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不是技術考量,而是生存問題
你曾聽過「English-Divide」嗎?於2001年8月,美國經濟雜誌《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首次介紹了這個概念,直譯為「英文落差」。這個概念,說明英文能力的差距,就是決定社會地位或經濟貧富的核心因素。
在瑞士,能夠說一口流暢英文的人,他們的年薪比不會的人高出約30%。而在印度,會說英文的1億人口,和不會說英文的10億人口相比,生活水準差距更加明顯。換句話說,英文就是核心競爭力。
除了英文落差之外,也有數位落差(Digital-Divide,因性別、種族等差異,讓使用數位產品的機會與能力有所不同)以及學歷落差(Academic-Divide)等詞彙。
這代表,使用科技產品的能力和學歷,也可以用來區分社會階層。我想,未來可能會出現所謂的「寫作落差」。當網路搜尋變得越來越便利,懂得書寫自己的故事,成為現代人的必備能力之一,寫作不再只是一種浪漫,而是生存問題。
我們經常看到成績好、卻不會寫自傳,老是在書面審查階段就被淘汰的案例。我也曾看過新創公司的負責人,因為寫不出一份優秀的投資提案,而導致調度資金失敗的情況。如果不會寫報告,別說升遷,連準時下班都做不到。
上班族已經無法躲避寫作了。憑藉著過去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和現場累積的經驗,已經不足以讓你成功。如今是人工智慧(AI)的時代,全仰賴谷歌大神關照。比起默記知識並且儲存的「輸入」(input),表達自己想法、透過經驗溝通的「輸出」(output),肯定重要上好幾倍。
輸出的方法,人人不同。音樂、照片、舞蹈、畫畫等,有很多種表達方式。但我認為,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寫作,因為寫作,讓你能留下自己的痕跡、使自己成長,不僅歷史悠久、也最為確實。就算近年影片有多受歡迎,這些影片的基礎仍是寫作,這是不變的道理。
找個你想學習的對象,從模仿開始
《白種元的胡同餐館》是最近我喜歡的電視節目之一,節目內容是幫忙經營小餐廳的業者,提供問題解決方案。
但是,看節目時我經常發現,沒什麼準備或沒有好好思考過,就投入餐飲生意中的人還真多,不禁讓我滿頭疑問,也感到很失望。我以為開餐廳的人,都對飲食有自己的一方見解,並擁有過人的自信心。
再來,我注意到白種元老師展現出的那股希望協助店主的那股熱誠,和惺惺相惜的情誼,還有一些真心。雖然,這也可能是根據節目腳本演出來的戲碼。
橫掃韓國各種料理、美食節目的白種元,曾在某一個綜藝節目裡說出,不會煮菜的人有什麼共同點。
第一,不會控制火和油的量;第二,不會量材料的分量;第三、盲目相信人工調味料。這三項綜合起來,就是不懂食譜的人,或是完全不理會食譜的人。他們不懂得要在什麼時候放入什麼東西、要放多少,還抱持著「之後再放一些人工調味料進去,不會難吃到哪去」的心態。
結果呢?不用吃也知道。總是有人端出像是「炸雞泡菜鍋」這種奇怪的餐點,還號稱是創新料理,或是推出「大醬(按:又稱為韓國味噌,由黃豆發酵製成)香蕉奶昔」。
有些人,只是做一道泡菜炒飯,也可以不小心放太多辣椒醬,或是飯放太多,害味道變得太淡;另外,也有些人,除了煎肉都能燒焦之外,荷包蛋的油多到都滴下來,煮個辣明太魚(按:一種鱈魚)湯,魚完全沒有入味,導致湯和魚的味道,宛如平行世界。
