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早的人情美味
古意盎然的紅磚、清修幽靜的齋堂、阿嬤阿公的笑容、一碗滿滿成橢圓小丘的切仔乾米粉……讓人想起童年看過的版本。
清晨六點,站在泮宮坊石柱旁,南門路上的繁忙交通如一條河渠在眼前奔流,燦爛的陽光將對街鳳凰、樟木的身影畫上「全臺首學」的紅牆,曲線交織成畫;轉過身來,先仰望拜讀了眾多孔廟建築群罕見、敢在文聖孔子面前出現的對聯之一:「參兩大以成能,時行物生,無私化育;綜六經而垂教,禮門義路,不過範圍」,摸摸樸拙古風、模樣可愛的小石獅們,即可迎著阿公阿嬤的雙人笑容,坐進沒有招牌的古早味。
先來一碗切仔乾米粉,滿滿成橢圓小丘的米白細線,沿著碗的圓周線整齊擺上兩片瘦肉、三尾蝦,中間灑落碎末的芫荽、蔥花、蒜末、肉燥─讓人想起童年看過的版本,曾幾何時簡化成時下常見的幾根豆芽菜、幾顆絞肉?
碗內的米粉份量,令人滿足;然後,不加人工味素以魚骨熬出的清湯,無論是否加上魚丸、蝦丸、貢丸或魚肚、魚皮,都不可錯過,而且可以跟以之自豪的阿嬤要求加湯。
付了帳,從這兒開始,我們走進了兩側種滿黃脈刺桐紅花的府中街。
右轉,朝永華宮邁進,是走入巷弄迷宮的入口之一。沿途經過年輕人捧場的「保哥黑輪」炒泡麵、瓦楞紙主題家具陳設之「紙的部屋」咖哩雞腿排蛋包飯(註),來到供奉台灣最早也可能是唯一「軟身廣澤尊王」金身的永華宮。廟旁一堵老牆,特別裸露的幾何圖案,看得見古意盎然的紅磚。繼續往前的話,直達府前路台灣銀行─即日本政府強制徵收廟地之前的永華宮原址。這裡其實是府前路196 巷,舊地名為「六合境柱仔行」。
若是散步雅興匪淺,便可順著廟旁綠色路標左轉,默默走過古蹟「德化堂」後巷,感受齋堂的清修幽靜,然後穿梭於開山路122巷、84 巷與府中街的交錯中─新舊並存的府城住屋、各式形色質感的門窗牆脊─想像自己在歷史性街道「柱子行街」、「鹽菜巷」、「甕仔井街」玩起捉迷藏,自尋樂子。
途中遇到的白髮阿婆熱心說著:122 巷56 弄以前叫「鹹菜巷」,曾有醃製、買賣鹹菜的盛大場景,36 弄9 號是民國七十年代曾任台南市長蘇南成的老家故宅。
當我們走在巷裡弄間,不斷經過密集的住宅門口,彷彿闖入靜好歲月的時光隧道,一不小心就會打擾恬淡的居家日常。
其實府中街的原貌比現在狹窄許多,如果走到餐館「黎巴嫩的玫瑰」後方小巷,便可體會了。
我們在36 弄找不到被關在圍牆內的「甕仔井」,卻發現了「Ks Art」(BEST FRIEND 前身);小小黃色招牌昭告來往過客:這是一個呈現藝術家作品的場所,屋內可見當時南藝大教授顧世勇收藏的老舊家具,感受到每次展覽主題之外的老屋本色,「生活隨意皆藝術」。
真好,走在台南小巷裡,就像買票進劇場,常有不同的驚喜等著用心的觀眾去發現。燈暗。中場休息。如同一般常見的舞台劇,會分成不同場次,每次的燈光變化,代表著故事的場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更替。
燈亮。
二○一四年的初春黃昏,自己一個人站在泮宮坊石柱旁,古蹟孔廟依舊紅光嬌豔,但痛失了多株大樹,連阿公阿嬤以及幾處熟悉的店面也消失了,自己的腸胃頓時感到陌生,少了一個慰藉之處。
橘黃光線底下,我邁開腳步,短短四年間,這裡變化頗大。
隨著近年湧進台南的觀光熱潮,最早開發「炒泡麵」知名度的「保哥黑輪」,和府中街口成功營造懷舊情調的「2 元黑輪」依舊健在之外,越來越多的各式商業品項聚集在此,連傳統口味的杏仁茶也配上「文青」氣息濃厚的名號「原作」,裝入了日式牛奶瓶、放上了迷你的木造攤車;包括鄰近的巷弄搭乘了近年很夯的老屋流行列車,冒出了許多與文創名義相關的展售空間,各有動人的心情故事和巧思設計,光看這些輕俏的命名:豆ㄦ DOR、薇萁雜貨、 la yoo 來喲 、Best friend 、 i Life ……不難讓人聯想時下經常聽到的「小確幸」,胸中五味雜陳:面對了太多的老屋翻新改建、老物拼貼新組、新物裝舊仿古,彷彿「文創」二字老是以聰明的藉口重新消費前人累積的文化資財,反而剝奪了真材實料的古早人情本分。
在一面牆上看見黑底白字的小小告示,不禁莞爾,想來喧譁的遊客已經破壞了這裡原有的安謐家常,卻仍低調有禮貌地提醒著:「為維護社區寧靜 巷內請放低音量 謝謝 z z Z Z Z」這點很像附近的「草祭」,格調別致的空間美感,為之贏得了「二手書店中的誠品」封號,同時帶來過多走馬看花只顧快門留影的觀光客噪音,老闆阿忠為了維持美好的閱讀氛圍,不惜改採會員制,將人潮阻擋在玄關區外─我想,如果有人無法理解如此的堅持,大概就很難真正了解所謂台南人的「眉角」了。
註:部分原文書寫記錄於二○一○年,其中所提之「切仔乾米粉」與「紙的部屋」,二○一五年出版此書時,已不在原址。
五 慢慢地,火候才好!
