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去哪玩?──高雄的休憩空間大解謎
現今城市中的休憩空間,其實是來自於不同時期的政策規劃、交通建設及都市擴張,這些空間讓忙碌的都市生活有一絲喘息的機會。高雄這座新興的城市,一百年間的戶外休憩空間依政策規劃,發展出公園、風景區、國家公園甚至是私人遊樂場等場域,而本館典藏中藏有為數不少的明信片及老照片,加上近年重新出土的幾件史料,讓我們得以解謎高雄市休憩空間的形成及理解各年代高雄幾個著名的名勝景點,本次就以這些明信片及老照片,探索不同世代的高雄市民及旅人旅行、休憩樣態。
跟著繪葉書去旅行
臺灣清治時期即有所謂「臺灣八景」、「臺邑八景」,主要是由官宦遊人及文人騷客所挑選,用來紀錄所見所聞及寄託旅外情感。其中乾隆年間記載「臺邑八景」中的「旗尾秋蒐」,指的是今旗山旗尾山秋天收穫的景象,是已知高雄地區最早入選的八景。
清末至日治時期,有不少西洋畫或日本畫畫家來臺,以繪畫、文學作品紀錄他鄉風景的見聞,並同時藉由文圖介紹回國內。隨著日治時期1908年縱貫鐵路通車,交通移動方式的改變,人們習慣的空間經驗亦被改變,這種經驗更影響了旅人對於「風景」及「旅行」的想像,如何紀錄這種親身體驗的歷程,在照相技術尚未普及之前,確實仰賴了各式文字及手繪。
19世紀中葉明治維新後,明信片從西方傳到日本,日本稱之為「郵便葉書」,簡稱「葉書」,如在葉書上放上照片或繪製一幅圖畫,則稱為「繪葉書」(エハガキ),即我們慣稱的「風景明信片」。1900年,日本官方開放民間可以發行明信片,並規範繪葉書的製作規則,對繪葉書的流傳影響深遠。同年,郵便法在臺灣施行,也開啟繪葉書引進臺灣發行的契機。很快地在1910年代,高雄已有不少印製及販售繪葉書的地點,著名者如位於哈瑪星的山形屋就是。
繪葉書也是統治者呈現殖民視覺意象的一種方式,加上1920年代後照相技術逐漸普及,新聞搭配照片成為當時報紙排版的常態,而結合八景、名勝、宣傳國力的展覽會、鐵道等主題的明信片普遍被生產、銷售,作為旅行紀念品流通。
1927年,臺灣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臺灣日日新報》仿效日本選出「日本新八景」的方式,舉行「臺灣新八景」徵選活動。第一階段先由民眾以通信票選的方式,選出前20名候選名單,名次占權重30%;活動一展開,各地官民組織即開始動員拉票,甚至是灌票,票選結束,總計投票數竟高達3億6千萬票,當時全臺人口才不過四百多萬人。第二階段是由官員及專家學者共22人組成委員會審查,占權重70%。最終在8月下旬公布結果,在八景之外,還多了十二勝、雙絕。其中,壽山入選臺灣八景;旗山則入選十二勝。
在日治時期繪製高雄風景的旅人畫家,則以東京美術學校出身、遊學過法國的小澤秋成(1886–1954)最為出名。1931年,小澤來臺尋求創作題材,順而被延攬為第五回臺灣美術展覽會的審查委員,之後又續任第六、七回審查委員。其間,小澤又受高雄市役所委託繪製高雄新興都市意象的圖畫,於1933年間長住在西子灣的旅館。他前後約繪製30餘幅體現高雄氣候、海港特徵的風景系列作品,並在高雄市尹辦公室展出,從州知事以降許多官員趨之若鶩前去參觀,這些作品也被印製成繪葉書廣為流傳至今。
〔阿祖級的遊樂園〕
隱身在旗山郊區的三桃山遊樂園,是現存臺灣最老的私人遊樂園,已經有將近90年的歷史,堪稱是「阿祖級」的遊樂園。三桃山遊樂園原名「秋涼山」,是由旗山仕紳陳秋涼於日治時期1937年所投資創立。由於園內有仿《西遊記》興建的花果山水濂洞,洞口上方設計三顆大仙桃造型意象,而有「三桃山」之名。園區創立之初,完全免費入園。第二代陳崑山夫婦接手後,不斷擴增園區遊樂設備,甚至還設立小型動物園,引進劇場表演,因維護所費不貲,才開始收門票,但門票價格還是相對低廉,遊客依然眾多,盛極一時。現今園區仍持續屹立在旗山郊區。本館目前典藏20幾張不同時代三桃山的照片,見證了三桃山承載了橫跨不同世代的回憶。