看著食譜,就能整理出食材種類、比例和調理順序,食譜等同料理的設計圖。雖然食譜不代表一切,但只要遵守食譜,就能做出大部分人都愛吃的安全牌料理,如果你才剛開始學做菜,或是想嘗試新口味,那麼,按照食譜提供的指示料理,肯定最確實。
又酸又辣的豬肉泡菜鍋,正宗食譜就像下方這樣,雖然可能因個人口味而有些微差異,不過,只要這麼做,就能做出多數人會喜愛的料理:
1. 鍋中放點油,先炒香豬肉。
2. 將切成適當大小的泡菜放入鍋中,加5杯水,煮到水略蓋過食材的程度。
3. 放入蔥花和洋蔥、蒜泥,轉至小火再煮十幾分鐘。
4. 放入豆腐、菇類、青辣椒、蔥花碎、蒜泥、辣椒粉。
而寫文章的祕訣,也和煮得一手好菜非常相似。首先,頭腦和手,都必須了解文章需要什麼,像是該使用哪些素材,以及該怎麼分配順序和分量。
做菜時要知道食譜,寫作時,則要理解寫作的構成要素,這兩者的大原則其實非常相似。只要遵守食譜,餐點味道就不會差;只要符合文章的構成要素,文章就會變成佳作。當然,要煮出好吃的泡菜鍋,重點還是要有好吃的泡菜,如果主要食材不好吃,料理當然就不好吃;同理,文章素材不佳的話,那無論你怎麼編排結構,文章也不會有滋味。
文法正確是基本,錯了就零分
「太嚴格了吧?」
「你是國文老師嗎?」
「聽得懂就好了,幹麼那麼誇張?」
用錯文法、還大言不慚的怪人真的很多,他們經常說著又像藉口、又像建議的話,甚至還有人說,未來人工智慧等科技,會自動幫忙校正文法,所以他們告訴我:「反正意思有通就好了。」
仔細一找,餐廳招牌、公司宣傳手冊、海報、廁所裡的靜思語、網站橫幅、群組對話,甚至是新聞報導中,也充斥著各種文法錯誤的句子。又不是不熟悉文字的小學生,已經過了四、五十歲的副理和經理,如果還不知道哪邊文法寫錯了,問題真的很大。
有時候,會看到一些經常寫作的名人寫錯字、用錯文法,本來很尊敬他們的心情,也會一下子消逝得無影無蹤。
我們要確實區分發音相似、但意思完全不同的單字,像是反應/反映、不准/不準、必須/必需、竟然/盡然等。
除此之外,在網路上也很容易看到「在再不分」、「因應不分」、「券卷不分」,或是「地、得、的」亂用的情況。
然而,除了錯字,其實還有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過於累贅的句子。如果用了過多不需要的詞語,導致文章越寫越長,會讓讀者很難閱讀,例如:
「每個禮拜一都會請人來進行消毒。」(×)
「週一固定消毒。」(○)
「棒球投手做了一個準備的動作。」(×)
「投手正在準備。」(○)
也有一種情況是,受詞有數個,但使用的敘述詞,卻不能適用於所有受詞,例如,「吃蛋糕和咖啡」不成立,因為咖啡要用喝的;「加強溝通與徇私舞弊」語意亦錯誤,因為徇私舞弊和溝通不同,不能「加強」,而應該「嚴防」。
一篇好文章,組成句子的各個單字,應該和符合文意的字詞連接,放在正確的位置,才能發揮它的效用。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走路、聊天,甚至是看新聞或讀書時,都能看到寫錯字或不符合文法的字句。就連知名的韓國S公司、L公司、P公司(按:作者並無公布實名,僅以縮寫帶過),官方網站的「執行長的話」頁面中,也能看到不少錯誤用法。如此有名的大公司,真是可惜了。
雖然我沒有資格要求人家這樣「紫」做,也不想因為糾正別人,被罵是一個「LKK」(老古板),但我還是會擷圖,「在」寄到該公司業務信箱。經常使用這類句子,只會讓人對你的「幸」賴度大減。
避免錯別字和錯誤的詞語,是很重要的事情,你不可以想著「有做到很好,錯了就算了」,因為,如果連基本格式都未達水準,大家就會懷疑你的內容是不是也很糟糕。我確實沒有看過句子寫得亂七八糟、文章內容卻很優秀的例子。不要寫文法錯誤的字句,請遵循正確寫法吧!
