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螢火蟲之墓》(火垂るの墓,1988)

高畑勳的悲劇手帕電影
導演:高畑勳
編劇:高畑勳
片長:1 小時2 9 分
發行日期:1 9 8 8 年4 月1 6 日

  說起吉卜力的國際知名度,全然取決於作品是否在全球發行。作品在全球發行後,從《龍貓》到《神隱少女》,聞名國際的宮崎駿幻想作品成為吉卜力的同義詞。但是他的作品只是吉卜力的其中一部分。這本「吉卜力全攻略」旨在介紹工作室的全貌,特別是工作室中神一般的共同創辦人、神秘的高畑勳──他有個熱情的外號「阿朴先生」(パクさん),「パク」這個字的意思是「咀嚼」。
  宮崎駿解釋了這個外號的由來:因為高畑勳總是晚起,因此他總是一邊匆匆忙忙地嚼著早餐,一邊走進辦公室。
  最終,高畑勳在吉卜力的五部作品得到了國際發行,不過他在1980年代已經在動畫界很有影響力。他在1960年代起已為東映動畫部工作,在1968年,完成了他的導演首秀《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雖然這部片票房失利,但卻是動畫界的里程碑。這也是宮崎駿與高畑勳的首次合作。當時,宮崎駿還只是東映動畫部一位菜鳥員工。
  以下這些高畑勳作品,其中一部分是他與宮崎駿合作完成的:《熊貓小熊貓》、《小麻煩千惠》和《大提琴手高修》等電影作品,外加電視系列《世界名作劇場》中的《小天使》、《清秀佳人》與《萬里尋母》。這些作品啟發了許多後來成為吉卜力工作室夥伴的年輕人。
  這些作品絕大多數沒有在今天的英美發行,其中有些甚至從未發行過。高畑勳這位導演在英語世界有太多空白待填補。2021年由亞歷克斯.杜達.德.威著、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簡稱BFI)出版的書《螢火蟲之墓》(Grave of the Fireflies),是一本對高畑勳作品精要且完整的研究,也是英語世界第一本研究高畑勳作品的專書。它揭開了一位經常被誤解與低估的電影作者的面紗。這本書強調的重點是,即使高畑勳通常被視為吉卜力的共同創辦人,但他拒絕在1985年的工作室創始會上共同列席;他甚至要求鈴木敏夫,是否可能讓他掛「在家編劇」(playwright in residence)這樣的頭銜。
  儘管如此,高畑勳對於剛起步的工作室卻有著很特別的影響。《風之谷》在票房上大獲全勝後,宮崎駿將賺來的錢都投資到高畑勳一部有(票房)疑慮、關於柳川市的電影中。高畑勳拍了《柳川崛割物語》,一部長達三小時、幾乎完全實景拍攝、關於該地區運河體系的紀錄片,探討運河如何形成當地的文化與現今對運河的保育工作。後來鈴木敏夫說,宮崎駿在吉卜力製作的第一部電影《天空之城》,其實是為了填補高畑勳的藝術衝動所挖的坑。
  該如何區分天才與怪癖之間的差別?「每當我遇到困難時」(披頭四“Let It Be”的歌詞),我就去問「披頭四」。這類問題的最佳解答,藏在「披頭四」膚淺卻極其有效的大眾文化個人角色扮演當中。如果宮崎駿在吉卜力扮演的角色如同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之於「披頭四」──一位被數百萬人愛戴、有如親切大哥哥般的夢想編織者,如果不是受限於體力和精神,他可以獨力完成所有工作,如此全方位的天才──那麼高畑勳就有點像約翰.藍儂(John Lennon)加上一點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一位將媒材界線推到極致的反傳統者、一位樂於群體創作的掌舵者、一位喜歡將複雜主題納入故事中,以致大眾難以接受的說書人。當宮崎駿在吉卜力作品的外觀和風格變得越來越相似,高畑勳的作品則越來越創
新和難以捉摸。票房從來不是他的優先考量。
  如果我們將這個遠離題的類比繼續向前推,那麼製作人鈴木敏夫就是每一個「第五位披頭四成員」的合體(披頭四只有四位成員):一個關鍵的創意夥伴、錄音室天才和將其他天才成員牢牢綁在一起的人物。高畑勳在吉卜力第一部作品的想法是由鈴木敏夫提出的,他建議改編野坂昭如的半自傳短篇小說《螢火蟲之墓》。因為出版《螢火蟲之墓》的新潮社亟於展開電影事業,於是主動提供資金並擔任出品人。就像我們在《龍貓》章節裡提到的,多虧鈴木敏夫這巧妙的穿針引線,才有了吉卜力這兩部作品。(未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