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從事事緊張到隨遇而安
你家也有小小緊張大師嗎?快要遲到了,孩子卻遲遲不肯吃早餐、穿襪子,終於可以出門了卻又要上廁所,一路上拖拖拉拉的,甚至躺在地上發脾氣。你是否想說:「不、不、不,他們是專門負責讓我緊張的大師才對!」孩子的行為實在叫人頭痛,一路走來辛苦你了。不過,沒有誰生來就想要與父母過不去的。孩子或許對緊張這種情緒感到陌生,於是就以較熟悉的不開心、憤怒等代替,以不合作或逃避來回應。我們首先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真實感覺——我原來會對未知的人與事感到緊張,並以同理心肯定他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後幫助孩子看到所恐懼的事其實往往沒有想像的恐怖,最後就是教導孩子如何正確疏導情緒。
做最好的準備,作最壞的打算(找出解決或善後方法,而不單單想像最壞會怎麼樣),是老生常談,金石良言。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在事前作太多的設想與準備,讓自己精神緊繃,表現失準,豈不是前功盡廢,慘成了「自我實現預言」的例子嗎?別困在緊張焦慮的惡性循環裡了,嘗試從生活小事中介入,並逐步扭轉吧。
或許我們可以借用本書的情節,先引發孩子對自身日常經驗的聯想,然後再進行反思及討論。例如:「沒想到會有陽光和好天氣。我既帶了圍巾,也帶了雨傘,但你看!」天文台說這星期也會陰雨綿綿,但那又如何呢?帶上雨傘就好了,不需要取消行程並拒絕出門,說不定還能偶然遇上晴天呢。
接著,作者又說:「沒想到那凋零已久的花盆竟再有鮮花盛放。」這情節可以與我們的日常經驗相呼應。例如,孩子學習拉小提琴已有些時日,卻總是沒有多大進步,他們或許感到挫敗而不欲再上課,我們可以借用這情節來與孩子分享:「在花盆中埋下種子後,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看不到任何動靜,但我們仍要繼續澆水,因為改變正默默在泥土下發生,時間到了,它自會冒出新芽,向我們展示它努力成長的效果。」
書中還有其他關於隨遇而安的生活例子,有助你培養孩子的平常心,也有助你泰然面對孩子在成長路上對你的言語冒犯與不合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榜樣,也在成長路上持續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你在緊張時的反應(無論那是否因孩子而起),孩子都看在眼內。在緊張時會大吼大叫的父母,孩子自然也會在不安或不順心時大吼大叫。在突發事件中,父母若總是怨天尤人,孩子就會學到推卸責任;父母若總是急於為孩子出主意或出手「拯救」孩子,他們就會養成等待他人幫手的心態,缺乏自我承擔,不會主動解決問題。所以,我們若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我們自己也要先成為怎樣的人;我們若想孩子懂得用平常心應對人生,我們自己也先要學習控制情緒,並放下凡事都想要自己控制的心態。人生不會事事順利,卻也不會沒有丁點好事發生。即或當刻沒有,也不過是暫時未有。耐心等待,細心留意,全心相信你和孩子皆擁有無限可能,漸漸就會發現,原來生活中處處充滿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