電子郵件的寫法
電子郵件,是公司最常使用的文字,也是最常使用的文體。只要電子郵件寫得好,上班就會很順利。可能很多人覺得這沒什麼,但是,上班族其實都會憑著電子郵件,為彼此打分數,所以,一定要好好寫才行。
那麼,什麼算是品質好的電子郵件呢?請看以下3點:
1. 標題簡短且簡潔。
因為大家都很忙,所以要省略不必要的內容;但是,也不能用「三點開會」這種令人感到毫無頭緒的標題。標題前面,可以加上〔會議〕、〔報告〕、〔分享〕、〔公告〕、〔回覆〕、〔必讀〕等備註,節省收件人的時間。
如果不懂這個小原則,或知道了還刻意不遵守,就會讓信件被淹沒在每天幾百封信的信箱裡。要是可以做一點修改,改成「〔請求〕下午3點行銷策略會議,20樓會議室」,對方即時讀到信件的機率就會大增。
2. 資訊要夠明確。
一封電子郵件,就要把資訊寫完整。如果一封信,要讓對方來回詢問很多次,那一定會讓人生氣。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寫,就先使用六何法,這麼一來,理解內容就變得很簡單。除此之外,與其把句子寫得很冗長,不如刪除連接詞或助詞,直接用數字1、2、3標示項目,分出內容、對象、時間、場所、目的、準備事項等,讓讀者一看就懂。
3. 語氣要親切。
電子郵件不等於面對面說話,想適當表達個人交情,當然不成問題,不過,當你的收件人多於1名,或是有使用副本或密件副本時,最好還是維持基本格式。有時候,我會看到把公司電子郵件當成群組聊天室的同仁,這些郵件都令我摸不著頭緒。
你曾聽過「English-Divide」嗎?於2001年8月,美國經濟雜誌《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首次介紹了這個概念,直譯為「英文落差」。這個概念,說明英文能力的差距,就是決定社會地位或經濟貧富的核心因素。
在瑞士,能夠說一口流暢英文的人,他們的年薪比不會的人高出約30%。而在印度,會說英文的1億人口,和不會說英文的10億人口相比,生活水準差距更加明顯。換句話說,英文就是核心競爭力。
除了英文落差之外,也有數位落差(Digital-Divide,因性別、種族等差異,讓使用數位產品的機會與能力有所不同)以及學歷落差(Academic-Divide)等詞彙。
這代表,使用科技產品的能力和學歷,也可以用來區分社會階層。我想,未來可能會出現所謂的「寫作落差」。當網路搜尋變得越來越便利,懂得書寫自己的故事,成為現代人的必備能力之一,寫作不再只是一種浪漫,而是生存問題。
我們經常看到成績好、卻不會寫自傳,老是在書面審查階段就被淘汰的案例。我也曾看過新創公司的負責人,因為寫不出一份優秀的投資提案,而導致調度資金失敗的情況。如果不會寫報告,別說升遷,連準時下班都做不到。
上班族已經無法躲避寫作了。憑藉著過去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和現場累積的經驗,已經不足以讓你成功。如今是人工智慧(AI)的時代,全仰賴谷歌大神關照。比起默記知識並且儲存的「輸入」(input),表達自己想法、透過經驗溝通的「輸出」(output),肯定重要上好幾倍。
輸出的方法,人人不同。音樂、照片、舞蹈、畫畫等,有很多種表達方式。但我認為,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寫作,因為寫作,讓你能留下自己的痕跡、使自己成長,不僅歷史悠久、也最為確實。就算近年影片有多受歡迎,這些影片的基礎仍是寫作,這是不變的道理。
