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選摘
踩著沙沙落葉的日子
秋來得好悄靜,也不知從哪天起,我警覺到是踩著沙沙的落葉了。縱沒有南飛的雁群,也知是秋濃了。
每天走一條沿著尼加河畔的小路,兩旁是不時飄著落葉的秋樹,行人的腳步都比平時加快了幾拍。河畔的大草坪上,已見不到初來時成群的散發青春氣息的少女少男,偶爾有二、三人在風裡欣賞對岸的寒山冷樹,還有的就是看上去越來越白的大頭鵝了。傍晚時分,我沒有例外地一定到浩樸街去喝咖啡的。當然偶爾也會喝杯茶,但喝慣了中國的茶,特別是品過了武夷山的「大紅袍」之後,就很難再欣賞加奶或不加奶的紅茶了。精於茶之道的逯耀東兄在我來海城前夕,還送了我一個宜興茶壺,一包文山綠茶,我當然不會再到咖啡店去喝茶了。
從研究室到浩樸街的咖啡店,就像在新亞時從辦公室到「雲起軒」吃香港「最好的」牛肉麵那樣方便。浩樸街的書店多,但咖啡的香卻壓倒了書香。曾好奇想數數有多少家咖啡店,但放棄了,實在弄不清,何況浩樸街的南北小巷子裡還有不知多少家呢!所以,放心,海城儘管遊客多,總可以找到喜歡的座位。何況秋寒已經阻卻了外來旅人的腳步。海大的同仁說:「可怕的夏天已經過去了!」在夏天,海城幾乎是被遊客占領了的。
在深秋的海城,四點多,天就陰暗作冷了。咖啡店是躲避寒秋的絕佳之處。一進門,便與秋寒暫時告別了。裡面瀰漫著的是滿室的咖啡香和不熱不冷的晚春氣息。在咖啡店,談天固佳,獨坐亦妙。與海大同事或友朋見面,總是選一家喜歡的去。不過,我喜歡的真有好幾家!
浩樸街上,最享盛名的一家咖啡店似非「薛沙浩特」(Schafheutle)莫屬,高貴清雅,煮的咖啡特別考究,製的蛋糕特別精緻,據說是一個有錢人家開的,是不是開了這店之後才富有起來的就不知其詳了。老年人,衣著齊整的都喜歡去,我第一天到海大社會學研究所,同事請我去的就是這家。我到研究所一開始就穿得隨便,想必是他們見到我兩鬢漸露的白髮了。我確也欣賞這家的擺設和咖啡,更喜歡它的糕點,但去了兩次後就少去了,倒不純是嫌貴,其實價錢也貴不過臺北任何一間可以入流的咖啡店,只是它名氣太大,光顧的人絡繹不絕,坐久了就不太自在了。儘管有的老婆婆一坐下就有看完一本書的打算。
我比較最喜歡去的一家叫Cafe Romantic Bars,有咖啡、也有酒,多數的咖啡店也是一樣,我之喜歡去,倒不是它的名字吸引人,因為在海城,哪一家也多少有些浪漫情調,這家之所以常去,因為它的確精緻清雅,較之巴黎最好的咖啡店也毫不遜色,咖啡也的確香甜入口,同時,它是第一流的設備,只是第二流的價格。這些都是原因,但真正讓我常去的是那位不同凡俗的女侍應,這位女士居然第一次就猜出我是中國人,可見她的文化素養是高人一等了。海城像德國其他城市一樣,要就見不到東方人,有之便是日本人,不但火車站的詢問處有日文簡介的海城,即使「高弗茲」博物館裡的六十萬年前「海德堡人」的下顎骨也有日文的說明。德國人對中國人很有禮貌,但在他們所接觸到的世界裡,東方人就是日本人了。所以德人當中能夠第一次見面就辨出中國人者,就像海城十一月的陽光那樣稀有了。這位女侍應不但有畫中古代海德堡少女的臉孔,而且還能用清脆的英語告訴我海城的一些歷史掌故,不說她文化素養不凡,可乎?
