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1.】
【第 3 天】底層邏輯3--賺錢思維,提升認知才是關鍵
我曾有一位同事,他每天花大量精力在研究股票、買賣股票上,雖然年紀不大,但對投資很有一套自己的認知。他說自己的未來目標就是做自由職業者,靠投資為生。
每次聚會,他聊起的話題都離不開股票,每次股市一有好消息他都會跟我們講,也會鼓動我們去買。
當時的我不太相信股市,再加上金融知識不足,也不太願意認真學習理財投資,更願意「理性」思考風險,會有「賺錢哪有這麼容易,他這樣浮躁,遲早會吃虧」的想法。所以,一直以來,我都不把他說的話當回事。
但我們中的另外兩個人,因為家庭教育早就知道投資理財的重要性,很早就開始理財了。後來他們真的過上了靠投資收益就能應對日常開銷的生活。
但當時的我依舊選擇不相信,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我當時的認知中,買賣股票就是投機,就是賭博,完全不可控,怎麼可能你隨便買賣點股票就能賺錢呢?所以我對此是排斥的,即便看到兩個小夥伴確確實實賺得盆滿缽滿,我也還是不信。
現在的我,視野、認知都比之前層次高了,也開始進行投資理財。即便如此,這個經歷仍然經常提醒我,當你的認知不到位時,即使機會就在眼前,你也會選擇性無視,更甚者,是自信到不相信。
如果你的認知到位了,賭贏了其中的一兩個機會,你可能就能富裕一輩子。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認知,當機會來臨的時候,就算你抓住了,也賺不到錢,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撤離;而且憑運氣賺的錢,也會被你虧完,甚至可能加倍虧損,最後讓你傾家蕩產。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的錢,永遠,不可能。你現在有多少財富,某種意義上而言對應著你有多少認知。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只要努力你就能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我告訴你這句話不完全對,在我最努力的時候,也恰恰是我最賺不到錢的時候。我發現身邊很多人,如果只是單純努力,每天可能工作到凌晨也賺不到什麼錢。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從「思維固化」中跳脫出來,思考真正能賺錢的思維是什麼?背後起支撐作用的認知又是什麼?
這是21 天逆襲人生的第3 天,我們來說說賺錢思維。
第一個思維,充分利用時間
很多人都知道,賺錢方法分三種,第一種叫一份時間賣一次,第二種叫一份時間賣多次,最後一種叫買他人的時間。我們絕大部分人發不了財,是為什麼呢?因為你只是在將一份時間賣一次。
比如你給老闆打工,上8 小時班,1 個月老闆給你多少錢,其實就是按你這1 個月創造了多少價值計算的,相當於你把時間賣給老闆,這時候決定你能不能發財的核心是你的時間賣得貴不貴,也就是你的時薪夠不夠高,因為收入等於時間乘以時薪。
有的人月薪能有1 〜2 萬(以下皆指人民幣),已經屬於不錯的收入水準了。能否做到這樣,就取決於你是不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你夠不夠稀缺。
什麼意思呢?比如我很早就拿到新媒體行業「天花板」水準的工資了。
一是因為新媒體行業那時剛興起沒幾年,還沒出現特別厲害的高級管理者,既懂流量,又懂產品,還懂賣貨,還在大公司裡工作過,操盤過過億流量,以上條件綜合起來,讓我有了一定的稀缺性,所以我在很早的時候就能拿到比較高的工資。
二是因為這個行業的專家太少了。經濟學告訴我們,一個
東西的價格,不只是靠它的價值決定,也受供需關係影響。
如果你現在是某個人才飽和行業的專家,你也賺不到什麼
錢。因為人太多了,競爭太大了,但新媒體領域相較而言還處
於變化中,各行各業都在新媒體化,可靠的新媒體領域的行業
專家,很容易拿到這個行業最高級的工資。
成不了專家怎麼辦呢?