找個你想學習的對象,從模仿開始
《白種元的胡同餐館》是最近我喜歡的電視節目之一,節目內容是幫忙經營小餐廳的業者,提供問題解決方案。
但是,看節目時我經常發現,沒什麼準備或沒有好好思考過,就投入餐飲生意中的人還真多,不禁讓我滿頭疑問,也感到很失望。我以為開餐廳的人,都對飲食有自己的一方見解,並擁有過人的自信心。
再來,我注意到白種元老師展現出的那股希望協助店主的那股熱誠,和惺惺相惜的情誼,還有一些真心。雖然,這也可能是根據節目腳本演出來的戲碼。
橫掃韓國各種料理、美食節目的白種元,曾在某一個綜藝節目裡說出,不會煮菜的人有什麼共同點。
第一,不會控制火和油的量;第二,不會量材料的分量;第三、盲目相信人工調味料。這三項綜合起來,就是不懂食譜的人,或是完全不理會食譜的人。他們不懂得要在什麼時候放入什麼東西、要放多少,還抱持著「之後再放一些人工調味料進去,不會難吃到哪去」的心態。
結果呢?不用吃也知道。總是有人端出像是「炸雞泡菜鍋」這種奇怪的餐點,還號稱是創新料理,或是推出「大醬(按:又稱為韓國味噌,由黃豆發酵製成)香蕉奶昔」。
有些人,只是做一道泡菜炒飯,也可以不小心放太多辣椒醬,或是飯放太多,害味道變得太淡;另外,也有些人,除了煎肉都能燒焦之外,荷包蛋的油多到都滴下來,煮個辣明太魚(按:一種鱈魚)湯,魚完全沒有入味,導致湯和魚的味道,宛如平行世界。
看著食譜,就能整理出食材種類、比例和調理順序,食譜等同料理的設計圖。雖然食譜不代表一切,但只要遵守食譜,就能做出大部分人都愛吃的安全牌料理,如果你才剛開始學做菜,或是想嘗試新口味,那麼,按照食譜提供的指示料理,肯定最確實。
又酸又辣的豬肉泡菜鍋,正宗食譜就像下方這樣,雖然可能因個人口味而有些微差異,不過,只要這麼做,就能做出多數人會喜愛的料理:
1. 鍋中放點油,先炒香豬肉。
2. 將切成適當大小的泡菜放入鍋中,加5杯水,煮到水略蓋過食材的程度。
3. 放入蔥花和洋蔥、蒜泥,轉至小火再煮十幾分鐘。
4. 放入豆腐、菇類、青辣椒、蔥花碎、蒜泥、辣椒粉。
而寫文章的祕訣,也和煮得一手好菜非常相似。首先,頭腦和手,都必須了解文章需要什麼,像是該使用哪些素材,以及該怎麼分配順序和分量。
做菜時要知道食譜,寫作時,則要理解寫作的構成要素,這兩者的大原則其實非常相似。只要遵守食譜,餐點味道就不會差;只要符合文章的構成要素,文章就會變成佳作。當然,要煮出好吃的泡菜鍋,重點還是要有好吃的泡菜,如果主要食材不好吃,料理當然就不好吃;同理,文章素材不佳的話,那無論你怎麼編排結構,文章也不會有滋味。
文法正確是基本,錯了就零分
「太嚴格了吧?」
「你是國文老師嗎?」
「聽得懂就好了,幹麼那麼誇張?」
用錯文法、還大言不慚的怪人真的很多,他們經常說著又像藉口、又像建議的話,甚至還有人說,未來人工智慧等科技,會自動幫忙校正文法,所以他們告訴我:「反正意思有通就好了。」
仔細一找,餐廳招牌、公司宣傳手冊、海報、廁所裡的靜思語、網站橫幅、群組對話,甚至是新聞報導中,也充斥著各種文法錯誤的句子。又不是不熟悉文字的小學生,已經過了四、五十歲的副理和經理,如果還不知道哪邊文法寫錯了,問題真的很大。
有時候,會看到一些經常寫作的名人寫錯字、用錯文法,本來很尊敬他們的心情,也會一下子消逝得無影無蹤。
我們要確實區分發音相似、但意思完全不同的單字,像是反應/反映、不准/不準、必須/必需、竟然/盡然等。
