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觀念攝影」一辭
「觀念藝術」的精神不是以探究媒介和形式而區異的活動,而是藝術家藉由不同的藝術媒介質問什麼是藝術本質?其中在藝術認知方面,如果早先的藝術是讓觀眾在模糊意象中延伸無限的想像空間,那麼「觀念藝術」則是要求觀眾從科學中尋找資料,試探明確、清晰的意義。資深的藝廊策劃人安渚.柯拉(Andrea Miller-Keller)曾歸納出某些觀念藝術家在藝術的操作方面的共同興趣是:使用重複法則;使用真實時、地、比例和過程;認知本質的探索;自我描述;不完整或疏漏,和以非常極限的動作來看藝術(the very act of looking at art)。安渚的論述,尤其是“不完整或疏漏的特質”,難免引人再思,「觀念藝術」放棄形式本身完整的概念,是否只是一種刻意的藝術史策略?而以非常極限的動作來看藝術,是否只是一種標新立異的操作手法?姑且先不去過問這些議題的結果為何,深究的焦點應該放置在:觀念本身是否真的具有藝術價值?
「觀念藝術」從藝術生態觀點來看,在傳統藝廊系統外給予藝術新的意義,成了後現代藝術當中重要的指標。回顧過去三、四十年來,攝影術在「觀念藝術」中扮演質疑藝術本質的角色,形式方面從「極限藝術」的格狀脫穎而出,結合為身體、地景等「觀念藝術」的影像紀錄,其中,當代的“新觀念藝術”攝影大都不是用來對鏡頭前原有物象的特質或內涵的再修飾。相對地,照片如同語言扮演訊息的傳遞者,只是一種記號或形體的標示。然而,對「觀念藝術」中的「鏡像」角色被稱之為“影像訊息”一事,即使《時代》雜誌的藝術編輯羅伯特‧曉斯悔很不以為然,但是,當觀念藝術家愛伶納.安町(Eleanor Antin)的作品<陷落:一件傳統的雕塑>(Caving: A Traditional Scuplture,1972)是在特定期間內,每天早上拍攝自己身體前、後、左、右的四個面向,然後再猶如醫學研究般的順序展現148張照片。整組影像中,藝術家的身體非但不具專業模特兒的吸引力,胸部或臀部反而得在標題〈陷落〉指引下,才讓觀者會特別去比較。(只可惜,其結果也沒有任何明顯的差異)在此可見的事實是:愛伶納如此直接、純粹的影像形式,完全挑戰了早先「現代攝影」的美學。照片的確如同訊息般的冷漠,或純標誌性的表象。總括拍照在邁向觀念化的過程中,至少有下列幾個顯著的特質:
1.以照片來記錄「表演藝術」、「過程藝術」、「地景藝術」等;
2.成功地應用通俗、業餘影像基模於藝術創作之中;
3.另類非單一、定格式的照片呈現觀;
4.以新影像科技挑戰視網膜、大腦對影像記憶力的極限;
5.在鏡頭前虛構故事、自創劇場,讓拍照為一種影像創造與想像;
6.在「應用影像」的範疇中,藉由影像來刺探媒體紀錄能力方面的瑕疵;
7.打被傳統圖、文間的旨徵關係,藉由文字延伸影像的旨意;
8.「標誌性」影像訊息
格雷哥利‧白特考克(Gregory Battcock)認為「觀念藝術」不是一種大眾藝術,而上述諸多特殊的照片內容或形式,乍看之下都不是藝術,對大眾而言甚至是醜陋、無聊的。正也因為有這些顯著的特質,從「觀念藝術」中精化出的「觀念攝影」才得以相異於前期的「畫意攝影」、「形式主義攝影」、「超現實攝影」及「表現主義攝影」。雖然「只聽到有更多的攝影家希望能變成藝術家;卻不見得有藝術家要變成攝影家」(John Baldessan),加上攝影術和生活的緊密性有點類似工藝的範疇,但二十世紀中期之後,「觀念攝影家」卻應用了很多的拍照專業知識及美學,使單純的藝術紀錄或喬塞夫‧科舒的「攝影式觀念主義」得以再獨立為另一個藝術的專業語彙─「觀念攝影」,進而牽引其他藝術運動的動向。
◎
《台灣新郎》以編導影像手法將一座台灣製造,身著中國豔紅新郎古裝的布袋戲人偶,擺置在美國賓州各個場景前拍照,表現個人身處家人分居兩國的沉痛。照片中,人偶的造形、肢體語言皆與所擺置的大自然或人工場景成強烈對比。進層的個人象徵與文化意義在藝術表現中的角色為何?以下本節從「新郎人偶」的符號義,以及它所處的環境內涵與特質分別加以分析。
一、「新郎人偶」的符號釋義
圖象家用圖象來呈現意象,
圖象學家則研究意象所能表達的其他事物。
繪畫經由題材、形式轉變,將一個視覺系統轉換成另一個視覺系統。相照之下,「鏡像」是拍照者經由光線、鏡頭對環境的書寫;猶如留在沙上的足印般;描述著某些事物“曾在此”的遺跡。閱讀繪畫和「鏡像」中的圖象、符號有何異同?探討這個議題之前,不得不先省思「照片論述」中的符號問題。
在社會科學或傳播領域裡,論述、言說(discourse),指的是藉由具體形式,如符號系統(通常又是指語言)等,來顯示內容的方式。語言,附屬在社會架構之下,有論述事物、溝通意見、表達情感或傳播信仰等功能,以一般使用的情況來看,是傳播者和參與者呈現一種持續互動的關係。因此,論述,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是一種語言和社會、文化和傳播間的互動概念。
