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阿雷基帕Arequipa──白色城市中的羊駝展示館

來到位於戚里河谷流域(Valle del Chili)的阿雷基帕,可以感受到當地的建築格外不同,除了有許多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印歐麥士蒂索(Mestizo)風格,還有許多由火山凝灰岩(Sillar)蓋成的房子。這是火山爆發後的產物,多呈白色,因此阿雷基帕又有「白色城市」之稱。這裡的海拔為兩千三百五十五公尺,由北而南的三座火山查查尼(El Chachani)、米斯蒂(El Misti)和比丘比丘(El Pichu Pichu)皆位於城市的東邊,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一部分,因此地震頻繁。

集團經營的羊駝世界

羊駝是秘魯珍貴的國寶級動物,生長於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地氣候,羊駝毛與羊毛兩種毛的纖維鱗片排列與密度極為相似。由於羊駝纖維的鱗片邊緣比羊毛來得光滑,邊緣鱗片張開的程度不如細種羊毛,因此羊駝毛摸起來較平順、毛質柔軟且色澤優雅,尤其小羊駝的毛色呈金黃,又有「軟金」或「安地斯山脈走動的黃金」之稱。座落在阿雷基帕市中心廣場不遠處的「羊駝世界」(Mundo Alpaca)是秘魯最大的毛紡織集團──米歇爾集團(Michell Group)旗下的展示館,在秘魯的羊駝毛產業中具有領先地位。米歇爾集團從羊駝與駱馬養殖(Mallkini集飼牧場)、纖維分級處理與整合、精煉、梳理、紡紗、印染、針織、編織與手工簇絨地毯的生產均有涉及。館中不僅介紹羊駝毛紡織業發展歷史,也展示羊駝原毛纖維處理的過程、羊駝線染色材料樣本、處理纖維的機具、傳統安地斯山織品的製作過程。現場還有來自庫斯科的婦女示範傳統腰機編織(Backstrap Weaving Loom),非常詳盡。這種將織機的另一端固定以撐張經線織布的技術,源自古印加時期的不同織布文化,許多織品至今仍舊難以重製,難度很高。臺灣原住民也有類似的傳統織布機,稱為「腰式水平織布機」,當中腰機所使用的捲布軸、打緯板、隔棒與提綜棒的使用方式極為相似。館內販售與毛紡織集團的基金會(Awana Kancha)合作的原住民家庭的手工編織成品,以及旗下的品牌SOL所生產的羊駝毛時裝,因此在這裡可看到相當完整的羊駝毛織品產業發展。

秘魯大部分的羊駝毛除了自家生產使用之外,其實都被毛紡織集團或是其他歐洲廠商以「包下整個山頭的羊駝毛原料」的方式整批收購,如果有畜牧農家私自販售毛料給其他客戶,毛紡織集團就不再購買這些家庭的原毛,因此市面上買不到任何原毛,只有加工處理成羊駝毛線材、經過品牌精緻包裝的材料。在還不是很了解秘魯的纖維織品市場之前,我天真以為到了在地市場就可以找到原毛販售的店家,沒想到卻是直到參觀這「羊駝世界」,才讓我第一次在秘魯看到大量未加工的羊駝原毛。科卡峽谷Cañón del Colca──安地斯山黃金小羊駝

在看過羊駝毛的處理過程以及安地斯山織品後,這些展示在室內的毛料已經無法滿足我的求知慾望,既然安地斯山盛產羊駝毛,我一定要親眼見到牠們。

阿雷基帕西北方、距離約四小時車程的科卡峽谷,由海拔五千多公尺的安地斯山順流而下的河流,切割出長達一百公里長的山谷地形,保留許多印加時期之前的遺址與傳統文化,尤以綿延百里的梯田景觀最為壯觀。當地的科亞瓜(Collagua)與卡巴那(Cabana)原住民族建蓋的農業水利系統,可以將附近火山融化的雪水引導至低處。此區域也因高山峽谷地形而孕育出豐富生態,除了常見的綿羊、羊駝(Alpaca)與駱馬(Llama)之外,從阿雷基帕往科卡峽谷的公路上,也有機會可以看見野生的黃金小羊駝,牠們都屬於駱駝科,毛纖維的品質有很大的差異。

豐富的駱駝家族生態

羊駝,原產於秘魯高地,估計南美洲約四百萬隻的羊駝中,有九成五生活在安地斯山的中部與南部。牠們也是被飼養的家畜之一,需要生長在海拔約三千至四千五百多公尺的高地,可以承受從攝氏負二十度至三十度的溫度差異。柔軟的毛皮在當地產量最為豐富,尤以幼羊駝毛更為高級。羊駝分為兩種:主要為「霍加耶」(Huacaya)與數量較少的「蘇力」(Suri),兩者差異在於前者的毛纖維品質優良、毛絨重實,具有廣泛的自然色調;後者的毛纖維較長,呈現波浪狀,並具有如絲般的光澤與柔順感。

