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Q1:如何尋找物件?


A1:
很多物件都是在散步時,
或日常生活中無意發現的。
展覽中的鐵製油條桶,
就是去買早餐時,向師傅詢得的意外收穫。


只要有心,你的眼睛自然就會睜開,
自動搜尋到美的物件。


Q2:怎麼挑選?


A3:
就像買衣服一樣,沒有一定的標準。
每個人因為成長背景與生活經驗不同,
對「美」會有不同的看法。


可能是物件單純的顏色吸引我們,
也或許是它的材質,
甚至是握在手中,那恰到好處的手感,
都可能是我們挑選的原因。


每個人,都可以建立出獨屬自己美的邏輯。


Q3:尋找中的趣事?


A3:
一、
有一段時間,我似乎像是給下了蠱般,
每天午餐都會到街坊新開的自助式便當店報到。
吃完要丟棄的便當紙盒,累積起來相當驚人,
所以想帶家裡的容器盛裝回家。
但是,用一般盒子裝的菜,
堆疊在一起,看起來不是很可口,
於是常心想「不知道市面上有沒有賣那種『內部像餐盤一樣分隔,但是也附有蓋子』的便當盒?」


某天,去雜貨店買菜瓜布,
沒想到,竟然看到心中夢寐以求的「那種便當盒」,
二話不說,立刻帶回家!
但…買回來沒多久,常去的便當店居然關門大吉,
我似乎對自助餐式便當也膩了,
所以這「夢幻逸品」般的便當盒,
我,一次也沒用過……。


二、
有次在台北後火車站附近閒晃,
經過ㄧ家非常非常小的竹藤製品店。
只有一坪大的空間裡,坐著一對老夫妻和他們中年的兒子。
店裡東西不多但卻擺放得很整齊,
還有些一眼判別不出用途的用具。


像好奇寶寶般東問西問後,
我們決定買一個竹製餐墊,和一枝老闆稱之為「打小孩的」藤棒。
結帳時,老阿公很緊張地抓著我的手說,
小孩不能打,用這個嚇嚇他就好,
如果不乖,帶到神明面前跟他用說的,
並且還親自試範起如何用它輕輕地打手板。


某日,我爸指著那枝「打小孩的」說,
這不是我小時候用來打棉被用的嗎?


Q4:最喜歡的物件?為什麼?


A4:
撈水勺。很原始。


綜觀我們收集的物件,
發現我們常會被不同材質組合的物件所吸引。
例如,畚斗、地板刷、竹片刷、撈水勺…等,
都是異材質結合的東西。


將質地完全不同的兩種材料硬是組合在一起,
很粗獷又帶點土法煉鋼的陽春味道,很有趣。


Q5:從物件中發現什麼?


A5:
一、
展覽物件中有許多不鏽鋼製品,
它們的造型與線條很簡單、漂亮。
但是聽說,台灣的男生對不鏽鋼製的鍋碗瓢盆很反感,
因為使用它們會讓他們感覺好像在當兵。


二、
在看起來陳舊又不起眼的雜貨鋪與小店尋寶,
我們常會看上那種店主口中那種「賣不掉」的庫存貨。
有的只剩髒髒的展示品,
有時像雨鞋那樣成雙的產品也常只剩下一隻。
因時代變遷,新需求的產生,
很多原本設計單純的物件,
為了大量製造與規格化,因而演進成現在這般統一的樣貌。
知道無法抵擋這樣的時勢變遷,
所以我們不時透過搜羅舊時代的老物件,
來表達對過去那些老設計的傾慕與喜愛。


三、
有些物件在我們眼中,
帶有些日式設計的味道。


我們暗自揣想,或許它們是在日據殖民時代,
與台灣文化相互交融下的新產物。


在整理物件過程中,
尋歷史留下的痕跡,找異國混血的影子,
也是個有趣的遊戲。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