承續上面的認知,細思照片是否是一種語言,或「照片論述」的可行性時,就常要使人卻步難行。從嚴格的意義來看,藝術圖象中的許多事物並不屬於符號學範圍,因為,不同的圖象既要求不同的表意系統、意義配置,也要求不同的品味介入。其結果就如同羅蘭.巴特所說的,符號學之所以不能掌握藝術的關鍵在於:藝術創作並不能夠被縮減為一個系統。加上,藝術中有眾多的因素都無法被規格化、無法達到溝通標準。因此,符號學者達密便定論的說:「藝術符號學將會只是屬於對照性。」(黃斑雜誌,Macula,1978)。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佩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曾將符號分為三類:「肖似性符號」 (iconic sign),例如:圖表、雕像和語言中的擬聲字;有因果連帶關係的「指涉性符號」(indexical sign),例如: 溫度計、風向儀和密佈的濃煙;以及從符號到釋義間有完整約定俗成的「象徵性符號」(symolic sign),例如:語言符號等。來自現實環境的「鏡像」,從佩爾斯的理念來看,就如同一般圖象,是一種「肖似性符號」,但由於它又和真實的世界有因果性,所以也是一種「指涉性符號」。即使如此,「鏡像」仍難成為如同生活語言般的「象徵性符號」,只能是藉由各種視覺形式(形態、色彩、階調等)所構成的「直觀符號語言」。
“直觀式”的「鏡像」由於未曾經過社會的制約,精確與互動性不夠穩定。由此可知,所謂的「攝影語言」,實際上是專指影像創作過程中,個人審美經驗客觀化,以及景物與抽象概念符號化的結果。嚴格地說,這種專業語言比較像是,拍照家族用來詮釋個人意念的圖象工具。
因此,以此論點進層來分析「台灣新郎」的符號意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1.新郎人偶的符號意涵—來自台灣、陌生與新手
《台灣新郎》的人偶,借自我美國的岳母,是幾年前她到台灣遊歷時所帶回的飾品,在家裡擺置了好幾年。1999年,當個人面對家庭即將分離兩地的悲情時,心有所感,才將它轉化成影像創作的實體。相較於許多留美的學生,個人對美國文化的接觸經驗算是多的,但文化畢竟是一種與生俱來,或長時間生活的共識,接觸不一樣的文化並不代表就能接受其中的差異;如同了解酸黃瓜在漢堡中的作用,但不見得人人都會喜歡這樣子的組合;“超甜”的美式點心,也未必對得上台灣人的口味等等。有感於文化碰觸過程中,永遠都會有未知的世界,因此,一種如同“新人”般的心態便造就了“台灣新郎”的角色;如同作者的境遇一般,真人、假人都是來自台灣並身處異域。最後再將「新郎」釋義出“陌生”與“新手”的進層意涵。
2.新郎人偶的肢體語言—無奈、隨遇而安、自由冥想的人形風箏
台灣新郎白皙的臉面,表情冷漠,好像任何外在的環境變化它都有應對的準備。特殊的影像氛圍,不像是講求背景擬真和表演者融入的現代式舞台劇,《台灣新郎》有它獨特舞台劇的誇張精神。舞台上,人偶唯一的肢體語言就是“平舉的雙手”。對此,西方肢體語言的解讀是︰對正在發生的事物表示無奈。但是平舉的雙手和頂直下服的整體造形,更像是人形的風箏,意味著無論環境如何的不順,它(他)都可以隨風飄向另一個臆想的場域。
3.新郎人偶的面向語言—排斥與妥協
背對著主環境的人偶,肢體語言上是排斥的表徵。初期,背向環境代表個人心理的強烈抗拒;無法面對突發奇來家人分離的情勢。中期,待慢慢能夠接受家分兩地的實情之後,肢體語言軟化為一種默認與承受。近期,隨著心態上的調整與時空的自我治療,新郎逐漸地褪除畏懼,走出消沉;以平靜的心態,站立在新環境之前,嘗試多去了解、接受新的事物。《台灣新郎》系列影像,新郎人偶三個不同“背向環境”的層次,時序上也並沒有絕對的精確關係;錯綜交替的紛亂和當事者即時的心情有關。因此,台灣新郎有時雖然到此一遊,卻沒有融入當地的情境,而顯現出一種不妥協的美感。除此之外,經常站在照片中明亮處的人偶,也暗示了它面對環境的信心。
二、人偶所處的環境內涵與特質
《台灣新郎》影像核心是個人身處和家人分居兩國痛處的實體感受與反應。象徵個人「新郎人偶」背後的戶外景緻,不是一般的美國風景照片,而是是構成作者創作該系列契因的最原始場域—賓州。其中的自然與人文風貌,猶如文學故事中的背景,是影像故事的主角︰出口到美國的「新郎」演出個人心境的場所。
在地理位置上,賓州居全美中部偏東,屬於「中大西洋區」(Mid - Atlantic),面積比台灣還大。台灣人對它的了解除了早已停產的鋼鐵大城匹茲堡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任何具體的印象。賓州當然不可能代表所有美國的中產階級,但至少不會是大眾傳播中的印象再版。由於《台灣新郎》並不是報導攝影,只是在影像創作中透露出相關的文化訊息。因此,其論述的架構也不依循一般「攝影論文」(The photo-Essay)的規劃;相對地,作者以“普普文化” 的觀察,加上個人即興的感觸,作為啟動快門重要的契因。《台灣新郎》創造的過程即使如此的“藝術”,但新郎背後眾多的影像,仍有幾個顯見的方向,例如:追隨早先美國重要「紀錄攝影」大師的步影,像沃克.艾文斯等人的主題;青蔥翠綠,典型的賓州自然景觀;以及一般中產階級的生活環境、民宅、店鋪等,還有更多無法細加分類的文化景緻。以下僅就人偶所處的環境意涵與特質分述如下:
1.追隨大師步影的沉思與共舞
