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檢視現有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
1.1 基本分析法的內涵
基本分析法是將已經發生經濟數據或市場的資料、引用經濟學理論加以解釋並藉此建立一些模型,藉以預測可能的未來可能生的經濟現象,這其中包含傳統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以及行為經濟學等。
傳統經濟學
出生于蘇格蘭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與出生於英國倫敦的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傳統經濟學家。
亞當•斯密以《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奠定當時自由貿易與今日經濟全球化的理論基礎,並且,他以“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一詞來形容市場上價格變化是多麼難以捉摸的,同時他也指出:人類“自利”的動機才是社會經濟行為真正的原動力,外力不當的壟斷與控制是不可行的。
凱因斯則以《貨幣、利息與就業通論》(Employment, Interest, Money)一書,為各國政府提供了制定經濟政策時的參考,尤其是他對於“宏觀經濟”做出實務性的說明與詮釋,使其贏得了“宏觀經濟學之父”的美名。同時,凱因斯還是1944 《佈雷頓森林協議》(Bretton Wood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onference)的起草者。佈雷頓森林協議奠定國際貨幣脫離以黃金為本位的基礎
計量經濟學
近代經濟學家以數學模型並以數理統計學為方法來進行經濟分析稱之為計量經濟學。其中以克萊夫•格蘭傑(Clive Granger)和羅伯特•恩格爾(Robert Engel)獲得2003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較為知名。
計量經濟學使用歷史資料進行資料(Cross-sectional Data)和時間序列資料的分析、驗證過去已發生的經濟行為並建立模型,進而將現有的經濟資料置入其中,用以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經濟行為。
計量經濟學或許可以比傳統經濟學更精確的說明歷史發生的過程、但是仍不能解釋經濟行為發生的原因,所以才有所謂的”行為經濟學”的出現。它希望能藉對人類心理、生理、之分析來解讀經濟行為之所以發生的原因,藉以預測未來。
1.2 現有基本分析法先天不良
從邏輯上來說,如果過去與現有即時的資訊都完整的取得,而且能適時調整現有的模型參數做出修正,那麼,對短期而言,基本分析法所得到的預估是具有可參考性的;因為景氣或產業變化是比較缺乏彈性的。
但在現實中,不論是傳統經濟學或計量經濟學,因為都是以過去已發生的狀況做為模型設計的基礎,而模組定型後很難以及時的做調整;一旦正在發生的情況其原因與原來模型的假設條件不符,所得到的預測會因為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的出現導致“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換言之,使用基本分析法應用在預測未來上有相當的難度,是有點不切實際的,因為基本分析簡單的說、是以經驗法則作為基礎,但可惜的是、歷史並不會百分之一百的原樣重演。
幸好、以理論模型來預測產業或經濟景氣、作出經濟政策,不會造成立即的損害、不致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是根據模型預測結果作為市場從事交易的依據,那麼,往往容易造成投資者的財務損失。
例如霸菱破產的金融事件就是當時交易者認為日本在大地震後必然需要大肆重建,想當然、一定會刺激內需而使股市上揚,基於這樣的分析,買進大量日經指數、錯誤的基本假設,最終導致有百年歷史的銀行從此消失;另外在美國發生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破產事件又是一個經濟學者所用金融模型失誤的例子。
由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倫•舒爾茨(Myron Scholes)和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參與經營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 在20世紀90年代成立。當時、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與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歐米伽基金,並稱為全球四大對沖基金。但在1998年秋,依據他們引以為傲所謂”吸塵機”式的模型來替客戶做投資,因為模型的錯誤假設,造成超過40億美元損失而宣告倒閉,若非美國政府出面挽救、當時必然造成美國金融市場風暴。
