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準備
這一章將告訴你如何提早做好行前準備。當你開始思考要帶什麼、查什麼資料、究竟要去哪個地點,腦袋很容易瞬間爆炸,然後就兩手一攤放棄,回去繼續看花式溜冰的精采回顧。到了出發前的一整個禮拜,卻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崩潰自己準備不足……至少我是這樣啦。不過更好的方法是遵照底下的建議,我發誓,下次旅行前我一定會那麼做。
旅行前最好要看和最好不要看的東西
為了避免在還沒出發前就讓神經飽受凌虐,你一定要及早在行前就先調整自己的行為。
不准自己看下列五類媒體
1. 任何無關嬰兒、鴨子或幸福和樂母系社會的紀錄片
2. 犯罪紀實節目或podcast
3. 虛構犯罪節目或podcast
4. 社群媒體
5. 不確定你是不是有認真在讀,所以我再重複一次:社群媒體
對於容易焦慮的人來說(社群媒體的本意不就是要讓所有人容易焦慮嗎?)臉書和衍生出來的宗親就像一片到處都是地雷的美麗向日葵花田。你對自己說「我只是要去那片美麗的花田一下下,摘朵花/在臉書的商店上找個背包,這樣就好!」結果不知不覺間,你就「砰」踩中地雷。例如看到一篇談論飛機維修標準越來越低的文章,或是巴勒摩的謀殺率如何如何。IG相對來說比較溫和,但它會讓你對假期懷抱各種不切實際的期待,以為整趟旅程都將美好順利、走到哪兒都拍出各種美照,還慫恿你集中心力替廣大的觀眾照相,而非為了自己好好享受旅途的一切。
所以你要限制自己只能看串流服務,這樣一來,你就能密切掌控自己看到的一切。選一些你爸媽――不對,你阿媽會喜歡的節目,像是《黃金女郎》(Golden Girls)、《王冠》(The Crown)、《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英國鄉村尋屋記》(Escape to the Country)、《環英骨董行》(Antiques Roadshow)。八○和九○年代的青少年電影也很適合――考慮看看《紅粉佳人》(Pretty in Pink)、《蹺課天才》(Ferris Bueller’s Day Off),還有《獨領風騷》(Clueless)。
暫時解除追蹤一些嚴肅新聞網頁,以及對負面言論異常狂熱的朋友。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建議別人讓自己保持在刻意無知的狀態,但在你準備要做什麼恐怖的事情時――像是出門度假――就完全有這必要。(不過,令人沮喪的是,在新冠疫情年代,你必須小心為上,隨時關注目的地的新聞。旅客必須要確認該地的封城情況、社交限制和對疫苗的要求。)
旅行前,你真的非做不可的理智+睿智準備
有時候,無所不在的旅行焦慮會把我搞到崩潰,讓我完全忽略最基本的安全和防護措施。像是投保旅行保險、把行程告訴幾個信任的朋友、確認自己帶上正確的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反而把重點放在一些比較無關緊要的旅行事宜(像是什麼該死的化妝包!如果你也有這問題,請參考19頁)。
出發前必做的五件事
1. 準備好護照和簽證
如果要去海外旅遊,先確認自己已申辦好護照(詳見18頁),並了解你打算前往的國家的簽證規定。許多國家都必須有簽證才能入境,給自己充裕的時間申請簽證,因為有些國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申請到。
2. 把目的地研究到爛
不是要你「把行程預約到爆」。而是對你要去的地方越熟悉(像是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怎麼運作?哪裡最適合自己落腳?還有至少學會幾句當地的招呼語),抵達後就能越快適應。我說的「研究」是指找一些在威尼斯或紐約住得夠久,久到令人羨慕的人寫的導覽書來看。社群媒體也可以是很實用的研究工具,只要你記住:有些旅遊帳號給你看的是消毒過、或套上玫瑰色濾鏡的現實。確認你預約的每一個住宿地點都有大量的認證評價,而且能輕易靠徒步或大眾運輸工具抵達。