新郎人偶在賓州的背景與環境選擇上,某些部分是緬懷美國早先「紀錄攝影」大師的影子。意圖藉由親身體驗,再次深思這些題材的意義。例如:戶外看板,不但具有擴大告知的商業效應,和周圍環境的共存關係也是一種“地景藝術”」。而雪景中,「新郎」背景所站立的“教堂戶外看板”,雖然不如攝影大師艾文斯成功地將“美夢”廣告詞和「經濟大恐慌」的現實作強烈的諷刺,但也表現了個人對宗教的廣告與行銷概念的贊嘆。其他如滿佈英文和亮麗圖案的大看板,在光影和環境造形間,則顯示出一種賓州寧靜生活之美。
除此之外,艾文斯對傳統商店外觀的長期紀錄,也是一項頗令後人羨慕的成就。透過老照片,即使是外國人也能夠體會這些店家老闆,將最新商品的廣告傳單、貼紙等,直覺地擺置在最顯眼位置,這種滿溢著真實生活脈動之美的店面設計美學。兼具雜貨店的加油站一直是在地文化的傳統特色之一,艾文斯的老照片中,除了可以看到早期加油筒精簡的「形式主義」風格之外,後頭店面外觀滿佈標籤與廣告,也不停地向觀眾述說了一個時代的美學,閱讀這些照片讓人有尋寶般的心境。現在老照片中的舊式加油筒,如今已不再具有服務功能,但在賓州少數的觀光小鎮,仍被當地人小心地保養以做為重要地標。台灣新郎有幸經過這些地方,也在前面拍照留念,表達對普羅大眾生活觀的認同。
「露天電影院」(Drive-in)如同台灣迎神廟會的野台戲或街頭電影院。相關影像曾經出現在個私「鏡像」紀錄攝影家葛力.溫格葛蘭等人,以及「新地誌型攝影家」羅伯.亞當斯(Robert Adams)作品裏,是美國二十世紀中期通俗文化的要角之一。電影院的營運方式是︰付錢後,將自己的車子開進一個特殊的電影播放廣場,面對大螢幕,觀眾再透過車上調頻收音機,或車旁站立的喇叭來收聽影片中的音效。某些「露天電影院」在電影播放之前,還會有其他表演活動以吸引更多的觀眾。六○年代左右,「露天電影院」不但是年輕人幽會的重要場所,更是家人夏季聚集共享爆米花、冰棒的據點,帶給當今許多中、老年美國人美好的回憶。台灣新郎因此特別拜訪了在賓州僅存的少數者之一。
以美國國旗為主要封面設計的「紀錄攝影」經典作品集:《美國人》(The Americans,1956),原籍瑞士的作者羅伯.福蘭克(Robert Frank)以一個外國人旁觀的心態,在五○年代就注意到國旗普遍出現在當地日常生活的情形。事實上,溫格葛蘭六○年代的作品,也涵蓋相當分量的國旗影像,從辦公室到大街小巷、餐館等。美國在「911」大災難之後,全國上下懸掛國旗的意識高漲,即使不是節慶的日子,也可以看到一般家庭在窗戶上、車庫前、前庭院中佈置國旗,其他公共場所舉目可見的情況更不在話下。2001年九月十一日以後,美國國旗成為該國文化景觀中最顯著的標幟。也因此,即使《台灣新郎》並沒有刻意以它為單一主題,但系列中人偶背後出現國旗的概率仍是偏高。
近代攝影史中,以戶外人工建物,尤其是水塔為對象者,應屬於德國的貝克夫婦。透過他們特殊的影像安排,歐洲的水塔照片系列顯露了當地特有的造形觀。賓州一帶五、六層樓高的戶外水塔為數不少,造形也都未盡相同,有些甚至類似科技電影中的飛碟。特殊的水塔造形原本是一項深具地方觀光價值的地景,但它們在賓州卻只有淡藍、灰白兩色。換句話說,不讓聳立的水塔太過於醒目,也算是當地人在美學上的共識。
2.單純、知性的戶外生活形貌紀錄
《台灣新郎》所有的影像都在戶外進行的主要原因,除了在影像藝術上,意圖表現結合“觀察”與“創作”的特質之外,在操作實務經驗中個人還警覺到︰一旦人偶進到室內,那種來自生活經驗的認知馬上讓它成為飾品;這將使「新郎」又恢復本身的玩具身分,因而在環境的拍攝選擇上,特意捨室內而就戶外。
台灣新郎在賓州見証資本主義型的文化例子是︰典型中產階級最主要的全美連鎖大賣場WAL-MART,這也是以前美國民眾透過「Made in Taiwan」商標認識「台灣」的重要場合,如今聲勢已被「Made in China」所取代。WAL-MART以中低價位為主的低質商品文化,和幾近於即用即丟的中產消費氣息,甚至從停車場中的車輛都可探知一二。
美國幅員廣闊,一般家庭的修繕工資昂貴,多少促成當地人自己動手的傳統,而「工具舍」(tool shed)便是由此延伸的景觀特色。美國經濟富裕,實施週休二日甚早,加上拓荒精神,對當地人而言,擁有一塊自己的土地,在上面種植花木、鋪設草坪是相當悠久的傳統。尤其是退休、獨處的美國夫婦,花時間經營前後兩塊綠地的精神,絕不亞於伴隨的寵物。典型後院「工具舍」內所放置的物品,從割草機到中、大型的電動工具等,種類和數量之多令人嘆為觀止。對於住在地小、人口擁擠的台灣人而言,即使有一塊自己的小院子,也不會想在空地上蓋一間小房舍,專門用來堆放工具之用。因此,這對「台灣新郎」來說,也是一種難以想像的生活體驗。
庭院中除了“大人的玩具屋”之外,「遊戲屋」(play house)則是為小孩子專門設計的戶外建物;經常和周遭的鞦韆、滑梯及散落一地的玩具,形成美國家庭“後院文化”的特殊景觀。「玩具屋」的材質和大小非常地懸殊,富裕人家「遊戲屋」的精緻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資本主義的特質之一便是貧富懸殊,賓州鄉鎮中,民房的結構幾乎只有富裕與中產兩級之分。有錢人家房子的外觀,使用全石材或磚塊堆積而成,前院花草繽紛,後院樹高蔭密。反觀絕大部分中產的上班族,夫婦兩人都必須出外工作,所以小孩大都整天託付給育嬰中心。對於中產階級的夫婦而言,貸款三十年買一棟外觀由化纖材料所鋪蓋的房子,是很典型的置產方式。也因此,外車開進中產階級的社區時,類同、單調的環境規劃,不看路標猶如深入迷宮之中。類似的影像題材,早先七○年代「新地誌攝影家」討論的非常多。