總之,目前的經濟學理論與模型或許可以宏觀地描繪未來的經濟景氣,作為大方向的參考;但是,可以說無助於預測商品、股票或某種外匯的市場價格,若作為交易的主要依據更是不智。
1.3 圖表技術分析法內涵
各種經濟資料、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不但相當費時費力,讓人更加困擾的是、所得的資料會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解讀,所以經濟學理論、模型所歸納出的基本分析法,不容易應用在微觀或交易實務上。也因為如此,現有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大都另外用圖表技術分析法作為分析價格走勢與從事市場交易的參考。
全世界目前使用的分析圖表不外乎K線圖、竹竿圖(Bar Chart)、連續圖(Continuous Chart)、圈叉圖(Reversal Chart)、市場價格分配圖(Market Profile)等。
K線圖是日本德川家康時代大阪米商本間宗久(Sokyu Honma,1724-1803)所創。本間宗久是與亞當•斯密同時期的人物。K線圖的形態分析與其衍生的指標例如,移動平均線、強弱指標、隨機指標…..等,目前是技術分析工具的主流,甚至是金融業從業人員職業證照考試的內容。
竹竿圖(Bar Chart)則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西方各國所用的圖表分析工具,但目前幾乎已經完全被K線圖所取代。
其餘圖表應使用者較少、所以不在此多作說明。
K線圖與衍生的指標之所以成為今日全球投資人普遍使用的分析工具,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1) K線圖應用了許多兵學術語,描述了七八十種形態(Pattern),不同的描述、不但引起讀者的好奇心、也因此比較容易記憶。
(2)兩百年來並沒有其他更佳圖表工具以供選擇。
(3)市場投資者口耳相傳,人云亦云,使人因而相信K線是能夠用來分析市場價格走勢的。
1.4 圖表技術分析法後天失調
圖表形態的呈現方式,絕大部分是以固定時間的間距繪製,例如現有的技術分析的歷史圖表大多以月線、周線、日線方式呈現,在當日的價格圖形則以小時線、十五分鐘甚至五分鐘線來描繪價格走勢。我們想問這種以固定時間的展示有什麼讓人信服的理由?。
所有的衍生技術指標都是以單一的收盤價(該時段的最後價)作為公式計算的基準。僅僅一個價格、對市場整體價格的變化是沒有任何代表性的,那麼所計算出來的日均線、月均線、季線、年線、甚至十年線當然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1.1 基本分析法的內涵
基本分析法是將已經發生經濟數據或市場的資料、引用經濟學理論加以解釋並藉此建立一些模型,藉以預測可能的未來可能生的經濟現象,這其中包含傳統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以及行為經濟學等。
傳統經濟學
出生于蘇格蘭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與出生於英國倫敦的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傳統經濟學家。
亞當•斯密以《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奠定當時自由貿易與今日經濟全球化的理論基礎,並且,他以“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一詞來形容市場上價格變化是多麼難以捉摸的,同時他也指出:人類“自利”的動機才是社會經濟行為真正的原動力,外力不當的壟斷與控制是不可行的。
凱因斯則以《貨幣、利息與就業通論》(Employment, Interest, Money)一書,為各國政府提供了制定經濟政策時的參考,尤其是他對於“宏觀經濟”做出實務性的說明與詮釋,使其贏得了“宏觀經濟學之父”的美名。同時,凱因斯還是1944 《佈雷頓森林協議》(Bretton Wood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onference)的起草者。佈雷頓森林協議奠定國際貨幣脫離以黃金為本位的基礎
計量經濟學
近代經濟學家以數學模型並以數理統計學為方法來進行經濟分析稱之為計量經濟學。其中以克萊夫•格蘭傑(Clive Granger)和羅伯特•恩格爾(Robert Engel)獲得2003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較為知名。
計量經濟學使用歷史資料進行資料(Cross-sectional Data)和時間序列資料的分析、驗證過去已發生的經濟行為並建立模型,進而將現有的經濟資料置入其中,用以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經濟行為。
計量經濟學或許可以比傳統經濟學更精確的說明歷史發生的過程、但是仍不能解釋經濟行為發生的原因,所以才有所謂的”行為經濟學”的出現。它希望能藉對人類心理、生理、之分析來解讀經濟行為之所以發生的原因,藉以預測未來。
