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日漢對照有聲版」系列已出版的小說讀物深受歡迎,頗具口碑,故引入隨筆,旨在提供原汁原味、品質優良的散文佳作以饗讀者。
我們對作家與作品的遴選非常審慎,不但考慮了作家與作品的代表性和影響力,而且也希望給讀者帶來閱讀享受和審美愉悅的同時,還能給當今遭受西方文化衝擊的我們帶來些許啟發與思考。具體選取的作家作品如下:德富蘆花(1868-1927)的《自然與人生》(1900)、國木田獨步(1871-1908)的《武藏野》(1898)、島崎藤村(1872-1943)的《千曲川風情》(1912)、永井荷風(1879-1959)的《雪日》(1923-1948)、高村光太郎(1883-1956)的《山之四季》(1945-1952)。由於篇幅所限,其中《自然與人生》《千曲川風情》《山之四季》為節選。具體翻譯分別由孔瑤、郭倩、張穎慧、劉依哲、彭群林等五位譯者統一規範,獨立承擔,相互協作,共同完成。
以上五位文學大師均出生於日本明治年間,除了1908年因肺結核病逝的國木田獨步外,其他四位作家的文學創作生涯均跨越了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歷史時期。明治、大正時期,是日本受到西方文明強烈衝擊、發生天翻地覆巨大變革的時期,也是日本文壇社團流派應運而生、文學思潮起伏遞嬗的時期,更是日本文壇有史以來作家最為活躍、創作最為繁盛、名篇佳作層出不窮的時期。五位大師適逢其會,在東西文明交融的過程中,積極擁抱西方文明,努力從歐美文學中汲取營養,並以自身堅實深厚的文學素養與漢學功底,迅速脫穎而出,嶄露頭角,在人才輩出、彬彬濟濟的日本近代文壇上確立了一席之地。
德富蘆花少年時受自由民權運動的熏陶,1885年皈依基督教,1907年去耶路撒冷朝聖,回國時專程去拜見托爾斯泰。之後,托爾斯泰的「和平思想」、歌德的「浪漫主義」、日本古典文學中的「物哀」「閒寂」等美學理念,對蘆花的創作產生了極大影響。蘆花的隨筆《自然與人生》充分展現了作者不同凡響的文學造詣,因兼具「東方寫意」和「西方寫實」的文學風格,被譽為日本近代隨筆文學的經典之作。
國木田獨步曾在東京專門學校(早稻田大學的前身)學習英語,信奉基督教,酷愛英國湖畔詩人華茲華斯及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深受華茲華斯的「唯情論」和「返回自然說」的影響。獨步的隨筆《武藏野》既受到了西方「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又有日本傳統美學理念「閒適」「風雅」投影其中。主觀情感與客觀事物交融的寫作手法,多重技巧的純熟運用,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與感染力,獨特的藝術風格成就了獨步隨筆的獨特美感。
島崎藤村14歲習得英語,20歲便為《女學雜誌》翻譯介紹英國詩歌,1913年為擺脫戀愛苦惱而奔赴法國。1935年,島崎成為日本筆俱樂部的初代會長,1936年代表日本參加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國際會談,其間參訪了美國和歐洲。豐富的人生經歷與海外閱歷,深厚的傳統文學造詣及漢學功底,成就了島崎的文學創作。1912年島崎發表隨筆《千曲川風情》,運用寫生的手法,將千曲川一帶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細膩生動地描摹出來,帶有強烈的「寫實主義」風格,與其前期的「浪漫主義」詩歌創作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這部作品也滲透?日本傳統審美意識的「恬淡」與「餘情」,清麗幽雅,意蘊無窮。
永井荷風曾遊學美國、法國,寫有《美國故事》《法國故事》,西方唯美主義對其影響的痕跡非常明顯。之後發表的《喝過紅茶之後》及《冷笑》,對當時日本明治社會表面盲目西化、內裏不改封建專制的「偽文明」之粗劣醜陋進行了冷嘲熱諷。《狐》《歡樂》等短篇小說集和《新歸國者日記》等文章,則給自然主義盛行的日本文壇吹進一股清新的唯美新風。荷風的《雪日》系列散文,將日本傳統的「江戶情趣」與西方的「唯美主義」相糅合,通過對花街柳巷、藝伎下町、自然風貌的描寫,展現了永井荷風的唯美主義文風。荷風博採眾長,將中國漢詩的「意境美」與西方唯美主義的幽暗頹廢之感觸融合到日本傳統的「物哀」「風雅」「閒寂」之中,完美地體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高村光太郎曾赴美國、英國、法國留學,在留學巴黎時學習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蘭的詩,傾慕並研究了法國19世紀雕塑家羅丹的雕刻。回日本後,他參加了唯美主義藝術運動,並發表唯美頹廢派風格的詩作。他的抒情詩帶有浪漫主義傾向,剛健的詩風與其所具有的雕刻家的素養不無關係。隨筆《山之四季》描寫春夏秋冬的四季變換、人與自然的交織交融、新知故舊的相知相愛。純真、質樸、清新。雖然高村光太郎是一位暢遊歐美、深受西方文學和自由主義思潮影響頗深的作家,但骨子裏滲透的審美感受與日本傳統的審美理念一脈相承,其藝術底色上浮現的依舊是日本傳統的審美意識。
