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鉅著•解剖書新典範】
文/雷.巴斯托斯(Rey Bustos)巴沙狄那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助理教授
(曾任教於迪士尼動畫製片廠、洛杉磯藝術學院、線上教學平台新大師學院、電腦繪圖大師學院)
無論你是初學者或專業高手,每位藝術家不管在過去、現在、未來,永遠都受益於解剖知識。烏迪斯•薩林斯這部大作的解析之深、設計之美,堪稱是此一不朽知識的典範,也無疑是每位藝術家書架上不可或缺的經典。這本書使得解剖學知識世代相傳的傳統得以延續並累積。我們所繼承的這個傳統,最早可上溯至古埃及,並歷經了希臘黃金時代、文藝復興時期,直至今日由我們老師傳給我們,我們再傳給學生,然後傳給後進新世代藝術家。
這本苦心孤詣的新書,一如烏迪斯的前作,同樣是劃時代史詩鉅著,過去從來沒有一本書可以做到此種境界。他必須結合藝術、科學與科技,並運用眾多新技術,才得以實現構想。烏迪斯在科技的最前端,徹底發揮了科技應用的極限,發掘出人類進行非語言溝通的無數奧祕。
人類為演化階梯之首,我們的臉部肌肉如同我們強大的腦力,也是這個星球上最為精密複雜的肌肉組織。我們靠許多肌肉來產生精細的表情差異,光憑如此就能使你因為摯友表情有異而關心問道:「怎麼了?發生什麼事?」其實,我們也必須成為隱藏情感的專家,因為我們的臉不斷替我們講話,所以擺出一張撲克臉是需要練習的。而我們要隱藏情感,就必須抵抗自然,抵抗我們人類的天性。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而這本書卓越之處不但在於教你懂得如何將人類五官畫得更加生動、為你增添可運用工具,更能提醒你,我們的臉有多麼不可思議。歸根究柢,臉終究是我們人類的一部分。
身為教育者和藝術家,我真希望在我學生時代就能擁有這樣的書。這本書現在才出現,我也會開始好好學習,我想我的書架和教室都少不了這本書。(摘自《藝用3D表情解剖書:透視五官表情的結構與造型》代序)
【滿懷希望】
1990年代初期,蘇聯瓦解,拉脫維亞共和國獨立不久,有位名為烏迪斯‧薩林斯(Uldis Zarins)的年輕人滿懷著理想與抱負,夢想成為雕刻家。1994年,烏迪斯獲里加藝術專門學校錄取。他在專校的學習過程很艱辛,競爭很激烈,但成果令人滿意。烏迪斯每天用黏土模仿製作古希臘頭像、半身像、全身像。模仿是很普遍的觀念,經由仿製古代雕像,可幫助學生認識造形。經過短短半年,烏迪斯感覺自己的觀察力進步,雙手也變得靈巧,但掌握造形的能力卻遲遲難有進展。
【亞馬遜女戰士的臉頰】
有一天,烏迪斯想模仿著名雕刻家波留克列特斯(Polykleitos)的亞馬遜女戰士的頭像,卻碰到一個問題:臉頰怎麼雕?臉頰顯然不是圓的,而是由好幾種複雜的形狀所組合起來。他心想:「要是能夠了解臉頰由什麼形狀組成、不同形狀之間又是如何湊在一起,就太棒了。」老師的指導卻令人沮喪,他總說:「學習、研究、測量!」可是,臉頰並沒有角和面,到底要量什麼?有位老師回答他:「研讀解剖學,也許你會有所收穫。」
【初次接觸解剖學】
教造型的老師告訴烏迪斯:「這裡有顆人類頭骨和一本解剖書,你若想通盤了解,就好好研究,然後做個人體肌肉解剖模型(écorché)來看看吧!」於是,烏迪斯決定雕一尊有肩膀的胸像,可是明明每塊肌肉都在正確的位置上,雕像看起來卻慘不忍睹。重點是,這完全無法幫助他認識形態。他決定不在形態上繼續打轉,改而研究肌肉。烏迪斯鑽進解剖書堆裡越挖越深,這才明白,解剖學對畫家和繪圖者是何等重要。然而,他發現每本解剖書都很單調,圖片既凌亂又稀少。「結果,沒有一本是專為雕塑家而寫的!」烏迪斯發現,唯一稍微提到人體與解剖形態的解剖書,只有高特菲‧巴姆斯(Gottfied Bammes)的《裸體人像》(Der Nackte Mensch)。於是,他自問:「為什麼這些書的圖那麼少、字那麼多?」
【進入美術學院】
專校畢業後,烏迪斯進入拉脫維亞藝術學院(Latvijas Mākslas Akadēmija)求學。那兒跟專校一樣,強調練習,卻不注重創作形態的方式。然而,烏迪斯每次要雕刻新作,事前總會先作足準備,除了備好骨架與黏土,還特地繪製一張小草圖,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分析形態。幾年下來,他累積了許多圖畫、草稿、解剖書籍與成功作品的相片。烏迪斯發現他所繪的草稿、圖片極受歡迎,供不應求,也常有人建議他將這些涵蓋形態分析以及雕塑家必備基礎解剖學知識的素材集結成書,烏迪斯這才浮現製作本書的念頭。
