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3-1 建立金錢脈絡敏感度

在金錢關係中有一個非常核心的關鍵,就是「金錢脈絡敏感度」。「脈絡敏感度」這個名詞是我在《彈性心態》(The End of Trauma)中所看到的,這本書主要在談人們如何從嚴重的創傷中復原,其中包括了三個信念與三個程序。

三個信念分別是:
․保持樂觀。
․相信自己應付得來。
․不畏挑戰。

三個程序則是:
程序1:建立脈絡敏感度。
程序2:策略工具箱。
程序3:回饋監控。

從三個程序中可以發現,「脈絡敏感度」正是啟動彈性的開端。我看了以後忍不住驚呼,因為同樣的情境放在混亂的金錢關係中也完全適用,這與我在一對一財務諮詢時所進行的工作順序幾乎一模一樣,所以我借用了這個名稱,將我在諮詢中所運用的方法稱為「金錢脈絡敏感度」。

「脈絡敏感度」被列為啟動彈性程序的第一順位,可以顯見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說它是所有程序中最重要的環節。它有助於我們判斷當前發生的事情,並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反應。想像眼前有一坨亂成一團的毛線球,「混亂」往往是焦慮和不知所措的來源,脈絡敏感度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混亂、找到線頭,並且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找到線頭其實就是去「看見」、「梳理」和「行動」,如果想要有意識地提升金錢脈絡敏感度,我們可以透過三個步驟搭配三個提問找回這樣的能力。

․看見:發生了什麼事?(我對目前的金錢/財務狀態感到不滿或焦慮,因為……)
․梳理:問題出在哪裡?
․行動:要改變這個狀況,我需要做些什麼?

在一對一財務諮詢的過程中,我會先確認同學的感受,在過往經驗中,我也發現感受與事實往往沒有直接的關係。有為數不少的同學,雖然財務狀況還不錯卻總是非常焦慮。例如,曾經有一位向我諮詢的同學,在家人過世後繼承了一筆遺產,他告訴我以前他看電視或聽廣播時,聽到有人有一筆幾百萬的資金當作投資本金時都覺得好羨慕,當時他心想這筆錢如果有好好利用,就可以有不錯的被動收入,生活一定會輕鬆不少。然而,沒想到的是,當他真正繼承這筆錢時他反而越來越焦慮,原本是一個非常好睡的人,但近半年來的睡眠品質卻大打折扣。因為他一方面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妥善正確地處理這筆錢,另一方面也想利用這筆錢購屋,偏偏理想中的房子所需要的頭期款又遠遠超過這筆錢,因此陷入了混亂與焦慮。

前來諮詢的同學全都帶著一個或多個問題而來,起初他們大多希望在我身上可以得到答案,或是我可以直接告訴他們該怎麼做。然而,事實上我從來沒有打算給出任何一個答案,而是從頭到尾陪伴著同學一起去探索,協助同學建立屬於自己的金錢脈絡敏感度。

建立金錢脈絡敏感度的三步驟
在我的經驗中,建立金錢敏感度雖然並不困難,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一份覺察。現在很多上班族將全部的精力都貢獻在工作上,下班後不是徹底放空就是另尋紓壓管道,聚餐、尋歡作樂、購物、追劇等,這些活動雖然都可以短期見效,讓我們感到愉悅放鬆,然而長期下來卻會讓我們失去與自己對話的空間。尤其,生活中的金錢決策看似經過大腦理性判斷,實則常常基於習慣或無意識的情緒,而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我們很少有機會停下來覺察我們與金錢的關係。大多數的人面對自己的金錢問題時,只會隱隱感到不對勁,像是花太多錢、錢不夠用、沒有存錢、不會投資......但卻很少人能夠具體而精確地看見自己的問題。

步驟1:看見
因此我在諮詢前都會先請來訪的同學填寫一份簡單的問卷,問卷的第一個問題是「從 1 分到 10 分你的金錢焦慮有幾分?」其實只是一個這麼簡單的問題就是非常好的覺察開端,幾乎沒有人回答不出來。而正式進入諮詢後,我便會依據焦慮分數提問,像是「我看見你填寫的問卷,焦慮分數有 8 分,可以說說看為什麼嗎?」當同學一邊描述焦慮原因的同時,我們已經悄悄完成了金錢脈絡敏感度的第一步──「看見發生了什麼事?」