無論是開張近半世紀的正宗煤火爐炭烤吐司,或是經營約一百五十年的代代相傳老茶行,都是歲月的火候慢慢淬鍊出的。
人在台南,不同的時間、城市就提供不同的美味;一如買票進劇場看表演,可得守時,不然只能徒呼負負。但若在正確的時間點進場,往往便可好整以暇地享用精采演出。
就像二○一○年初夏時分,為了嚐到正宗的炭烤三明治,幾次因為時間不對,過門而不得,轉而仔細瞻仰鄰近祀典武廟、大天后宮的古蹟風采;或是乾脆等到華燈初上,站在民權路與新美街口,看著炭烤驛站的燈火煌煌亮起,有如好戲開演。
直到一回踩著夏日清晨的涼意造訪,才看見手持平底鍋在煤爐上煎著荷包蛋的阿嬤,笑咪咪地幫客人烘烤三明治──神奇的是,阿嬤現場製作的炭烤三明治,酥脆中帶著鬆軟,即使放到了晚上,仍然香柔可口,不會僵冷生硬。(旁邊一位從小姐吃到當媽媽的客人強調:因為和煤炭天然的遠紅外線有關!)
阿嬤說自己從高雄縣嫁來府城高姓人家,婚後為了兼顧謀生與持家育子,在武廟前擺攤,早餐一賣四十多年,近年才轉入巷內開了小店。古早味的煤炭爐火烤三明治、手工米漿……都是開張近半世紀的滋味。
身在武廟旁的小巷內,好奇地問阿嬤,聽說這裡被稱為「算命巷」,為何現在僅僅三家?是否已經衰敗?阿嬤笑著回答,那封號是報紙記者給的,其實這裡原本就這些老字號。
呵呵,原來今日的媒體報導,足以成為明日的文史記錄!我們這般忠誠的閱聽人,豈能不小心哪!
如果順著永福路二段227 巷,可以轉入通往197 巷的狹窄小弄裡,體驗有如「君子巷」與人擦肩而過的古早親密感;也可來趟迂迴的閒散之旅,用手慢慢摩娑斑駁的磚牆,看到明清時代留下的防禦工事─只剩門閂遺跡的「隘門」,古意盎然,引人想像久遠年代的戰亂、和動盪之中庶民的祈願。
走到新美街,這是台灣府城沿著古台江內海的海岸線形成的街道,以民權路、民族路分隔為從南往北的三段:帆寮街、抽籤巷、米街。值得一提的是,這周邊是台灣最早的商業區,老街、古蹟、老行業、點心美食遍布本區,十足地呈現了府城生活文化特色。
位於「抽籤巷」的金德春茶舖,至今傳業至第五代。人稱「茶心仔」的第四代林應龍先生和藹可親地介紹店內一個個盛裝茶葉的大茶甕,自清同治七年(西元一八六八年)開業,從唐山過台灣,期間經歷幾次戰火,始終默默見證歷史。林阿伯笑著說,「關帝港開基武廟」是全台第一座關帝廟,附近是他童年玩耍的重要場景,要出海的人都會在這裡抽籤,卜卦吉凶,因而香火更盛。
據說,抽籤巷裡著名的開基武廟,其左旁的房子是府城富商侯雨利奠基的地點,廟前有關帝港,清代是熱鬧的碼頭區,昔日為了避免孤船因夜晚入港卸貨沒人搬運,而將貨寄於廟前遭遺失引起糾紛,故於廟前立有「不准寄貨碑」,可見當時船運車行往來的盛況,可惜碑已不存。
