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You’ve Gone〉
作曲:特納.萊頓(Turner Layton);作詞:亨利.克立默(Henry Creamer)
一反爵士樂標準曲常見的典型慣例,這首歌曲是由非裔美人所創作,但卻是白人表演家讓該曲大紅大紫。〈After You’ve Gone〉在一九一八年問世,幾乎與爵士樂灌錄成唱片的歷史一般久遠。而艾爾.喬森(Al Jolson)、蘇菲.塔克(Sophie Tucker)與瑪麗恩.哈里斯(Marion Harris),則先後將該曲傳唱得人人朗朗上口。這三名歌手皆非純正的爵士人,不過,他們的某些個人風格成分,卻都汲取自當時這個十分走俏的音樂類型而來。
作曲家特納.萊頓的生涯故事相當惹人注目。他的一生例示了社會階層由下往上流動的成功典範;在十九世紀,少有非裔美人可以達到這樣的成就。他的父親是南北戰爭的退役老兵,也是一名音樂老師,而他的母親也以教書為業;他的雙親皆以教育事業與社區服務為榮。而萊頓早年就讀於霍華德大學(Howard University)的牙醫學院,之後改弦易轍,投身音樂志業,在表演與作曲兩方面雙雙博得盛名。他與作詞家亨利.克立默攜手合作,為百老匯與齊格菲富麗秀(Ziegfeld Follies)系列劇作譜寫樂曲,從而打造出一系列的熱門金曲,包括有:〈Way Down Yonder in New Orleans〉、〈Dear Old Southland〉,與他最家喻戶曉的〈After You’ve Gone〉。一九二四年,萊頓把他的表演節目帶往英格蘭;他在那兒與克萊倫斯.「坦迪」.約翰史東(Clarence “Tandy” Johnstone)合作,以夜總會藝人的身份聲名鵲起,據說大賣了上千萬張唱片;這個銷售數字令人咋舌,但是,就算砍半來看,還是證明了他所擁有的萬人迷魅力。在英國,萊頓的餘音依然不絕如縷;他以音樂遺產中的版稅收入,資助著位於倫敦的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 for Children)。
經典流行音樂的鑑賞家艾勒克.懷爾德(Alec Wilder),將〈After You’ve Gone〉稱為「聽起來像美國人的歌曲」──這並非是經過音樂學者審查的專業說法,但我可以領會他的言下之意。不斷爬升的反複性簡短樂句,標誌出了一種喧鬧有力的質地,頃刻撲向聽者雙耳,並由快速的和聲躍動所加強:在反常規的二十小節曲式中,每一小節至少都會出現一個和弦上的變化。歌者所唱誦的歌詞,講述著被情人拋下、獨自哭泣的心碎末日,理該搭配另一首更為哀痛欲絕的哭調才對,因為,旋律聽起來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旋律謳歌的反而是:在你離去之後,我會徹夜狂歡,憂鬱全都拋諸腦後。
今日,〈After You’ve Gone〉一般上皆以輕盈的快節奏形式演出,但是,那些最早的錄音作品卻往往速度較為緩慢,音色呈現上也遠遠更為陰鬱。瑪麗恩.哈里斯在一九一八年的傑出錄音以每分鐘不到八十拍的速度緩步徐行,而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在一九二七年的演唱也採取了相同的節拍,但曲風表現上如此充滿焦慮,以至於歌曲聽起來類似低迴消沉的藍調(如同大多數她本身的曲目風格),儘管所搭配的明星級爵士樂團在演奏上可圈可點(鋼琴手由弗萊徹.亨德森[Fletcher Henderson]擔綱),甚至在這種感傷拖沓的拍速中,依然讓節奏搖擺了起來。當年幾週過後,蘇菲.塔克所灌錄的版本,也只是稍微更帶點活力而已;而同樣出自一九二七年,強尼.達茲(Johnny Dodds)的該曲處置,在概念上則與史密斯大同小異。
不過,在同一時間左右,加州漫遊者樂團(California Ramblers)與查爾斯頓獵人樂團(Charleston Chasers;該樂團主要挑大樑者是米夫.摩爾[Miff Mole]、吉米.多爾西[Jimmy Dorsey]與瑞德.尼可斯[Red Nichols])在演出時卻把拍速加倍,而他們證明了,〈After You’ve Gone〉也可以成為「熱爵士」(hot jazz)的有效媒介。一九三五年,當科曼.霍金斯(Coleman Hawkins)在荷蘭動手調製這首曲子,毫無意外,他採取了接近貝西.史密斯的套路,因為,當史密斯錄唱她的版本時,霍金斯本人就身在錄音室中。而在介於上述兩人的年分期間,那些表演過這首歌曲的大多數其他一線爵士音樂家,都偏好較為快速、鬆散的詮釋,比如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阿特.塔圖(Art Tatum)、弗萊徹.亨德森、保羅.懷特曼(Paul Whiteman;所搭配的編曲人是威廉.格蘭特.史提爾[William Grant Still]),與金格.萊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等人。
