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初版,有副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台灣百川書局一九八九年據此印行繁體直排本),二○○○年再版,二○—○年三版時,副題改為「中國人考察西方的歷史」。
原書二十三章,前三章概述古時中西(中日)交通的歷史,後二十章分別論說一八四七至一九○七年五十年間自林鍼至錢單士釐旅西(旅日)諸人的記載和影響。現將寫張德彝的原第七和第十一兩章移入《從東方到西方》,改寫成「張德彝的八次述奇」輯中的第一、二、三篇,存二十一章。
此次還對全書各章進行了或多或少的增補,並訂正了某些誤植失校之處。如第一章「地生羊」表中的「洞女禁限」和「古龜慈王」,便改正為「洞女葉限」和「古龜兹王」了。
原有錢鍾書序,仍置於卷首;李侃序係因《中華近代文化史叢書》而作,叢書未成,今即移去。原有代跋《中國本身擁有力量》,亦移入《從東方到西方》書中。
二○二一年三月 鍾叔河
我首次看見《讀書》裏鍾叔河同志為《走向世界叢書》寫的文章,就感到驚喜,也憶起舊事。差不多四十年前,我用英語寫過關於清末我國引進西洋文學的片段,常涉獵叔河同志所論述的遊記、旅行記、漫遊日錄等等,當時這一類書早是稀罕而不名貴的冷門東西了。我的視野很窄,只局限於文學,遠不如他眼光普照,察看歐、美以及日本文化在中國的全面影響;我又心粗氣浮,對那一類書,沒有像他這樣耐心搜羅和虛心研讀。一些出洋遊歷者強充內行或吹捧自我,所寫的旅行記—像大名流康有為的《十一國游記》或小文人王芝的《海客日談》往往無稽失實,行使了英國老話所謂旅行者享有的憑空編造的特權(the traveller’s leave to lie)。「遠來和尚會唸經」,遠遊歸來者會撒謊,原是常事,也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叔河同志正確地識別了這部分史料的重要,喚起了讀者的注意,而且採訪發掘,找到了極有價值而久被湮沒的著作,輯成《走向世界叢書》,給研究者以便利,這是很大的勞績。李一氓同志和我談起《走向世界叢書》的序文,表示讚許;晚清文獻也屬於一氓同志的博學的範圍,他的意見非同泛泛。對中外文化交流史素有研究的李侃同志,也很重視叔河同志的文章和他為湖南的出版社所制訂的規劃。我相信,由於他們兩位的鼓勵,叔河同志雖然工作條件不很順利,身體情況更為惡劣,而搜輯、校訂,一篇篇寫出有分量的序文,不到三年,竟大功告成了。
「走向世界」?那還用說!難道能夠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嗎?哪怕你不情不願,兩腳彷彿拖着鐵鐐和鐵球,你也只好走向這世界,因為你絕沒有辦法走出這世界,即使兩腳生了翅膀。人走到哪裏,哪裏就是世界,就成為人的世界。
中國「走向世界」,也可以說是「世界走向中國」;咱們開門走出去,正由於外面有人推門,敲門,撞門,甚至破門跳窗進來。「閉關自守」「門戶開放」那種簡潔利落的公式語言很便於記憶;作為標題或標語,又湊手,又容易上門。但是,歷史過程似乎不為歷史編寫者的方便着想,不肯直截了當地、按部就班地推進。在我們日常生活裏,有時大開着門和窗;有時只開了或半開了窗,卻關上門;有時門和窗都緊閉,只留下門窗縫和鑰匙孔透些兒氣。門窗洞開,難保屋子裏的老弱不傷風着涼;門窗牢閉,又怕屋子裏人多,會氣悶窒息;門窗半開半掩,也許在效果上反而像男女「搞對象」的半推半就。談論歷史過程,是否可以打這種庸俗粗淺的比方,我不知道。叔河同志的這一系列文章,中肯扎實,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知識,而且很能夠引導我們提出問題。
