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師篇
遊藝造境.自逸超然
粗繒大步來.腹有詩書氣自華
海洋潮浪起伏,炙風加上沙丘,這濱海之丘就是「炎師」杜牧河藝師成長的環境。這些沙洲,在古地圖中常見繪製於府城西側的7個海中沙洲,寫作「七鯤身」(或寫作「七鯤鯓」)。清康熙35年(1696)高拱乾的《臺灣府志》寫下〈臺灣八景〉,其中「沙鯤漁火」描繪著臺灣府周遭內海的沙洲,有漁人搭船燃燈,燈火高懸以在夜間捕魚,海面密集閃爍的燈火和夜空星光相互輝映,呈現出一幅漁業民生景象,而這海面漁火閃耀的聚落之一,就是炎師長大的聚落「灣裡」。
相傳這聚庄起因為明代鄭氏王朝軍隊移入有關,只是內海水濱維生不易,只能靠海吃海,內海的平浪環境,讓陳永華在永曆19年(1665)設立瀨口鹽埕,引海水日曬製鹽是濱海七鯤鯓一個重要的經濟推展,瀨口就在灣裡聚落的東北側約2公里處淺水陸地交接。清代灣裡聚落座落在內海淺灣之中,四周多為水域。因為二層行溪的逐年河流改道變遷,讓原為四面環水的灣裡聚落地理環境產生重大變化,河道逐漸淤積,所以聚落東北側水域逐漸陸地化,不過仍有不少魚塭及闢設鹽田曬鹽,或許是因為環境的因素使然,灣裡聚落的曬鹽產業,一直到戰後,才逐漸停止生產。而聚落信仰中心主祀的葉、朱、李三府千歲的萬年殿,民國64年(1975)前建醮時,採王船出巡形式,且巡狩的方式是讓王船入水行船,沿著二層行溪的舊港道往溪南北二岸進行云庄(ûn-tsng)。灣裡聚落的行政區劃上,清代歸劃於永寧里內八甲之一,在日本初期原為臺南廳永寧里,大正9年(1920)後劃為臺南州新豐郡永寧庄,戰後更正為臺南市南區。今日灣裡聚落,西臨臺灣海峽,東側為臺南機場,北邊為喜樹聚落,南鄰二仁溪,除南側可涉水過溪就是高雄茄萣,不然已不復見四周環水的樣貌,行政區域名為臺南市南區,計有:佛壇里、興農里、省躬里、同安里、松安里、永寧里等6里。
灣裡聚落人口五大姓:杜、林、蘇、葉、黃,其中以杜姓是灣裡最大姓氏,在灣裡路246巷建造有臺灣杜姓宗祠,節氣清明前後,例行舉辦大規模祭祖,可見人口數眾多。「炎師」杜牧河就是住在杜姓宗祠南側不遠處的面東三合院宅第,父親杜定仁,母親葉春2人皆是世居灣裡,2人婚後生有5名子女。杜定仁為家中老三,跟隨大哥杜蜀土(村裡人暱稱「土仔」)製作秫米尪仔,這種行業主要擺攤於各地人多的廟會活動或為普度場製作,所以時常南北奔波,但由於節慶活動並非日日可見,販售上無法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生活自是粗衣繒布,所以杜定仁也會打零工維生,家裡經濟自是拮据,不過由於秫米尪仔是受歡迎的民俗技藝,所以仍有一定的市場需求。至於杜家的秫米尪仔技藝由來,據炎師的說法:「秫米尪仔手藝是有次父親在安平看到洪華製作,所以邀來大哥一起觀看討論,發現捏製尪仔技術不難,或許可以試試。」但製作的材料卻沒法知道,所以就回家實驗,以製粿的方式開始實驗,磨糯米、蒸米漿、揉米團來開始備料,一開始對材料不熟,真的浪費不少米,後來才逐漸調整米的比例而成功。由於伯父杜蜀土曾從事戲演工作,曾擔任戲班頭,四處承接廟會慶典的戲演,所以在外的人面甚廣,這對於要到何處擺攤賣麵尪仔,有相當多的指引門路。