除此之外,在網路上也很容易看到「在再不分」、「因應不分」、「券卷不分」,或是「地、得、的」亂用的情況。
然而,除了錯字,其實還有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過於累贅的句子。如果用了過多不需要的詞語,導致文章越寫越長,會讓讀者很難閱讀,例如:
「每個禮拜一都會請人來進行消毒。」(×)
「週一固定消毒。」(○)
「棒球投手做了一個準備的動作。」(×)
「投手正在準備。」(○)
也有一種情況是,受詞有數個,但使用的敘述詞,卻不能適用於所有受詞,例如,「吃蛋糕和咖啡」不成立,因為咖啡要用喝的;「加強溝通與徇私舞弊」語意亦錯誤,因為徇私舞弊和溝通不同,不能「加強」,而應該「嚴防」。
一篇好文章,組成句子的各個單字,應該和符合文意的字詞連接,放在正確的位置,才能發揮它的效用。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走路、聊天,甚至是看新聞或讀書時,都能看到寫錯字或不符合文法的字句。就連知名的韓國S公司、L公司、P公司(按:作者並無公布實名,僅以縮寫帶過),官方網站的「執行長的話」頁面中,也能看到不少錯誤用法。如此有名的大公司,真是可惜了。
雖然我沒有資格要求人家這樣「紫」做,也不想因為糾正別人,被罵是一個「LKK」(老古板),但我還是會擷圖,「在」寄到該公司業務信箱。經常使用這類句子,只會讓人對你的「幸」賴度大減。
避免錯別字和錯誤的詞語,是很重要的事情,你不可以想著「有做到很好,錯了就算了」,因為,如果連基本格式都未達水準,大家就會懷疑你的內容是不是也很糟糕。我確實沒有看過句子寫得亂七八糟、文章內容卻很優秀的例子。不要寫文法錯誤的字句,請遵循正確寫法吧!
電子郵件的寫法
電子郵件,是公司最常使用的文字,也是最常使用的文體。只要電子郵件寫得好,上班就會很順利。可能很多人覺得這沒什麼,但是,上班族其實都會憑著電子郵件,為彼此打分數,所以,一定要好好寫才行。
那麼,什麼算是品質好的電子郵件呢?請看以下3點:
1. 標題簡短且簡潔。
因為大家都很忙,所以要省略不必要的內容;但是,也不能用「三點開會」這種令人感到毫無頭緒的標題。標題前面,可以加上〔會議〕、〔報告〕、〔分享〕、〔公告〕、〔回覆〕、〔必讀〕等備註,節省收件人的時間。
如果不懂這個小原則,或知道了還刻意不遵守,就會讓信件被淹沒在每天幾百封信的信箱裡。要是可以做一點修改,改成「〔請求〕下午3點行銷策略會議,20樓會議室」,對方即時讀到信件的機率就會大增。
2. 資訊要夠明確。
一封電子郵件,就要把資訊寫完整。如果一封信,要讓對方來回詢問很多次,那一定會讓人生氣。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寫,就先使用六何法,這麼一來,理解內容就變得很簡單。除此之外,與其把句子寫得很冗長,不如刪除連接詞或助詞,直接用數字1、2、3標示項目,分出內容、對象、時間、場所、目的、準備事項等,讓讀者一看就懂。
3. 語氣要親切。
電子郵件不等於面對面說話,想適當表達個人交情,當然不成問題,不過,當你的收件人多於1名,或是有使用副本或密件副本時,最好還是維持基本格式。有時候,我會看到把公司電子郵件當成群組聊天室的同仁,這些郵件都令我摸不著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