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問更好的問題

特價203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如何設計「更好的好問題」?

文本分析,是設計「更好的問題」的關鍵。

您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無法體會某一本書的「好」,經過專家解讀後才恍然大悟⋯⋯是的,大人就像書評家,要能「看見」文本的好,才能引領小孩看見趣味與深度;但和書評家不一樣的是:我們不直接告訴小孩「我們的看見」,而是以提問邀請小孩合作思考。一來,合作思考常能增加閱讀的樂趣;二來,「小孩的看見」也會讓大人眼睛為之一亮喲!

既然文本分析是關鍵,那要如何進行呢?

拿到一本書時,至少要進行三次閱讀:

第一次閱讀:留下印象

第二次閱讀:讀懂內容

第三次閱讀:讀出特色

上述是「結果」,那麼「方法」為何呢?請往下看∼

第一次閱讀:註記感興趣與疑惑,以留下印象

第二次閱讀:整理各部分的訊息,以讀懂內容

第三次閱讀:與其他文本相比較,以讀出特色

如何培養文本分析的能力?

許多夥伴已發現:要能問更好的問題,關鍵是「文本分析能力」!

如何增能呢?方法無他,唯有—

大量閱讀,系統整理,建立閱讀基模。

以下,欣希先解釋「基模」(schema)的重要性,再帶著您實作「如何在大量閱讀中有系統地整理文本」。

學習與「基模」有關。

人們的學習, 是在理解事物的過程中,主動藉由「既存的知識結構」提取舊記憶以「同化」(assimilation) 或「調適」(accommodation)新訊息之歷程。而所謂「既存的知識結構」,即是「基模」。

以兩歲小孩的學習為例。

當小孩第一次看到「四隻腳、會跑的東西」,大人會告訴他們:「這是狗狗」,小孩腦中就有了「狗」的基模。

下一次,小孩看到「四隻腳、會跑的東西」,說出「狗狗」的字眼,大人給予讚許:「對,這是狗狗。」此時,小孩能以既存的基模同化新訊息,就會更「加強」其原有想法。再下一次,小孩又出現相同反應,但大人卻說:「這是貓咪。四隻腳、汪汪叫,是狗狗;四隻腳、喵喵叫,是貓咪。」此時,小孩既存的基模與新訊息產生衝突,便會調適、修正其原有基模。由上可知,基模的形成通常來自個人經驗的統整,由普遍或抽象的知識所組成。而「個人經驗的統整」,一方面來自「大量經驗」,另一方面則來自「外顯教導」。以前,我們認為「大量經驗」即可;現在,我們建議還需有「外顯教導」。因為,許多人容易注意到個別的經驗,但要能統整經驗以形成基模還需要:擁有許多經驗→抽取相似經驗→比較經驗異同→找出共同規則。

相同原理,閱讀也有其基模。若我們將文本分成兩大類:「連續文本」(含故事體、說明文)、「非連續文本」,每一類文本皆有其閱讀基模,只是我們的閱讀經驗常是交錯各類文本。倘若閱讀量大、能進而覺察有些閱讀經驗的相似性,比較後會發現:若是「故事體」,大多會有「主角、遇到問題、心情想法、解決問題、最後happy ending」。只是A故事在講螞蟻運用許多方式終於把大西瓜搬回家,B故事提到原本敵對的動物如何解決共同困境而成為好朋友的過程。

要培養自己的文本分析能力,唯一的方法是「大量閱讀,系統整理」:可依「文類」整理,將文本分為描述式、故事體、說明文,或是分為傳記類、偵探類等;可依「主題」整理,主題的設定則會因目的而異,例如:想了解同一作品以不同文類呈現的形式、想了解不同作家對同一主題的描繪、想回顧某作家的作品以剖析其創作特色……此外,自我成長、人際問題、情緒議題等,都是文學作品中常出現的主題。整理的過程中,您會發現許多文本有「相似性」,也有「獨特性」,否則那本書就不大有機會被我們看見了。

欣希示例:《嗯嗯太郎》

接下來,請您帶著《嗯嗯太郎》這本書,跟著我走一遍分析提問的歷程!

扎實分析以設計更好的問題

step 1: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

step 2:整理訊息以讀懂內容

2-1:覺察部分以思索關聯

2-2:歸併頁數以掌握方向

2-3:提取重點以形成議題

2-4:綜合檢視以判斷輕重

step 3:比較文本以讀出特色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step 4:思索想被看見的訊息

step 5:設計問題並標示答案

step 6:八指標檢視問題品質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step 1: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step 2:整理訊息以讀懂內容step 3:比較文本以讀出特色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step 4:思索想被看見的訊息step 5:設計問題並標示答案step 6:八指標檢視問題品質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第1步「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是「瀏覽」,不是「精讀」唷!瀏覽後,可想想自己對這本書有何印象!欣希對這本書的印象如下:

◆印象1 令人眼睛一亮的封面

光是「嗯嗯」兩個字,就很能吸引讀者的目光,更別說是《嗯嗯太郎》這個書名了。這個人是誰呢?圖像已告訴我們答案—頭上戴著避陽遮雨的帽子、左手拿著問題條、右手拿著放大鏡、眼鏡後有著一雙好奇的眼睛,這些訊息在在顯露著:這是一個做研究的人,而且研究的是「便便」。

◆印象2 嗯嗯太郎真的是專家

果不其然,打開書名頁後的第一頁,故事就告訴我們:「這個人的名字叫作嗯嗯太郎。他是一位研究動物大便和廁所的專家。」這位專家無論是遇到「怕髒廁所的小猩猩」、「被貍貓哥哥指責愛模仿的小貍貓」,或是「快變成便便撲滿的小斑馬」……都可以為牠們解決問題。此外,這位專家還為大家介紹了一些動物廁所的特色呢!

