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中國的皇帝制度大概是世界上,除了古埃及的法老之外,延續最久的一種君王制度。從秦朝到清朝,中國有整整兩千一百三十二年(西元前 221-西元 1911 年)的時間是在皇帝的統治之下。此期間,除了竊號自娛的,列名正史的皇帝就有三百五十位以上。這些「奉天承運」的真命天子,高居中國政治社會的頂端,以「天賦」的威權,君臨天下。所謂「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他們不但是政治上治之理之的帝王,更是道德上教之化之的表率。三代以降,國化為家,皇帝又儼然是天下的家長,養育萬民的父母。儘管歷史上真正道德足式、愛民如子的皇帝寥寥可數,可是環繞皇帝而發展出來的制度和理念,長久以來已經成為傳統政治、社會和道德文化各方面統合的焦點。民初革命,取銷帝制,不僅導致政治體制的改變,也促使傳統社會失去重心,趨於崩解。帝制可於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兩千年來深入人心的帝王思想,卻是餘波盪漾,至今不息。要了解傳統的中國,就不能不一探傳統社會紐帶所繫的皇帝制度。
一、皇帝制度的出現
皇帝制度像歷史上許多其他的制度一樣,既非突然出現,也非一人所能獨創。司馬遷曾以十分戲劇化的手法記述皇帝制度的建立。以下就從這戲劇性的一幕說起,再追尋它的來龍去脈。
這一幕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裡,是從秦王政詔令群臣議尊號開始。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 221 年),一位不到四十歲的少壯國君在完成統一天下,「自上古以來未嘗有」的大功業以後,下令群臣商議一個和其功業相稱的尊號。於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這一班重臣找來通曉古今的博士一起商量,決定建議秦王稱「泰皇」。因為泰皇是古代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中最尊貴的一個。可是這位天下的新主人不願襲用舊號,於是自出心裁,刪去「泰」字,在「皇」下加一帝字,合而為「皇帝」。為求不同於過去,也為示新王朝的永遠長存,他廢除傳統的諡法,以世代稱呼代代相承的皇帝。由於他是第一位皇帝,稱為始皇帝;他的子子孫孫則稱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皇帝名號的擬訂當然是皇帝制度建立重要的一環。此名一立,兩千年因襲不改。「皇」字原義從金文上看是煌煌、光輝、盛美、偉大的意思,用為名詞在天皇、地皇、泰皇中則是君主的尊稱。「帝」字原指天帝或上帝,是宇宙萬物至高的主宰神。皇帝連稱意即「煌煌上帝」,師𠣭簋和《尚書.呂刑》裡出現的「皇帝」都是這個意思。帝原來既然是神的尊稱,用以稱人君,顯然有神格化人君的用意。傳世文獻如《獨斷》另有一說,秦王政用皇帝作為人間君主的稱號,是合三皇之「皇」與五帝之「帝」而成。據說這是因為他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
人君稱帝不是秦始皇的創舉,戰國時代已經如此。戰國時,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到了晚期,爭霸的諸王覺得稱「王」已不夠響亮,秦昭襄王於是約齊湣王共同稱帝,一為西帝,一為東帝。此後又有游說以秦為西帝,趙為中帝,燕為北帝的國際外交活動。諸王稱帝的事雖然為時甚短,「帝」則顯然已經由天上降到人間,變成一個超越「王」的人間尊號。《管子.兵法篇》曾有「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之說。皇與帝的尊貴性在王、霸者之上。戰國君主稱帝,還沒有稱皇的。由此看來,秦王政以「皇帝」為號並非憑空創造,只是在已有的帝號上加上更尊貴的皇字,使自己顯得更神聖,更偉大。
秦始皇帝還作了兩件影響深遠的決定。一是採用戰國以來流行的五德終始說,強化秦得天下的正當性和神聖性;二是推行郡縣制度,奠下帝制中國中央集權式官僚政治的基本規模。
秦國到秦王政統一天下已經是一個有數百年傳統的國家。秦王政相信秦之所以能興起、兼併六國是賴祖先神靈的護佑。他在詔書中一再強調宗廟之靈,例如議帝號詔中說:「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服其辜」;在議封建時又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秦併天下後,丞相王綰建議「昭明宗廟」,始皇於是在渭南作極廟為祖廟。極廟乃象天極,天極在天之中,謂之中宮,為天帝所居。他的這一套作法和想法有非常古老的淵源,殷商即是以祖廟所在為天下的中心。秦併六國,置祖廟於天下之中,似乎有意以此證明他們得以王天下的根據和憑藉。