「活動房屋」(trailer)基本上是一種流動性民舍,專門提供給那些沒有經濟能力購置房屋的人們。這些外表極單調的房子,夏天也許沒有冷氣,冬天卻依照法令規定得安裝暖氣。各地政府為了管理便利,都會劃定特別區域將「活動房屋」集中在trailer park。久而久之,有些人也將這種臨時性的棲身之處,變成終身財產。也因此,對這些窮困的居民而言,即使房舍的外觀非常簡陋,也會在僅有的狹小空間中,發揮個人創意,佈置最好的家園。
「美式足球」(soccer)對很多負笈美國的外國學生而言,也許是票價太高了,往往只能隔著電視螢幕,無緣親臨現場參觀。再加上,美式足球總會讓人主觀地認為是人高馬大族群的特種運動;穿戴盔甲的相互衝撞,是一種現代人假運動之名所作的獸性拼鬥。但「台灣新郎」倒觀察到看足球以外的文化。例如︰在球賽開始的前一個晚上,場外就會有遠來的球迷紮營。白天,即使是附近球迷的車子,也會在車身旁準備了餐桌椅,藉著足球賽的日子,一家人或朋友順便享受戶外陽光和家庭聚會的樂趣。尤其當開賽,年輕人入場去觀看時,年長者坐在場外享受溫和陽光的情景,穿梭在車群和戶外的餐桌間,特殊“美式足球文化”的一角發人省思。很多英國“紳士”一提到美式足球就覺得是一種次級的運動。但是,美式足球的愛好者,在儀表上卻不分年齡,大家都會把看足球賽當成蠻正式的一種戶外活動,從底鞋到上裝間都十分整潔。並且雖然陽光很大,也少見有人會如同在海邊曬太陽般的裸露上身。
3.色彩的文化性探究
《台灣新郎》多年的觀察內容甚至曾縮小到“在地色彩”議題;試探究色彩的文化性。這樣的藝術理念深受近代色彩攝影家大衛.葛文(David Graham)的影響;在亮麗的形式中顯示具有“美國色彩”的文化特質。例子可見於為數不少的城市景觀,店面外觀造形、配色等賓州一帶民間色彩美學的例証。在台北,看到「台北美國學校」黃色的校車駛過大街時,個人都會為它特殊造形留下印象。畢竟,四方方的長條形車體,無法在台灣當地找到任何設計的源流。到賓州之後,才發現這樣子的造形其實是非常“美國式”;幾乎全國中、小學都開黃色的校車。黃色校車或計程車即使如同「麥當勞」、「柯達底片」般的規格化,甚至全球性,顯露了資本主義的惡夢。但是「黃色」的過去、現在或未來都會是美國標誌性文化產物中的重要代表。也許心有所悟,所以每當經過一大片金黃色的玉米田時,自然會把兩者的關係作串連。
具有文化特質的顏色中,一種調和“豬肝紅”和咖啡色而成的「馬房紅」(barnred)也是令人注目的對象之一。「馬房紅」使用的場合,可見於一般小家具到戶外建物。許多稍具年代的木造房子,甚至將外觀全都漆成這個顏色。沉穩的「馬房紅」當然大不同於中國傳統的朱紅,也和加州一帶明亮、鮮豔的用色觀成強烈對比,至於它是否和早期拓荒的毅力、冒險精神有相關,則又是另一個顏色與文化研究的議題。
4. 普普攝影觀進入心智影像
早先「法國椅子」作品中的台灣景色是強烈的在地文化影像,一系列虛擬觀光客所造訪的角落,都不是絢麗的官方版本,而是深具台灣當代文化的深度觀察。「台灣新郎」站立地點的選擇考量上承續這個的理念,藉由人偶所站立的景觀表現出“個人、私有化的「鏡像」紀錄藝術”。換句話說,從藝術操作層面來看,一旦將人偶從照片中去除之後,《台灣新郎》系列就是個人的「鏡像」紀錄觀︰一種試圖從單純、知性的大眾生活中,表現出“普普攝影觀”精神。
因此,和「法國椅子」一般,《台灣新郎》刻意避開一般外國人對於美國的刻板印象;一些來自大眾媒體的堆砌︰舊金山大橋、紐約時代廣場、華盛頓白宮、大峽谷等,即使人不到美國腦裡都很熟悉的“明信片印象”。台灣新郎在小國百姓的卑微心理下,想探究的是一般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為何?難道美國少女都該長得像螢光幕上的碧眼、金髮、身材窈窕,而男生個個身材魁梧、英俊熱情嗎?於是,台灣新郎以在地的外國人身分,用心去體會與觀察這塊容身之地的異域,試圖從瞭解中為自己心中的缺口找到一個平衡點。
「觀念藝術」的精神不是以探究媒介和形式而區異的活動,而是藝術家藉由不同的藝術媒介質問什麼是藝術本質?其中在藝術認知方面,如果早先的藝術是讓觀眾在模糊意象中延伸無限的想像空間,那麼「觀念藝術」則是要求觀眾從科學中尋找資料,試探明確、清晰的意義。資深的藝廊策劃人安渚.柯拉(Andrea Miller-Keller)曾歸納出某些觀念藝術家在藝術的操作方面的共同興趣是:使用重複法則;使用真實時、地、比例和過程;認知本質的探索;自我描述;不完整或疏漏,和以非常極限的動作來看藝術(the very act of looking at art)。安渚的論述,尤其是“不完整或疏漏的特質”,難免引人再思,「觀念藝術」放棄形式本身完整的概念,是否只是一種刻意的藝術史策略?而以非常極限的動作來看藝術,是否只是一種標新立異的操作手法?姑且先不去過問這些議題的結果為何,深究的焦點應該放置在:觀念本身是否真的具有藝術價值?