你要思考第二個方法,叫一份時間賣多次。
拿我舉例子,我利用業餘時間出了很多書,這些書就好比是下蛋的母雞。我現在跟大家聊天,我睡覺、上班,哪怕我出去玩,這些書都在幫我賺錢,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換句話說也叫「睡後收入」。
到現在為止,我的圖書版稅已經破百萬了。這就是我只花一份時間,卻能持續給我帶來收益的方式,除了金錢上的收益,還能持續給我帶來個人影響力。我的社交圈,包括人生機會,很多都是我的書帶給我的。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我目前出不了書,怎麼辦呢?其實在你無法撬動很大槓桿的時候,你要有意識地去累積一份時間賣多次的機會。
舉個小例子,持續堅持經營朋友圈,就是一種一份時間賣多次的表現。在你還沒有能力寫書,不是大咖,沒有那麼多人關注你的時候,朋友圈可能就是你最好的用內容展示自己「專業」和「人格」的平台,你發的每一條朋友圈訊息,就是在用一份時間,潛移默化地影響幾百甚至幾千人對你的認知,比如
你今天看了什麼書,不發朋友圈就只是自己有收穫,但如果你在朋友圈發了感悟,即便只是一則讀書心得,也能讓你收穫別人對你「喜歡看書」的認知,久而久之,你就會撬動更大的機會。
我曾加過一個商業大佬為好友,我發現很多人將朋友圈設置成三天可見,他卻完全將之公開(當然了,可能有些不合適公開的內容他自己隱藏了),我當時一口氣刷到底,發現每一條都不是簡單的「廢話」,看完就感覺大佬真是那種「厲害還異常努力」的人。其中有一條,就是講他怎麼通過持續發訊息
到朋友圈,拿到幾千萬融資的故事。
我再講個小機會的故事。
我有一位同事,他是我手下的一個實習生。我時不時就會看到他發自己做的PPT,做得確實不錯,幾次之後,我就記住了他的這個技能。雖然日常工作中沒有直接對接工作的關係,
但我對他的印象還是比較深的。
後來,我正好碰到個機會,需要做PPT,我就想到了他,他當時完成得也很出色,因此也得到一筆額外報酬。後續有些大佬的PPT 製作業務,我就介紹給他了。慢慢地,他靠著這個打出了一些名聲,也有了一些穩定客戶。現在年紀輕輕就做了自己的自媒體,在業內小有名氣,收入自然也翻了不知多少倍了。
通過朋友圈的持續輸出,他也在原本很小的地方,輻射出了很強的能量。所以說,人生一定要多做一份時間賣多次的事情,因為一份時間賣多次才能讓你的生命值無限擴大。
所以,我很鼓勵你在朋友圈發一些自己的努力、自己最近的收穫、自己的技能等方面的內容,一方面通過輸出倒逼自己輸入,另一方面每一個小分享都會持續地影響別人的判斷,累積你在別人那裡的信譽值。通過一個一個小機會,慢慢撬動更大的機會。
第三個方法,學會買他人的時間。
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有錢才能買別人的時間,而是沒錢也要這麼做。一個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善於借用別人時間的人。如果你事必躬親,那就算是做到死,也未必能做出一番成就。
有一個開淘寶店的女生,進貨,新貨上架,營運,客服,全都是自己完成,發貨由她老公發。好不容易賺了一些錢,還是捨不得找專門的客服,所有的事情都自己處理,結果沒有一個環節能做好。
另一個做跨境電商的朋友,一開始是夫妻兩人創業,他們把中國的鞋子通過亞馬遜平台賣到國外,一開始因為英文不太好,招了英語專業的實習生。
漸漸地他們把亞馬遜營運起來了,後來賺了一點錢,就招更多的營運人員,更多的客服,把公司的各個環節都分配給不同的專業人才。就這樣,事業越做越大,他們反倒越做越輕鬆,時間也越來越多,這就是借用他人時間來提升效率為自己帶來收益。
每個人所擁有的時間都是相等的,但那些成功的人無一不是懂得提升效率的人。通過這些方法解放自己,一旦你擁有了大量的時間,做任何事情都不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能快速地累積財富,獲得更高效的人生。
第二個思維,學會投資變現
我現在投資了一家燒烤店,還有一家酒吧,情況好的時候,光酒吧一年就能夠賺20 萬元。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因為我發現,單純靠自己的腦子、自己的才華、自己的體力,我可以賺第一桶金,但要賺更多的錢,就要學會投資。所有的富人,一定都是會投資的。他們要麼投資實業,要麼投資一些專案,要麼投資基金、股票。簡單來說,投資能力就是「讓錢生錢」的能力。
假設有一個人,大學畢業,23 歲投入工作(在當前教育制度下,這是比較常見的投入工作的年齡),他每年的稅後收入是10 萬元(這也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大學畢業生比較普遍的收入),除去合理支出的錢,還可以存下5 萬元(讓我們假設這個人比較節約)。在未來的時間裡,他的薪資和消費每年
都以4% 的速度增加,這樣到60 歲退休的時候,他的年收入將達到43 萬元左右,當年消費則為21 萬元左右。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以上的範例算是一個比較中等的範例,並不算特別離譜。也就是說,這個範例可以代表不少普通人的生活狀態。那麼,在這樣一個範例裡,投資對於這位「標準的
普通人」,究竟有多麼重要呢?