不過這一套花樣對秦國以外的六國後人很難有說服力。在六國人的眼中,秦本是不得參與中原盟會的西陲小國,一向以「夷翟遇之」。如今秦人憑藉武力,霸有天下,要想東方各地人民心悅誠服接納秦人的統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舉例來說,楚國的郢在秦昭襄王二十九年(西元前 278 年)就被秦軍占領,改為南郡。但是過了五十年,南郡的太守還在一篇發布給郡內縣、道官吏的文告裡抱怨百姓不遵法令。楚人反抗秦治十分激烈,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流行在楚地的諺語。秦末,起兵反秦者也以楚地為多。
在戰國末期,自以為最具資格統一天下的是齊國。齊自威王(西元前 355-320 年在位)兩敗魏師以後,成為東方的強國,再經宣王和湣王兩代的經營,已經成為與秦東西對峙的兩強。秦昭襄王因此約齊湣王稱帝,兩分天下。就在威、宣王齊國最盛的時代,有齊國人騶衍大力宣傳五德終始之說,認為金、木、水、火、土五德轉移,當運者得興。勢大氣盛的君王無不認為自己承運當興,騶子之徒因此紅極一時,備受齊王以及其他國君的禮遇,其說也因而流行於東方齊、魏、趙、燕各國。但是事實證明當運的不是這些國家。齊湣王稱帝不久即一敗塗地,遭燕、趙、魏、秦、韓、楚六國圍攻,幾乎亡國。齊國一敗,其餘各國也先後為秦所亡。
真正逢運當興的是秦國。秦王政要贏得東方人承認秦得天下的正當性,這種本在東方流行的德運說自然是一個很便利的工具。據《史記》說,秦始皇曾親自推算五德之運,認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水以剋火,故秦為水德。應興之德,必有符瑞。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於是利用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的故事,以為水德之瑞。為了配合水德又有一連串的改制。如以十月為歲首,衣服、旄旌、節旗色皆尚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車輿六尺,六尺為步,車乘有六馬。因水德尚嚴苛,於是「凡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秦始皇利用東方人相信的理論來贏取東方人的支持,緩和他們的反抗是十分明顯的策略。
秦始皇除了採用五德終始之說宣傳秦得天下的正當性,也沿用了淵源古老的天命說。五德終始以證明秦乃「承運」而興,再加上天命,秦始皇才是真正奉天承運的帝王。天命說最遲在殷商時期已有。據說商紂王即曾自恃天命而拒諫。周人曾利用天命宣傳周之所以代殷而有天下。秦始皇雖然創用皇帝尊號,並沒有放棄帶有宣傳天命意味的「天子」稱號,他的玉璽上據說即有「受命于天」四個字。這方玉璽在秦亡以後,落入劉邦之手,成為漢代的傳國璽。
中國的皇帝制度大概是世界上,除了古埃及的法老之外,延續最久的一種君王制度。從秦朝到清朝,中國有整整兩千一百三十二年(西元前 221-西元 1911 年)的時間是在皇帝的統治之下。此期間,除了竊號自娛的,列名正史的皇帝就有三百五十位以上。這些「奉天承運」的真命天子,高居中國政治社會的頂端,以「天賦」的威權,君臨天下。所謂「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他們不但是政治上治之理之的帝王,更是道德上教之化之的表率。三代以降,國化為家,皇帝又儼然是天下的家長,養育萬民的父母。儘管歷史上真正道德足式、愛民如子的皇帝寥寥可數,可是環繞皇帝而發展出來的制度和理念,長久以來已經成為傳統政治、社會和道德文化各方面統合的焦點。民初革命,取銷帝制,不僅導致政治體制的改變,也促使傳統社會失去重心,趨於崩解。帝制可於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兩千年來深入人心的帝王思想,卻是餘波盪漾,至今不息。要了解傳統的中國,就不能不一探傳統社會紐帶所繫的皇帝制度。
一、皇帝制度的出現
皇帝制度像歷史上許多其他的制度一樣,既非突然出現,也非一人所能獨創。司馬遷曾以十分戲劇化的手法記述皇帝制度的建立。以下就從這戲劇性的一幕說起,再追尋它的來龍去脈。
這一幕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裡,是從秦王政詔令群臣議尊號開始。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 221 年),一位不到四十歲的少壯國君在完成統一天下,「自上古以來未嘗有」的大功業以後,下令群臣商議一個和其功業相稱的尊號。於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這一班重臣找來通曉古今的博士一起商量,決定建議秦王稱「泰皇」。因為泰皇是古代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中最尊貴的一個。可是這位天下的新主人不願襲用舊號,於是自出心裁,刪去「泰」字,在「皇」下加一帝字,合而為「皇帝」。為求不同於過去,也為示新王朝的永遠長存,他廢除傳統的諡法,以世代稱呼代代相承的皇帝。由於他是第一位皇帝,稱為始皇帝;他的子子孫孫則稱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皇帝名號的擬訂當然是皇帝制度建立重要的一環。此名一立,兩千年因襲不改。「皇」字原義從金文上看是煌煌、光輝、盛美、偉大的意思,用為名詞在天皇、地皇、泰皇中則是君主的尊稱。「帝」字原指天帝或上帝,是宇宙萬物至高的主宰神。皇帝連稱意即「煌煌上帝」,師𠣭簋和《尚書.呂刑》裡出現的「皇帝」都是這個意思。帝原來既然是神的尊稱,用以稱人君,顯然有神格化人君的用意。傳世文獻如《獨斷》另有一說,秦王政用皇帝作為人間君主的稱號,是合三皇之「皇」與五帝之「帝」而成。據說這是因為他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
