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歷史上,中國並不是最古老的國家;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國也不是領土最大的國家,但是中國卻在世界史上擁有獨一無二的
地位。
翻開世界史,我們可以發現,埃及人在公元前4000年前後就有了曆法,這時中國正是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時期。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500年有了楔形文字的雛形,埃及人在此時有了最初的圖形文字,並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開始了第一王朝,腓尼基人在公元前3200年形成了城邦,第一烏爾王朝於公元前3000年在幼發拉底河入海處出現,基什王於公元前2870年裁定兩河流域兩邦間的疆界爭執並樹界石,埃及的第三王朝(公元前2780—前2680年)開始建造金字塔,而中國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一般認為存在於公元前2550年前後。我們平時所說的「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指從黃帝時代以來這一歷史時期的一個約數,並不是正好有五千年。
但是在今天的世界地圖上,早已找不到蘇美爾人、腓尼基人、基什人的國家,也不會發現第一烏爾王朝的蹤影。埃及作為國家的名字雖然還存在,但早已不是當年的主人了。從公元前1680年開始,西克索人、利比亞人、庫施人、亞述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先後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原來的埃及人早已消失在眾多的外來人中,就連從公元前3000年起就長期使用的埃及語也早成了消亡的語言。其他文明古國,如巴比倫、印度、羅馬等無不如此,而中國至遲在商代(商代以前的夏代的傳說是否確實,學術界尚無一致意見,姑且不論)已經建立了國家,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一個疆域遼闊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從此,儘管也出現過內亂、分裂、民族戰爭和改朝換代,但是以漢族(華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政權實體不僅始終存在,而且統一的疆域範圍越來越廣,最終凝聚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並在18世紀中葉形成了中國的極盛疆域。
原蘇聯的領土是2240萬平方公里,為中國領土的兩倍多,但是如果拿這個國家疆域變化的歷史與中國相比,那就與現實的數字完全不同了。10世紀後半期,也就是相當於中國的北宋初年,東斯拉夫人中的一支基輔羅斯興起,擴大了領土,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但到12世紀中葉,羅斯就分裂為許多小公國,公元1223年又被蒙古軍隊佔有,成為金帳汗國的一部分,汗國通過俄羅斯王公進行統治。14世紀以後,相當於中國元末明初時,莫斯科大公國逐漸強大起來,吞併了所有東斯拉夫人的土地,並擺脫了金帳汗國的統治,建立俄羅斯帝國。16世紀後半期,俄羅斯的疆域擴大到伏爾加河地區。1667年,吞併東烏克蘭和基輔的事實得到了波蘭的承認。1775年取得黑海北岸地區,1783年奪取克里米亞。17世紀俄國擴張到亞洲,18世紀進入了遠東和中亞,19世紀從中國攫取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於蘇聯的領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最終形成。
領土面積略超過中國的加拿大和僅次於中國的美國,它們的歷史都只有二百多年,而它們的領土定型的時間就更短了。
因此,在今天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幾個國家中,中國是唯一擁有歷史悠久的穩定疆域的國家。
回顧歷史,中國還有很多以同一性和延續性聞名於世界的紀錄:
漢族的前身華夏族,至遲在春秋時期(公元前722—前481年)已經成為中國的主幹民族,秦漢以後漢族作為中國的主幹民族一直持續到今天。即使在其他民族成為全國性的統治者時,這種狀況也沒有改變。
世襲的君主制可以追到傳說中的夏朝,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前11世紀)的制度更已得到考古發現的證實。自從秦始確定皇帝的稱號直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沿用了兩千一百年。