在第一種情況下,假設這個人一輩子都不進行投資,所有的錢都換成現金放在銀行,那麼他這輩子從23 歲工作到60 歲,這38 年的總收入,會是860 萬元左右,總支出會是430 萬元左
右,可以存下約430 萬元。
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假設這個人每年能夠把手上所有的資產都用於穩健投資,可以取得10% 的投資回報,那麼他到60 歲時的總薪資收入仍然是860 萬元左右,總支出仍然是430萬元左右,但是他總共可以獲得2700 多萬元。這2000 多萬元的差額,就來自投資。
更有意思的是,對這位投資水準尚可的人來說,他的投資回報會在37 歲那年超過17 萬元,而當年他的薪資收入恰好是17 萬元左右:他的投資回報第一次和他的薪資收入持平,並且從此以後遠遠高於他的薪資。在45 歲的時候,他的當年薪資約24 萬元,投資回報則約48 萬元,是薪資收入的2 倍。在60 歲時,他的當年薪資是43 萬元左右,投資回報則是248 萬元左右,約是薪資收入的6 倍。
雖然上面這個案例中的數字是假設的,但我們能看出來,這個差額是非常驚人的。
我自己很長一段時間就是這樣,能賺到不少錢,但我並不懂投資,導致我在原始累積的過程中就很累。
不要再把投資當成閒暇時的消遣,而要持之以恆地去做,像重視工作和教育那樣重視我們的投資。
同時,一定要理性投資,一定要針對那些你有把握的行業投資。像我自己投資了一些信託、港股、基金,也投資了一些實體的店鋪,而所有我投資的東西我自己都懂一點。
【試閱2.】
【第 12天】底層邏輯12 --不喜歡讀書,就和100個人聊天
上學的時候你有沒有過這樣一種幻想:不學習、不上課,考試的時候拿高分?
這不是幻想,「投機教父」尼德霍夫就用自己的方式完美做到了。
他年輕時上了哈佛大學,想在畢業時拿到甲等成績,但又不想認真學習,想留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那他是怎麼做決策的呢?你以為他會選擇冷門科系,不,他選了大熱的經濟系,因為他發現:哈佛經濟系的研究生大多聰明,辦事可靠,平時教授總找他們打雜,而且教授為了表示感謝,往往會給他們很高的分數。
發現了這個秘密後,尼德霍夫做了一個「投機決策」:什麼課都不選,專門選哈佛經濟系那些最高級的研究生課程。結果如願以償,每門課都拿了甲等,而且幾乎沒去上過一節課。
這是尼德霍夫的初次「投機」,一戰成名。這個案例被巴菲特不止一次地提到過,人們還給這種方式取了個名字,叫作「尼德霍夫選課法」。
很多人都願意研究大佬們的現在,我卻更喜歡關注他們在還未嶄露頭角時的決策,他們成功的底層邏輯一定和他們過去的一套「成功了的」選擇邏輯有關。
這一點其實跟接受心理醫生治療的時候一樣,如果你現在有什麼問題,他們會問你,過去你做過什麼選擇。你的成就來源於你的選擇,而你的選擇來源於你的過去。
人生只有經歷過,才能懂得。而經歷的方式有兩種,要麼自己經歷一遍,要麼看別人走過的彎路。當我看到「尼德霍夫選課法」時,我就在想,雖然我自己沒有經歷過,但每個人的背後都是一座「實踐出真知」的寶藏,值得深挖。
朋友A 是業內小有名氣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年紀輕輕就取得了比較高的成就。我非常喜歡跟他在一起交流,他看問題總是一針見血。但我發現他好像不怎麼看書,我就比較好奇他是怎麼做到這麼有內涵的,一問才知道,就是多跟別人交流。
這跟我的想法不謀而合。
因為每一次與不同領域的人對話,我都仿佛在跟一個手握武功秘笈的人過招,在一次次提問和你來我往的回答中,我逐漸明白如何將創造出爆紅文案的秘笈延伸到短影片領域,在社交平台上怎麼「從0 到1」地做內容。
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行業內的精英,已經篩選出了很多經典的書籍,通過寥寥數語,將最精華的、值得分享的東西帶給了我。
比如,匯報工作要用到金字塔原理,結論先行;做時間管理是沒用的,要做精力管理,給自己留思考的時間;要學會發展副業和理財,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這種感覺太棒了,就好比大家一起在森林中生活,有人幫你把獵物帶到你身邊,去除沒用的、有毒的部分,將最精華的部分烹飪成佳餚,送到你的嘴邊。