3. 健康檢查
至少在出發前的六至十二個星期前進行,確認自己已施打旅行所需的最新疫苗或追加劑(詳見16頁)。
4. 旅遊保險
旅途之中,你可能會需要醫療協助,或面臨因誤點所衍生的費用。如果沒有旅遊保險,你可能會――那句話是怎麼形容的?被錢壓到喘不過氣。最慢最慢,在旅行前十五天投保,並詳讀合約上的細則,這樣一來,如果碰到緊急情況,你就知道哪部分可由保險負擔。此外,將旅行保險公司的電話號碼與保單編號和行李分開來放。可以一份放在手提行李隨身行李,一份放在託運行李,以防萬一。
有句睿智的古老諺語說,如果你買不起旅遊保險,就表示你沒錢出門旅遊。
5. 確認行李的重量限制
向你即將搭乘的每家航空公司確認行李重量限制。你絕對不想害自己進退維谷,非得在要不要買免稅的龐貝藍鑽特級琴酒 和登機之間做決定。
(還有,要確定你一個人就能輕鬆拿起行李。把它們從臥室地板拎起來是一回事,可是快要趕不上火車、必須得扛著三十公斤在月臺上衝刺並爬上車廂,又是另外一回事。)
旅行前,把自己健康打理好
簡言之,就是和醫生約診,確定自己所需的最新疫苗都已施打完成。
上一秒,你還過得悠悠哉哉,開開心心精神抖擻,忙著做很多事;下一秒,你忽然覺得疲憊至極――不只是因為吃了褪黑激素, 又在手機上看《每日郵報》的新聞看到凌晨三點,破壞了褪黑激素該有的功效。你去看醫生,做全面的抽血檢驗,結果發現自己缺鐵,所以約了一次鐵劑注射,等六個星期直到它發揮效用,同時間用鐵蛋白指數不足當藉口,每天中午大啖起司漢堡。小菜一碟,對吧?
可是,如果你是在嘗試走完西班牙朝聖之路時忽然感到疲憊來襲,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所以,至少在出發前六至十二週做一次全面的健康檢查才會那麼重要。不同的國家對疫苗有不同的要求,務必確定自己該打的疫苗都施打完畢。比方說,在我撰文的同時,大部分的國家應該很快就會要求旅客入境時提供施打新冠疫苗的證明。在某些地區,感染像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流感這類傳染病的風險也比較高。所以記得確認你補打了最新的追加劑。每一年,疫苗都預防了二至三百萬起的死亡。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參考各政府的官方網站,像是澳洲聰明旅客網站(smarttraveller.gov.au)、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旅客健康網頁(wwwnc.cdc.gov/travel),以及英國的旅遊健康專家網站(travelhealthpro.org.uk)。
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先準備好所有你會固定使用用到的藥品處方箋,並請醫生寫字條解釋每種藥物的用途。這是因為許多國家對不同藥物的使用與販售都有不同法律規定,有些藥品在你住的地方可能是開架商品,但在別的國家或許是禁藥。這麼看來,似乎有許多事需要你事先了解。但如果你在出發日前提早和醫生預約,和他們仔細討論一遍,就能做好萬全的準備,把保持健康所需的一切打理妥當。
出發當日
好,我就直說了:出發當日,你的神經必須要強大到能啟動一座核能反應爐。沒錯,你可以做呼吸練習、想像訓練還有冥想,可是你的心跳還是會翻倍。沒關係,記住,旅行最讓人神經緊張的通常是你腦中的預想自己的腦補,而非實際的旅程。機場就像塞滿各種令人緊張因子的馬蜂窩。除了,那些每天搭機通勤是常態、飛機坐到麻木的商業人士除外,。不可能有人一到機場連一絲絲的焦慮都沒有。就算是因為我朋友週末要去州際旅行,載他們去機場,還是會感到那種興奮和恐懼夾雜的緊張感。