在搖擺年代(Swing Era)期間,〈After You’ve Gone〉在即興樂手的推波助瀾之下依舊膾炙人口,而最熱情的擁護者當屬人稱「搖擺樂之王」的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就這首標準曲來說,他在身後留下了超過四十種的錄音作品,假使你同時計入所有的盜版唱片、電台廣播節目、電影短片的話。而結果證明,其中最受歡迎的版本是古德曼與泰迪.威爾森(Teddy Wilson)、金.克魯帕(Gene Krupa)的三重奏演出;一九三五年,他們的作品躋身年度前二十大的金曲之列。古德曼的樂團伙伴也對〈After You’ve Gone〉情有獨鍾:萊諾.漢普頓(Lionel Hampton)在一九三七年自己引吭開唱,旋即成為當年的勁曲。而小號演奏家羅伊.埃爾德里奇(Roy Eldridge)也是該曲令人信服的代言人;他分別在自己的指揮之下與作為金.克魯帕、班尼.古德曼與其他人所領導的樂團成員,先後灌錄了這首歌曲。
來自咆勃爵士(bebop)與「酷派」爵士(cool school)的音樂人,演奏〈After You’ve Gone〉的可能性則相當低。諸如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瑟隆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迪吉.葛拉斯彼(Dizzy Gillespie)、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巴德.鮑威爾(Bud Powell),以及大多數與他們氣味相投的演奏家,全都未曾把該曲帶進任何一間錄音室中演出(儘管帕克在一個令人難忘的現場錄音作品中露了一手;收錄於「愛樂音樂廳爵士演奏會」[Jazz at the Philharmonic]的即興演出專輯之中)。不過,桑尼.史帝特(Sonny Stitt)則是個例外:他在一九五〇年代期間好幾次錄製了這首歌曲。而在桑尼.羅林斯(Sonny Rollins)的個人專輯《Way Out West》中,〈Come, Gone〉這支曲子巧妙地採借了〈After You’ve Gone〉的和弦組合。阿特.佩珀(Art Pepper)也依樣畫葫蘆,譜出了〈Straight Life〉一曲;而這首樂曲既是他的招牌曲之一,甚至曲名也成為他日後一本直言不諱的自傳的書名。
近數十年來,〈After You’ve Gone〉所獲得的演出機會,依舊不可勝數;從伍迪.艾倫(Woody Allen)到溫頓.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每個人都紛紛下海小試身手。每一年有多達十幾個、甚至更多的新版本在音樂市場上釋出;如今已經有超過一千種的爵士版本可供樂迷挑選,完全不虞匱乏。大多數的這些作品都在模擬消逝年代的爵士感性,真正新穎的改編嘗試可說鳳毛麟角。不過,尼古拉斯.佩頓(Nicholas Payton)在他的《Gumbo Nouveau》專輯中的展演方式(他重新配置了和聲與節奏感),顯示出我們並不需要將這首來自一九一八年、令人肅然起敬的歌曲,當作是爵士古早年代的出土文物來作弄;〈After You’ve Gone〉的可塑性強,十分容易脫胎換骨呈現新貌。
版本推薦
Marion Harris, Camden, New Jersey, July 22, 1918
Charleston Chasers, New York, January 27, 1927
Bessie Smith, New York, March 2, 1927
Louis Armstrong, New York, November 26, 1929
Benny Goodman (與Teddy Wilson, Gene Krupa), New York, July 13, 1935
Roy Eldridge, Chicago, January 28, 1937
Gene Krupa (與Roy Eldridge), New York, June 5, 1941
Jazz at the Philharmonic (Charlie Parker參與其中), Los Angeles, January 28, 1946
Sonny Stitt, 選自專輯The Hard Swing, Los Angeles, February 9, 1959
Nicholas Payton, 選自專輯Gumbo Nouveau, New York, November 28–30, 1995
Toshiko Akiyoshi, 選自專輯Solo Live 2004, Gifu, Japan, April 24, 2004