◆印象3 故事中的角色愛唱歌

這本書的創作形式很特別,有「音樂劇」的風格。閱讀時留意一下,只要出現一個「音符」的記號,就是角色們唱歌的時間到了。唱什麼呢?當然是與便便有關的知識囉!所以,這本書的文字分量雖然不少,但透過說說唱唱的方式,閱讀的節奏似乎輕快了些。

◆印象4 趣味線索藏在圖像中

「嗯嗯太郎的專家地位」不僅在字裡行間可見,更可在圖像中找到許多線索。找不到答案嗎?讓我來為您指引一下:他閱讀哪些書呢?有哪些配備?做了哪些紀錄?這些紀錄讓我們有哪些收穫?更有趣的是,整本書中,似乎有幾位小觀眾也和我們一樣一直關注著事情的發展呢!

習慣閱讀→理解閱讀→策略閱讀

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標是:培養出樂學習、有能力、展自信的學生。「樂學習」,能夠獲得知識,並享受閱讀的樂趣;「有能力」,需擁有解決學習困擾的知識和策略,需能理解學習對自己的意義;「展自信」,需了解如何評估自己優秀與否的指標,需自訂方向並覺察自己朝著積極成長前進。要達上述目標,引領學生閱讀,是重要的基礎工作,因為,閱讀力即是自學力。當學生有閱讀能力,就能透過閱讀而有所得,進而感受到閱讀對生活的意義—或是工具,或是娛樂,或是人際交流的媒介,若三者皆是,則再好不過了。2006年,臺灣參與了兩個大型的國際評比:PIRLS 和PISA。評比結果,讓大家看見小孩「閱讀素養」的現況,也得以思索努力的方向。欣希很幸運地,參與過許多計畫,有機會了解教學現場的困擾,也因此得以整理出許多資源讓師長們看見「循序引領,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具體作法。閱讀素養的循序引領有三大階段:習慣閱讀→理解閱讀→策略閱讀。「習慣閱讀」,重點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安排讓學生安靜閱讀為主、引導為輔;「理解閱讀」,重點在以好問題引領學生理解文本的重點與趣味,但仍要讓學生擁有獨自閱讀的時間;「策略閱讀」,重點是教導學生擁有閱讀策略以真正能透過閱讀而有所得,同樣地,仍要安排讓學生自學的時間。

若學生已有閱讀習慣,我們可以做點小測試(請學生說說書的內容、請學生向別人推薦這本書……),看看學生是否真的「透過閱讀而有所得」,或是「從大量閱讀變成略讀」。若是後者,就要引領學生往「理解閱讀」前進。理解閱讀,重點在以「好問題」(甚至是「更好的問題」)引領學生理解文本的重點與趣味,但仍要讓學生有獨自閱讀的時間。

為何要以「好問題」引領學生理解閱讀?您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無法體會某一本書的「好」,經過專家解讀後才恍然大悟。是的,教師就像書評家,要能「看見」文本的好,才能引領學生看見趣味與深度;但和書評家不一樣的是,我們不直接告訴學生我們的「看見」,而是以提問邀請學生合作思考。一來,合作思考常能增加閱讀的樂趣;二來,學生的「看見」也會讓大人眼睛為之一亮喲!

引領學生理解閱讀,只要留意三件事:

1.善用好問題紀錄單:即使是師生共讀,提供紀錄單對師生雙方都好。對學生的好處是:聚焦學習、記錄自己的想法、與人交流時有依據。對教師的好處是:不用重述問題、可看見學生的思考、方便分析學生的成長。

2.討論內容,教導方法:雖然好問題紀錄單常是針對某本書的設計,但更要教學生方法(教學生如何找到線索以回答問題)。日後,當學生獨自閱讀、獨自思考,才有能力感受文本的意涵與趣味。3.課內課外,以此類推:只要是文本,只要該文本需要理解,那麼「好問題」都可派上用場。所以,課內學習,語文、數學、社會、自然、健體⋯⋯都可以此類推。學生的經驗越多,能力會越快穩定成長。

記得「漸進釋放責任」,也許一開始是教師帶著學生使用提問單以理解文本,慢慢地可交由學生們自己討論,或由學生獨享思考樂趣。甚至,到最後,可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好問題。

透過閱讀與好問題,引領學生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理解表達能力。一起加油!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