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拍片其實就是某種形式的考古研究;這些完美保存的世界等著光照進來。是否貼近史實並不是他最重要的考量,透過電影鏡頭,安德森俐落地帶領我們走上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階梯,一探這座來自另一個時代、輝煌雄偉的建築。《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馬上就被視為安德森的代表作。
2012年時的安德森,通常和美國的作者論導演、大型電影公司旗下獨具風格的導演相提並論,例如昆汀.塔倫提諾、保羅.湯瑪斯.安德森、史蒂芬.索德柏和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儘管他和光譜另一端更古怪的導演有更多相似之處,像是柯恩兄弟、蘇菲亞.柯波拉、史派克.瓊斯,以及他的朋友與工作夥伴諾亞.包姆巴赫。
事實上,安德森自行其是、獨樹一格,是現今好萊塢的一座孤島。影評萊恩.李德在《君子》(Esquire)上寫道:「拍了八部劇情長片,『魏斯.安德森』基本上就是一個類型。」
也只有安德森獨特、富創造力的觀點,才能讓這部以虛構的1932年歐洲為背景,迂迴講述受人敬重的飯店總管的生命故事,成為他首部賣座大片。
安德森某次在他喜愛的城市巴黎逛書店時挑了一本小說,作者是幾乎快被世人遺忘的奧地利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這個名字喚醒了遙遠的時光。茨威格於1881年出生,是個詩人、劇作家、小說家、評論家,也是維也納享受生活、藝術,交友廣闊的文化人。他以思路清晰的散文與鋪張豪奢的聚會非常受歡迎。和安德森一樣,茨威格也對藝術文化極有共鳴。他曾針對英國作家狄更斯(Dickens)、義大利詩人但丁(Dante)、法國詩人韓波(Rimbaud)、義大利指揮家托斯卡尼尼(Toscanini)、愛爾蘭作家喬伊斯(Joyce)撰寫評論文章。他也出版了一本法國王后瑪麗.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的傳記;電影裡D夫人(Madame D.)那搖搖欲墜、形似打發奶油的髮型,就是向王后致敬的設計。茨威格也是位藏書家,在薩爾茨堡有座知名的藏書室。然而,他的人生最後以悲劇收場。身為頗負盛名的猶太作家,茨威格成了納粹亟欲緝捕的對象。為了躲避納粹迫害,他和太太流亡到了巴西,並在1942年雙雙自殺。
安德森翻了茨威格的《焦灼之心》(Beware of Pity),非常喜愛,買下了這本書。連鎖反應就這麽開始了。
之後,安德森讀了另一本茨威格的小說《變形的陶醉》(The Post Office Girl),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擔任助理的貧窮年輕女性,因為受姨媽邀請,來到瑞士著名的大飯店渡假,並被阿姨改造成上流社會的美麗女子。安德森特別喜愛茨威格開展故事的方式:「敘述者遇到一位謎樣人物,這號人物跟他說了這整個小說的故事」。
此外,在安德森腦海中,還有個他和好友雨果.堅尼斯(藝術家、豪門堅尼斯家族的後裔、替《超級狐狸先生》的邦斯先生配音)多年前一起想到的點子:主角(他的姓名、年紀、性別和職業未定)從一位年長的愛慕者手中,繼承了一幅價值連城的肖像畫,讓愛慕者的親戚十分懊惱。
這兩個點子就像拼拼圖一般對上了,兩人也一起撰寫劇本。堅尼斯不僅能提供美術界的知識,也能提供安德森所謂「不在我語彙裡的措辭與說法」。這樣的組合,最後成就出安德森最開闊、風趣的作品。影評人麥特.佐勒.塞茲專研安德森作品,他認為,這部電影是「魏斯.安德森的集大成之作,將過去所學配上前所未見、幽默風趣的快節奏。」8也就是說,就算講的是中歐過去的故事,這部片毫無疑問是魏式風格,會讓我們想起《都是愛情惹的禍》的貴族學校、《天才一族》的宅邸,以及《海海人生》的大船這些優雅的設定。在視覺效果與主題方面,《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是安德森最飽滿、豐富、瘋狂,而且最成功的表現了。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敘事架構將安德森的俄羅斯娃娃手法提升到令人眼花撩亂的新境界。他和茨威格一樣,偏好安排角色藉由閱讀故事或說故事的方式,推進劇情。這是一種定調電影氛圍的方式,或以安德森的話來說,就是「暗中蠶食一篇故事」15。不過這部片中,他用了四層故事,一層裡還有一層,像考古挖掘一般層層推進。隨著祕密揭曉,我們回到了從前。就像顯微鏡的焦點從現在跳轉到1985年,接著是1962年,最後聚焦在1932年,一窺葛斯塔夫壯闊的人生故事。這也像是層層拆解一塊格外精緻的甜點。