出發當日請做以下五件事
1. 設好鬧鐘
在必須出門的兩小時前起床,讓自己有充分的時間把最後的行李打包好,吃些東西,並把手機和其他電子裝置備充好電。
2. 吃東西
可以的話,試著塞根香蕉和幾片吐司。香蕉能提供鎮定所需的鎂,同時也能幫助調節心跳。吐司能幫忙吸收過量的胃酸,並提供好的脂肪與碳水化合物,讓你撐到下一頓飯。
3. 確認自己的班機或火車會準時出發
提前確認你的班機、火車或巴士沒有誤點。這能讓你避免因誤點或班次取消,因此得花上好幾個小時無聊地瞪著死氣沉沉的甜甜圈攤。
4. 等到最後一刻再洗澡
出發前,你可能會花上好一段時間帶著輕微的恐慌到處橫衝直撞,最後檢查一遍東西是不是全都準備妥當,把自己搞得汗流浹背。不過還是沖個澡吧――讓自己乾乾淨淨、煥然一新地展開旅程,心情絕對會好上許多。
5. 留副鑰匙給信任而且住在附近的朋友或鄰居
這樣一來,如果有什麼重要物品,像是手機或護照如果仍留在家,你就不用擔心自己不小心被鎖在屋外。這也代表有人可以幫你去家裡看看,確定沒有流浪蛇或流浪鼠跑來當臨時房客。
減輕護照焦慮的小祕方
啊,護照。如果你是要出國旅行,那麼它就是你最重要,而且完全沒得商量、非帶不可的旅行配件。護照的重要性之大,甚至我覺得尺寸似乎應該再大上超級、超級多,最好像衝浪板一樣大,才比較不容易弄丟。從來沒有任何衝浪客會不小心把衝浪板忘在機場貴賓室的椅子底下(嗯哼這點未經證實)。
然而由於沒有和衝浪板一樣的大的護照,所以請確認你的包包或背包裡有個內袋,可以專門拿來放護照用的,而且除了要有拉鍊能拉起來,還要一隻手就能輕易拿取。沒有拉鍊,你的護照百分之百會掉進包包的百慕達三角洲。把護照的個人資料頁拍起來存在手機裡,行李中再放一份影印本,另外再多印一份交給家裡可信賴的人,也是個睿智的好主意。以免你行李被偷(老天保佑不要)。你的護照效期要至少還有六個月才能入境其他國家,不過有些航空公司會要求護照效期要在你歸國的六個月前都仍有效。
同為緊張型旅客的記者兼旅遊作家萊莉莎‧杜貝奇(Larissa Dubecki)有個有用的方法,能將她「該死的我的護照跑哪去了?」之恐懼症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她說:「我以前每分鐘都要檢查一遍護照是不是還在包包裡,沒有神奇地消失不見。現在,我規定自己每趟班機可以緊急檢查十次,所以我必須理性分配我檢查的次數,不要在去機場的計程車上一次用光。」
這一章將告訴你如何提早做好行前準備。當你開始思考要帶什麼、查什麼資料、究竟要去哪個地點,腦袋很容易瞬間爆炸,然後就兩手一攤放棄,回去繼續看花式溜冰的精采回顧。到了出發前的一整個禮拜,卻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崩潰自己準備不足……至少我是這樣啦。不過更好的方法是遵照底下的建議,我發誓,下次旅行前我一定會那麼做。
旅行前最好要看和最好不要看的東西
為了避免在還沒出發前就讓神經飽受凌虐,你一定要及早在行前就先調整自己的行為。
不准自己看下列五類媒體
1. 任何無關嬰兒、鴨子或幸福和樂母系社會的紀錄片
2. 犯罪紀實節目或podcast
3. 虛構犯罪節目或podcast
4. 社群媒體
5. 不確定你是不是有認真在讀,所以我再重複一次:社群媒體
對於容易焦慮的人來說(社群媒體的本意不就是要讓所有人容易焦慮嗎?)臉書和衍生出來的宗親就像一片到處都是地雷的美麗向日葵花田。你對自己說「我只是要去那片美麗的花田一下下,摘朵花/在臉書的商店上找個背包,這樣就好!」結果不知不覺間,你就「砰」踩中地雷。例如看到一篇談論飛機維修標準越來越低的文章,或是巴勒摩的謀殺率如何如何。IG相對來說比較溫和,但它會讓你對假期懷抱各種不切實際的期待,以為整趟旅程都將美好順利、走到哪兒都拍出各種美照,還慫恿你集中心力替廣大的觀眾照相,而非為了自己好好享受旅途的一切。