現今城市中的休憩空間,其實是來自於不同時期的政策規劃、交通建設及都市擴張,這些空間讓忙碌的都市生活有一絲喘息的機會。高雄這座新興的城市,一百年間的戶外休憩空間依政策規劃,發展出公園、風景區、國家公園甚至是私人遊樂場等場域,而本館典藏中藏有為數不少的明信片及老照片,加上近年重新出土的幾件史料,讓我們得以解謎高雄市休憩空間的形成及理解各年代高雄幾個著名的名勝景點,本次就以這些明信片及老照片,探索不同世代的高雄市民及旅人旅行、休憩樣態。
跟著繪葉書去旅行
臺灣清治時期即有所謂「臺灣八景」、「臺邑八景」,主要是由官宦遊人及文人騷客所挑選,用來紀錄所見所聞及寄託旅外情感。其中乾隆年間記載「臺邑八景」中的「旗尾秋蒐」,指的是今旗山旗尾山秋天收穫的景象,是已知高雄地區最早入選的八景。
清末至日治時期,有不少西洋畫或日本畫畫家來臺,以繪畫、文學作品紀錄他鄉風景的見聞,並同時藉由文圖介紹回國內。隨著日治時期1908年縱貫鐵路通車,交通移動方式的改變,人們習慣的空間經驗亦被改變,這種經驗更影響了旅人對於「風景」及「旅行」的想像,如何紀錄這種親身體驗的歷程,在照相技術尚未普及之前,確實仰賴了各式文字及手繪。
19世紀中葉明治維新後,明信片從西方傳到日本,日本稱之為「郵便葉書」,簡稱「葉書」,如在葉書上放上照片或繪製一幅圖畫,則稱為「繪葉書」(エハガキ),即我們慣稱的「風景明信片」。1900年,日本官方開放民間可以發行明信片,並規範繪葉書的製作規則,對繪葉書的流傳影響深遠。同年,郵便法在臺灣施行,也開啟繪葉書引進臺灣發行的契機。很快地在1910年代,高雄已有不少印製及販售繪葉書的地點,著名者如位於哈瑪星的山形屋就是。
繪葉書也是統治者呈現殖民視覺意象的一種方式,加上1920年代後照相技術逐漸普及,新聞搭配照片成為當時報紙排版的常態,而結合八景、名勝、宣傳國力的展覽會、鐵道等主題的明信片普遍被生產、銷售,作為旅行紀念品流通。
1927年,臺灣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臺灣日日新報》仿效日本選出「日本新八景」的方式,舉行「臺灣新八景」徵選活動。第一階段先由民眾以通信票選的方式,選出前20名候選名單,名次占權重30%;活動一展開,各地官民組織即開始動員拉票,甚至是灌票,票選結束,總計投票數竟高達3億6千萬票,當時全臺人口才不過四百多萬人。第二階段是由官員及專家學者共22人組成委員會審查,占權重70%。最終在8月下旬公布結果,在八景之外,還多了十二勝、雙絕。其中,壽山入選臺灣八景;旗山則入選十二勝。
在日治時期繪製高雄風景的旅人畫家,則以東京美術學校出身、遊學過法國的小澤秋成(1886–1954)最為出名。1931年,小澤來臺尋求創作題材,順而被延攬為第五回臺灣美術展覽會的審查委員,之後又續任第六、七回審查委員。其間,小澤又受高雄市役所委託繪製高雄新興都市意象的圖畫,於1933年間長住在西子灣的旅館。他前後約繪製30餘幅體現高雄氣候、海港特徵的風景系列作品,並在高雄市尹辦公室展出,從州知事以降許多官員趨之若鶩前去參觀,這些作品也被印製成繪葉書廣為流傳至今。
〔阿祖級的遊樂園〕
隱身在旗山郊區的三桃山遊樂園,是現存臺灣最老的私人遊樂園,已經有將近90年的歷史,堪稱是「阿祖級」的遊樂園。三桃山遊樂園原名「秋涼山」,是由旗山仕紳陳秋涼於日治時期1937年所投資創立。由於園內有仿《西遊記》興建的花果山水濂洞,洞口上方設計三顆大仙桃造型意象,而有「三桃山」之名。園區創立之初,完全免費入園。第二代陳崑山夫婦接手後,不斷擴增園區遊樂設備,甚至還設立小型動物園,引進劇場表演,因維護所費不貲,才開始收門票,但門票價格還是相對低廉,遊客依然眾多,盛極一時。現今園區仍持續屹立在旗山郊區。本館目前典藏20幾張不同時代三桃山的照片,見證了三桃山承載了橫跨不同世代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