作曲:特納.萊頓(Turner Layton);作詞:亨利.克立默(Henry Creamer)
一反爵士樂標準曲常見的典型慣例,這首歌曲是由非裔美人所創作,但卻是白人表演家讓該曲大紅大紫。〈After You’ve Gone〉在一九一八年問世,幾乎與爵士樂灌錄成唱片的歷史一般久遠。而艾爾.喬森(Al Jolson)、蘇菲.塔克(Sophie Tucker)與瑪麗恩.哈里斯(Marion Harris),則先後將該曲傳唱得人人朗朗上口。這三名歌手皆非純正的爵士人,不過,他們的某些個人風格成分,卻都汲取自當時這個十分走俏的音樂類型而來。
作曲家特納.萊頓的生涯故事相當惹人注目。他的一生例示了社會階層由下往上流動的成功典範;在十九世紀,少有非裔美人可以達到這樣的成就。他的父親是南北戰爭的退役老兵,也是一名音樂老師,而他的母親也以教書為業;他的雙親皆以教育事業與社區服務為榮。而萊頓早年就讀於霍華德大學(Howard University)的牙醫學院,之後改弦易轍,投身音樂志業,在表演與作曲兩方面雙雙博得盛名。他與作詞家亨利.克立默攜手合作,為百老匯與齊格菲富麗秀(Ziegfeld Follies)系列劇作譜寫樂曲,從而打造出一系列的熱門金曲,包括有:〈Way Down Yonder in New Orleans〉、〈Dear Old Southland〉,與他最家喻戶曉的〈After You’ve Gone〉。一九二四年,萊頓把他的表演節目帶往英格蘭;他在那兒與克萊倫斯.「坦迪」.約翰史東(Clarence “Tandy” Johnstone)合作,以夜總會藝人的身份聲名鵲起,據說大賣了上千萬張唱片;這個銷售數字令人咋舌,但是,就算砍半來看,還是證明了他所擁有的萬人迷魅力。在英國,萊頓的餘音依然不絕如縷;他以音樂遺產中的版稅收入,資助著位於倫敦的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 for Children)。
經典流行音樂的鑑賞家艾勒克.懷爾德(Alec Wilder),將〈After You’ve Gone〉稱為「聽起來像美國人的歌曲」──這並非是經過音樂學者審查的專業說法,但我可以領會他的言下之意。不斷爬升的反複性簡短樂句,標誌出了一種喧鬧有力的質地,頃刻撲向聽者雙耳,並由快速的和聲躍動所加強:在反常規的二十小節曲式中,每一小節至少都會出現一個和弦上的變化。歌者所唱誦的歌詞,講述著被情人拋下、獨自哭泣的心碎末日,理該搭配另一首更為哀痛欲絕的哭調才對,因為,旋律聽起來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旋律謳歌的反而是:在你離去之後,我會徹夜狂歡,憂鬱全都拋諸腦後。
今日,〈After You’ve Gone〉一般上皆以輕盈的快節奏形式演出,但是,那些最早的錄音作品卻往往速度較為緩慢,音色呈現上也遠遠更為陰鬱。瑪麗恩.哈里斯在一九一八年的傑出錄音以每分鐘不到八十拍的速度緩步徐行,而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在一九二七年的演唱也採取了相同的節拍,但曲風表現上如此充滿焦慮,以至於歌曲聽起來類似低迴消沉的藍調(如同大多數她本身的曲目風格),儘管所搭配的明星級爵士樂團在演奏上可圈可點(鋼琴手由弗萊徹.亨德森[Fletcher Henderson]擔綱),甚至在這種感傷拖沓的拍速中,依然讓節奏搖擺了起來。當年幾週過後,蘇菲.塔克所灌錄的版本,也只是稍微更帶點活力而已;而同樣出自一九二七年,強尼.達茲(Johnny Dodds)的該曲處置,在概念上則與史密斯大同小異。
不過,在同一時間左右,加州漫遊者樂團(California Ramblers)與查爾斯頓獵人樂團(Charleston Chasers;該樂團主要挑大樑者是米夫.摩爾[Miff Mole]、吉米.多爾西[Jimmy Dorsey]與瑞德.尼可斯[Red Nichols])在演出時卻把拍速加倍,而他們證明了,〈After You’ve Gone〉也可以成為「熱爵士」(hot jazz)的有效媒介。一九三五年,當科曼.霍金斯(Coleman Hawkins)在荷蘭動手調製這首曲子,毫無意外,他採取了接近貝西.史密斯的套路,因為,當史密斯錄唱她的版本時,霍金斯本人就身在錄音室中。而在介於上述兩人的年分期間,那些表演過這首歌曲的大多數其他一線爵士音樂家,都偏好較為快速、鬆散的詮釋,比如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阿特.塔圖(Art Tatum)、弗萊徹.亨德森、保羅.懷特曼(Paul Whiteman;所搭配的編曲人是威廉.格蘭特.史提爾[William Grant Still]),與金格.萊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等人。
