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梵谷成為背景
記不清是哪一年了,一部關於梵谷的電影,我只記住了一個場景,一個焦躁不安的年輕人在一次家庭午餐上來回踱步,雙拳緊握向他目瞪口呆的父母兄弟咆哮:「女人,我需要一個女人!」這是後來我記憶裡關於梵谷做為一個偶像坍塌的開始:「他怎麼可以如此肆無忌憚地說自己需要一個女人呢?」
這就是梵谷 — 一個瘋狂、直接的代名詞!
年前無事翻書,一個美國人對梵谷的一些思想做了如下歸納,讀來恍若隔世。
1. 在藝術中用心和愛去實現某種東西。
2. 一幅繪畫就是一次發自內心的佈道,而非一堂教授宗教思想的神學課。
3. 藝術能把宗教帶到一個命中注定的糟透的世界去(此處可能翻譯有誤。竊以為藝術有時候也可以把宗教帶出一個糟透的世界去),並將其從自我中拯救出來。
4. 藝術可以賦予他永恆的生命,把他從悲慘的生活中拯救出來!
5. 在新的藝術宗教裡,他不再是生活和社會的犧牲品,而是一位現世的聖徒!
上面的這些關於梵谷的思想確實是久違了。作為曾經的拍賣價格英雄和藝術圈裡的理想主義燈塔,梵谷在1990年代的我個人的藝術史裡一直高高在上,那本叫作《渴望生活》的傳記(Lust for Life,台譯《梵谷傳》)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少年所有關於激情,關於瘋狂的想像。藉由他—那個叫做梵谷的陌生人,我們渴望獲得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在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心中一直沉睡著。
多年後,我想如果不是他,也會有另外一個什麼人取代他的地位,來喚醒我們心中那些時刻蠢蠢欲動的情緒。而藝術在那時刻卻永遠處於藉口的位置。這個藉口看上去莫測高深。但因為梵谷,因為他那種種因挫折而顯得怪異的絕望和反抗。用今天的話說很「酷」很「帥」,他把耳朵割掉的行為更是在他成為大神的路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瘋狂的畫了那麼多畫之後,他的謝幕禮是朝自己的胸口開了一槍。在群眾眼裡,他所有的行為都是一個天才,也只有天才才會釋出的魔力。凡此種種,終於使梵谷登上諸神的殿堂。一個天才,藉由繪畫、挫折、奮鬥、傷害、自殺,終於成為一尊神。這幾乎是傳說中所有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的必由之路。而二十年前的那些中國藝術青年們,需要許許多多這樣能夠使他們擺脫困境的神。和今天諸多的勵志人物相比,梵谷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對我來說,梵谷的許多真真假假的傳說在我成年的很多時間裡,一直都在牽絆著我的行為。這些思想大致可歸納如下:
1. 藝術要純潔。
2. 為藝術可以獻身。
3. 遠離商業,錢的骯髒會玷污純潔的藝術。
4. 追求藝術要瘋狂,藝術家都是瘋狂的。神經些才正常。
5. 徹夜不眠地畫畫。
6. 過最苦的生活,以此為榮。
7. 享樂是罪惡,只有工作最高尚!
8. 骯髒是美!
這些我曾經深信不疑的信條很難說是誰教我的,但我和我的同學都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以此君為師。你可以想像,執此觀點闖江湖,結局只有像梵谷那樣鼻青臉腫,殺身成仁。對梵谷的死,我一直有種遺憾,為什麼沒有在最後一刻死在那幅滿是烏鴉的田野風景畫前,死在那幅畫前會使他的經歷更加純粹完美。所有的事情都會在到達頂點的時候下行。我對梵谷的懷疑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的!