「觀念藝術」從藝術生態觀點來看,在傳統藝廊系統外給予藝術新的意義,成了後現代藝術當中重要的指標。回顧過去三、四十年來,攝影術在「觀念藝術」中扮演質疑藝術本質的角色,形式方面從「極限藝術」的格狀脫穎而出,結合為身體、地景等「觀念藝術」的影像紀錄,其中,當代的“新觀念藝術”攝影大都不是用來對鏡頭前原有物象的特質或內涵的再修飾。相對地,照片如同語言扮演訊息的傳遞者,只是一種記號或形體的標示。然而,對「觀念藝術」中的「鏡像」角色被稱之為“影像訊息”一事,即使《時代》雜誌的藝術編輯羅伯特‧曉斯悔很不以為然,但是,當觀念藝術家愛伶納.安町(Eleanor Antin)的作品<陷落:一件傳統的雕塑>(Caving: A Traditional Scuplture,1972)是在特定期間內,每天早上拍攝自己身體前、後、左、右的四個面向,然後再猶如醫學研究般的順序展現148張照片。整組影像中,藝術家的身體非但不具專業模特兒的吸引力,胸部或臀部反而得在標題〈陷落〉指引下,才讓觀者會特別去比較。(只可惜,其結果也沒有任何明顯的差異)在此可見的事實是:愛伶納如此直接、純粹的影像形式,完全挑戰了早先「現代攝影」的美學。照片的確如同訊息般的冷漠,或純標誌性的表象。總括拍照在邁向觀念化的過程中,至少有下列幾個顯著的特質:
1.以照片來記錄「表演藝術」、「過程藝術」、「地景藝術」等;
2.成功地應用通俗、業餘影像基模於藝術創作之中;
3.另類非單一、定格式的照片呈現觀;
4.以新影像科技挑戰視網膜、大腦對影像記憶力的極限;
5.在鏡頭前虛構故事、自創劇場,讓拍照為一種影像創造與想像;
6.在「應用影像」的範疇中,藉由影像來刺探媒體紀錄能力方面的瑕疵;
7.打被傳統圖、文間的旨徵關係,藉由文字延伸影像的旨意;
8.「標誌性」影像訊息
格雷哥利‧白特考克(Gregory Battcock)認為「觀念藝術」不是一種大眾藝術,而上述諸多特殊的照片內容或形式,乍看之下都不是藝術,對大眾而言甚至是醜陋、無聊的。正也因為有這些顯著的特質,從「觀念藝術」中精化出的「觀念攝影」才得以相異於前期的「畫意攝影」、「形式主義攝影」、「超現實攝影」及「表現主義攝影」。雖然「只聽到有更多的攝影家希望能變成藝術家;卻不見得有藝術家要變成攝影家」(John Baldessan),加上攝影術和生活的緊密性有點類似工藝的範疇,但二十世紀中期之後,「觀念攝影家」卻應用了很多的拍照專業知識及美學,使單純的藝術紀錄或喬塞夫‧科舒的「攝影式觀念主義」得以再獨立為另一個藝術的專業語彙─「觀念攝影」,進而牽引其他藝術運動的動向。
◎
《台灣新郎》以編導影像手法將一座台灣製造,身著中國豔紅新郎古裝的布袋戲人偶,擺置在美國賓州各個場景前拍照,表現個人身處家人分居兩國的沉痛。照片中,人偶的造形、肢體語言皆與所擺置的大自然或人工場景成強烈對比。進層的個人象徵與文化意義在藝術表現中的角色為何?以下本節從「新郎人偶」的符號義,以及它所處的環境內涵與特質分別加以分析。
一、「新郎人偶」的符號釋義
圖象家用圖象來呈現意象,
圖象學家則研究意象所能表達的其他事物。
繪畫經由題材、形式轉變,將一個視覺系統轉換成另一個視覺系統。相照之下,「鏡像」是拍照者經由光線、鏡頭對環境的書寫;猶如留在沙上的足印般;描述著某些事物“曾在此”的遺跡。閱讀繪畫和「鏡像」中的圖象、符號有何異同?探討這個議題之前,不得不先省思「照片論述」中的符號問題。
在社會科學或傳播領域裡,論述、言說(discourse),指的是藉由具體形式,如符號系統(通常又是指語言)等,來顯示內容的方式。語言,附屬在社會架構之下,有論述事物、溝通意見、表達情感或傳播信仰等功能,以一般使用的情況來看,是傳播者和參與者呈現一種持續互動的關係。因此,論述,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是一種語言和社會、文化和傳播間的互動概念。
承續上面的認知,細思照片是否是一種語言,或「照片論述」的可行性時,就常要使人卻步難行。從嚴格的意義來看,藝術圖象中的許多事物並不屬於符號學範圍,因為,不同的圖象既要求不同的表意系統、意義配置,也要求不同的品味介入。其結果就如同羅蘭.巴特所說的,符號學之所以不能掌握藝術的關鍵在於:藝術創作並不能夠被縮減為一個系統。加上,藝術中有眾多的因素都無法被規格化、無法達到溝通標準。因此,符號學者達密便定論的說:「藝術符號學將會只是屬於對照性。」(黃斑雜誌,Macula,1978)。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佩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曾將符號分為三類:「肖似性符號」 (iconic sign),例如:圖表、雕像和語言中的擬聲字;有因果連帶關係的「指涉性符號」(indexical sign),例如: 溫度計、風向儀和密佈的濃煙;以及從符號到釋義間有完整約定俗成的「象徵性符號」(symolic sign),例如:語言符號等。來自現實環境的「鏡像」,從佩爾斯的理念來看,就如同一般圖象,是一種「肖似性符號」,但由於它又和真實的世界有因果性,所以也是一種「指涉性符號」。即使如此,「鏡像」仍難成為如同生活語言般的「象徵性符號」,只能是藉由各種視覺形式(形態、色彩、階調等)所構成的「直觀符號語言」。