當然,我也去過其他的地方喝咖啡,但沒有特別的性格,沒有特別的吸人處,我就記不得它們的名字了。有一家不是咖啡店,但也有可以入口的咖啡,名字倒忘不了,那就是在市墟廣場上的「麥當勞」。這家麥當勞的裝潢古色古香,是一家老屋改裝的,在「麥當勞」就一定可以聽到北美客人咬著漢堡包高談闊論的英語了。麥當勞旁邊二、三間就是海城響瓜瓜的雷塔(Ritter)旅館,它是一五九二年建造的,在一六九三年法軍火燒海城的戰役中,海德堡的建築幾乎夷為灰燼,這座文藝復興式的建築是少數逃過劫難者之一,它的歷史價值就使這個旅館名聞遐邇了。它的咖啡不見得使人想起文藝復興,不過,餐廳的布置會處處提醒你海城的前塵往事。
講咖啡店有性格的,浩樸街鄰街的Knösel就是一家。它是一八六三年開張的,是海城最老資格的咖啡店。Knösel是一位好心的糕餅師父,他一心一意要把他的咖啡店變成人人有賓至如歸的地方。當時,海城的中學女生常在這兒與海大學生見面,少男少女相互之慕悅是天地間最自然的事,但當時還是個「非禮勿視」的時代,店裡女主人管得十分嚴格,少男少女只能用眼睛交談。這些中國的「文藝片」裡,不論是大陸的或甚至臺灣的,都還常見到的。Knösel顯然是位通情達理而有幽默感的人。有一天,他給每人一個驚喜,原來他特別精心地焙製了一種巧克力餅,名之曰:「學生之吻」(Studentenkuβ)。儘管這是愛的替代品,但當少男少女品嘗「學生之吻」時都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妙意,從此這家咖啡店就成為少男少女樂此不疲的尋夢園了。此是百年前的往事,世移時變,少男少女慕悅的方式早已走出中國文藝片子的手法了,不過「學生之吻」則傳之今日,且已成為海城傳異故事之外一章了。今天去Knösel喝咖啡、吃糕點的已是近悅遠來老、中、青三代各樂其樂的地方了。任何地方,只要有好的傳統,精心地保存下來,都有一種吸人的魅力。
另有一家我喜歡去長坐的是浩樸街北邊一條小巷子裡的Wolters Kaffee。這家咖啡店,既不高雅,也不精緻,恰恰相反,它是又拙又樸,還帶有強烈的原始野趣。粗笨的桌椅在在都是斧鑿痕,牆上的熊皮好像是從惡熊身上剝下就掛在那裡近百年了。店主華特又高又瘦,留一撇鬍子,刻刻都有隻小狗陪著。光顧這家的人,一進門跟華特老頭兒彼此叫名字,很少觀光客,大都是街坊閭鄰,有的還帶狗來。狗一進來就跟店主人的小狗叫一陣,攪一陣,等華特把白方糖往牠們嘴裡一送,就都乖乖地蹲著聽主人們聊天了。我來這裡是很偶然的,是十月間一個傍晚,經過這裡,裡面的粗獷歡笑聲引起了我的好奇,原來一大堆人,喝咖啡的喝咖啡,灌啤酒的灌啤酒,下棋的下棋,但都不時地看著彩色大電視正轉播著的網球比賽。網球是我唯一入迷的運動,喜歡玩,也喜歡看。這場球賽正是德國對捷克的戴維斯杯雙打,代表捷克之一的是世界排名第一的藍道,而為德國出賽的二人中的一個就是今年溫布頓大賽勇奪冠軍的小伙子貝克。結果,貝克一隊勝了。這些德國人自然是一杯未盡又來一杯了,他們不但以德國人的身分高興,還以貝克的老鄉身分而自豪,原來這個剛過十七歲的小伙子就是海城近郊「藍門」鎮的人呢!看了這場網球賽之後,以後週末有賽事的話,我都變成了座上客。除喝咖啡之外,也喝啤酒了。看網球時,總會想起跟孩子們在一起的辰光,我們父子間好像沒有什麼「代溝」,至少在玩球看球時是無溝的,儘管我有時不高興龍兒不肯使全勁出力,元禎說:「孩子是怕傷了你『老豆』呀!」我對龍兒的「侮辱」也不是完全不心領,他畢竟是匹茲堡大學的網球選手呵。「代溝」不在,「地溝」則有,孩子們大了,分飛西東,聚少離多,雖說這是一個不再重別離的時代,一個電話,千里可以傳言,但音落後的離緒又豈易排遣呢?!來海城後,就只寫信,還不曾給重聽的母親打過電話。在咖啡館裡原來也有逃避寂寞的潛意識,在秋風裡,踩沙沙的落葉,就不由會懷念遠方的親友,就不由會自己跟自己說起話來了!