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月的夏曆(農曆),雖然不時修訂,但一直使用了幾千年,至今仍在民間使用。自漢武帝開始以帝王年號為紀年的方法,比公元紀年早一百多年,一年不缺地排到宣統三年(1911年)。
倉頡造字的傳說雖不一定可靠,已經發現的甲骨文卻證實了漢字至少已有了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漢字已經成為中原政權和華夏民族的共同文字。秦以後,隨着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展,漢字的作用範圍越來越廣。漢字的基本體系從未發生變化,在楷書出現以後,字形也基本未再改變。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更多,足以說明我們擁有一項舉世無比的遺產—統一,歷史悠久的統一:統一的國家、統一的文字、統一的紀年、統一的……甚至統一的思想。這是一項多少人曾經為之奮鬥、為之犧牲、為之謳歌、為之自豪的偉大事業,也是現代中國人賴以安身立命並且不得不接受的遺產。
如果我們再深入地觀察一下歷史,還可以發現,在我們祖先的眼中,這樣的統一並不限於他們的國家、他們的民族,而是應該包容整個世界;之所以沒有做到,並不是不可能,而是沒有必要,因為在統一範圍之外的不是文明社會。這種觀念統治着我們這個國家和我們的人民長達兩千餘年,至今還存在於一些人的心靈深處,引起一些人的追憶,令一些人陶醉。
但是這樣的統一觀在另一些人的思想中早已發生動搖,尤其是在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了大清帝國的大門以後,有人又進一步對我們這項遺產的價值提出了疑問。面對日新月異又風雲莫測的世界,有些人又感到這是祖宗留給我們的包袱,認為可以痛痛快快地扔掉。
這歷史悠久的統一,究竟是我們寶貴的遺產,還是我們必須卸去的包袱?都是,還是都不是?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做的恐怕應該是對歷史進行回顧—站在今天中華民族的共同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歷史上的統一、分裂和分治,全面認識它們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對今天的影響。
作為21世紀的中國人,我們無意尋求昔日的天下,無論如何這已經是歷史,但今天的中國是昔日的天下的產物,無論你視為遺產還是包袱,都不能不接受。
作為21世紀的中國人,我們必須放眼未來的天下,在21世紀的世界上佔有我們應有的地位。這就是我們再認識一下昔日的天下的目的—讓自己知道甚麼應繼承,甚麼該拋棄。
地位。
翻開世界史,我們可以發現,埃及人在公元前4000年前後就有了曆法,這時中國正是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時期。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500年有了楔形文字的雛形,埃及人在此時有了最初的圖形文字,並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開始了第一王朝,腓尼基人在公元前3200年形成了城邦,第一烏爾王朝於公元前3000年在幼發拉底河入海處出現,基什王於公元前2870年裁定兩河流域兩邦間的疆界爭執並樹界石,埃及的第三王朝(公元前2780—前2680年)開始建造金字塔,而中國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一般認為存在於公元前2550年前後。我們平時所說的「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指從黃帝時代以來這一歷史時期的一個約數,並不是正好有五千年。
但是在今天的世界地圖上,早已找不到蘇美爾人、腓尼基人、基什人的國家,也不會發現第一烏爾王朝的蹤影。埃及作為國家的名字雖然還存在,但早已不是當年的主人了。從公元前1680年開始,西克索人、利比亞人、庫施人、亞述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先後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原來的埃及人早已消失在眾多的外來人中,就連從公元前3000年起就長期使用的埃及語也早成了消亡的語言。其他文明古國,如巴比倫、印度、羅馬等無不如此,而中國至遲在商代(商代以前的夏代的傳說是否確實,學術界尚無一致意見,姑且不論)已經建立了國家,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一個疆域遼闊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從此,儘管也出現過內亂、分裂、民族戰爭和改朝換代,但是以漢族(華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政權實體不僅始終存在,而且統一的疆域範圍越來越廣,最終凝聚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並在18世紀中葉形成了中國的極盛疆域。