駱馬則是南美洲的大型駱駝,又稱為大羊駝或是美洲駝。牠以修長的腿與突出且微彎的耳朵有別於其他美洲駱駝,自古印加時期即被人類馴化當成家畜飼養,並做為祭獻的動物之一。駱馬是安地斯山人民傳統與宗教的一部分,除了秘魯之外,全世界有六成五的駱馬都住在玻利維亞的高原地區。

野生羊駝(Vicuña),有「黃金小羊駝」之稱,是秘魯的國寶級動物,在南美洲的駱駝科動物中數量最為稀少,目前南美洲約十五萬頭的羊駝中,有八成生活在秘魯的安地斯山地區。其駝毛纖維呈現黃褐色,胸頸前毛為白色,延伸至肚下,毛纖維非常細緻且量少,每三年才能剪一次毛,非常高級而昂貴。由於遭到濫捕而數量劇減,一九七四年曾宣告瀕危,因此政府下令禁止人民捕獵野生羊駝,實施保護政策並維護棲息地,數量才逐漸增加。由於牠們生性害羞,雖然能在路邊看見牠們的身影,但一靠近就會跑開。

還有另外一種原駝(Guanaco),與黃金小羊駝長得很相像。在南美洲約六十萬頭的原駝當中,有九成都生活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地區,其高品質的毛纖維可以透過觸摸以及其泛紅光的特徵來辨識。此野生原駝能夠適應不同的環境,從平原到海拔四千六百公尺的高山都可以生存。
奇瓦伊的傳統服飾

從阿雷基帕通往科卡峽谷時,會行經峽谷山頂,除了可以縱覽綿延千里的梯田景觀之外,也經常能看到來自峽谷小鎮「奇瓦伊」(Chivay)的科亞瓜與卡巴那的原住民婦女販售自己做的手工藝品,她們身上美麗的衣著吸引著眾人的目光,同時也可發現安地斯山原住民受到西班牙殖民的影響。

科卡峽谷區域的原住民傳統男性服裝至今只保留羊駝毛斗篷(Poncho),這是以羊毛或羊駝毛纖維平織挑花的斗篷披肩,其外衣式的設計可以保持身體溫暖,是典型的南美洲服裝;女性的傳統服裝則較為昂貴,有別於安地斯山其他地區,當地的女性服裝從帽子、衣衫到大裙子,均佈滿色彩豐富的刺繡圖案,皆為手工縫紉刺繡在手織或工業生產的衣物上。這種樣式的女性服裝可說是受到七、八○年代的歐洲服飾風格影響。隨著科卡山谷日趨商業化,這一身刺繡的服裝材料,都可以在科卡山谷裡最現代化的小鎮「奇瓦伊」購買到。安地斯山原住民的衣著與身分有密切連結,同時也透過創造力來詮釋社會文化與個人的交集,而此種刺繡服裝(Ropa Bordada)即為科卡峽谷的區域性服裝表徵。新買的裙子多半沒有刺繡腰帶或下襬的裝飾,這取決於購買布面質料的婦女,是否手工縫製裝飾的繡帶與蕾絲等彩帶。

科亞瓜與卡巴那的帽子亦呈現不同的刺繡圖案:科亞瓜的典型款式是塗有白色泥漿的素色草編帽,點綴寬版的蕾絲緞帶,此外也有素色毛氈帽,多半是年長婦女使用;卡巴那則是以色彩繽紛的刺繡毛氈帽為主,帽頂為八角星圖形。這些帽子內部下緣,會有織帶作為勾跨在臉頰下方與脖子之間的綁帶,當地因此發展出編織細長型織帶的手工織藝,織帶的左右邊緣會綴有小珠子裝飾,這是事先將珠子串成珠鍊,在編織時一起織進織帶之中。製作此織帶時,通常只需要將織帶經線的一端固定在腰前,以一條繩子固定在腰間,而經線的另外一端則綁固在身體前方的任何地方,即可將經線拉直,方便以手指挑起經線製作花樣,將串有珠子的緯線一道道編織入內。手工捻紡紗線往往是加工羊毛過程中最耗費勞力與時間的部分,婦女需花費許多勞力於照顧家庭與農業作物,因此她們漸漸採用工業生產的現成布料,也是因為現代化的衣物相對比手工織作的布料便宜。

當地仍保有以物易物的商業模式,這些貨物資源通常以肉類、農作物或羊駝毛為主,遠距離的貨物交換也存在於安地斯山區域,尤其高山地區和低海拔的西部沿海地區,因此演變成科卡峽谷的高山原住民將貨物經濟價值較高的羊駝毛、羊毛與手織布做為販售的貨品,而自己則穿著價位較低也較容易取得的現成布料做成的服飾。這些花鳥刺繡織物不會因為使用了縫紉機械與現成布料而降低價值,每位藝師製作的圖案都是他們的靈感,是獨一無二的作品。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