在搖擺年代(Swing Era)期間,〈After You’ve Gone〉在即興樂手的推波助瀾之下依舊膾炙人口,而最熱情的擁護者當屬人稱「搖擺樂之王」的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就這首標準曲來說,他在身後留下了超過四十種的錄音作品,假使你同時計入所有的盜版唱片、電台廣播節目、電影短片的話。而結果證明,其中最受歡迎的版本是古德曼與泰迪.威爾森(Teddy Wilson)、金.克魯帕(Gene Krupa)的三重奏演出;一九三五年,他們的作品躋身年度前二十大的金曲之列。古德曼的樂團伙伴也對〈After You’ve Gone〉情有獨鍾:萊諾.漢普頓(Lionel Hampton)在一九三七年自己引吭開唱,旋即成為當年的勁曲。而小號演奏家羅伊.埃爾德里奇(Roy Eldridge)也是該曲令人信服的代言人;他分別在自己的指揮之下與作為金.克魯帕、班尼.古德曼與其他人所領導的樂團成員,先後灌錄了這首歌曲。
來自咆勃爵士(bebop)與「酷派」爵士(cool school)的音樂人,演奏〈After You’ve Gone〉的可能性則相當低。諸如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瑟隆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迪吉.葛拉斯彼(Dizzy Gillespie)、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巴德.鮑威爾(Bud Powell),以及大多數與他們氣味相投的演奏家,全都未曾把該曲帶進任何一間錄音室中演出(儘管帕克在一個令人難忘的現場錄音作品中露了一手;收錄於「愛樂音樂廳爵士演奏會」[Jazz at the Philharmonic]的即興演出專輯之中)。不過,桑尼.史帝特(Sonny Stitt)則是個例外:他在一九五〇年代期間好幾次錄製了這首歌曲。而在桑尼.羅林斯(Sonny Rollins)的個人專輯《Way Out West》中,〈Come, Gone〉這支曲子巧妙地採借了〈After You’ve Gone〉的和弦組合。阿特.佩珀(Art Pepper)也依樣畫葫蘆,譜出了〈Straight Life〉一曲;而這首樂曲既是他的招牌曲之一,甚至曲名也成為他日後一本直言不諱的自傳的書名。
近數十年來,〈After You’ve Gone〉所獲得的演出機會,依舊不可勝數;從伍迪.艾倫(Woody Allen)到溫頓.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每個人都紛紛下海小試身手。每一年有多達十幾個、甚至更多的新版本在音樂市場上釋出;如今已經有超過一千種的爵士版本可供樂迷挑選,完全不虞匱乏。大多數的這些作品都在模擬消逝年代的爵士感性,真正新穎的改編嘗試可說鳳毛麟角。不過,尼古拉斯.佩頓(Nicholas Payton)在他的《Gumbo Nouveau》專輯中的展演方式(他重新配置了和聲與節奏感),顯示出我們並不需要將這首來自一九一八年、令人肅然起敬的歌曲,當作是爵士古早年代的出土文物來作弄;〈After You’ve Gone〉的可塑性強,十分容易脫胎換骨呈現新貌。
版本推薦
Marion Harris, Camden, New Jersey, July 22, 1918
Charleston Chasers, New York, January 27, 1927
Bessie Smith, New York, March 2, 1927
Louis Armstrong, New York, November 26, 1929
Benny Goodman (與Teddy Wilson, Gene Krupa), New York, July 13, 1935
Roy Eldridge, Chicago, January 28, 1937
Gene Krupa (與Roy Eldridge), New York, June 5, 1941
Jazz at the Philharmonic (Charlie Parker參與其中), Los Angeles, January 28, 1946
Sonny Stitt, 選自專輯The Hard Swing, Los Angeles, February 9, 1959
Nicholas Payton, 選自專輯Gumbo Nouveau, New York, November 28–30, 1995
Toshiko Akiyoshi, 選自專輯Solo Live 2004, Gifu, Japan, April 24,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