步驟2:梳理
接著進入第二步驟,我會聊聊平時的消費習慣與投資偏好,再搭配個人的收支表與資產負債表,透過這樣的檢視幾乎可以形塑出九成以上的個人金錢樣貌,也能一針見血看出問題在哪裡。這個步驟就和我們投資時看公司的財報很相似,透過財報我們可以看出一間公司的經營風格與潛在危機,而個人的收支表與資產負債表也具有同樣的功能,相關的細節會在後面的章節中進一步說明。

步驟3:行動
金錢脈絡敏感度的最後一步,是問自己:「要改變這個狀況,需要做些什麼?」關鍵是「行動」。以退休金為例,擔心存不到足夠的退休金是這個世代普遍的焦慮,若退休後希望維持不打折的生活品質,動輒上千萬的退休金想來確實讓人備感壓力。然而面對如此龐大的金額,只想著根本存不到而逃避不面對,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退休那一天才發現自己成了下流老人,那時就真的來不急也沒有轉圜的餘地了。

其實,像是退休金這麼大的議題,我們並不是此時此刻馬上就要解決,事實上,我們要做的只是找出當下可以達成的小目標並且付諸實行。以我諮詢過的同學為例,他們都只是在生活中做了一個小小的轉變,例如每次想亂買東西的時候先想三天、從毫無節制的朋友聚餐改為每周一次、減少跟團訂飲料的次數等。雖然這些看似微小的金額與退休金相比仍然是九牛一毛,但別忘了還有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複利」,在複利的威力下,現在每一個微小的行動與累積都會在未來被放大。

有些同學以為我能這麼做是因為我很專業,或是我很有投資經驗,然而我的專業和經驗所依靠的並不完全是那些表面上很硬實的東西,更多的是清晰的「金錢脈絡敏感度」。而且事實上並不是只有我有這種能力,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只是大多數的人常常會忘記做這件事,或是不知道如何穩定地開始。因為當我們感受到某個問題時,最先浮現的感覺通常是困擾、焦慮,或是感到壓力很大,當我們的心思堆滿這些情緒時,評估線索的能力便徹底失效了。脈絡敏感度就像是一把啟動的鑰匙,當關鍵契機到來並且對準的時候,一切便開始往好的方向運行了。

當同學們憑著自己的力量一步步建立脈絡並且找到答案時,我所看見的改變真的一次又一次震撼著我。如同《彈性心態》這本書上所說,當脈絡敏感度開始運作的時候,「他開始樂觀起來 !」

我所真切感受到的也正是如此!


聰明note
如果每個月能省下3,000元,投入ETF的0050(元大台灣卓越50基金),以年化報酬率 7% 估算,25 年後,總金額會是 236 萬元。如果能省下5,000元,在一樣的條件下累積金額將會達到 394 萬元。你也可以利用年化報酬率計算機,試著計算出你的需求與目標。
https://wisehomemaker.com/annualized-rate-of-return-calculator/

4-2 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就是好方法?!

在投資理財圈,大家肯定對一句話不陌生,那就是「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就是好方法!」我自己學習過幾種不同的投資流派,也親身經歷過主動、被動、長周期、短波段、當沖、做多、放空,甚至槓桿操作等不同的投資方式,也在市場中看過幾次的潮起潮落。我特別不喜歡投資界的意見領袖或老師們,為了不同的信仰而互相輕視與攻擊,因此這句話也成了我的投資教條,甚至是自我保護的一面盾牌。

然而,孩子升大班的暑假,我們搬家了。考量孩子的個性與學習狀況,我和工程師決定讓他留在原本的幼兒園就讀,為了接送孩子我必須當起司機,因此我也重新報名了道路駕訓班。然而,開車對我來說真的太難了,市區的車水馬龍與萬頭鑽動都是我的陰影。教練告訴我:「多練習幾次就會熟悉了。」工程師說:「開車就像走路一樣,要跟車子融為一體。」我真心尊敬我的教練,也明白工程師所說的境界,然而這些真理對我來說就像1分鐘等於60秒一樣,對我的開車技術幫助不大。練習了很多次,我每一次都一樣緊張,我沒有跟車子融為一體,倒是快要靈魂出竅了。

學不會開車的苦也讓我開始反思,會不會我視為投資教條的準則其實無助於大家解決問題?如果「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就是好方法」是投資的真理,那麼我想進一步提問,到底怎樣才能算是適合自己的好方法呢?