由於家族內伯父及父親皆從事麵尪仔(臺語音mī-ang-á,中文稱捏麵人)製作,雖然說稱作「麵」尪仔,但實際較多材質是用「秫米」(tsu ‒t-bí,中文稱糯米),而非麵粉,所以炎師也說:就材質來看,應該改口叫做「秫米尪仔(tsu ‒tbí-ang-á)」才是。臺灣北部稱「米漿人」,中部稱「捏糕人」,這種秫米尪仔常在廟口或廟會現場,人潮較多的地方販售,由於常見的捏塑有動物、植物、人偶等,形體變化依照師傅的巧手及想像來變化,常博得民眾的喜愛,且有些有包餡(ānn),尤其是孩童,對於這種可以食用的可愛塑像,總是深深著迷。另外秫米尪仔常用的是宴席裝飾,及醮典宴王、普度壇場的「看牲」,以奇花異草、可愛動物、奇珍異獸、仙佛人偶等,增添空間內的熱鬧氛圍,在人多的場合、醮場、筵席上供欣賞。
家學累積自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所以炎師也說自己相當熟稔「尪仔粣」(ang-á-tsheh)的特性,尪仔粣是由於要製作尪仔才稱呼尪仔粣,一般民家常稱呼這種熟米團為「粿粣」(kué-tsheh)、「米粣」(mi-tsheh)。尪仔粣是用米磨成漿後蒸熟,揉捋後添加食用色料成團狀後備用,是製作秫米尪仔的重要材料。炎師特別提到這材料過去常見用秫米,但是由於蒸熟後黏性過高,常需要手沾許多水或是菜籽油,會影響食用口感,更重要是過於黏稠性質的尪仔粣,在製作上會不易塑形,捏塑好後過軟的特性又會塌陷。所以母親葉春就著手改良,嘗試過在來米、秫米、蓬萊米等不同米種後,發現以蓬萊米的尪仔粣最合適,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特性,能夠讓捏塑過程很好施作,一捏成團,Q中帶軟又不黏手,且成形的尪仔能保持捏塑好的樣子而不塌陷。炎師談到這一段改正,不由得讚歎起母親的巧思與實驗精神。
炎師出生於民國38年(1949)蘭月,在節氣上是酷熱的處暑,出生排序為長子,但由於是早產出生,在醫療資源不發達,不優渥的經濟狀況,炎師母親只能求助信仰,望神佛庇佑。還好嬰孩體健,好不容易存活後,家人央請算命師為孩子取名為「杜木河」,算命師並囑咐家人要想孩子平安長大,需要另呼喚偏名「炎仔」,如此火焰遇到木材,方能身體興旺,包能讓這小孩平安長大,會有一番成就。
年輕的炎仔自小就常跟隨父親、伯父出外擺攤或製作秫米尪仔,就讀省躬國民學校(今臺南市南區省躬國民小學)時,對各學科興趣缺缺,獨愛好美術及勞作,所以「其他學科都不及格,唯美術與勞作滿分。」雖是玩笑話,但可見其自幼觀察力敏銳,美感及手感都有相當過人之天分。所以雖然沒有正式經過伯父、父親的教授,但美感渾然天成,輔以透過觀察自然形體及人像姿態,尪仔粣在他手中常化成各式栩栩如生的動物及昆蟲形體。由於父親多是捏製動物花鳥,人物偶像多是由伯父製作,年輕的炎仔對於人像如何製作,是透過門板偷偷觀察伯父如何備料、製作,然後再私下揣摩練習。