錢鍾書
一九八四年三月
原書二十三章,前三章概述古時中西(中日)交通的歷史,後二十章分別論說一八四七至一九○七年五十年間自林鍼至錢單士釐旅西(旅日)諸人的記載和影響。現將寫張德彝的原第七和第十一兩章移入《從東方到西方》,改寫成「張德彝的八次述奇」輯中的第一、二、三篇,存二十一章。
此次還對全書各章進行了或多或少的增補,並訂正了某些誤植失校之處。如第一章「地生羊」表中的「洞女禁限」和「古龜慈王」,便改正為「洞女葉限」和「古龜兹王」了。
原有錢鍾書序,仍置於卷首;李侃序係因《中華近代文化史叢書》而作,叢書未成,今即移去。原有代跋《中國本身擁有力量》,亦移入《從東方到西方》書中。
二○二一年三月 鍾叔河
我首次看見《讀書》裏鍾叔河同志為《走向世界叢書》寫的文章,就感到驚喜,也憶起舊事。差不多四十年前,我用英語寫過關於清末我國引進西洋文學的片段,常涉獵叔河同志所論述的遊記、旅行記、漫遊日錄等等,當時這一類書早是稀罕而不名貴的冷門東西了。我的視野很窄,只局限於文學,遠不如他眼光普照,察看歐、美以及日本文化在中國的全面影響;我又心粗氣浮,對那一類書,沒有像他這樣耐心搜羅和虛心研讀。一些出洋遊歷者強充內行或吹捧自我,所寫的旅行記—像大名流康有為的《十一國游記》或小文人王芝的《海客日談》往往無稽失實,行使了英國老話所謂旅行者享有的憑空編造的特權(the traveller’s leave to lie)。「遠來和尚會唸經」,遠遊歸來者會撒謊,原是常事,也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叔河同志正確地識別了這部分史料的重要,喚起了讀者的注意,而且採訪發掘,找到了極有價值而久被湮沒的著作,輯成《走向世界叢書》,給研究者以便利,這是很大的勞績。李一氓同志和我談起《走向世界叢書》的序文,表示讚許;晚清文獻也屬於一氓同志的博學的範圍,他的意見非同泛泛。對中外文化交流史素有研究的李侃同志,也很重視叔河同志的文章和他為湖南的出版社所制訂的規劃。我相信,由於他們兩位的鼓勵,叔河同志雖然工作條件不很順利,身體情況更為惡劣,而搜輯、校訂,一篇篇寫出有分量的序文,不到三年,竟大功告成了。
「走向世界」?那還用說!難道能夠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嗎?哪怕你不情不願,兩腳彷彿拖着鐵鐐和鐵球,你也只好走向這世界,因為你絕沒有辦法走出這世界,即使兩腳生了翅膀。人走到哪裏,哪裏就是世界,就成為人的世界。
中國「走向世界」,也可以說是「世界走向中國」;咱們開門走出去,正由於外面有人推門,敲門,撞門,甚至破門跳窗進來。「閉關自守」「門戶開放」那種簡潔利落的公式語言很便於記憶;作為標題或標語,又湊手,又容易上門。但是,歷史過程似乎不為歷史編寫者的方便着想,不肯直截了當地、按部就班地推進。在我們日常生活裏,有時大開着門和窗;有時只開了或半開了窗,卻關上門;有時門和窗都緊閉,只留下門窗縫和鑰匙孔透些兒氣。門窗洞開,難保屋子裏的老弱不傷風着涼;門窗牢閉,又怕屋子裏人多,會氣悶窒息;門窗半開半掩,也許在效果上反而像男女「搞對象」的半推半就。談論歷史過程,是否可以打這種庸俗粗淺的比方,我不知道。叔河同志的這一系列文章,中肯扎實,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知識,而且很能夠引導我們提出問題。
錢鍾書
一九八四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