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話】
「打人」是幼兒的常見行為,因為幼兒的語言、社交技能和自我調節能力都尚未發展完全,還無法控制打人的衝動。大部分的孩子,隨著大腦逐漸發展,並學會使用更有效的策略之後,就會自然減少打人的行為。家長和照顧者可以運用下面的技巧幫助孩子,讓這個階段的成長過程更加順利:
1. 向孩子說明可能發生什麼事情,幫助孩子準備好應對陌生、困難或不確定的情況。舉例來說,有其他小孩要來家裡玩之前,你可以告訴孩子:「遊戲室裡的所有玩具都要跟其他人分享。如果有你不想分享的玩具,可以放到你的房間。」
2. 提早告知孩子接下來的安排。對於幼兒來說,從正在進行的活動轉換到下一個活動非常不容易,所以很多孩子會在轉換活動時情緒失控。你可以設定計時器,每隔一段時間就提醒孩子距離現在的活動結束還剩下多少時間,幫助孩子準備好轉換活動。
3. 確認及描述孩子的感受。發現孩子開始情緒失控時,你可以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並幫助孩子辨認自己的情緒,例如:「我看到你很傷心,因為你想要玩哥哥的玩具。」
4. 保持冷靜,設定底線。確認孩子的感受之後,冷靜的為孩子設定底線。用話語和實際行動讓孩子知道,有情緒沒關係,但是不能打人,例如:「不可以打哥哥,打人會痛。」這時候可以溫柔的握住孩子的手,避免孩子動手打人,告訴孩子:「我會握著你的手,免得有人受傷。」
5. 告訴孩子除了打人以外可以做什麼事。不妨嘗試運用本書中提到的應對技巧,或讓孩子選擇如何解決問題,例如:「你可以等哥哥玩完再換你,或是去玩那台藍色的車子。」
6. 最後,如果孩子動了手,請引導孩子修復關係。可以告訴孩子:「你剛才打了哥哥,哥哥會痛,而且心裡很難過。你能想辦法讓他感覺好一點嗎?也許你可以幫他冰敷手臂,然後問他要不要跟你一起玩積木。」
「打人」是幼兒的常見行為,因為幼兒的語言、社交技能和自我調節能力都尚未發展完全,還無法控制打人的衝動。大部分的孩子,隨著大腦逐漸發展,並學會使用更有效的策略之後,就會自然減少打人的行為。家長和照顧者可以運用下面的技巧幫助孩子,讓這個階段的成長過程更加順利:
1. 向孩子說明可能發生什麼事情,幫助孩子準備好應對陌生、困難或不確定的情況。舉例來說,有其他小孩要來家裡玩之前,你可以告訴孩子:「遊戲室裡的所有玩具都要跟其他人分享。如果有你不想分享的玩具,可以放到你的房間。」
2. 提早告知孩子接下來的安排。對於幼兒來說,從正在進行的活動轉換到下一個活動非常不容易,所以很多孩子會在轉換活動時情緒失控。你可以設定計時器,每隔一段時間就提醒孩子距離現在的活動結束還剩下多少時間,幫助孩子準備好轉換活動。
3. 確認及描述孩子的感受。發現孩子開始情緒失控時,你可以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並幫助孩子辨認自己的情緒,例如:「我看到你很傷心,因為你想要玩哥哥的玩具。」
4. 保持冷靜,設定底線。確認孩子的感受之後,冷靜的為孩子設定底線。用話語和實際行動讓孩子知道,有情緒沒關係,但是不能打人,例如:「不可以打哥哥,打人會痛。」這時候可以溫柔的握住孩子的手,避免孩子動手打人,告訴孩子:「我會握著你的手,免得有人受傷。」
5. 告訴孩子除了打人以外可以做什麼事。不妨嘗試運用本書中提到的應對技巧,或讓孩子選擇如何解決問題,例如:「你可以等哥哥玩完再換你,或是去玩那台藍色的車子。」
6. 最後,如果孩子動了手,請引導孩子修復關係。可以告訴孩子:「你剛才打了哥哥,哥哥會痛,而且心裡很難過。你能想辦法讓他感覺好一點嗎?也許你可以幫他冰敷手臂,然後問他要不要跟你一起玩積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