屬於甜點最外層的敘事線中,我們看見一位戴著貝雷帽的女孩,她就像是東歐版的蘇西,那位《月昇冒險王國》裡愛書成癡的女孩。她帶著一本讀過很多遍的書,造訪了一座墓園。書的封面上寫的就是《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很明顯這也是女孩最愛的作品。《天才一族》故事是從同名小說的書頁間流瀉出來,這部片也一樣,故事就活在女孩手中的書頁之間。
女孩造訪的墓園中豎立著作家(Author,我們只知道這個正式的稱呼)的半身銅像。給個提示:倒敘。這位作家象徵著茨威格,首先登場的是由湯姆.威金森(Tom Wilkinson)飾演的年長作家,他在1985年對著鏡頭講話(這讓我們想起《月昇冒險王國》的紀錄片架構),娓娓道來那個存在於虛構與真實、回憶錄與小說之間、發生在邊境之國的故事。接著,焦點從茨威格身上移開。作家的回憶驟然領著我們回到1962年,作家較年輕的時候。安德森形容由裘德.洛(Jude Law)飾演的年輕作家,是個「理論上被小說化了」16的角色。年輕作家造訪了在共產主義箝制下走向衰敗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在這裡,由莫瑞.亞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飾演的年長季諾,回憶起當年和葛斯塔夫相處的歲月。再給個提示:倒敘。
這部片有兩個敘事者,其中一位出現在另一位敘事者所講述的故事裡。此外,片中兩個版本的作家,都身穿導演偏愛的棕色諾福克粗花呢(Norfolk Tweed)西裝外套和沙黃色的襯衫(作者之中還有作者!)。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描述不同時期都有各自的畫面長寬比(ASPECT RATIO)(電影裡又有電影!)。現代場景的話,包括1985年都使用現在常用的寬銀幕,長寬比為1.85:1。至於1962年時期,這時的布達佩斯大飯店蒙上一層橙色混著綠色的衰頹感,採用了新藝綜合體(CINEMASCOPE)規格的2.35:1。回到1932年黃金期時,長寬比採用近乎正方形的1.37:1學院比例(ACADEMY RATIO),魏斯.安德森以老式變形鏡頭拍成,畫面四周會有點模糊。
安德森表示,葛斯塔夫也是「以茨威格為主要原型」設計而成。雷夫.范恩斯留著同樣的八字鬍、梳著同樣的髮型。安德森曾擔心自己「以前從沒寫過非美國人的主角」。但這不要緊,葛斯塔夫仍具備很多安德森的主角會有的特質:有修養、自負、衣著品味良好、容易惹上麻煩,以及有辦法罵髒話時像擊鈸一般,鏗鏘有力。
2012年時的安德森,通常和美國的作者論導演、大型電影公司旗下獨具風格的導演相提並論,例如昆汀.塔倫提諾、保羅.湯瑪斯.安德森、史蒂芬.索德柏和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儘管他和光譜另一端更古怪的導演有更多相似之處,像是柯恩兄弟、蘇菲亞.柯波拉、史派克.瓊斯,以及他的朋友與工作夥伴諾亞.包姆巴赫。
事實上,安德森自行其是、獨樹一格,是現今好萊塢的一座孤島。影評萊恩.李德在《君子》(Esquire)上寫道:「拍了八部劇情長片,『魏斯.安德森』基本上就是一個類型。」
也只有安德森獨特、富創造力的觀點,才能讓這部以虛構的1932年歐洲為背景,迂迴講述受人敬重的飯店總管的生命故事,成為他首部賣座大片。
安德森某次在他喜愛的城市巴黎逛書店時挑了一本小說,作者是幾乎快被世人遺忘的奧地利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這個名字喚醒了遙遠的時光。茨威格於1881年出生,是個詩人、劇作家、小說家、評論家,也是維也納享受生活、藝術,交友廣闊的文化人。他以思路清晰的散文與鋪張豪奢的聚會非常受歡迎。和安德森一樣,茨威格也對藝術文化極有共鳴。他曾針對英國作家狄更斯(Dickens)、義大利詩人但丁(Dante)、法國詩人韓波(Rimbaud)、義大利指揮家托斯卡尼尼(Toscanini)、愛爾蘭作家喬伊斯(Joyce)撰寫評論文章。他也出版了一本法國王后瑪麗.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的傳記;電影裡D夫人(Madame D.)那搖搖欲墜、形似打發奶油的髮型,就是向王后致敬的設計。茨威格也是位藏書家,在薩爾茨堡有座知名的藏書室。然而,他的人生最後以悲劇收場。身為頗負盛名的猶太作家,茨威格成了納粹亟欲緝捕的對象。為了躲避納粹迫害,他和太太流亡到了巴西,並在1942年雙雙自殺。
安德森翻了茨威格的《焦灼之心》(Beware of Pity),非常喜愛,買下了這本書。連鎖反應就這麽開始了。