所以你要限制自己只能看串流服務,這樣一來,你就能密切掌控自己看到的一切。選一些你爸媽――不對,你阿媽會喜歡的節目,像是《黃金女郎》(Golden Girls)、《王冠》(The Crown)、《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英國鄉村尋屋記》(Escape to the Country)、《環英骨董行》(Antiques Roadshow)。八○和九○年代的青少年電影也很適合――考慮看看《紅粉佳人》(Pretty in Pink)、《蹺課天才》(Ferris Bueller’s Day Off),還有《獨領風騷》(Clueless)。
暫時解除追蹤一些嚴肅新聞網頁,以及對負面言論異常狂熱的朋友。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建議別人讓自己保持在刻意無知的狀態,但在你準備要做什麼恐怖的事情時――像是出門度假――就完全有這必要。(不過,令人沮喪的是,在新冠疫情年代,你必須小心為上,隨時關注目的地的新聞。旅客必須要確認該地的封城情況、社交限制和對疫苗的要求。)
旅行前,你真的非做不可的理智+睿智準備
有時候,無所不在的旅行焦慮會把我搞到崩潰,讓我完全忽略最基本的安全和防護措施。像是投保旅行保險、把行程告訴幾個信任的朋友、確認自己帶上正確的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反而把重點放在一些比較無關緊要的旅行事宜(像是什麼該死的化妝包!如果你也有這問題,請參考19頁)。
出發前必做的五件事
1. 準備好護照和簽證
如果要去海外旅遊,先確認自己已申辦好護照(詳見18頁),並了解你打算前往的國家的簽證規定。許多國家都必須有簽證才能入境,給自己充裕的時間申請簽證,因為有些國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申請到。
2. 把目的地研究到爛
不是要你「把行程預約到爆」。而是對你要去的地方越熟悉(像是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怎麼運作?哪裡最適合自己落腳?還有至少學會幾句當地的招呼語),抵達後就能越快適應。我說的「研究」是指找一些在威尼斯或紐約住得夠久,久到令人羨慕的人寫的導覽書來看。社群媒體也可以是很實用的研究工具,只要你記住:有些旅遊帳號給你看的是消毒過、或套上玫瑰色濾鏡的現實。確認你預約的每一個住宿地點都有大量的認證評價,而且能輕易靠徒步或大眾運輸工具抵達。
3. 健康檢查
至少在出發前的六至十二個星期前進行,確認自己已施打旅行所需的最新疫苗或追加劑(詳見16頁)。
4. 旅遊保險
旅途之中,你可能會需要醫療協助,或面臨因誤點所衍生的費用。如果沒有旅遊保險,你可能會――那句話是怎麼形容的?被錢壓到喘不過氣。最慢最慢,在旅行前十五天投保,並詳讀合約上的細則,這樣一來,如果碰到緊急情況,你就知道哪部分可由保險負擔。此外,將旅行保險公司的電話號碼與保單編號和行李分開來放。可以一份放在手提行李隨身行李,一份放在託運行李,以防萬一。
有句睿智的古老諺語說,如果你買不起旅遊保險,就表示你沒錢出門旅遊。
5. 確認行李的重量限制
向你即將搭乘的每家航空公司確認行李重量限制。你絕對不想害自己進退維谷,非得在要不要買免稅的龐貝藍鑽特級琴酒 和登機之間做決定。
(還有,要確定你一個人就能輕鬆拿起行李。把它們從臥室地板拎起來是一回事,可是快要趕不上火車、必須得扛著三十公斤在月臺上衝刺並爬上車廂,又是另外一回事。)
旅行前,把自己健康打理好
簡言之,就是和醫生約診,確定自己所需的最新疫苗都已施打完成。
上一秒,你還過得悠悠哉哉,開開心心精神抖擻,忙著做很多事;下一秒,你忽然覺得疲憊至極――不只是因為吃了褪黑激素, 又在手機上看《每日郵報》的新聞看到凌晨三點,破壞了褪黑激素該有的功效。你去看醫生,做全面的抽血檢驗,結果發現自己缺鐵,所以約了一次鐵劑注射,等六個星期直到它發揮效用,同時間用鐵蛋白指數不足當藉口,每天中午大啖起司漢堡。小菜一碟,對吧?