上述五位大師有?極其相似的人生經歷,曾經一度醉心西方文明並深受其影響。然而,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清少納言的《枕草子》、吉田兼好的《徒然草》、鴨長明的《方丈記》以及俳諧大師松尾芭蕉等一代宗師的美學理念「物哀」「幽玄」「明快」「閒寂」「無常」「恬淡」「餘情」等,早已深入五位大師的骨髓,也就是說,日本傳統文化的基因已然決定了五位大師作品的氣質。所以,五位大師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之後,雖然也曾昏昏然,但最終還是迷途知返,不但完成了華麗的回歸與完美的傳承,並且汲取了西方文學的精華,在日本傳統隨筆文學韻致典雅的底色上,又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與異趣的情調。
梳理完作家作品,最後交代一下文本形式。我們採用了「中日對照」形式,即原文和譯文兩種文本同時呈現給讀者,並且,還對原文中的所有日文漢字「標註假名」,目的是「為日本文學愛好者提供閱讀方便」。雖然在翻譯過程中,深感「中日對照」的形式有些「自縛手腳」,「標註假名」也平添了許多工作量,但五位譯者仍然嚴格遵循「以讀者為本」的宗旨,自始至終一絲不苟,力求準確流暢,儘可能地體現原作的風格與特點,盡其所能地提供高質量的譯文以饗讀者。儘管如此,深知失誤與紕漏仍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朋友不吝賜教,在此誠摯感謝!
張予娜
2025年8月
於湖南長沙
「日漢對照有聲版」系列已出版的小說讀物深受歡迎,頗具口碑,故引入隨筆,旨在提供原汁原味、品質優良的散文佳作以饗讀者。
我們對作家與作品的遴選非常審慎,不但考慮了作家與作品的代表性和影響力,而且也希望給讀者帶來閱讀享受和審美愉悅的同時,還能給當今遭受西方文化衝擊的我們帶來些許啟發與思考。具體選取的作家作品如下:德富蘆花(1868-1927)的《自然與人生》(1900)、國木田獨步(1871-1908)的《武藏野》(1898)、島崎藤村(1872-1943)的《千曲川風情》(1912)、永井荷風(1879-1959)的《雪日》(1923-1948)、高村光太郎(1883-1956)的《山之四季》(1945-1952)。由於篇幅所限,其中《自然與人生》《千曲川風情》《山之四季》為節選。具體翻譯分別由孔瑤、郭倩、張穎慧、劉依哲、彭群林等五位譯者統一規範,獨立承擔,相互協作,共同完成。
以上五位文學大師均出生於日本明治年間,除了1908年因肺結核病逝的國木田獨步外,其他四位作家的文學創作生涯均跨越了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歷史時期。明治、大正時期,是日本受到西方文明強烈衝擊、發生天翻地覆巨大變革的時期,也是日本文壇社團流派應運而生、文學思潮起伏遞嬗的時期,更是日本文壇有史以來作家最為活躍、創作最為繁盛、名篇佳作層出不窮的時期。五位大師適逢其會,在東西文明交融的過程中,積極擁抱西方文明,努力從歐美文學中汲取營養,並以自身堅實深厚的文學素養與漢學功底,迅速脫穎而出,嶄露頭角,在人才輩出、彬彬濟濟的日本近代文壇上確立了一席之地。
德富蘆花少年時受自由民權運動的熏陶,1885年皈依基督教,1907年去耶路撒冷朝聖,回國時專程去拜見托爾斯泰。之後,托爾斯泰的「和平思想」、歌德的「浪漫主義」、日本古典文學中的「物哀」「閒寂」等美學理念,對蘆花的創作產生了極大影響。蘆花的隨筆《自然與人生》充分展現了作者不同凡響的文學造詣,因兼具「東方寫意」和「西方寫實」的文學風格,被譽為日本近代隨筆文學的經典之作。