踩著沙沙落葉的日子
秋來得好悄靜,也不知從哪天起,我警覺到是踩著沙沙的落葉了。縱沒有南飛的雁群,也知是秋濃了。
每天走一條沿著尼加河畔的小路,兩旁是不時飄著落葉的秋樹,行人的腳步都比平時加快了幾拍。河畔的大草坪上,已見不到初來時成群的散發青春氣息的少女少男,偶爾有二、三人在風裡欣賞對岸的寒山冷樹,還有的就是看上去越來越白的大頭鵝了。傍晚時分,我沒有例外地一定到浩樸街去喝咖啡的。當然偶爾也會喝杯茶,但喝慣了中國的茶,特別是品過了武夷山的「大紅袍」之後,就很難再欣賞加奶或不加奶的紅茶了。精於茶之道的逯耀東兄在我來海城前夕,還送了我一個宜興茶壺,一包文山綠茶,我當然不會再到咖啡店去喝茶了。
從研究室到浩樸街的咖啡店,就像在新亞時從辦公室到「雲起軒」吃香港「最好的」牛肉麵那樣方便。浩樸街的書店多,但咖啡的香卻壓倒了書香。曾好奇想數數有多少家咖啡店,但放棄了,實在弄不清,何況浩樸街的南北小巷子裡還有不知多少家呢!所以,放心,海城儘管遊客多,總可以找到喜歡的座位。何況秋寒已經阻卻了外來旅人的腳步。海大的同仁說:「可怕的夏天已經過去了!」在夏天,海城幾乎是被遊客占領了的。
在深秋的海城,四點多,天就陰暗作冷了。咖啡店是躲避寒秋的絕佳之處。一進門,便與秋寒暫時告別了。裡面瀰漫著的是滿室的咖啡香和不熱不冷的晚春氣息。在咖啡店,談天固佳,獨坐亦妙。與海大同事或友朋見面,總是選一家喜歡的去。不過,我喜歡的真有好幾家!
浩樸街上,最享盛名的一家咖啡店似非「薛沙浩特」(Schafheutle)莫屬,高貴清雅,煮的咖啡特別考究,製的蛋糕特別精緻,據說是一個有錢人家開的,是不是開了這店之後才富有起來的就不知其詳了。老年人,衣著齊整的都喜歡去,我第一天到海大社會學研究所,同事請我去的就是這家。我到研究所一開始就穿得隨便,想必是他們見到我兩鬢漸露的白髮了。我確也欣賞這家的擺設和咖啡,更喜歡它的糕點,但去了兩次後就少去了,倒不純是嫌貴,其實價錢也貴不過臺北任何一間可以入流的咖啡店,只是它名氣太大,光顧的人絡繹不絕,坐久了就不太自在了。儘管有的老婆婆一坐下就有看完一本書的打算。
我比較最喜歡去的一家叫Cafe Romantic Bars,有咖啡、也有酒,多數的咖啡店也是一樣,我之喜歡去,倒不是它的名字吸引人,因為在海城,哪一家也多少有些浪漫情調,這家之所以常去,因為它的確精緻清雅,較之巴黎最好的咖啡店也毫不遜色,咖啡也的確香甜入口,同時,它是第一流的設備,只是第二流的價格。這些都是原因,但真正讓我常去的是那位不同凡俗的女侍應,這位女士居然第一次就猜出我是中國人,可見她的文化素養是高人一等了。海城像德國其他城市一樣,要就見不到東方人,有之便是日本人,不但火車站的詢問處有日文簡介的海城,即使「高弗茲」博物館裡的六十萬年前「海德堡人」的下顎骨也有日文的說明。德國人對中國人很有禮貌,但在他們所接觸到的世界裡,東方人就是日本人了。所以德人當中能夠第一次見面就辨出中國人者,就像海城十一月的陽光那樣稀有了。這位女侍應不但有畫中古代海德堡少女的臉孔,而且還能用清脆的英語告訴我海城的一些歷史掌故,不說她文化素養不凡,可乎?