我將這個疑問放在心中時常反思,卻沒有好的答案。我甚至有些慚愧,我所相信的價值觀好像成為了一種口號,那種感覺就像是很多人都會說「愛自己」,但具體怎麼愛?如何愛?卻始終無法在現實中參透和實踐。直到我遇見了敏敏。

容易忽略的財務全局觀
敏敏是一名職場媽媽,薪水穩定,有兩個小孩,平常大部分的家用由先生支付,她的薪水則用來支付一部分小孩的學費與自己的零花。她的投資風格偏保守,資產負債非常單純,平常的消費支出也都很合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對於自己的各項資產與消費數字非常清楚,不是那種錢都不知道花去哪的人。然而,這樣的她來找我時已經陷入了「黑字倒閉」。

我和她針對每一個細項討論,發現她的每一個財務決策若分開來看都是合理的,並沒有高風險的操作。例如:

․每月分配定期定額 8,000 元,標的完全沒問題。
․以複委託買美股,都是很標準的 ETF 和公司。
․她有一些儲蓄型保單,雖然儲蓄型保單不是我們喜歡的商品,但早期買的條件也不算太差。
․2022年股市狀況不好的時候,她利用保單借款投入高殖利率的標的賺取利差和價差。

這些都是在網路上很常見的投資方式,但是,既沒有過度消費,也沒有亂跟風買股的敏敏,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答案是,缺乏個人財務狀態的全局觀。

我常常收到私訊也看到很多人在社群中提問,這些問題不外乎是:這個 ETF 好不好?那個股票配息高不高?建議買美股嗎?或是這個保險的保障或理賠怎麼樣?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然而這些所有的問題全…部…都…是…「單點思考」,即使每一個點都是合理的,但若是跟隨著看似合理的潮流走卻缺乏整體性的思維,組合起來還是有可能歪歪扭扭,甚至會讓自己過度承擔風險而不自知。

以敏敏來說,原本的儲蓄型保單雖然條件不差,但在資產中的占比已經偏高,這樣的前提下再投入美股,忽略的是複委託買進時手續費低,但賣出的手續費高。當分散在不同標的時,每一次賣出都需要負擔一筆不低的成本;而且當大部分的錢都被卡住的時候,又利用保單借款賺取利差與價差。雖然想法上可行時機點也堪稱完美,但股市什麼時候漲回來還不確定,此時就得先支付4% 左右的利息,忙了老半天,到頭來其實只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像是在同一個水桶裡一直用力攪和,看似很忙碌,但水位完全沒有上升,明明資產不少,整體流動性卻陷入嚴重枯竭。她有點無奈又恍然大悟地說:「為什麼明明都是我的錢,卻都花不到的感覺!」

這些,從金錢能量的角度來看都是浪費與消耗。還好,敏敏的狀況剛好在邊緣,不算非常嚴重,對自己的財務狀態也很清楚,才能即時發現不對勁的地方。經過我們討論之後我建議她先將美股贖回,同時先減少每個月定期定額的金額。對敏敏的狀態來說,恢復流動性是首要任務,待財務狀態回到比較健康的狀況後才有辦法重新擬定真正適合自己的策略,也才能確保後續的投資決策真的可以幫助資產穩定地成長。

五個投資的靈魂拷問
在這次諮詢之後,我對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也終於有了更明確的想法。當我們在尋找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時,大多數人優先考慮的是報酬率與風險,已經有些經驗的人則會考慮波動起伏自己是否能夠承受。然而除了這些,我認為必須加入評估的還包括願意分配多少時間來處理投資部位,其中包括了不間斷地學習、做功課、蒐集資料、看盤等。

另外,最重要也最關鍵的是讓自己有犯錯的彈性,然而要擁有這樣的彈性就必須從「個人財務狀態的全局觀」下手。如果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已有清晰地掌握,即使是槓桿、借貸、短線炒作等看似高風險的投資操作雖不推薦,但也未必不能嘗試。

總結以上,我歸納出五個靈魂拷問,邀請你想一想。

․投資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你對自己的資產負債與現金流能夠清楚的掌握嗎?
․你覺得每年多少的報酬對你來說是理想的?
․總資產下跌多少百分比你不會感到擔憂,仍然可以安然入睡?
․你每天願意花多少時間關注投資部位?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如果你可以很快速地回答,而你目前的投資方式也可以對應你的答案而沒有矛盾,那麼恭喜你!你大概已經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了。然而,如果你對自己目前的財務狀態不是很清晰,那麼這幾個問題真的非常建議你花一些時間思考。當這些問題都能清晰回答時,我相信,你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