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節選)
本書要談的是「棘手情緒」,包括不確定性、比較、憤怒、過勞、完美主義、絕望、後悔。這七種情緒經常出現在我們和他人的對話當中,而且是現代社會中特別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也會談及悲傷和羞恥這兩種情緒,但不會深入討論,因為市場上已有許多這類主題的優良讀物了(「羞恥和罪惡感相關資源」請見309頁,「悲慟相關資源」請見311頁。)
我們採訪了許多心理學家、治療師和學者,試著了解如何面對棘手情緒。此外,也邀請了數百位第一本書的讀者或社群媒體上的粉絲和我們聊聊,結果出人意表,回應如雪片般飛來,而且橫跨形形色色的人口族群,不論文化背景、種族、性別、性取向等,大家都用自己的話訴說了相同的故事:在當代文化下,棘手情緒時不時都會找上門,而當自己親身經歷時,經常覺得深陷其中、羞於啟齒且孤立無援。我們從沒學著承認這些不愉快的情緒,更別提好好地了解與駕馭它們了。
在開始深入了解每種棘手情緒前,我們想先破除與這些情緒有關的三個常見有毒迷思。
迷思一:棘手情緒是「負面」的。我們從小接收到的訊息就是多愁善感是不好的。二○二一年春季,在為本書做研究時,我們邀請了讀者填寫與情緒經驗相關的問卷調查,共獲得超過一千五百份回應,其中百分之九十七的人都表示,自己曾聽過別人以「不好」或「負面」來形容這些棘手情緒。
雖然棘手情緒會帶來不舒適感,有時甚至讓人難以承受,但不代表其本質是負面或正面的。只要我們花時間去認識它們,像是憤怒或後悔這類棘手情緒甚至可以成為助力。憤怒可以促使我們為重要的事發聲,後悔則讓我們更有見地,知曉如何打造更有意義的人生。
如果能用不同的觀點去思考棘手情緒,其破壞力就會削弱許多。研究顯示,只要承認並接受在艱難時刻面臨的這些情緒,我們當下的感受就會有所好轉。如同《華盛頓郵報》的標題:「因為有不好感受而感受不好會讓人感到超級不好受。」
迷思二:只要夠堅強就能想辦法擺脫這些難解情緒。「多想正面的事!」、「開心點!」這些幹話你聽過多少次了。「不斷強調個人努力,以及否定生活處境會影響快樂的概念,就像是意識型態的新自由主義在作祟。」記者露絲.惠普曼在她的著作《為什麼我們拚命追求幸福,卻依然不快樂》(America the Anxious )中如此寫道。「或許因為學術界正向心理學運動的主要資助者為極度保守派,想通了,也就不用為以上扭曲的詮釋大驚小怪了。」
換個角度思考不代表感受會跟著轉變。世人皆苦,只要活到一定歲數,就會面臨摯愛離世,也會經歷肉體上的疼痛,還必須忍受各種無比艱鉅的難關。在這些情況下,你可能會有些崩潰,或是必須離開不健康的環境,甚至需要尋求專業協助,這都沒關係的。
除此之外,在討論這些棘手情緒時,絕對不能否認結構性問題的影響力。如果工作環境充滿性別歧視或種族歧視,員工的心理健康勢必深受其害。如果老闆常態性要求你做得更多,而你又不能說不幹就不幹,那麼你就更可能做到死。賓州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柯恩博士(Dr. James Coyne)更是直言不諱:「正向心理學是給有錢白人看的東西。」
迷思三:只有你深受棘手情緒所苦。我們在二○二一年做的問卷調查中發現,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皆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個月曾深受棘手情緒所苦,其中最常見的情緒是不確定性、過勞與完美主義,而導火線包括「工作交期太短且工作量太大」、「在Glassdoor網站上看到其他人的薪資」、「做不停」以及「其他人只會靠我」。
如果把所有感受都藏在心裡,非但只能默默承受痛苦,還會錯失和他人建立關係、獲得支持的機會。令人欣慰的是,我們(莉茲和莫莉)發現風向開始有在轉變:過去幾年來,諸如饒舌歌手壞痞兔(Bad Bunny)和網球選手大坂直美(Naomi Osaka)等名人,都曾公開討論自己對抗焦慮和憂鬱的心路歷程,而職業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和交友軟體「Bumble」等公司,甚至做到給所有員工有薪假,旨在防範過勞問題。自二○二○年開始,疫情促使大家更加關注心理健康等議題,鼓勵大家繼續保持下去。
讀到這裡,希望我們已說服各位有棘手感受也沒關係。我們才不會說什麼「擺好姿勢,深呼吸四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這種鬼話,根本把人當笨蛋。反之,我們將詳細解說整套策略,協助各位在水深火熱之時,再次拿回主導權並找到希望。
我們將棘手情緒分成七大類,雖然它們經常揪團造訪,但知道個別擊破的方式才能有效處理。只要熟悉這些策略,當情緒如潮水般襲來時,就可以從情緒工具箱中精準找出最順手的工具。心理學家稱之為「情緒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也就是可以準確說出自身感受的能力,這也是因應棘手情緒的第一步驟。大量研究證實,單單是有能力詳實描述當下感受,便足以增進身心健康與生活滿意度。
我們拍胸脯保證,本書將達成下列目標:
仔細檢視當代社會的七大棘手情緒:不確定性、比較、憤怒、過勞、完美主義、絕望感、後悔。
提供有助於各位靜心觀照情緒的工具,讓你可以從中學習,然後展開療癒之旅。
拋開想找出萬能解方的想法。反之,我們會提供你各式各樣的建議,由你做主選擇最適合的做法。
如實呈現自身經歷和各方朋友與我們分享的故事,讓你知道棘手情緒誰都會有。
絕不低估社會結構因素的影響力。
帶各位認識這些情緒背後的目的,以及如何有效和人溝通自身感受。
給予各位支持他人的力量,在重要他人經歷棘手情緒時助其一臂之力。
本書旨在提供可應用於各種情境的工具,不會花太多篇幅去評斷社會角色與身分認同對情緒帶來的影響。雖然我們(莉茲和莫莉)有著不同的情緒與感受傾向,但同樣身為三十歲初頭的白人女性,看事情的角度一定會有盲點。為顯平衡公道,除了自身經驗,我們也會分享許多讀者的故事,盡可能呈現出各式各樣的經歷,證明棘手情緒的構成要素遠比我們最初認為的還要常見。
願書裡的小秘訣和故事能讓各位會心一笑,並在棘手感受湧上心頭時終結孤單。心理學家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曾寫道:「只有二種人不會感到焦慮、失望、悲傷、嫉妒等痛苦情緒:精神病態者和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