後來的經歷證明了我們當時的理解之淺薄。那不是梵谷的錯,是我們一廂情願的認識出現了偏差。他本人的傳記,極大地扭轉了我後來的想像。首先,他渴望被承認,渴望商業上的成功,渴望愛情和生活裡一切柔軟的東西。藉著他的那些書信,他把我的視線從一尊神的高度拉回到人。我在長出一口氣之後對他心悅誠服。那是一種成於成年後的敬服。套用句俗話:「這哥們兒真不容易!」再後來,是世界的擴大終於讓梵谷漸漸成為背景。但他和其他的一些老派大師正如後來的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馬蒂斯等等還是會被時常提起。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的反應和我們二十年前的仰視截然不同。年前,一位著名的批評家在飯桌上回憶了他不久前的一段經歷,一個比我更年輕些的畫家向他談起了畢卡索等老派大師,他說他感到噁心。因為那是一種過時的趣味。我有些不知所措。我知道這是現實。過去再大些的輝煌畢竟已成為往事,這些當年的英雄如今已做壁上觀!瞧著我們這些後來人在一樣的裝滿生活的鍋裡浮沉!這些曾經的英雄也只能成為我們生活裡隱約可見的一點微微的光,直至淹沒在黑暗裡。但現實又是如此的平庸強大,而理想主義也會不時地被記起。梵谷也會被當做往事重提。
同樣的一本書,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美國人通過梵谷對今天的人做了如下提問:
1. 時至今日,有哪位藝術家還會像梵谷那樣用心和愛去實現某種東西?
2. 有哪位藝術家還能像梵谷那樣把自己完全奉獻給藝術?
3. 哪位藝術家還相信藝術是一種信仰行為?
4. 哪位藝術家還把藝術視為生命中象徵情感魔鬼的潘朵拉盒底的希望?
5. 哪位藝術家還相信藝術比生命更崇高更值得為之付出生命?
6. 哪位藝術家會把藝術看做是一種對其他人充滿同情的仁慈行為?
7. 哪位藝術家還相信藝術能讓地獄般的世界看起來像情感的天堂?
8. 今天,誰還會如此天真地認為藝術世界沒有腐朽,至少部分沒有腐朽?
很顯然,用今天的現實來看,上面的問題都令人望而生畏。但梵谷堅信的這許多東西確實成為了一種標準,這標準我相信依然困擾著今天的許多人。這個曾經的勵志燈塔依然聳立著,即使聳立在過去式的迷霧裡。經歷相信和懷疑,我相信梵谷即使做為背景,依然堅實!
記不清是哪一年了,一部關於梵谷的電影,我只記住了一個場景,一個焦躁不安的年輕人在一次家庭午餐上來回踱步,雙拳緊握向他目瞪口呆的父母兄弟咆哮:「女人,我需要一個女人!」這是後來我記憶裡關於梵谷做為一個偶像坍塌的開始:「他怎麼可以如此肆無忌憚地說自己需要一個女人呢?」
這就是梵谷 — 一個瘋狂、直接的代名詞!
年前無事翻書,一個美國人對梵谷的一些思想做了如下歸納,讀來恍若隔世。
1. 在藝術中用心和愛去實現某種東西。
2. 一幅繪畫就是一次發自內心的佈道,而非一堂教授宗教思想的神學課。
3. 藝術能把宗教帶到一個命中注定的糟透的世界去(此處可能翻譯有誤。竊以為藝術有時候也可以把宗教帶出一個糟透的世界去),並將其從自我中拯救出來。
4. 藝術可以賦予他永恆的生命,把他從悲慘的生活中拯救出來!
5. 在新的藝術宗教裡,他不再是生活和社會的犧牲品,而是一位現世的聖徒!