“直觀式”的「鏡像」由於未曾經過社會的制約,精確與互動性不夠穩定。由此可知,所謂的「攝影語言」,實際上是專指影像創作過程中,個人審美經驗客觀化,以及景物與抽象概念符號化的結果。嚴格地說,這種專業語言比較像是,拍照家族用來詮釋個人意念的圖象工具。
因此,以此論點進層來分析「台灣新郎」的符號意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1.新郎人偶的符號意涵—來自台灣、陌生與新手
《台灣新郎》的人偶,借自我美國的岳母,是幾年前她到台灣遊歷時所帶回的飾品,在家裡擺置了好幾年。1999年,當個人面對家庭即將分離兩地的悲情時,心有所感,才將它轉化成影像創作的實體。相較於許多留美的學生,個人對美國文化的接觸經驗算是多的,但文化畢竟是一種與生俱來,或長時間生活的共識,接觸不一樣的文化並不代表就能接受其中的差異;如同了解酸黃瓜在漢堡中的作用,但不見得人人都會喜歡這樣子的組合;“超甜”的美式點心,也未必對得上台灣人的口味等等。有感於文化碰觸過程中,永遠都會有未知的世界,因此,一種如同“新人”般的心態便造就了“台灣新郎”的角色;如同作者的境遇一般,真人、假人都是來自台灣並身處異域。最後再將「新郎」釋義出“陌生”與“新手”的進層意涵。
2.新郎人偶的肢體語言—無奈、隨遇而安、自由冥想的人形風箏
台灣新郎白皙的臉面,表情冷漠,好像任何外在的環境變化它都有應對的準備。特殊的影像氛圍,不像是講求背景擬真和表演者融入的現代式舞台劇,《台灣新郎》有它獨特舞台劇的誇張精神。舞台上,人偶唯一的肢體語言就是“平舉的雙手”。對此,西方肢體語言的解讀是︰對正在發生的事物表示無奈。但是平舉的雙手和頂直下服的整體造形,更像是人形的風箏,意味著無論環境如何的不順,它(他)都可以隨風飄向另一個臆想的場域。
3.新郎人偶的面向語言—排斥與妥協
背對著主環境的人偶,肢體語言上是排斥的表徵。初期,背向環境代表個人心理的強烈抗拒;無法面對突發奇來家人分離的情勢。中期,待慢慢能夠接受家分兩地的實情之後,肢體語言軟化為一種默認與承受。近期,隨著心態上的調整與時空的自我治療,新郎逐漸地褪除畏懼,走出消沉;以平靜的心態,站立在新環境之前,嘗試多去了解、接受新的事物。《台灣新郎》系列影像,新郎人偶三個不同“背向環境”的層次,時序上也並沒有絕對的精確關係;錯綜交替的紛亂和當事者即時的心情有關。因此,台灣新郎有時雖然到此一遊,卻沒有融入當地的情境,而顯現出一種不妥協的美感。除此之外,經常站在照片中明亮處的人偶,也暗示了它面對環境的信心。
二、人偶所處的環境內涵與特質
《台灣新郎》影像核心是個人身處和家人分居兩國痛處的實體感受與反應。象徵個人「新郎人偶」背後的戶外景緻,不是一般的美國風景照片,而是是構成作者創作該系列契因的最原始場域—賓州。其中的自然與人文風貌,猶如文學故事中的背景,是影像故事的主角︰出口到美國的「新郎」演出個人心境的場所。
在地理位置上,賓州居全美中部偏東,屬於「中大西洋區」(Mid - Atlantic),面積比台灣還大。台灣人對它的了解除了早已停產的鋼鐵大城匹茲堡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任何具體的印象。賓州當然不可能代表所有美國的中產階級,但至少不會是大眾傳播中的印象再版。由於《台灣新郎》並不是報導攝影,只是在影像創作中透露出相關的文化訊息。因此,其論述的架構也不依循一般「攝影論文」(The photo-Essay)的規劃;相對地,作者以“普普文化” 的觀察,加上個人即興的感觸,作為啟動快門重要的契因。《台灣新郎》創造的過程即使如此的“藝術”,但新郎背後眾多的影像,仍有幾個顯見的方向,例如:追隨早先美國重要「紀錄攝影」大師的步影,像沃克.艾文斯等人的主題;青蔥翠綠,典型的賓州自然景觀;以及一般中產階級的生活環境、民宅、店鋪等,還有更多無法細加分類的文化景緻。以下僅就人偶所處的環境意涵與特質分述如下:
1.追隨大師步影的沉思與共舞