原蘇聯的領土是2240萬平方公里,為中國領土的兩倍多,但是如果拿這個國家疆域變化的歷史與中國相比,那就與現實的數字完全不同了。10世紀後半期,也就是相當於中國的北宋初年,東斯拉夫人中的一支基輔羅斯興起,擴大了領土,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但到12世紀中葉,羅斯就分裂為許多小公國,公元1223年又被蒙古軍隊佔有,成為金帳汗國的一部分,汗國通過俄羅斯王公進行統治。14世紀以後,相當於中國元末明初時,莫斯科大公國逐漸強大起來,吞併了所有東斯拉夫人的土地,並擺脫了金帳汗國的統治,建立俄羅斯帝國。16世紀後半期,俄羅斯的疆域擴大到伏爾加河地區。1667年,吞併東烏克蘭和基輔的事實得到了波蘭的承認。1775年取得黑海北岸地區,1783年奪取克里米亞。17世紀俄國擴張到亞洲,18世紀進入了遠東和中亞,19世紀從中國攫取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於蘇聯的領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最終形成。
領土面積略超過中國的加拿大和僅次於中國的美國,它們的歷史都只有二百多年,而它們的領土定型的時間就更短了。
因此,在今天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幾個國家中,中國是唯一擁有歷史悠久的穩定疆域的國家。
回顧歷史,中國還有很多以同一性和延續性聞名於世界的紀錄:
漢族的前身華夏族,至遲在春秋時期(公元前722—前481年)已經成為中國的主幹民族,秦漢以後漢族作為中國的主幹民族一直持續到今天。即使在其他民族成為全國性的統治者時,這種狀況也沒有改變。
世襲的君主制可以追到傳說中的夏朝,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前11世紀)的制度更已得到考古發現的證實。自從秦始確定皇帝的稱號直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沿用了兩千一百年。
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月的夏曆(農曆),雖然不時修訂,但一直使用了幾千年,至今仍在民間使用。自漢武帝開始以帝王年號為紀年的方法,比公元紀年早一百多年,一年不缺地排到宣統三年(1911年)。
倉頡造字的傳說雖不一定可靠,已經發現的甲骨文卻證實了漢字至少已有了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漢字已經成為中原政權和華夏民族的共同文字。秦以後,隨着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展,漢字的作用範圍越來越廣。漢字的基本體系從未發生變化,在楷書出現以後,字形也基本未再改變。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更多,足以說明我們擁有一項舉世無比的遺產—統一,歷史悠久的統一:統一的國家、統一的文字、統一的紀年、統一的……甚至統一的思想。這是一項多少人曾經為之奮鬥、為之犧牲、為之謳歌、為之自豪的偉大事業,也是現代中國人賴以安身立命並且不得不接受的遺產。
如果我們再深入地觀察一下歷史,還可以發現,在我們祖先的眼中,這樣的統一並不限於他們的國家、他們的民族,而是應該包容整個世界;之所以沒有做到,並不是不可能,而是沒有必要,因為在統一範圍之外的不是文明社會。這種觀念統治着我們這個國家和我們的人民長達兩千餘年,至今還存在於一些人的心靈深處,引起一些人的追憶,令一些人陶醉。
但是這樣的統一觀在另一些人的思想中早已發生動搖,尤其是在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了大清帝國的大門以後,有人又進一步對我們這項遺產的價值提出了疑問。面對日新月異又風雲莫測的世界,有些人又感到這是祖宗留給我們的包袱,認為可以痛痛快快地扔掉。
這歷史悠久的統一,究竟是我們寶貴的遺產,還是我們必須卸去的包袱?都是,還是都不是?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做的恐怕應該是對歷史進行回顧—站在今天中華民族的共同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歷史上的統一、分裂和分治,全面認識它們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對今天的影響。
作為21世紀的中國人,我們無意尋求昔日的天下,無論如何這已經是歷史,但今天的中國是昔日的天下的產物,無論你視為遺產還是包袱,都不能不接受。
作為21世紀的中國人,我們必須放眼未來的天下,在21世紀的世界上佔有我們應有的地位。這就是我們再認識一下昔日的天下的目的—讓自己知道甚麼應繼承,甚麼該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