【敲門磚Kickstarter】
幾年過去,烏迪斯架設了網站(anatomy4sculptors.com),開發比例計算器,建立臉書粉絲專頁,分享解剖資訊及他親手繪製的圖畫。烏迪斯很認真,時常和同好對談、交流,測試各種詮釋人體解剖學的方法。2013年春天,他在好友山迪斯.康德拉茲(Sandis Kondrats)協助下,成立了國際工作團隊,開始在美國募資平臺「敲門磚」(Kickstarter)上為本書募資。有了眾人鼎力襄助,烏迪斯終於實現出書的願望,完成本書。
計畫推動期間,率先加入烏迪斯和山迪斯的是兩位拉脫維亞的朋友Sabina Grams和Edgars Vegners,他們貢獻了電腦繪圖和攝影的專長。山迪斯的兄弟Janis Kondrats幫他們開發網站註冊系統,供計畫贊助人參與、測試本書的內容。由於烏迪斯和山迪斯的母語並非英語,為求慎重,也請Monika Hanley和Johannah Larson協助編校,而Pauls Keire醫師則提供醫學方面的解剖學專業。烏迪斯和山迪斯因為這個計畫,有幸結識了Chris Rawlinson 和Sergio Alessandro Servillo,他們以3D立體掃描和造型的參考文獻等素材,補充了許多頁面。Shutterstock圖庫網站則提供烏迪斯許多偉大藝術作品的圖片以充實全書的內容,同樣功不可沒。烏迪斯和山迪斯於本書發展階段也旅行世界各地,參加許多沙雕比賽和活動,與來自世界各國的沙雕愛好者交流討論,這些國際沙雕社群的朋友對本書也貢獻良多。計畫推動期間,西雅圖的拉脫維亞社群提供了不少幫助,他們的支持彌足珍貴。當然,若非家人親友的支持與理解,這項計畫不可能成功。
在經過二十多年的熱情耕耘之後,烏迪斯創作這本書的夢想終於成真。他累積了十一年古典藝術的訓練,以及九年間兩百多場國際雕塑季、座談會、展覽的歷練,再加上四年來遍覽群籍、鑽研人體解剖學、繪製圖片的努力,本書才得以出版問世。(摘自《藝用3D人體解剖書:認識人體結構與造型》內文)
文/雷.巴斯托斯(Rey Bustos)巴沙狄那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助理教授
(曾任教於迪士尼動畫製片廠、洛杉磯藝術學院、線上教學平台新大師學院、電腦繪圖大師學院)
無論你是初學者或專業高手,每位藝術家不管在過去、現在、未來,永遠都受益於解剖知識。烏迪斯•薩林斯這部大作的解析之深、設計之美,堪稱是此一不朽知識的典範,也無疑是每位藝術家書架上不可或缺的經典。這本書使得解剖學知識世代相傳的傳統得以延續並累積。我們所繼承的這個傳統,最早可上溯至古埃及,並歷經了希臘黃金時代、文藝復興時期,直至今日由我們老師傳給我們,我們再傳給學生,然後傳給後進新世代藝術家。
這本苦心孤詣的新書,一如烏迪斯的前作,同樣是劃時代史詩鉅著,過去從來沒有一本書可以做到此種境界。他必須結合藝術、科學與科技,並運用眾多新技術,才得以實現構想。烏迪斯在科技的最前端,徹底發揮了科技應用的極限,發掘出人類進行非語言溝通的無數奧祕。
人類為演化階梯之首,我們的臉部肌肉如同我們強大的腦力,也是這個星球上最為精密複雜的肌肉組織。我們靠許多肌肉來產生精細的表情差異,光憑如此就能使你因為摯友表情有異而關心問道:「怎麼了?發生什麼事?」其實,我們也必須成為隱藏情感的專家,因為我們的臉不斷替我們講話,所以擺出一張撲克臉是需要練習的。而我們要隱藏情感,就必須抵抗自然,抵抗我們人類的天性。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而這本書卓越之處不但在於教你懂得如何將人類五官畫得更加生動、為你增添可運用工具,更能提醒你,我們的臉有多麼不可思議。歸根究柢,臉終究是我們人類的一部分。
身為教育者和藝術家,我真希望在我學生時代就能擁有這樣的書。這本書現在才出現,我也會開始好好學習,我想我的書架和教室都少不了這本書。(摘自《藝用3D表情解剖書:透視五官表情的結構與造型》代序)
【滿懷希望】