人君稱帝不是秦始皇的創舉,戰國時代已經如此。戰國時,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到了晚期,爭霸的諸王覺得稱「王」已不夠響亮,秦昭襄王於是約齊湣王共同稱帝,一為西帝,一為東帝。此後又有游說以秦為西帝,趙為中帝,燕為北帝的國際外交活動。諸王稱帝的事雖然為時甚短,「帝」則顯然已經由天上降到人間,變成一個超越「王」的人間尊號。《管子.兵法篇》曾有「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之說。皇與帝的尊貴性在王、霸者之上。戰國君主稱帝,還沒有稱皇的。由此看來,秦王政以「皇帝」為號並非憑空創造,只是在已有的帝號上加上更尊貴的皇字,使自己顯得更神聖,更偉大。
秦始皇帝還作了兩件影響深遠的決定。一是採用戰國以來流行的五德終始說,強化秦得天下的正當性和神聖性;二是推行郡縣制度,奠下帝制中國中央集權式官僚政治的基本規模。
秦國到秦王政統一天下已經是一個有數百年傳統的國家。秦王政相信秦之所以能興起、兼併六國是賴祖先神靈的護佑。他在詔書中一再強調宗廟之靈,例如議帝號詔中說:「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服其辜」;在議封建時又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秦併天下後,丞相王綰建議「昭明宗廟」,始皇於是在渭南作極廟為祖廟。極廟乃象天極,天極在天之中,謂之中宮,為天帝所居。他的這一套作法和想法有非常古老的淵源,殷商即是以祖廟所在為天下的中心。秦併六國,置祖廟於天下之中,似乎有意以此證明他們得以王天下的根據和憑藉。
不過這一套花樣對秦國以外的六國後人很難有說服力。在六國人的眼中,秦本是不得參與中原盟會的西陲小國,一向以「夷翟遇之」。如今秦人憑藉武力,霸有天下,要想東方各地人民心悅誠服接納秦人的統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舉例來說,楚國的郢在秦昭襄王二十九年(西元前 278 年)就被秦軍占領,改為南郡。但是過了五十年,南郡的太守還在一篇發布給郡內縣、道官吏的文告裡抱怨百姓不遵法令。楚人反抗秦治十分激烈,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流行在楚地的諺語。秦末,起兵反秦者也以楚地為多。
在戰國末期,自以為最具資格統一天下的是齊國。齊自威王(西元前 355-320 年在位)兩敗魏師以後,成為東方的強國,再經宣王和湣王兩代的經營,已經成為與秦東西對峙的兩強。秦昭襄王因此約齊湣王稱帝,兩分天下。就在威、宣王齊國最盛的時代,有齊國人騶衍大力宣傳五德終始之說,認為金、木、水、火、土五德轉移,當運者得興。勢大氣盛的君王無不認為自己承運當興,騶子之徒因此紅極一時,備受齊王以及其他國君的禮遇,其說也因而流行於東方齊、魏、趙、燕各國。但是事實證明當運的不是這些國家。齊湣王稱帝不久即一敗塗地,遭燕、趙、魏、秦、韓、楚六國圍攻,幾乎亡國。齊國一敗,其餘各國也先後為秦所亡。
真正逢運當興的是秦國。秦王政要贏得東方人承認秦得天下的正當性,這種本在東方流行的德運說自然是一個很便利的工具。據《史記》說,秦始皇曾親自推算五德之運,認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水以剋火,故秦為水德。應興之德,必有符瑞。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於是利用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的故事,以為水德之瑞。為了配合水德又有一連串的改制。如以十月為歲首,衣服、旄旌、節旗色皆尚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車輿六尺,六尺為步,車乘有六馬。因水德尚嚴苛,於是「凡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秦始皇利用東方人相信的理論來贏取東方人的支持,緩和他們的反抗是十分明顯的策略。
秦始皇除了採用五德終始之說宣傳秦得天下的正當性,也沿用了淵源古老的天命說。五德終始以證明秦乃「承運」而興,再加上天命,秦始皇才是真正奉天承運的帝王。天命說最遲在殷商時期已有。據說商紂王即曾自恃天命而拒諫。周人曾利用天命宣傳周之所以代殷而有天下。秦始皇雖然創用皇帝尊號,並沒有放棄帶有宣傳天命意味的「天子」稱號,他的玉璽上據說即有「受命于天」四個字。這方玉璽在秦亡以後,落入劉邦之手,成為漢代的傳國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