國木田獨步曾在東京專門學校(早稻田大學的前身)學習英語,信奉基督教,酷愛英國湖畔詩人華茲華斯及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深受華茲華斯的「唯情論」和「返回自然說」的影響。獨步的隨筆《武藏野》既受到了西方「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又有日本傳統美學理念「閒適」「風雅」投影其中。主觀情感與客觀事物交融的寫作手法,多重技巧的純熟運用,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與感染力,獨特的藝術風格成就了獨步隨筆的獨特美感。
島崎藤村14歲習得英語,20歲便為《女學雜誌》翻譯介紹英國詩歌,1913年為擺脫戀愛苦惱而奔赴法國。1935年,島崎成為日本筆俱樂部的初代會長,1936年代表日本參加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國際會談,其間參訪了美國和歐洲。豐富的人生經歷與海外閱歷,深厚的傳統文學造詣及漢學功底,成就了島崎的文學創作。1912年島崎發表隨筆《千曲川風情》,運用寫生的手法,將千曲川一帶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細膩生動地描摹出來,帶有強烈的「寫實主義」風格,與其前期的「浪漫主義」詩歌創作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這部作品也滲透?日本傳統審美意識的「恬淡」與「餘情」,清麗幽雅,意蘊無窮。
永井荷風曾遊學美國、法國,寫有《美國故事》《法國故事》,西方唯美主義對其影響的痕跡非常明顯。之後發表的《喝過紅茶之後》及《冷笑》,對當時日本明治社會表面盲目西化、內裏不改封建專制的「偽文明」之粗劣醜陋進行了冷嘲熱諷。《狐》《歡樂》等短篇小說集和《新歸國者日記》等文章,則給自然主義盛行的日本文壇吹進一股清新的唯美新風。荷風的《雪日》系列散文,將日本傳統的「江戶情趣」與西方的「唯美主義」相糅合,通過對花街柳巷、藝伎下町、自然風貌的描寫,展現了永井荷風的唯美主義文風。荷風博採眾長,將中國漢詩的「意境美」與西方唯美主義的幽暗頹廢之感觸融合到日本傳統的「物哀」「風雅」「閒寂」之中,完美地體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高村光太郎曾赴美國、英國、法國留學,在留學巴黎時學習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蘭的詩,傾慕並研究了法國19世紀雕塑家羅丹的雕刻。回日本後,他參加了唯美主義藝術運動,並發表唯美頹廢派風格的詩作。他的抒情詩帶有浪漫主義傾向,剛健的詩風與其所具有的雕刻家的素養不無關係。隨筆《山之四季》描寫春夏秋冬的四季變換、人與自然的交織交融、新知故舊的相知相愛。純真、質樸、清新。雖然高村光太郎是一位暢遊歐美、深受西方文學和自由主義思潮影響頗深的作家,但骨子裏滲透的審美感受與日本傳統的審美理念一脈相承,其藝術底色上浮現的依舊是日本傳統的審美意識。
上述五位大師有?極其相似的人生經歷,曾經一度醉心西方文明並深受其影響。然而,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清少納言的《枕草子》、吉田兼好的《徒然草》、鴨長明的《方丈記》以及俳諧大師松尾芭蕉等一代宗師的美學理念「物哀」「幽玄」「明快」「閒寂」「無常」「恬淡」「餘情」等,早已深入五位大師的骨髓,也就是說,日本傳統文化的基因已然決定了五位大師作品的氣質。所以,五位大師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之後,雖然也曾昏昏然,但最終還是迷途知返,不但完成了華麗的回歸與完美的傳承,並且汲取了西方文學的精華,在日本傳統隨筆文學韻致典雅的底色上,又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與異趣的情調。
梳理完作家作品,最後交代一下文本形式。我們採用了「中日對照」形式,即原文和譯文兩種文本同時呈現給讀者,並且,還對原文中的所有日文漢字「標註假名」,目的是「為日本文學愛好者提供閱讀方便」。雖然在翻譯過程中,深感「中日對照」的形式有些「自縛手腳」,「標註假名」也平添了許多工作量,但五位譯者仍然嚴格遵循「以讀者為本」的宗旨,自始至終一絲不苟,力求準確流暢,儘可能地體現原作的風格與特點,盡其所能地提供高質量的譯文以饗讀者。儘管如此,深知失誤與紕漏仍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朋友不吝賜教,在此誠摯感謝!
張予娜
2025年8月
於湖南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