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關係斷捨離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為什麼我在那段關係中待了這麼久?

是什麼讓我一直執迷不悟?

為什麼我被困在那份工作中這麼多年?

我怎麼能夠忍受被這樣對待?

是什麼讓我如此害怕而無法放手離去?

我已經開始失去了,為什麼還願意繼續失去更多?

當情況不再適合我時,為什麼我不離開?

當僅剩的顯然非常不足,為什麼我可以甘於卑微?

為什麼我在匱乏不毛之地流連了這麼久?

 

在五十多年的心理治療師生涯中,我發現人們常面臨一個比其他任何問題都更頻繁出現的難題:在束手無策的狀態中「待得太久」。

我自己也會這樣,也許每個人都會如此? 這裡所謂的束手無策,指的是人際關係、工作、困境、成癮、身體病痛、未解決的衝突、糾纏不清的家族狗血劇,或與宗教、組織、機構之間的關係──幾乎包括所有我們參與的事務。我們害怕離開我們的「不適圈」,就像我們害怕離開「舒適圈」一樣! 而真正的挑戰是:知道什麼時候該離開,然後在這覺知中採取行動。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有時我們又「待得不夠久」,不留在一段仍可改善的關係或組織機構中同甘共苦。因此我們的挑戰是: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要停留久一些,等待彼此的連結提升以讓關係可以正常運作。

本書是關於我們人類故事中的兩種選擇:不要在束手無策的狀況中待得太久,而在可挽救的狀況中停留足夠久的時間。我們將發現這兩個主題與「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及「我們如何變成那樣的人」之間有很奇妙的連結。

探討留下和離開種種問題的核心,是本書第三個重點,而關於這一點,一切都取決於:時機的奧祕。本書中所談的時機,是關於一種及時性、一種最合適的時間;什麼是及時的? 當我們說「時機已到」指的又是什麼? 有時,讓我們在該走的時候留下來、該留下來的時候卻離開,原因並不完全在於選擇和行動,我們想知道,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在周一、而不是周日或周二採取行動?

某種深藏於內在的時鐘可以準確告訴我們,什麼時候已經準備好離去、甚至什麼時候必須要離去,如果內在的時刻還沒到,催促或徘徊都沒用,我們無法提早在周日行動,也不能延遲到周二,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必須透過時間的考驗,沒有什麼可以凌駕於它。

總之,我們只會在準備好時才能離去或留下來,而準備好與否,取決於一個不在我們手中的計時器,事實上,「時機」才是決定我們去留的重要因素。本書幫助我們隨著最完美的時機到來,做出生活中重要的決定,然後依據時機的安排採取行動,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進入一個新世界,在那裡,大門永遠不會砰一聲在我們面前關上,更不會上鎖,那是無處不在的「法之門」(Dharma gates),永遠不會對我們緊閉,所謂「法」(Dharma),指的是佛陀教導的開悟之道。

許多自助書籍和老師們可能會給我們一種印象:只要增強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自己決定留下或離開、可以立即採取行動、瞬間就能進入狀況或遠離困境、運用一種技巧就可以讓人生順利翻篇。這些策略有時可以奏效,但必須考慮一件最重要的事,一個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不可解的奧祕:你是否已經準備就緒,也就是時機是否已經來到。時機不是魔術,它不會讓我們動起來,但當我們與它的訊號連上線時,確實可以讓我們展開行動。

當我們對於要留下或離開「做好準備」,那表示:

 

  • 我們已看清到底發生了什麼。
  • 我們已做好準備,適合展開行動。
  • 我們具備了採取行動所需的一切條件。
  • 我們願意採取行動。

 

如果要瞭解怎麼樣才算是做好準備、讓我們可以採取最佳的行動,最好先考慮兩種可能性:第一,我們不能離開是因為時機不對,這是一個必須尊重、難以改變的事實,我們還沒準備好醒來,是因為號角聲尚未響起,至少目前還沒有。

第二種可能性是,時機已經合適,但我們仍然不願離開,我們不顧內在的警鐘響著:「醒醒吧!」相反的,我們跑去睡覺;像這樣動彈不了可能意味著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去做選擇和採取行動,即使時機確實已經到來;然而這種狀況,與其說我們不願改變,不如說這是自己的選擇,我們陷入了惰性,處於休息狀態中的身體往往傾向於停滯不前。

 

「這一切的最大悲劇是,生命真的會與我們擦肩而過。」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的這段話指出一種可能性:「它錯過了,而我們留下來。」時間消逝,而我們仍留在原地。當然,那段話也可能讓我們相信痛苦過去了,我們仍存在。然而,如果我們只是藉由這個真理來讓自己安於惰性,那就真的太可悲了。

在自然界中,「準備就緒」或「延遲」這樣的概念並不存在,因為一切都是持續發展變化著,一切都處於往前推移的模式;就像要進入冬眠的熊不會拖延,只會不斷準備著;同樣,睡著的嬰兒也不會停止成長;而縮時攝影更顯示了窗外的實心橡樹正經歷持續不斷的變化,我的樹不是立在那兒靜止不動,而是在流動著;了解我們對變化和流動的恐懼,可能有助於理解為什麼我們會拖延。

有趣的是,我們用來描述「當下」(current)的詞,就是來自拉丁文「流動」的意思;事實上,流動、進化、繼續前進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在本書中,我們將找到一種方法效仿大自然的模式,讓一切持續推移和成長,並恰當及時;我們將思考如何整合內在資源並配合最適當的時機持續前進;我們會想辦法對過於忽視、或執著於時機的人說「是」;我們將研究如何做好準備、各自就位、並開始行動;我們陷入的任何情況,都可能成為將我們從靜止不動中喚醒的鐘聲。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風險的狀況,讓我們不敢繼續前進:

 

  • 我們可能會受到伴侶的恐嚇,甚至威脅如果我們敢離開他,他將虐待我們。
  • 我們可能會對離開一個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工作感到難堪(恐懼的一種)。
  • 我們可能因為害怕人們會怎麼看待我們做出這樣的選擇,而不敢往前。
  • 我們可能會擔心最終將無處可去,或下場沒有比現在更好。
  • 我們可能害怕離開後會感到非常內疚。
  • 我們可能害怕讓我們所愛的人感到失望,或讓仰慕我們的人因為我們的行為而感到震驚、甚至憤怒。

 

正如所見,問題的一面是我們滯留的時間太長,另一面則是我們離開得太快,因此,本書將探討:如何在仍然可以解決問題、對我們仍有益處的關係或環境中待下來,我們將認識如何以及何時堅持待在原處是有價值的。

我們當中有些人習慣在一個地方待著不動太久,而另一些人則太過著急離開;當留在原地明明可以產生最好的結果時,是什麼複雜糾結的潛在原因,讓我們從伴侶關係或工作中倉皇逃脫? 以下是可能的狀況:

 

  • 我們可能陷入恐懼,或拒絕進入一種承諾關係。
  • 我們不願將心和靈魂投入到一份關係、成員角色、職業、靈性功課中。
  • 我們希望保有選擇的開放性、保持無憂無慮、保留隨時離開的能力,雖然這可說是一種自由,但也可能只是不願意堅持下去而已,不願盡一切努力去做某件事、堅持到底,直到產生一個對我們有益的結果,最好的例子就是養育子女的承諾,至少要承擔十八年的養育責任。
  • 在一段關係中,我們可能害怕被對方完全看透、了解或占有。
  • 我們可能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而這正是親密關係得以萌芽發展並變得深刻的必要條件,事實上,「親密」(intimacy)這個詞正是來自拉丁文「深刻」的意思。
  • 我們發現,要與某個人相處多年,必須在很深的層次上敞開自己,而這超過我們現在已準備的狀態。
  • 我們發現伴侶徹頭徹尾的了解我們,而我們一直以來努力隱藏的,在這裡全都被攤在陽光下,讓我們忍不住想逃。

 

我們可以在不批判自己的情況下看清這一切,對任何人來說,全然投入承諾或完全顯露脆弱的確是讓人害怕的,但如果可以克服這些恐懼,將能夠幫助我們成長、擁有更完整的人性樣貌。

我們可以帶著興奮的心情(而不是恐懼)去期待這趟冒險的前景,可以帶著自我同理心來看待自己的逃避,並努力練習、實踐,讓自己擺脫恐懼和束縛自己的疑慮。

當然,我們在書中一起練習的,大多是探究、詢問,而不是得到確定的答案──畢竟我們可能害怕讓我們所愛的人感到失望,或讓仰慕我們的人因為我們的行為而感到震驚、甚至憤怒。正如所見,問題的一面是我們滯留的時間太長,另一面則是我們離開得太快,因此,本書將探討:如何在仍然可以解決問題、對我們仍有益處的關係或環境中待下來,我們將認識如何以及何時堅持待在原處是有價值的。

我們當中有些人習慣在一個地方待著不動太久,而另一些人則太過著急離開;當留在原地明明可以產生最好的結果時,是什麼複雜糾結的潛在原因,讓我們從伴侶關係或工作中倉皇逃脫? 以下是可能的狀況:

 

  • 我們可能陷入恐懼,或拒絕進入一種承諾關係。
  • 我們不願將心和靈魂投入到一份關係、成員角色、職業、靈性功課中。
  • 我們希望保有選擇的開放性、保持無憂無慮、保留隨時離開的能力,雖然這可說是一種自由,但也可能只是不願意堅持下去而已,不願盡一切努力去做某件事、堅持到底,直到產生一個對我們有益的結果,最好的例子就是養育子女的承諾,至少要承擔十八年的養育責任。
  • 在一段關係中,我們可能害怕被對方完全看透、了解或占有。
  • 我們可能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而這正是親密關係得以萌芽發展並變得深刻的必要條件,事實上,「親密」(intimacy)這個詞正是來自拉丁文「深刻」的意思。
  • 我們發現,要與某個人相處多年,必須在很深的層次上敞開自己,而這超過我們現在已準備的狀態。
  • 我們發現伴侶徹頭徹尾的了解我們,而我們一直以來努力隱藏的,在這裡全都被攤在陽光下,讓我們忍不住想逃。

 

我們可以在不批判自己的情況下看清這一切,對任何人來說,全然投入承諾或完全顯露脆弱的確是讓人害怕的,但如果可以克服這些恐懼,將能夠幫助我們成長、擁有更完整的人性樣貌。

我們可以帶著興奮的心情(而不是恐懼)去期待這趟冒險的前景,可以帶著自我同理心來看待自己的逃避,並努力練習、實踐,讓自己擺脫恐懼和束縛自己的疑慮。

當然,我們在書中一起練習的,大多是探究、詢問,而不是得到確定的答案—畢竟這裡存在太多無法肯定的奧祕,然而,臣服於奧祕正是踏上英雄之旅最好的起點。我們將心理學的洞察力與來自各種傳統的靈性智慧結合,然後就會明白,這趟邁向完整的旅程本身就已經是完整的──就像我們自己。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有時感覺想要離去,同時又想要留下來?

──吉米.杜蘭特(Jimmy Durante)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