我們現在身處的「金德春茶舖」,至今店中陳設仍保持自一八六八年開業以來的家業古風—採購各地名茶,門市兼做批發,是五條港郊商屬「舖」的商業系統。由抽籤巷往北越過民族路的那段街道,舊稱「米街」,往昔是米商及印紙舖的集中地,街上仍有幾間紙舖老店。雖然現行街名取其諧音改成「新美街」,但在地老台南人仍習慣以台語直稱「米街」。
溫文儒雅的林阿伯靦腆地微笑,回憶童年時都在武廟、媽祖間及關帝港附近玩耍,當時抽籤巷內其他行業還有打剪刀、做蝨柄的(註),轉角處有商家賣戲台上用的燈飾,店面很亮很亮,讓他印象深刻之外,他慨歎世風日下、今非昔比,這時代失去的不只是童玩古意,人心敦厚的變化更大。
他透露,當年為了提供商人休息,茶行後方曾經開起客棧,來往不少「羅漢腳」。有一回,他特別讓我們再往內走,見識了老街屋的狹長,而且強調著早期新美街是熱鬧的碼頭區:「以前這排商家的後面就是港口呢!從屋面卸貨、在前面售貨,十分便利。」瞧,多了歷史的想像和情感,這城市的虛擬舞台何等迷人!
後記:
二○一四年三月中旬再訪算命巷,狹窄起落依舊,小弄內的隘門遺跡仍在,不過阿嬤的炭爐前出現了長排人龍,我看不清楚當年笑容滿盈、每天精心整理妝髮衣容的阿嬤是否風情如一,只見爐上的火苗興旺,嚇得不習慣排隊的我立馬撤退,轉向武廟左側路邊的分號。短短隊伍中的我,還是對那爐上兇猛的火苗感到陌生。很快地,我拿到了製作流程相似的炭烤三明治,目光所及,吐司上也烙出了炭烤網的線條交織,只可惜放入嘴巴後,果不其然地,心裡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世人應知:美食這檔子事,和許多事情都一樣,慢慢地,火候才好!
古意盎然的紅磚、清修幽靜的齋堂、阿嬤阿公的笑容、一碗滿滿成橢圓小丘的切仔乾米粉……讓人想起童年看過的版本。
清晨六點,站在泮宮坊石柱旁,南門路上的繁忙交通如一條河渠在眼前奔流,燦爛的陽光將對街鳳凰、樟木的身影畫上「全臺首學」的紅牆,曲線交織成畫;轉過身來,先仰望拜讀了眾多孔廟建築群罕見、敢在文聖孔子面前出現的對聯之一:「參兩大以成能,時行物生,無私化育;綜六經而垂教,禮門義路,不過範圍」,摸摸樸拙古風、模樣可愛的小石獅們,即可迎著阿公阿嬤的雙人笑容,坐進沒有招牌的古早味。
先來一碗切仔乾米粉,滿滿成橢圓小丘的米白細線,沿著碗的圓周線整齊擺上兩片瘦肉、三尾蝦,中間灑落碎末的芫荽、蔥花、蒜末、肉燥─讓人想起童年看過的版本,曾幾何時簡化成時下常見的幾根豆芽菜、幾顆絞肉?