1990年代初期,蘇聯瓦解,拉脫維亞共和國獨立不久,有位名為烏迪斯‧薩林斯(Uldis Zarins)的年輕人滿懷著理想與抱負,夢想成為雕刻家。1994年,烏迪斯獲里加藝術專門學校錄取。他在專校的學習過程很艱辛,競爭很激烈,但成果令人滿意。烏迪斯每天用黏土模仿製作古希臘頭像、半身像、全身像。模仿是很普遍的觀念,經由仿製古代雕像,可幫助學生認識造形。經過短短半年,烏迪斯感覺自己的觀察力進步,雙手也變得靈巧,但掌握造形的能力卻遲遲難有進展。
【亞馬遜女戰士的臉頰】
有一天,烏迪斯想模仿著名雕刻家波留克列特斯(Polykleitos)的亞馬遜女戰士的頭像,卻碰到一個問題:臉頰怎麼雕?臉頰顯然不是圓的,而是由好幾種複雜的形狀所組合起來。他心想:「要是能夠了解臉頰由什麼形狀組成、不同形狀之間又是如何湊在一起,就太棒了。」老師的指導卻令人沮喪,他總說:「學習、研究、測量!」可是,臉頰並沒有角和面,到底要量什麼?有位老師回答他:「研讀解剖學,也許你會有所收穫。」
【初次接觸解剖學】
教造型的老師告訴烏迪斯:「這裡有顆人類頭骨和一本解剖書,你若想通盤了解,就好好研究,然後做個人體肌肉解剖模型(écorché)來看看吧!」於是,烏迪斯決定雕一尊有肩膀的胸像,可是明明每塊肌肉都在正確的位置上,雕像看起來卻慘不忍睹。重點是,這完全無法幫助他認識形態。他決定不在形態上繼續打轉,改而研究肌肉。烏迪斯鑽進解剖書堆裡越挖越深,這才明白,解剖學對畫家和繪圖者是何等重要。然而,他發現每本解剖書都很單調,圖片既凌亂又稀少。「結果,沒有一本是專為雕塑家而寫的!」烏迪斯發現,唯一稍微提到人體與解剖形態的解剖書,只有高特菲‧巴姆斯(Gottfied Bammes)的《裸體人像》(Der Nackte Mensch)。於是,他自問:「為什麼這些書的圖那麼少、字那麼多?」
【進入美術學院】
專校畢業後,烏迪斯進入拉脫維亞藝術學院(Latvijas Mākslas Akadēmija)求學。那兒跟專校一樣,強調練習,卻不注重創作形態的方式。然而,烏迪斯每次要雕刻新作,事前總會先作足準備,除了備好骨架與黏土,還特地繪製一張小草圖,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分析形態。幾年下來,他累積了許多圖畫、草稿、解剖書籍與成功作品的相片。烏迪斯發現他所繪的草稿、圖片極受歡迎,供不應求,也常有人建議他將這些涵蓋形態分析以及雕塑家必備基礎解剖學知識的素材集結成書,烏迪斯這才浮現製作本書的念頭。
【敲門磚Kickstarter】
幾年過去,烏迪斯架設了網站(anatomy4sculptors.com),開發比例計算器,建立臉書粉絲專頁,分享解剖資訊及他親手繪製的圖畫。烏迪斯很認真,時常和同好對談、交流,測試各種詮釋人體解剖學的方法。2013年春天,他在好友山迪斯.康德拉茲(Sandis Kondrats)協助下,成立了國際工作團隊,開始在美國募資平臺「敲門磚」(Kickstarter)上為本書募資。有了眾人鼎力襄助,烏迪斯終於實現出書的願望,完成本書。
計畫推動期間,率先加入烏迪斯和山迪斯的是兩位拉脫維亞的朋友Sabina Grams和Edgars Vegners,他們貢獻了電腦繪圖和攝影的專長。山迪斯的兄弟Janis Kondrats幫他們開發網站註冊系統,供計畫贊助人參與、測試本書的內容。由於烏迪斯和山迪斯的母語並非英語,為求慎重,也請Monika Hanley和Johannah Larson協助編校,而Pauls Keire醫師則提供醫學方面的解剖學專業。烏迪斯和山迪斯因為這個計畫,有幸結識了Chris Rawlinson 和Sergio Alessandro Servillo,他們以3D立體掃描和造型的參考文獻等素材,補充了許多頁面。Shutterstock圖庫網站則提供烏迪斯許多偉大藝術作品的圖片以充實全書的內容,同樣功不可沒。烏迪斯和山迪斯於本書發展階段也旅行世界各地,參加許多沙雕比賽和活動,與來自世界各國的沙雕愛好者交流討論,這些國際沙雕社群的朋友對本書也貢獻良多。計畫推動期間,西雅圖的拉脫維亞社群提供了不少幫助,他們的支持彌足珍貴。當然,若非家人親友的支持與理解,這項計畫不可能成功。
在經過二十多年的熱情耕耘之後,烏迪斯創作這本書的夢想終於成真。他累積了十一年古典藝術的訓練,以及九年間兩百多場國際雕塑季、座談會、展覽的歷練,再加上四年來遍覽群籍、鑽研人體解剖學、繪製圖片的努力,本書才得以出版問世。(摘自《藝用3D人體解剖書:認識人體結構與造型》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