到外面跟環境接觸,採集各種蜜粉源植物和水源,或者是捕捉其他小型節肢動物。保育生物學強調的是讓族群和生物多樣性的永續生存,因此要能保育蜜蜂和各種蜂類,維繫蜜蜂與各種蜂類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係和友善的棲地條件才是重點。如果一味地投入養蜂、增加規模與產量,卻忽視環境,不但會增加飼養成本,也可能會對其他原生蜂類造成影響。

養蜂是一個重要的產業,對經濟發展頗有助益,只是當我們談「保育」的時候,應該用比較嚴謹的角度,而不是單憑個人喜好,以飼養為最主要的手段。蜜蜂要健康,養蜂人要豐收,人人要吃到安心健康的蜂產品,除了養蜂技術外,適合的環境條件必不可少。養蜂產業要提升,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環境問題。即使不養蜂,適時、適地、適種蜜粉源植物,為環境中的野生蜂類提供食物來源,少用化學農藥、政府與民間都確實做好防檢疫,提供友善的棲地條件同樣也是愛護蜜蜂與各種蜂類的方式。

● 蜂類生態教育的重要性
蜜蜂並不可怕,而且對生態有極大的幫助,蜂螫確實會造成疼痛腫脹,少數的人對蜂毒嚴重過敏,我們不會輕忽蜂螫帶來的風險,需要小心以對,但也不要過度焦慮、放大內心的恐懼。了解不同蜂類的習性,就能夠用適當的方式與牠們共存。

為了避免民眾因為知識不足而輕易撲殺身邊的蜜蜂,蜂類知識的普及十分迫切。我們必須認清的事實是,單純只靠養蜂環境不會變得更好;越旺盛的蜂群能飛得更遠、採集更多蜂蜜與花粉,但當環境不當使用化學農藥,蜜蜂也更容易中毒而死,因此環境的永續和棲地的保存才是根本。蜂類生態教育需要理解更多農業與環境上的問題,看到背後的人與環境的關係,以及人與人的關係。

多年來筆者積極地推動蜜蜂與各種蜂類的生態教育,在社區大學開設全臺灣第一個民間系統性的養蜂課程,包含理論與實務。除了帶領學員學習西洋蜂與東方蜂(野蜂)的生物習性、飼養技術、蜜粉源植物與授粉、獨居蜂與各種蜂類的知識,重視原生蜂類的生存,也傳授蜂產品的生產與應用,形成產業鏈的垂直整合;並與各民間組織合作推動養蜂與農耕、食農教育等,設計適合不同領域的教材與教案,增加養蜂的附加價值,兼顧環境生態及產業發展。不僅受到學員熱烈回響,這樣的成功經驗,也逐漸受到其他單位關注,類似課程與活動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使蜜蜂生態教育遍地開花。

除了開設給一般民眾的養蜂課程,也往學校教育推廣,設立全臺灣第一個完全中學的屋頂養蜂場及高中多元選修養蜂課程,深化科學教育。同時到中小學及幼稚園進行蜜蜂生態導覽,把蜜蜂帶進教室,在安全的情況下引發學習興趣;也規劃戶外養蜂場的體驗活動,能與蜜蜂近距離接觸。環境教育必須從當下做起,才有改變的契機。

一天下午,兩位準備放學的中學生突然送來一隻他們撿到的蜜蜂,請筆者代為照顧,笑笑地收下後,隔沒幾分鐘學生又摘了兩、三朵花,說要給蜜蜂吃。雖然兩位學生都沒有上過蜜蜂課,不知道蜜蜂的習性,社會性的蜜蜂無法單獨飼養,但多年來在學校教授養蜂學與生態永續課程,學生口耳相傳,生態教育的推動讓原本害怕蜜蜂的學生開始學習尊重生命。正向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主動關心原本不敢靠近的生物,這就是改變。

這幾年推廣蜂類生態教育時也發現,許多人養蜂後發現蜜蜂的可愛之處,每天看著牠們採蜜、採花粉回巢與活動,因為與生命產生連結而觸發感動,進入專注忘我的狀態。從心理學的角度,當一個人將精神完全投注在喜愛的事物,就會產生渾然忘我的心流經驗 (flow experiences),人的行動與意識會緊密結合,對於充滿壓力的現代人來說,迅速將注意力收回到當下還能帶來舒壓效果。

● 蜜蜂像一把開啟生態大門的鑰匙
蜜蜂與各種蜂類在農業及生態上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藉由教育,以蜜蜂為起點,盡可能了解農業及環境面臨的問題。蜜蜂要養得好,需要充足的知識、熟練的技術與適當的環境條件。蜜蜂生態教育推廣的目的並非希望人人成為蜂農,重點是要跳出「養殖」、「採蜜」的框架,不要只看到技術與產量,希望大家透過認識、接觸蜜蜂與各種蜂類,了解環境與人類之間複雜的關係,努力讓環境變更好。

傳統觀念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兩個極端,但友善且合宜的養蜂模式卻可以讓兩者相輔相成。蜂產品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蜂產品直接或間接來自植物,植物生長需要適當土壤與環境條件。健康的土地才能種出健康的作物,人要健康,就要吃健康的食物。當土地受到汙染、蜜蜂與人類賴以為生的植物減少時,消失的不只是蜜蜂與各種蜂類,還有人類的健康。經濟的發展有很多方式,我們應該用永續的方式發展經濟,就像用永續的方式對待環境一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