國小畢業後因家境緣故,無法繼續升學,13歲時年輕的炎仔曾短暫至電鍍工廠工作,每天薪資只有7、8元,廠內環境不佳,加上要自行負擔來回搭車費用、便當費,不高的薪資促使他決心回到家業,與母親商議後,續承家業販售秫米尪仔。曾經半天到市場販售就收入30多元,讓年輕的炎仔信心大增,自此往往在天未亮時,就背上材料,在四周昏暗環境就出門,從南區灣裡往外擴展,往南走到高雄頂茄萣、下茄萣、湖內太爺、圍仔內,北到四鯤鯓、鹽埕、安平的市場集會擺攤。如果要到進到府城內,水肥牛車也是一個可以順路乘風的省力交通工具,只是要聞著一路的水肥香氣北上到臺南市區,好像也不是很舒適;如果遇上冬天,則是頂著刮骨寒風出門,有次往北到喜樹、四鯤鯓,再到市區路上,由於沿著狹小的魚塭岸行走,相當難走差點落水,加上當時海岸線相當多林投樹,陰暗的道路伴隨著林投樹發出的倚倚歪歪聲音,讓年幼的炎仔想到林投姐上吊的故事,因而心生恐懼及怨懟,但是到四鯤鯓市場販售又能賺到不少錢,只好硬著頭皮前往。
及丁年之際(1965年),年輕的炎仔在七娘媽廟(開隆宮)前擺攤,受客戶訂製細捏1尊哪吒三太子時,剛好洪華派剪黏大師洪順發路過,默默駐足靜觀一陣子後,相當稱讚年輕炎仔的巧手,開口問炎仔有無意願學習剪黏,他可以收炎仔入門習藝。好學的炎仔雖心中對各種工藝興趣濃厚,尤其剪黏作品的絢麗外放,讓炎仔心中雀躍不已。回家跟母親討論這件事,但是母親考量家裡經濟負擔,炎仔去學剪黏就沒人製作秫米尪仔,家裡無法有足夠收入,所以年輕炎仔只得順從母意,落寞的婉拒洪順發。
府城傳統工藝匯聚,加上信仰空間眾多,盡是土塑、木雕、剪黏、彩繪、糊紙、茄苳入石柳、大木作、小木作、金銀工等各式樣的工藝,所以年輕的炎仔在擺攤之餘,總喜歡往廟裡鑽去或是到工地現場觀看,跟這些前輩師傅們聊上幾句,偷看一下工夫。為了移動方便,後來炎仔苦苦央求母親到當鋪買1臺二手的腳踏車,讓他可以出外擺攤賣秫米尪仔,但炎仔心底是想著,這樣更可以順道去觀看各地施工中的廟宇。於是,牽到腳踏車的隔天,炎仔開始騎往較遠的茄萣,然後逐漸範圍擴大,往湖內圍仔內、海埔、竹滬、永安等地販售。後來甚至收攤後,就一路衝到高雄岡山壽天宮找洪順發。就這樣,雖無法跟隨洪順發師傅學習剪黏,為親炙大師風範,可以自由移動的炎仔,常在做完生意後,騎著腳踏車跟隨洪順發的行蹤,趕去觀看他施作剪黏,由炎師的行為,可瞭解他對於工藝的追求及執著。
經過這次港隆宮普度場之後,年經的炎仔對自己的手藝逐漸更有信心,所以常專研觀察身邊的動物、人形,開發出更多不一樣外型在那個時期,年輕的炎仔都是騎著單車跟著伯父、父親南來北往的擺攤,有次騎車南下,要前往屏東縣崁頂鄉港東港隆宮,經過林園大橋時,由於力氣不足,無法一次騎過陡高的橋面,在半路因差點摔車,而停頓到路邊歇息。父親杜定仁在前騎了一段,發現孩子沒跟來,又回頭找人,才發現他在路邊歇息。經歇息後,父子二人才又趕路騎往港東,這樣拮据奔波的生活,著實艱辛。在港東港隆宮這一次是由伯父跟廟方簽訂合約要製作普度會仔碗用的秫米尪仔,但在製作過程,伯父因身體不適無法製作,而父親、堂兄又對人物製作不專擅,所以正愁於製作不出該有的數量要會被廟方罰款之際,年輕的炎仔自覺這或許是個機會,所以跟伯父自薦,「我先胡亂做看看,做不好再請阿伯指點修改,不做被罰款更嚴重,試試總有機會。」由於進退不得,所以伯父只好放手讓年輕的炎仔動手做。由於已經在家裡多次嘗試及常常動腦思考該有的技巧,加上年輕炎仔的敏銳觀察力與美學天賦,一只只標緻的尪仔,就在一雙巧手的發揮之下,製作到該有的數量,得以交件給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