碗內的米粉份量,令人滿足;然後,不加人工味素以魚骨熬出的清湯,無論是否加上魚丸、蝦丸、貢丸或魚肚、魚皮,都不可錯過,而且可以跟以之自豪的阿嬤要求加湯。
付了帳,從這兒開始,我們走進了兩側種滿黃脈刺桐紅花的府中街。
右轉,朝永華宮邁進,是走入巷弄迷宮的入口之一。沿途經過年輕人捧場的「保哥黑輪」炒泡麵、瓦楞紙主題家具陳設之「紙的部屋」咖哩雞腿排蛋包飯(註),來到供奉台灣最早也可能是唯一「軟身廣澤尊王」金身的永華宮。廟旁一堵老牆,特別裸露的幾何圖案,看得見古意盎然的紅磚。繼續往前的話,直達府前路台灣銀行─即日本政府強制徵收廟地之前的永華宮原址。這裡其實是府前路196 巷,舊地名為「六合境柱仔行」。
若是散步雅興匪淺,便可順著廟旁綠色路標左轉,默默走過古蹟「德化堂」後巷,感受齋堂的清修幽靜,然後穿梭於開山路122巷、84 巷與府中街的交錯中─新舊並存的府城住屋、各式形色質感的門窗牆脊─想像自己在歷史性街道「柱子行街」、「鹽菜巷」、「甕仔井街」玩起捉迷藏,自尋樂子。
途中遇到的白髮阿婆熱心說著:122 巷56 弄以前叫「鹹菜巷」,曾有醃製、買賣鹹菜的盛大場景,36 弄9 號是民國七十年代曾任台南市長蘇南成的老家故宅。
當我們走在巷裡弄間,不斷經過密集的住宅門口,彷彿闖入靜好歲月的時光隧道,一不小心就會打擾恬淡的居家日常。
其實府中街的原貌比現在狹窄許多,如果走到餐館「黎巴嫩的玫瑰」後方小巷,便可體會了。
我們在36 弄找不到被關在圍牆內的「甕仔井」,卻發現了「Ks Art」(BEST FRIEND 前身);小小黃色招牌昭告來往過客:這是一個呈現藝術家作品的場所,屋內可見當時南藝大教授顧世勇收藏的老舊家具,感受到每次展覽主題之外的老屋本色,「生活隨意皆藝術」。
真好,走在台南小巷裡,就像買票進劇場,常有不同的驚喜等著用心的觀眾去發現。燈暗。中場休息。如同一般常見的舞台劇,會分成不同場次,每次的燈光變化,代表著故事的場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更替。
燈亮。
二○一四年的初春黃昏,自己一個人站在泮宮坊石柱旁,古蹟孔廟依舊紅光嬌豔,但痛失了多株大樹,連阿公阿嬤以及幾處熟悉的店面也消失了,自己的腸胃頓時感到陌生,少了一個慰藉之處。
橘黃光線底下,我邁開腳步,短短四年間,這裡變化頗大。
隨著近年湧進台南的觀光熱潮,最早開發「炒泡麵」知名度的「保哥黑輪」,和府中街口成功營造懷舊情調的「2 元黑輪」依舊健在之外,越來越多的各式商業品項聚集在此,連傳統口味的杏仁茶也配上「文青」氣息濃厚的名號「原作」,裝入了日式牛奶瓶、放上了迷你的木造攤車;包括鄰近的巷弄搭乘了近年很夯的老屋流行列車,冒出了許多與文創名義相關的展售空間,各有動人的心情故事和巧思設計,光看這些輕俏的命名:豆ㄦ DOR、薇萁雜貨、 la yoo 來喲 、Best friend 、 i Life ……不難讓人聯想時下經常聽到的「小確幸」,胸中五味雜陳:面對了太多的老屋翻新改建、老物拼貼新組、新物裝舊仿古,彷彿「文創」二字老是以聰明的藉口重新消費前人累積的文化資財,反而剝奪了真材實料的古早人情本分。
在一面牆上看見黑底白字的小小告示,不禁莞爾,想來喧譁的遊客已經破壞了這裡原有的安謐家常,卻仍低調有禮貌地提醒著:「為維護社區寧靜 巷內請放低音量 謝謝 z z Z Z Z」這點很像附近的「草祭」,格調別致的空間美感,為之贏得了「二手書店中的誠品」封號,同時帶來過多走馬看花只顧快門留影的觀光客噪音,老闆阿忠為了維持美好的閱讀氛圍,不惜改採會員制,將人潮阻擋在玄關區外─我想,如果有人無法理解如此的堅持,大概就很難真正了解所謂台南人的「眉角」了。
註:部分原文書寫記錄於二○一○年,其中所提之「切仔乾米粉」與「紙的部屋」,二○一五年出版此書時,已不在原址。
五 慢慢地,火候才好!
無論是開張近半世紀的正宗煤火爐炭烤吐司,或是經營約一百五十年的代代相傳老茶行,都是歲月的火候慢慢淬鍊出的。
人在台南,不同的時間、城市就提供不同的美味;一如買票進劇場看表演,可得守時,不然只能徒呼負負。但若在正確的時間點進場,往往便可好整以暇地享用精采演出。
就像二○一○年初夏時分,為了嚐到正宗的炭烤三明治,幾次因為時間不對,過門而不得,轉而仔細瞻仰鄰近祀典武廟、大天后宮的古蹟風采;或是乾脆等到華燈初上,站在民權路與新美街口,看著炭烤驛站的燈火煌煌亮起,有如好戲開演。
直到一回踩著夏日清晨的涼意造訪,才看見手持平底鍋在煤爐上煎著荷包蛋的阿嬤,笑咪咪地幫客人烘烤三明治──神奇的是,阿嬤現場製作的炭烤三明治,酥脆中帶著鬆軟,即使放到了晚上,仍然香柔可口,不會僵冷生硬。(旁邊一位從小姐吃到當媽媽的客人強調:因為和煤炭天然的遠紅外線有關!)