1.2 現有基本分析法先天不良
從邏輯上來說,如果過去與現有即時的資訊都完整的取得,而且能適時調整現有的模型參數做出修正,那麼,對短期而言,基本分析法所得到的預估是具有可參考性的;因為景氣或產業變化是比較缺乏彈性的。
但在現實中,不論是傳統經濟學或計量經濟學,因為都是以過去已發生的狀況做為模型設計的基礎,而模組定型後很難以及時的做調整;一旦正在發生的情況其原因與原來模型的假設條件不符,所得到的預測會因為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的出現導致“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換言之,使用基本分析法應用在預測未來上有相當的難度,是有點不切實際的,因為基本分析簡單的說、是以經驗法則作為基礎,但可惜的是、歷史並不會百分之一百的原樣重演。
幸好、以理論模型來預測產業或經濟景氣、作出經濟政策,不會造成立即的損害、不致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是根據模型預測結果作為市場從事交易的依據,那麼,往往容易造成投資者的財務損失。
例如霸菱破產的金融事件就是當時交易者認為日本在大地震後必然需要大肆重建,想當然、一定會刺激內需而使股市上揚,基於這樣的分析,買進大量日經指數、錯誤的基本假設,最終導致有百年歷史的銀行從此消失;另外在美國發生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破產事件又是一個經濟學者所用金融模型失誤的例子。
由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倫•舒爾茨(Myron Scholes)和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參與經營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 在20世紀90年代成立。當時、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與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歐米伽基金,並稱為全球四大對沖基金。但在1998年秋,依據他們引以為傲所謂”吸塵機”式的模型來替客戶做投資,因為模型的錯誤假設,造成超過40億美元損失而宣告倒閉,若非美國政府出面挽救、當時必然造成美國金融市場風暴。
總之,目前的經濟學理論與模型或許可以宏觀地描繪未來的經濟景氣,作為大方向的參考;但是,可以說無助於預測商品、股票或某種外匯的市場價格,若作為交易的主要依據更是不智。
1.3 圖表技術分析法內涵
各種經濟資料、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不但相當費時費力,讓人更加困擾的是、所得的資料會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解讀,所以經濟學理論、模型所歸納出的基本分析法,不容易應用在微觀或交易實務上。也因為如此,現有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大都另外用圖表技術分析法作為分析價格走勢與從事市場交易的參考。
全世界目前使用的分析圖表不外乎K線圖、竹竿圖(Bar Chart)、連續圖(Continuous Chart)、圈叉圖(Reversal Chart)、市場價格分配圖(Market Profile)等。
K線圖是日本德川家康時代大阪米商本間宗久(Sokyu Honma,1724-1803)所創。本間宗久是與亞當•斯密同時期的人物。K線圖的形態分析與其衍生的指標例如,移動平均線、強弱指標、隨機指標…..等,目前是技術分析工具的主流,甚至是金融業從業人員職業證照考試的內容。
竹竿圖(Bar Chart)則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西方各國所用的圖表分析工具,但目前幾乎已經完全被K線圖所取代。
其餘圖表應使用者較少、所以不在此多作說明。
K線圖與衍生的指標之所以成為今日全球投資人普遍使用的分析工具,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1) K線圖應用了許多兵學術語,描述了七八十種形態(Pattern),不同的描述、不但引起讀者的好奇心、也因此比較容易記憶。
(2)兩百年來並沒有其他更佳圖表工具以供選擇。
(3)市場投資者口耳相傳,人云亦云,使人因而相信K線是能夠用來分析市場價格走勢的。
1.4 圖表技術分析法後天失調
圖表形態的呈現方式,絕大部分是以固定時間的間距繪製,例如現有的技術分析的歷史圖表大多以月線、周線、日線方式呈現,在當日的價格圖形則以小時線、十五分鐘甚至五分鐘線來描繪價格走勢。我們想問這種以固定時間的展示有什麼讓人信服的理由?。
所有的衍生技術指標都是以單一的收盤價(該時段的最後價)作為公式計算的基準。僅僅一個價格、對市場整體價格的變化是沒有任何代表性的,那麼所計算出來的日均線、月均線、季線、年線、甚至十年線當然是沒有實際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