可是,如果你是在嘗試走完西班牙朝聖之路時忽然感到疲憊來襲,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所以,至少在出發前六至十二週做一次全面的健康檢查才會那麼重要。不同的國家對疫苗有不同的要求,務必確定自己該打的疫苗都施打完畢。比方說,在我撰文的同時,大部分的國家應該很快就會要求旅客入境時提供施打新冠疫苗的證明。在某些地區,感染像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流感這類傳染病的風險也比較高。所以記得確認你補打了最新的追加劑。每一年,疫苗都預防了二至三百萬起的死亡。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參考各政府的官方網站,像是澳洲聰明旅客網站(smarttraveller.gov.au)、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旅客健康網頁(wwwnc.cdc.gov/travel),以及英國的旅遊健康專家網站(travelhealthpro.org.uk)。
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先準備好所有你會固定使用用到的藥品處方箋,並請醫生寫字條解釋每種藥物的用途。這是因為許多國家對不同藥物的使用與販售都有不同法律規定,有些藥品在你住的地方可能是開架商品,但在別的國家或許是禁藥。這麼看來,似乎有許多事需要你事先了解。但如果你在出發日前提早和醫生預約,和他們仔細討論一遍,就能做好萬全的準備,把保持健康所需的一切打理妥當。
出發當日
好,我就直說了:出發當日,你的神經必須要強大到能啟動一座核能反應爐。沒錯,你可以做呼吸練習、想像訓練還有冥想,可是你的心跳還是會翻倍。沒關係,記住,旅行最讓人神經緊張的通常是你腦中的預想自己的腦補,而非實際的旅程。機場就像塞滿各種令人緊張因子的馬蜂窩。除了,那些每天搭機通勤是常態、飛機坐到麻木的商業人士除外,。不可能有人一到機場連一絲絲的焦慮都沒有。就算是因為我朋友週末要去州際旅行,載他們去機場,還是會感到那種興奮和恐懼夾雜的緊張感。
出發當日請做以下五件事
1. 設好鬧鐘
在必須出門的兩小時前起床,讓自己有充分的時間把最後的行李打包好,吃些東西,並把手機和其他電子裝置備充好電。
2. 吃東西
可以的話,試著塞根香蕉和幾片吐司。香蕉能提供鎮定所需的鎂,同時也能幫助調節心跳。吐司能幫忙吸收過量的胃酸,並提供好的脂肪與碳水化合物,讓你撐到下一頓飯。
3. 確認自己的班機或火車會準時出發
提前確認你的班機、火車或巴士沒有誤點。這能讓你避免因誤點或班次取消,因此得花上好幾個小時無聊地瞪著死氣沉沉的甜甜圈攤。
4. 等到最後一刻再洗澡
出發前,你可能會花上好一段時間帶著輕微的恐慌到處橫衝直撞,最後檢查一遍東西是不是全都準備妥當,把自己搞得汗流浹背。不過還是沖個澡吧――讓自己乾乾淨淨、煥然一新地展開旅程,心情絕對會好上許多。
5. 留副鑰匙給信任而且住在附近的朋友或鄰居
這樣一來,如果有什麼重要物品,像是手機或護照如果仍留在家,你就不用擔心自己不小心被鎖在屋外。這也代表有人可以幫你去家裡看看,確定沒有流浪蛇或流浪鼠跑來當臨時房客。
減輕護照焦慮的小祕方
啊,護照。如果你是要出國旅行,那麼它就是你最重要,而且完全沒得商量、非帶不可的旅行配件。護照的重要性之大,甚至我覺得尺寸似乎應該再大上超級、超級多,最好像衝浪板一樣大,才比較不容易弄丟。從來沒有任何衝浪客會不小心把衝浪板忘在機場貴賓室的椅子底下(嗯哼這點未經證實)。
然而由於沒有和衝浪板一樣的大的護照,所以請確認你的包包或背包裡有個內袋,可以專門拿來放護照用的,而且除了要有拉鍊能拉起來,還要一隻手就能輕易拿取。沒有拉鍊,你的護照百分之百會掉進包包的百慕達三角洲。把護照的個人資料頁拍起來存在手機裡,行李中再放一份影印本,另外再多印一份交給家裡可信賴的人,也是個睿智的好主意。以免你行李被偷(老天保佑不要)。你的護照效期要至少還有六個月才能入境其他國家,不過有些航空公司會要求護照效期要在你歸國的六個月前都仍有效。
同為緊張型旅客的記者兼旅遊作家萊莉莎‧杜貝奇(Larissa Dubecki)有個有用的方法,能將她「該死的我的護照跑哪去了?」之恐懼症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她說:「我以前每分鐘都要檢查一遍護照是不是還在包包裡,沒有神奇地消失不見。現在,我規定自己每趟班機可以緊急檢查十次,所以我必須理性分配我檢查的次數,不要在去機場的計程車上一次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