新郎人偶在賓州的背景與環境選擇上,某些部分是緬懷美國早先「紀錄攝影」大師的影子。意圖藉由親身體驗,再次深思這些題材的意義。例如:戶外看板,不但具有擴大告知的商業效應,和周圍環境的共存關係也是一種“地景藝術”」。而雪景中,「新郎」背景所站立的“教堂戶外看板”,雖然不如攝影大師艾文斯成功地將“美夢”廣告詞和「經濟大恐慌」的現實作強烈的諷刺,但也表現了個人對宗教的廣告與行銷概念的贊嘆。其他如滿佈英文和亮麗圖案的大看板,在光影和環境造形間,則顯示出一種賓州寧靜生活之美。
除此之外,艾文斯對傳統商店外觀的長期紀錄,也是一項頗令後人羨慕的成就。透過老照片,即使是外國人也能夠體會這些店家老闆,將最新商品的廣告傳單、貼紙等,直覺地擺置在最顯眼位置,這種滿溢著真實生活脈動之美的店面設計美學。兼具雜貨店的加油站一直是在地文化的傳統特色之一,艾文斯的老照片中,除了可以看到早期加油筒精簡的「形式主義」風格之外,後頭店面外觀滿佈標籤與廣告,也不停地向觀眾述說了一個時代的美學,閱讀這些照片讓人有尋寶般的心境。現在老照片中的舊式加油筒,如今已不再具有服務功能,但在賓州少數的觀光小鎮,仍被當地人小心地保養以做為重要地標。台灣新郎有幸經過這些地方,也在前面拍照留念,表達對普羅大眾生活觀的認同。
「露天電影院」(Drive-in)如同台灣迎神廟會的野台戲或街頭電影院。相關影像曾經出現在個私「鏡像」紀錄攝影家葛力.溫格葛蘭等人,以及「新地誌型攝影家」羅伯.亞當斯(Robert Adams)作品裏,是美國二十世紀中期通俗文化的要角之一。電影院的營運方式是︰付錢後,將自己的車子開進一個特殊的電影播放廣場,面對大螢幕,觀眾再透過車上調頻收音機,或車旁站立的喇叭來收聽影片中的音效。某些「露天電影院」在電影播放之前,還會有其他表演活動以吸引更多的觀眾。六○年代左右,「露天電影院」不但是年輕人幽會的重要場所,更是家人夏季聚集共享爆米花、冰棒的據點,帶給當今許多中、老年美國人美好的回憶。台灣新郎因此特別拜訪了在賓州僅存的少數者之一。
以美國國旗為主要封面設計的「紀錄攝影」經典作品集:《美國人》(The Americans,1956),原籍瑞士的作者羅伯.福蘭克(Robert Frank)以一個外國人旁觀的心態,在五○年代就注意到國旗普遍出現在當地日常生活的情形。事實上,溫格葛蘭六○年代的作品,也涵蓋相當分量的國旗影像,從辦公室到大街小巷、餐館等。美國在「911」大災難之後,全國上下懸掛國旗的意識高漲,即使不是節慶的日子,也可以看到一般家庭在窗戶上、車庫前、前庭院中佈置國旗,其他公共場所舉目可見的情況更不在話下。2001年九月十一日以後,美國國旗成為該國文化景觀中最顯著的標幟。也因此,即使《台灣新郎》並沒有刻意以它為單一主題,但系列中人偶背後出現國旗的概率仍是偏高。
近代攝影史中,以戶外人工建物,尤其是水塔為對象者,應屬於德國的貝克夫婦。透過他們特殊的影像安排,歐洲的水塔照片系列顯露了當地特有的造形觀。賓州一帶五、六層樓高的戶外水塔為數不少,造形也都未盡相同,有些甚至類似科技電影中的飛碟。特殊的水塔造形原本是一項深具地方觀光價值的地景,但它們在賓州卻只有淡藍、灰白兩色。換句話說,不讓聳立的水塔太過於醒目,也算是當地人在美學上的共識。
2.單純、知性的戶外生活形貌紀錄
《台灣新郎》所有的影像都在戶外進行的主要原因,除了在影像藝術上,意圖表現結合“觀察”與“創作”的特質之外,在操作實務經驗中個人還警覺到︰一旦人偶進到室內,那種來自生活經驗的認知馬上讓它成為飾品;這將使「新郎」又恢復本身的玩具身分,因而在環境的拍攝選擇上,特意捨室內而就戶外。
台灣新郎在賓州見証資本主義型的文化例子是︰典型中產階級最主要的全美連鎖大賣場WAL-MART,這也是以前美國民眾透過「Made in Taiwan」商標認識「台灣」的重要場合,如今聲勢已被「Made in China」所取代。WAL-MART以中低價位為主的低質商品文化,和幾近於即用即丟的中產消費氣息,甚至從停車場中的車輛都可探知一二。
美國幅員廣闊,一般家庭的修繕工資昂貴,多少促成當地人自己動手的傳統,而「工具舍」(tool shed)便是由此延伸的景觀特色。美國經濟富裕,實施週休二日甚早,加上拓荒精神,對當地人而言,擁有一塊自己的土地,在上面種植花木、鋪設草坪是相當悠久的傳統。尤其是退休、獨處的美國夫婦,花時間經營前後兩塊綠地的精神,絕不亞於伴隨的寵物。典型後院「工具舍」內所放置的物品,從割草機到中、大型的電動工具等,種類和數量之多令人嘆為觀止。對於住在地小、人口擁擠的台灣人而言,即使有一塊自己的小院子,也不會想在空地上蓋一間小房舍,專門用來堆放工具之用。因此,這對「台灣新郎」來說,也是一種難以想像的生活體驗。