之後,安德森讀了另一本茨威格的小說《變形的陶醉》(The Post Office Girl),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擔任助理的貧窮年輕女性,因為受姨媽邀請,來到瑞士著名的大飯店渡假,並被阿姨改造成上流社會的美麗女子。安德森特別喜愛茨威格開展故事的方式:「敘述者遇到一位謎樣人物,這號人物跟他說了這整個小說的故事」。
此外,在安德森腦海中,還有個他和好友雨果.堅尼斯(藝術家、豪門堅尼斯家族的後裔、替《超級狐狸先生》的邦斯先生配音)多年前一起想到的點子:主角(他的姓名、年紀、性別和職業未定)從一位年長的愛慕者手中,繼承了一幅價值連城的肖像畫,讓愛慕者的親戚十分懊惱。
這兩個點子就像拼拼圖一般對上了,兩人也一起撰寫劇本。堅尼斯不僅能提供美術界的知識,也能提供安德森所謂「不在我語彙裡的措辭與說法」。這樣的組合,最後成就出安德森最開闊、風趣的作品。影評人麥特.佐勒.塞茲專研安德森作品,他認為,這部電影是「魏斯.安德森的集大成之作,將過去所學配上前所未見、幽默風趣的快節奏。」8也就是說,就算講的是中歐過去的故事,這部片毫無疑問是魏式風格,會讓我們想起《都是愛情惹的禍》的貴族學校、《天才一族》的宅邸,以及《海海人生》的大船這些優雅的設定。在視覺效果與主題方面,《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是安德森最飽滿、豐富、瘋狂,而且最成功的表現了。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敘事架構將安德森的俄羅斯娃娃手法提升到令人眼花撩亂的新境界。他和茨威格一樣,偏好安排角色藉由閱讀故事或說故事的方式,推進劇情。這是一種定調電影氛圍的方式,或以安德森的話來說,就是「暗中蠶食一篇故事」15。不過這部片中,他用了四層故事,一層裡還有一層,像考古挖掘一般層層推進。隨著祕密揭曉,我們回到了從前。就像顯微鏡的焦點從現在跳轉到1985年,接著是1962年,最後聚焦在1932年,一窺葛斯塔夫壯闊的人生故事。這也像是層層拆解一塊格外精緻的甜點。
屬於甜點最外層的敘事線中,我們看見一位戴著貝雷帽的女孩,她就像是東歐版的蘇西,那位《月昇冒險王國》裡愛書成癡的女孩。她帶著一本讀過很多遍的書,造訪了一座墓園。書的封面上寫的就是《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很明顯這也是女孩最愛的作品。《天才一族》故事是從同名小說的書頁間流瀉出來,這部片也一樣,故事就活在女孩手中的書頁之間。
女孩造訪的墓園中豎立著作家(Author,我們只知道這個正式的稱呼)的半身銅像。給個提示:倒敘。這位作家象徵著茨威格,首先登場的是由湯姆.威金森(Tom Wilkinson)飾演的年長作家,他在1985年對著鏡頭講話(這讓我們想起《月昇冒險王國》的紀錄片架構),娓娓道來那個存在於虛構與真實、回憶錄與小說之間、發生在邊境之國的故事。接著,焦點從茨威格身上移開。作家的回憶驟然領著我們回到1962年,作家較年輕的時候。安德森形容由裘德.洛(Jude Law)飾演的年輕作家,是個「理論上被小說化了」16的角色。年輕作家造訪了在共產主義箝制下走向衰敗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在這裡,由莫瑞.亞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飾演的年長季諾,回憶起當年和葛斯塔夫相處的歲月。再給個提示:倒敘。
這部片有兩個敘事者,其中一位出現在另一位敘事者所講述的故事裡。此外,片中兩個版本的作家,都身穿導演偏愛的棕色諾福克粗花呢(Norfolk Tweed)西裝外套和沙黃色的襯衫(作者之中還有作者!)。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描述不同時期都有各自的畫面長寬比(ASPECT RATIO)(電影裡又有電影!)。現代場景的話,包括1985年都使用現在常用的寬銀幕,長寬比為1.85:1。至於1962年時期,這時的布達佩斯大飯店蒙上一層橙色混著綠色的衰頹感,採用了新藝綜合體(CINEMASCOPE)規格的2.35:1。回到1932年黃金期時,長寬比採用近乎正方形的1.37:1學院比例(ACADEMY RATIO),魏斯.安德森以老式變形鏡頭拍成,畫面四周會有點模糊。
安德森表示,葛斯塔夫也是「以茨威格為主要原型」設計而成。雷夫.范恩斯留著同樣的八字鬍、梳著同樣的髮型。安德森曾擔心自己「以前從沒寫過非美國人的主角」。但這不要緊,葛斯塔夫仍具備很多安德森的主角會有的特質:有修養、自負、衣著品味良好、容易惹上麻煩,以及有辦法罵髒話時像擊鈸一般,鏗鏘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