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廟宇天空的藝行者:剪黏工藝陳三火

79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藝師篇
執守根基.習藝綻放

習藝之路創新局
帶天命,看顧本土藝術

名字是父母親送給小孩的第一份禮物,其中蘊藏著父母親對孩子的殷殷期待和無限的祝福。陳三火師傅,人稱「火師」,但他總愛自稱「火獅」。陳三火於民國38 年(1949)冬月彌陀誕生日那天出生在臺南麻豆,在家中排行第三,父親陳添奧(1921 ~ 1973)為他取名「三火」。陳三火( 以下簡稱火獅)的命格是火與火比旺,適合從事土行行業,正巧廟宇剪黏就是屬土的行業。
人生際遇,天命自有安排。陳添奧原本安排火獅在曾文農工初中畢業後,跟隨當時在麻豆合作的雕刻師傅「溪邦師」學習木雕,但大哥李世逸的剪黏工作剛自立門戶需要幫手,希望火獅能留下來幫忙,自此奠定火獅與剪黏一生之緣。
火獅說:「以前會納悶父親怎麼取這樣的名字,後來,我覺得似乎命中注定要吃剪黏這行飯。廟裡的兩隻獅子是看顧廟宇,而我這火獅是在看顧本土藝術。」火獅待人處事如其名,生性開朗豁達、真誠熱情,開創出發光發熱的人生。

支撐家裡的雙手們

火獅從小在惡劣的環境中成長,一路打拼過來,培養出百折不撓的毅力和積極正面人生觀,這深受到父母親和兄長的影響。
二戰後,臺灣經濟混亂,農工生產停頓,百業蕭條,通貨膨脹嚴重。當時生活大不易,火獅的父親陳添奧因家貧入贅李家,育有5 子2女。一家老小食指浩繁,他到處打零工承接各項工作維持家計,大都和蓋房子相關,從挑磚、土水、板模、泥塑、油漆工程和彩繪,各種粗活到細工皆能勝任,靠著一身本領養育七個小孩,但收入只夠養家糊口,向他人借錢賒欠度日是常態。火獅說:「我家應該是麻豆最窮的人家。」
陳添奧承接油漆工程時,聘請擅長彩繪的蔡草如及陳壽彝等畫師負責繪稿或彩繪。火獅憶及小時候,蔡草如及陳壽彝因工作關係借住家裡,晚上閒暇時練練畫,山水、花鳥、水族、人物等躍然於畫紙上,現在家裡還保存著大師們的畫稿。這些畫稿默默地影響火獅轉型創作,其日記記載:
家中掛著一幅父親留下的達摩畫作, 是蔡草如大師鉅作。閒暇之餘,我時常與達摩四目相對,細細觀察欣賞蔡草如大師的創作風格,無形中對達摩印象特別深刻,2004年轉型創作第一件作品,即以達摩作為題材融合自我觀點的藝匠技法,創造出獨特風格的達摩。
陳家父子耳濡目染下,練就彩繪功夫底子。陳添奧曾在玉井、楠西一帶留下彩繪作品,不過目前只知臺南市安南區有戶民宅尚保留陳添奧的作品。
陳添奧從苦境中磨練出「窮當益堅」的氣度。雖無法給予家人們富足的生活,至少所有的小孩皆能初中畢業並學得一技之長,其身教對火獅的人生觀影響甚鉅,火獅的手記記載父親的教誨:「秉持著勤忍的原則,腳踏實地、安分守己、勤勞勤儉來創業,『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所謂大富靠先命、小富靠勤儉。忍辱、忍讓、忍耐,能忍則安。忍不是最高境界,要能夠看開『忍』,則會覺得一切逆境都是自然的。」
火獅的母親李流(1916 ~ 1991),對小孩的管教甚嚴,規定小孩每天上學前要打掃家裡,屋裡屋外和牆角皆要確實清掃,若發現還有灰塵或是垃圾,等小孩放學回家後,必定嚴厲處罰小孩並要求重新打掃,這養成火獅對於工作不敢怠慢的態度。
李流逢年過節若遇手頭拮据,則向他人借錢為孩子們加菜,不要讓孩子覺得不如他人而產生自卑心理,希望小孩擁有「人窮心不窮」的意志力。
起初火獅的兄姊們一起分擔母親的工作量,當他們出社會工作後,家務就紛紛落在火獅身上,舉凡打掃、水缸裝滿水、菜園撿菜、撿樹枝、撿蔗葉、燒飯等樣樣皆來,家務傳承是陳家家規。
在逆境中陳添奧深感擁有「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原本希望五個兒子學習不同的技藝,隨著際遇發展,後來有四個從事建築業,一個從事貿易業。陳家兄弟感情融洽,在相互扶持中,彼此鼓舞,各司其職,共同承擔照顧家庭的責任。大哥李世逸(1940 ~ 2002)1,人稱「逸師」,是臺灣早期剪黏國寶級大師,師承泉派剪黏名師洪坤福的徒弟陳專友與江清露,他也是火獅的剪黏啟蒙師父。二哥陳仲伸(1945年出生),曾跟著陳專友學習剪黏一、兩年時間,還沒出師就回家幫父親做土水(即泥作),後來又跟著大哥承攬廟宇工事,專門做脊、燕尾、蓋瓦的部分。大哥過世後,二哥加入火獅團隊一起從事剪黏工事。四弟陳三介(1951年生)承攬民宅油漆工程,景氣低迷時,四弟也來火獅團隊參與油漆工程。五弟陳三合(1953年生),從事禮服布料製造外銷工作。