而你自己也在不斷地輸入和輸出後,吸收有用的部分,完善、反覆運算自己的思維體系,將原本停留在文字上的總結,通過表達,最終落實到行動上。
在我看來,一年與行業內的100 個精英談一次話,勝過一年看100 本書。比起看書,與別人談話更能讓我進步。不喜歡讀書,選擇去和100 個人聊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尼德霍夫選課法」。
雖然深度交流是獲取資源和資訊的重要來源,但從通常情況來看,很多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會遇到一個常見的苦惱:和他人聊天只能停留在日常寒暄的層面上,難以深入下去。
接下來這個部分,可以讓你在21 天內掌握7 個與他人進行深度溝通的技巧。
第一,找準時機
當你的交流對象處於積極且精力充沛的狀態時,他們就更容易以一個好的姿態與你交流,也更容易對你們之間的交流做出回應。
拿賈伯斯的例子來說:當時蘋果公司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公司,百事可樂是全球性的跨國企業,賈伯斯想招募百事可樂的副總裁約翰·斯卡利。
如果在中國的話,相當於現在未上市公司的總經理去招募中國石油的副總裁,完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賈伯斯見過約翰·斯卡利後隨便聊了一下,就說了句舉世皆驚的話:「你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想改變世界?」就像被撥動的琴弦一樣,約翰·斯卡利被賈伯斯的話撩撥了。賈伯斯短短的一句話放射出的能量,完完全全把約翰·斯卡利震懾住了,最後他被賈伯斯說服了,答應加入蘋果公司。
百事可樂=糖水?蘋果公司=改變世界?好像有那麼點道理,但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兩件事都不是事實。事實只有一個:賈伯斯成功了。
反之,如果你的交流對象正處於人生低谷,或者正遭受挫折,而你只是想找他閒聊,那對方不僅不能夠集中精力回答你的問題,還有可能對你們之間的交流產生抵觸情緒,甚至主動終止交流。
第二,保持專注
渴望得到尊重是我們每個人內心都追求的東西。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無論對方的身份高低,我們都應當給予應有的尊重。
這就要求我們在與對方溝通時避免三心二意,邊交談邊看手機,或四處張望,這會讓你的交流對象感到不適,沒有被尊重。
當你在談話中保持專注時,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很重要,讓他們有足夠的信心分享更多想法。
第三,積極傾聽
人有兩隻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這意味著人應該多聽少講,少說多做。說得過多了,說的就會成為做的障礙。
電影《王牌冤家》裡有這樣一句臺詞:「說個不停不一定是交流。」令人愉悅的交談,往往不在於你說得有多好,說得有多對,而在於你是否在言辭之間給予他人理解和尊重。
我們身邊可能都會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無論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與人交談時,開了口就喋喋不休,別人想說話根本插不進去嘴,如果別人不給他們說話的機會,他們就會顯得煩躁不已。我相信這一類人在生活中是不太受歡迎的。
這一類人所犯的錯誤就是,不會傾聽。在哪裡說得愈少,在哪裡聽到的就愈多。世上不缺乏能說會道的嘴巴,但缺乏善於傾聽的耳朵。只有很好地聽取別人的,才能更好地說出自己的。
溝通是雙向的交流,我們不應該一味地向對方腦中灌輸我們的思想,而不去聆聽別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