上面的這些關於梵谷的思想確實是久違了。作為曾經的拍賣價格英雄和藝術圈裡的理想主義燈塔,梵谷在1990年代的我個人的藝術史裡一直高高在上,那本叫作《渴望生活》的傳記(Lust for Life,台譯《梵谷傳》)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少年所有關於激情,關於瘋狂的想像。藉由他—那個叫做梵谷的陌生人,我們渴望獲得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在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心中一直沉睡著。
多年後,我想如果不是他,也會有另外一個什麼人取代他的地位,來喚醒我們心中那些時刻蠢蠢欲動的情緒。而藝術在那時刻卻永遠處於藉口的位置。這個藉口看上去莫測高深。但因為梵谷,因為他那種種因挫折而顯得怪異的絕望和反抗。用今天的話說很「酷」很「帥」,他把耳朵割掉的行為更是在他成為大神的路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瘋狂的畫了那麼多畫之後,他的謝幕禮是朝自己的胸口開了一槍。在群眾眼裡,他所有的行為都是一個天才,也只有天才才會釋出的魔力。凡此種種,終於使梵谷登上諸神的殿堂。一個天才,藉由繪畫、挫折、奮鬥、傷害、自殺,終於成為一尊神。這幾乎是傳說中所有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的必由之路。而二十年前的那些中國藝術青年們,需要許許多多這樣能夠使他們擺脫困境的神。和今天諸多的勵志人物相比,梵谷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對我來說,梵谷的許多真真假假的傳說在我成年的很多時間裡,一直都在牽絆著我的行為。這些思想大致可歸納如下:
1. 藝術要純潔。
2. 為藝術可以獻身。
3. 遠離商業,錢的骯髒會玷污純潔的藝術。
4. 追求藝術要瘋狂,藝術家都是瘋狂的。神經些才正常。
5. 徹夜不眠地畫畫。
6. 過最苦的生活,以此為榮。
7. 享樂是罪惡,只有工作最高尚!
8. 骯髒是美!
這些我曾經深信不疑的信條很難說是誰教我的,但我和我的同學都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以此君為師。你可以想像,執此觀點闖江湖,結局只有像梵谷那樣鼻青臉腫,殺身成仁。對梵谷的死,我一直有種遺憾,為什麼沒有在最後一刻死在那幅滿是烏鴉的田野風景畫前,死在那幅畫前會使他的經歷更加純粹完美。所有的事情都會在到達頂點的時候下行。我對梵谷的懷疑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的!
後來的經歷證明了我們當時的理解之淺薄。那不是梵谷的錯,是我們一廂情願的認識出現了偏差。他本人的傳記,極大地扭轉了我後來的想像。首先,他渴望被承認,渴望商業上的成功,渴望愛情和生活裡一切柔軟的東西。藉著他的那些書信,他把我的視線從一尊神的高度拉回到人。我在長出一口氣之後對他心悅誠服。那是一種成於成年後的敬服。套用句俗話:「這哥們兒真不容易!」再後來,是世界的擴大終於讓梵谷漸漸成為背景。但他和其他的一些老派大師正如後來的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馬蒂斯等等還是會被時常提起。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的反應和我們二十年前的仰視截然不同。年前,一位著名的批評家在飯桌上回憶了他不久前的一段經歷,一個比我更年輕些的畫家向他談起了畢卡索等老派大師,他說他感到噁心。因為那是一種過時的趣味。我有些不知所措。我知道這是現實。過去再大些的輝煌畢竟已成為往事,這些當年的英雄如今已做壁上觀!瞧著我們這些後來人在一樣的裝滿生活的鍋裡浮沉!這些曾經的英雄也只能成為我們生活裡隱約可見的一點微微的光,直至淹沒在黑暗裡。但現實又是如此的平庸強大,而理想主義也會不時地被記起。梵谷也會被當做往事重提。
同樣的一本書,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美國人通過梵谷對今天的人做了如下提問:
1. 時至今日,有哪位藝術家還會像梵谷那樣用心和愛去實現某種東西?
2. 有哪位藝術家還能像梵谷那樣把自己完全奉獻給藝術?
3. 哪位藝術家還相信藝術是一種信仰行為?
4. 哪位藝術家還把藝術視為生命中象徵情感魔鬼的潘朵拉盒底的希望?
5. 哪位藝術家還相信藝術比生命更崇高更值得為之付出生命?
6. 哪位藝術家會把藝術看做是一種對其他人充滿同情的仁慈行為?
7. 哪位藝術家還相信藝術能讓地獄般的世界看起來像情感的天堂?
8. 今天,誰還會如此天真地認為藝術世界沒有腐朽,至少部分沒有腐朽?
很顯然,用今天的現實來看,上面的問題都令人望而生畏。但梵谷堅信的這許多東西確實成為了一種標準,這標準我相信依然困擾著今天的許多人。這個曾經的勵志燈塔依然聳立著,即使聳立在過去式的迷霧裡。經歷相信和懷疑,我相信梵谷即使做為背景,依然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