阿嬤說自己從高雄縣嫁來府城高姓人家,婚後為了兼顧謀生與持家育子,在武廟前擺攤,早餐一賣四十多年,近年才轉入巷內開了小店。古早味的煤炭爐火烤三明治、手工米漿……都是開張近半世紀的滋味。
身在武廟旁的小巷內,好奇地問阿嬤,聽說這裡被稱為「算命巷」,為何現在僅僅三家?是否已經衰敗?阿嬤笑著回答,那封號是報紙記者給的,其實這裡原本就這些老字號。
呵呵,原來今日的媒體報導,足以成為明日的文史記錄!我們這般忠誠的閱聽人,豈能不小心哪!
如果順著永福路二段227 巷,可以轉入通往197 巷的狹窄小弄裡,體驗有如「君子巷」與人擦肩而過的古早親密感;也可來趟迂迴的閒散之旅,用手慢慢摩娑斑駁的磚牆,看到明清時代留下的防禦工事─只剩門閂遺跡的「隘門」,古意盎然,引人想像久遠年代的戰亂、和動盪之中庶民的祈願。
走到新美街,這是台灣府城沿著古台江內海的海岸線形成的街道,以民權路、民族路分隔為從南往北的三段:帆寮街、抽籤巷、米街。值得一提的是,這周邊是台灣最早的商業區,老街、古蹟、老行業、點心美食遍布本區,十足地呈現了府城生活文化特色。
位於「抽籤巷」的金德春茶舖,至今傳業至第五代。人稱「茶心仔」的第四代林應龍先生和藹可親地介紹店內一個個盛裝茶葉的大茶甕,自清同治七年(西元一八六八年)開業,從唐山過台灣,期間經歷幾次戰火,始終默默見證歷史。林阿伯笑著說,「關帝港開基武廟」是全台第一座關帝廟,附近是他童年玩耍的重要場景,要出海的人都會在這裡抽籤,卜卦吉凶,因而香火更盛。
據說,抽籤巷裡著名的開基武廟,其左旁的房子是府城富商侯雨利奠基的地點,廟前有關帝港,清代是熱鬧的碼頭區,昔日為了避免孤船因夜晚入港卸貨沒人搬運,而將貨寄於廟前遭遺失引起糾紛,故於廟前立有「不准寄貨碑」,可見當時船運車行往來的盛況,可惜碑已不存。
我們現在身處的「金德春茶舖」,至今店中陳設仍保持自一八六八年開業以來的家業古風—採購各地名茶,門市兼做批發,是五條港郊商屬「舖」的商業系統。由抽籤巷往北越過民族路的那段街道,舊稱「米街」,往昔是米商及印紙舖的集中地,街上仍有幾間紙舖老店。雖然現行街名取其諧音改成「新美街」,但在地老台南人仍習慣以台語直稱「米街」。
溫文儒雅的林阿伯靦腆地微笑,回憶童年時都在武廟、媽祖間及關帝港附近玩耍,當時抽籤巷內其他行業還有打剪刀、做蝨柄的(註),轉角處有商家賣戲台上用的燈飾,店面很亮很亮,讓他印象深刻之外,他慨歎世風日下、今非昔比,這時代失去的不只是童玩古意,人心敦厚的變化更大。
他透露,當年為了提供商人休息,茶行後方曾經開起客棧,來往不少「羅漢腳」。有一回,他特別讓我們再往內走,見識了老街屋的狹長,而且強調著早期新美街是熱鬧的碼頭區:「以前這排商家的後面就是港口呢!從屋面卸貨、在前面售貨,十分便利。」瞧,多了歷史的想像和情感,這城市的虛擬舞台何等迷人!
後記:
二○一四年三月中旬再訪算命巷,狹窄起落依舊,小弄內的隘門遺跡仍在,不過阿嬤的炭爐前出現了長排人龍,我看不清楚當年笑容滿盈、每天精心整理妝髮衣容的阿嬤是否風情如一,只見爐上的火苗興旺,嚇得不習慣排隊的我立馬撤退,轉向武廟左側路邊的分號。短短隊伍中的我,還是對那爐上兇猛的火苗感到陌生。很快地,我拿到了製作流程相似的炭烤三明治,目光所及,吐司上也烙出了炭烤網的線條交織,只可惜放入嘴巴後,果不其然地,心裡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世人應知:美食這檔子事,和許多事情都一樣,慢慢地,火候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