十七束髮,正式進入剪黏的世界
民國51 年(1962),火獅初三那年的暑假,父親陳添奧承包麻豆關帝廟油漆彩繪工程,他到工地,看見大哥的師父陳專友和江清露的兒子江益察在剪玻璃,他感到好奇靜靜在一旁觀察,一時技癢動手拿起剪刀和地上的玻璃跟著剪起來,剪出的部件獲得陳專友的稱讚,這是火獅第一次自學剪玻璃。連續3 天他到廟裡剪玻璃,過程得心應手,發現自己剪玻璃的功夫不輸其他師傅,心裡浮現未來就靠這項技術謀生的念頭。暑假一過,他就無心課業,想要早點畢業從事剪黏工作,以改善家計。
17 歲( 民國54 年,1965)那年自學校畢業後,跟隨逸師走上剪黏之路,過著離鄉背井逐工地而居的日子。火獅說:「從事剪黏工作要抱持著隨遇而安的心態,克服眼前工作環境,如在簡陋的工寮生火炊爨,在廟內席地而睡,煮飯、洗衣服一手包辦。」有一次,一輪明月高懸天際照耀著深夜,皎潔的月光讓火獅誤以為天亮了,趕緊起身做早飯,忙了一陣子後,才意識到當時還是半夜。
他跟隨逸師南征北討,行走全國各地廟宇四處謀生,曾受聘到日本長崎施作孔廟以及到香港新界工作,外島澎湖也有他們的足跡。北至基隆,南至屏東,經手的廟宇至少超過百餘間。一路走來與逸師的情感亦兄亦師亦父,深深影響了火獅的人生價值觀。
火獅最初習藝沒有學畫稿,而是由其他基礎工如剪瓷片學起。逸師認為沉浸式學習是學徒進入剪黏領域習藝的主要途徑,透過「做中學,學中做」培養主動學習態度,雖然師傅傳授的有限,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依然可習得一身功夫。
學習剪黏入門基本功是會靈活使用灰匙(又稱桃型鏝刀,是土木工程上的一種工具,主要用作撫平水泥之用,也是剪黏匠師最吃重的工具)和畫雲紋。空閒時師父畫紋飾、動物、花草的圖案,讓徒弟不斷臨摹,訓練基本功。徒弟一邊觀察師父操作工具一邊練習技法,拿著灰匙塗抹或塑形練習手感。
剪黏粗坯決定了一個作品的好壞,其中最難學的是人物造型,徒弟若學到此階段表示學徒生涯即將結束,可以準備出師了。不過這階段只是「會做」,還談不上工藝,所以有人出師後仍選擇留在師父身旁受僱當「師傅」以精進技藝。逸師勤於傳授技藝,對待亦徒亦弟的火獅採取恩威並行,訓練火獅比他人更為嚴格,火獅的作品未達標準,訓斥後要求火獅打掉作品重做。受過嚴厲的訓練與經驗累積,也慢慢磨出火獅吃苦耐勞以及一身的好手藝。
火獅生性內向,民國56年跟著師公們在臺南麻豆上帝廟北極殿進行正脊剪黏工程時,中午聽到師婆喊吃飯的聲音,他卻「畏小人」(ùi-siáu-jîn,指害羞、靦腆)躲在神房內不敢出來,直到大家去用餐,他才偷偷跑回家吃飯。於是逸師手把手訓練火獅克服害羞,學習團隊合作、人際關係互動與溝通等能力。
民國56 年(1967)時,逸師承接麻豆代天府屋頂整修和其他建築增建工程,打響了知名度,接了數間廟宇工程,忙得分身乏術無法兼顧。陸續將小規模的工作交給火獅,例如麻豆東角里的媽祖廟(天后宮),逸師完成龍鳳的粗坯後,龍麟鳳毛由火獅接續完成。同年,逸師逢當兵前夕,承攬麻豆的上帝廟(北極殿)的工程,整個工程放手給火獅獨自完成,火獅一氣呵成完成正脊上方的財子壽和龍鳳的粗坯,以及後續剪黏工序。逸師邀師叔江清露驗收成品,老人家點頭表示讚許,這是火獅獨立完成的第一間廟宇剪黏,在他剪黏生涯中極具代表性。隔年逸師承攬麻豆尪祖廟(三元宮),也是交給火獅獨自完成全部的屋頂剪黏。
在逸師的嚴厲鞭策調教與火獅勤勉學習之下,逐步奠定火獅扎實的剪黏根基,習得洪坤福一派流傳下來的精湛工藝,成為其派下第四代傳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