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臺灣高等土木工程教育史

95特價1026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第一節 「土木工程」的由來

「土木工程」、「土木工學」是由英語「Civil Engineering」翻譯過來的,由英漢字典查「Civil」顯示其主要的意思是「市民的、公民的、平民的」,也就是說「Civil Engineering」從字義看是「與市民有關的工程」,或「與人民生活有關的工程」,亦即可說是「民生工程」。
自古以來,「人民的生活」所追求的基本內涵,不外乎「食、衣、住、行」以及「社會安全」,而要使人民「豐衣足食」則必需開闢農田、鋪設灌溉系統,才能有助於種稻、植桑、養蠶、種棉花,同時在「住」的方面則須廣建住宅、官舍以使人民能安居,官員亦能安心奉公;在「行」的方面則須鋪築道路、跨河架橋以使人、貨之交通順暢。此外,為保護人民不受洪水、海潮的侵害,則須疏通河道、修築河堤、海堤等等。
上述這些具有「公共性」以及「與人民生活有關」的工程就是Civil Engineering的主要內涵。
在19世紀後半,日本在面臨歐美列強的侵略壓力下進行「明治維新運動」,日本全面歐化,引進歐美的典章制度、技術與先進知識。其中將歐美先進國家的「Civil Engineering」這門新的學問引進日本的學者,一定面臨應如何賦予它一個適當的「和式名稱」的問題。
其結果由1877年(明治10年)官立東京大學初設時,成立理、法、文、醫四個學部(院),其中理學部中至少設有"機械工學"、"土木工學"、 "冶金學" 及 "應用化學" 四個學科。由這個事實可以知道在1877年東京大學設立時已將「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取名為「土木工學科」,亦即引進 "Civil Engineering" 的日本學者認為其最適當的「日本和名」就是「土木工學」。
為何日本的「Civil Engineering」的相關學者不將其直接翻譯成「市民工學」或「民生工學」,而選擇「土木工學」做為其「日本和名」,推測可能的原因有二:
1. 明治時代剛從德川幕府的手中將國家權力回歸到天皇身上,在富國強兵的政策環境下,若強調「市民」、「民生」等以民為重的概念,將有可能使人民延伸出對民權、民主的需求,其將使崇高的皇權受到挑戰,甚至逐漸動搖國本。
2.「Civil Engineering」的內涵太過豐富,若為配合「食、衣、住、行」的需求而將之翻譯成「農田灌溉工程」或「道路橋樑工程」或「築屋工程」,都無法完整的將Civil Engineering的內涵表示出來。
然而十九世紀中葉,日本的Civil Engineering學者可能發現這些當時「與人民的生活有關的工程」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與「土地」有關,也都是使用土(石)及木(竹)為材料,亦即凡是與「土、木」有關的工程大都是與「民生」有關的工程。
所以為了避免引起政治上的掛礙且足以代表所有的「與人民的生活有關的工程」就使用概括性的名稱「土木工學」做為「Civil Engineering」的日本和名。
在臺灣則於1918年(大正7年)8月由臺灣總督府設立的五年制「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臺北工專的前身),設有機械、應用化學及土木等三科,這是「土木」在臺灣工業學校中出現的開端。
如今,到了21世紀,人類社會經過多年長足的進步後,現在的「Civil Engineering」的內涵,已較19世紀中葉時更加多彩多姿,除了蓋房屋、鋪路、造橋、築堤等工程外,尚衍生出水利工程、環境衛生工程、測量空間資訊工程、營建工程、都市計畫、鋼結構工程、海洋工程、自然災害防治工程等等。「土木工程」的名稱是否尚能以更廣義的方式涵蓋所有21世紀「Civil Engineering」的內涵,則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思考的話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