當然,我也去過其他的地方喝咖啡,但沒有特別的性格,沒有特別的吸人處,我就記不得它們的名字了。有一家不是咖啡店,但也有可以入口的咖啡,名字倒忘不了,那就是在市墟廣場上的「麥當勞」。這家麥當勞的裝潢古色古香,是一家老屋改裝的,在「麥當勞」就一定可以聽到北美客人咬著漢堡包高談闊論的英語了。麥當勞旁邊二、三間就是海城響瓜瓜的雷塔(Ritter)旅館,它是一五九二年建造的,在一六九三年法軍火燒海城的戰役中,海德堡的建築幾乎夷為灰燼,這座文藝復興式的建築是少數逃過劫難者之一,它的歷史價值就使這個旅館名聞遐邇了。它的咖啡不見得使人想起文藝復興,不過,餐廳的布置會處處提醒你海城的前塵往事。
講咖啡店有性格的,浩樸街鄰街的Knösel就是一家。它是一八六三年開張的,是海城最老資格的咖啡店。Knösel是一位好心的糕餅師父,他一心一意要把他的咖啡店變成人人有賓至如歸的地方。當時,海城的中學女生常在這兒與海大學生見面,少男少女相互之慕悅是天地間最自然的事,但當時還是個「非禮勿視」的時代,店裡女主人管得十分嚴格,少男少女只能用眼睛交談。這些中國的「文藝片」裡,不論是大陸的或甚至臺灣的,都還常見到的。Knösel顯然是位通情達理而有幽默感的人。有一天,他給每人一個驚喜,原來他特別精心地焙製了一種巧克力餅,名之曰:「學生之吻」(Studentenkuβ)。儘管這是愛的替代品,但當少男少女品嘗「學生之吻」時都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妙意,從此這家咖啡店就成為少男少女樂此不疲的尋夢園了。此是百年前的往事,世移時變,少男少女慕悅的方式早已走出中國文藝片子的手法了,不過「學生之吻」則傳之今日,且已成為海城傳異故事之外一章了。今天去Knösel喝咖啡、吃糕點的已是近悅遠來老、中、青三代各樂其樂的地方了。任何地方,只要有好的傳統,精心地保存下來,都有一種吸人的魅力。
另有一家我喜歡去長坐的是浩樸街北邊一條小巷子裡的Wolters Kaffee。這家咖啡店,既不高雅,也不精緻,恰恰相反,它是又拙又樸,還帶有強烈的原始野趣。粗笨的桌椅在在都是斧鑿痕,牆上的熊皮好像是從惡熊身上剝下就掛在那裡近百年了。店主華特又高又瘦,留一撇鬍子,刻刻都有隻小狗陪著。光顧這家的人,一進門跟華特老頭兒彼此叫名字,很少觀光客,大都是街坊閭鄰,有的還帶狗來。狗一進來就跟店主人的小狗叫一陣,攪一陣,等華特把白方糖往牠們嘴裡一送,就都乖乖地蹲著聽主人們聊天了。我來這裡是很偶然的,是十月間一個傍晚,經過這裡,裡面的粗獷歡笑聲引起了我的好奇,原來一大堆人,喝咖啡的喝咖啡,灌啤酒的灌啤酒,下棋的下棋,但都不時地看著彩色大電視正轉播著的網球比賽。網球是我唯一入迷的運動,喜歡玩,也喜歡看。這場球賽正是德國對捷克的戴維斯杯雙打,代表捷克之一的是世界排名第一的藍道,而為德國出賽的二人中的一個就是今年溫布頓大賽勇奪冠軍的小伙子貝克。結果,貝克一隊勝了。這些德國人自然是一杯未盡又來一杯了,他們不但以德國人的身分高興,還以貝克的老鄉身分而自豪,原來這個剛過十七歲的小伙子就是海城近郊「藍門」鎮的人呢!看了這場網球賽之後,以後週末有賽事的話,我都變成了座上客。除喝咖啡之外,也喝啤酒了。看網球時,總會想起跟孩子們在一起的辰光,我們父子間好像沒有什麼「代溝」,至少在玩球看球時是無溝的,儘管我有時不高興龍兒不肯使全勁出力,元禎說:「孩子是怕傷了你『老豆』呀!」我對龍兒的「侮辱」也不是完全不心領,他畢竟是匹茲堡大學的網球選手呵。「代溝」不在,「地溝」則有,孩子們大了,分飛西東,聚少離多,雖說這是一個不再重別離的時代,一個電話,千里可以傳言,但音落後的離緒又豈易排遣呢?!來海城後,就只寫信,還不曾給重聽的母親打過電話。在咖啡館裡原來也有逃避寂寞的潛意識,在秋風裡,踩沙沙的落葉,就不由會懷念遠方的親友,就不由會自己跟自己說起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