庭院中除了“大人的玩具屋”之外,「遊戲屋」(play house)則是為小孩子專門設計的戶外建物;經常和周遭的鞦韆、滑梯及散落一地的玩具,形成美國家庭“後院文化”的特殊景觀。「玩具屋」的材質和大小非常地懸殊,富裕人家「遊戲屋」的精緻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資本主義的特質之一便是貧富懸殊,賓州鄉鎮中,民房的結構幾乎只有富裕與中產兩級之分。有錢人家房子的外觀,使用全石材或磚塊堆積而成,前院花草繽紛,後院樹高蔭密。反觀絕大部分中產的上班族,夫婦兩人都必須出外工作,所以小孩大都整天託付給育嬰中心。對於中產階級的夫婦而言,貸款三十年買一棟外觀由化纖材料所鋪蓋的房子,是很典型的置產方式。也因此,外車開進中產階級的社區時,類同、單調的環境規劃,不看路標猶如深入迷宮之中。類似的影像題材,早先七○年代「新地誌攝影家」討論的非常多。
「活動房屋」(trailer)基本上是一種流動性民舍,專門提供給那些沒有經濟能力購置房屋的人們。這些外表極單調的房子,夏天也許沒有冷氣,冬天卻依照法令規定得安裝暖氣。各地政府為了管理便利,都會劃定特別區域將「活動房屋」集中在trailer park。久而久之,有些人也將這種臨時性的棲身之處,變成終身財產。也因此,對這些窮困的居民而言,即使房舍的外觀非常簡陋,也會在僅有的狹小空間中,發揮個人創意,佈置最好的家園。
「美式足球」(soccer)對很多負笈美國的外國學生而言,也許是票價太高了,往往只能隔著電視螢幕,無緣親臨現場參觀。再加上,美式足球總會讓人主觀地認為是人高馬大族群的特種運動;穿戴盔甲的相互衝撞,是一種現代人假運動之名所作的獸性拼鬥。但「台灣新郎」倒觀察到看足球以外的文化。例如︰在球賽開始的前一個晚上,場外就會有遠來的球迷紮營。白天,即使是附近球迷的車子,也會在車身旁準備了餐桌椅,藉著足球賽的日子,一家人或朋友順便享受戶外陽光和家庭聚會的樂趣。尤其當開賽,年輕人入場去觀看時,年長者坐在場外享受溫和陽光的情景,穿梭在車群和戶外的餐桌間,特殊“美式足球文化”的一角發人省思。很多英國“紳士”一提到美式足球就覺得是一種次級的運動。但是,美式足球的愛好者,在儀表上卻不分年齡,大家都會把看足球賽當成蠻正式的一種戶外活動,從底鞋到上裝間都十分整潔。並且雖然陽光很大,也少見有人會如同在海邊曬太陽般的裸露上身。
3.色彩的文化性探究
《台灣新郎》多年的觀察內容甚至曾縮小到“在地色彩”議題;試探究色彩的文化性。這樣的藝術理念深受近代色彩攝影家大衛.葛文(David Graham)的影響;在亮麗的形式中顯示具有“美國色彩”的文化特質。例子可見於為數不少的城市景觀,店面外觀造形、配色等賓州一帶民間色彩美學的例証。在台北,看到「台北美國學校」黃色的校車駛過大街時,個人都會為它特殊造形留下印象。畢竟,四方方的長條形車體,無法在台灣當地找到任何設計的源流。到賓州之後,才發現這樣子的造形其實是非常“美國式”;幾乎全國中、小學都開黃色的校車。黃色校車或計程車即使如同「麥當勞」、「柯達底片」般的規格化,甚至全球性,顯露了資本主義的惡夢。但是「黃色」的過去、現在或未來都會是美國標誌性文化產物中的重要代表。也許心有所悟,所以每當經過一大片金黃色的玉米田時,自然會把兩者的關係作串連。
具有文化特質的顏色中,一種調和“豬肝紅”和咖啡色而成的「馬房紅」(barnred)也是令人注目的對象之一。「馬房紅」使用的場合,可見於一般小家具到戶外建物。許多稍具年代的木造房子,甚至將外觀全都漆成這個顏色。沉穩的「馬房紅」當然大不同於中國傳統的朱紅,也和加州一帶明亮、鮮豔的用色觀成強烈對比,至於它是否和早期拓荒的毅力、冒險精神有相關,則又是另一個顏色與文化研究的議題。
4. 普普攝影觀進入心智影像
早先「法國椅子」作品中的台灣景色是強烈的在地文化影像,一系列虛擬觀光客所造訪的角落,都不是絢麗的官方版本,而是深具台灣當代文化的深度觀察。「台灣新郎」站立地點的選擇考量上承續這個的理念,藉由人偶所站立的景觀表現出“個人、私有化的「鏡像」紀錄藝術”。換句話說,從藝術操作層面來看,一旦將人偶從照片中去除之後,《台灣新郎》系列就是個人的「鏡像」紀錄觀︰一種試圖從單純、知性的大眾生活中,表現出“普普攝影觀”精神。
因此,和「法國椅子」一般,《台灣新郎》刻意避開一般外國人對於美國的刻板印象;一些來自大眾媒體的堆砌︰舊金山大橋、紐約時代廣場、華盛頓白宮、大峽谷等,即使人不到美國腦裡都很熟悉的“明信片印象”。台灣新郎在小國百姓的卑微心理下,想探究的是一般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為何?難道美國少女都該長得像螢光幕上的碧眼、金髮、身材窈窕,而男生個個身材魁梧、英俊熱情嗎?於是,台灣新郎以在地的外國人身分,用心去體會與觀察這塊容身之地的異域,試圖從瞭解中為自己心中的缺口找到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