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問是一個知易行難的旅程
「提問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數學家、教育家喬治.波利亞
當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對自己提出許多問題,幫助自己知道該觀察什麼現象、找尋哪些資訊,以形成結果與判斷後續行動。不確定感讓我們變得警醒,這種警醒不必然是高壓,但會讓我們不斷追蹤現象的特徵與變化,企圖找到可以形成意義的資訊或關係,以便決定後續行動。不確定讓我們必須提問,但這樣的不確定會一直存在嗎?
*提問真的很容易也不容易
大家回想一下成長歷程,如果你的年紀超過四十歲,我猜想在你幼年時期,父母有可能忙於生活而無法全心陪伴你。那時候的我們還無法用平板來養,連電視節目都很少,這讓我們有了許多時間可以探索陌生世界。沒有被太多事物框限的我們,即便物資不富足,但自然資源豐富,人的互動也多,讓我們常有面對不確定的機會,以及追蹤與確認的磨練,這一切都讓我們的提問能力很早就發展了。
長大後的我們有了不同的發展,有些人習慣於依據規定或指示做事,這讓他活得很安心,也慢慢遺忘了提問對於自己的價值;有些人則不想被決定,所以即便是被要求完成任務,總會提出問題,希望能夠真正掌握任務的目的,以免做白工,更害怕讓生命缺乏意義。提問出現與否在於你把自己視為一個完成任務的人,或是解決問題的人。如果想要讓提問變得更容易,我們得先讓自己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人,而且是要解決一個還沒有人知道答案的問題,那將使你更仔細地觀察現象,也會讓你更在乎解決問題的目的或原則,更讓你有了評價解決問題品質的標準。
反思自身的經驗後,再回頭看看現在的孩子、學生或職場新手。有不少比例的成人為了讓孩子們學習與成長的「效率」更高,避免了不確定性的出現。成人讓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變得更「安穩」,希望學習結果的獲得可以不被干擾。另外一部分的原因則是,這樣的方式對於成人也是安穩的,可以避免了自己需要面對孩子成長中的不確定。長久下來,成人與孩子們都失去提問的能力,也失去了對於外在世界探索的追蹤能力。
AI時代早已來臨,只不過多數人不自覺自己生活中的許多便利就是AI的結果,包含數位相機、有美肌功能的照相或修圖APP、可以自動辨識選字或是語音轉錄的軟體。這些程式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許多事情變得更為容易後,我們把省下來的時間用來做什麼事情呢?AI沒有決定人類要以何種方式活在這個世界,如果你總是被AI「使用」,過著更不用動腦的日子,那強大功能的AI聊天機器人出現便可能對你產生威脅。不同於過往的AI,相機就是照相,修圖就是修圖,我們不用煩惱該怎麼用它,但聊天機器人能夠產生何種效益與功能,就由使用者決定了。你決定好成為它的主人了嗎?你有能力成為它的主人嗎?
*本書架構與設計
這本提問的書不是要教你如何對聊天機器人提問。本書仍以教育場域為例,對提問做深入討論。不管對象是誰,提問的邏輯與原則是相通的。這本書以解決問題為提問的出發點,所有的提問都必須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釐清狀況、確認目標與擬定策略。釐清目前面對的情況是什麼,而非亂問一通,同時針對所處的現況蒐集必要資料,確認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才不致變成無頭蒼蠅,亂闖亂撞。
在釐清狀況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問:為何有會這些內容?這些內容之間有什麼關係?從這些關係中我發現了什麼?一旦釐清了狀況,我們才能真正確認遇到了什麼問題。為了確認在此狀況下我們最要先達成的是什麼,在完成確認目標的階段也需要不斷提問。之後,便要展開解決問題的策略擬定。除了評估解決問題的時間與資源外,剩餘的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課堂中的解決問題方式都是無關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如果要讓學習和成長發生,就要選擇讓學生有感的現象,無論是矛盾或衝突,總之得讓學生覺察到某種習以為常或忽略已久的現象存在,在找尋答案的最終而能形成理解。一旦學生理解了,老師們面對的問題就解決了。
提問會讓學生常常觀察到,那些理所當然或習以為常的現象變得不確定,讓人無法解釋或難以理解,引動學生持續追蹤現象,期望蒐集到更多資料,以形成合理的解釋。每個人都期望這個世界是可理解的,持續地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就是為了讓一切變得可理解,如此身心也就安穩了。
整本書就在這樣的架構下,先在第一部引出了解決問題的不同思維,找出好的解決問題思維與歷程,並在前兩章討論了三個階段的重要性與做法,讓讀者快速掌握解決問題的節奏與思考。第一部的後半段對於確認目標階段做了深刻的描述,幫助讀者能夠抽絲剝繭找出學習目標,第二部的前半段更進一步談學習目標如何形成,身為專家的老師又是如何發現目標,讓這樣的歷程解構成為老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次序。第二部的後半段著重於解決問題第三階段,擬定策略包含了學習歷程的設計,找出有感的事實現象,透過提問設計引起學生好奇,展開探究歷程而促成理解,最終解決了「如何學會」的問題。
第三部則是解決如何讓學生學會的問題,探討了知識、能力與態度該如何產生學習,並提供實際的例子,依據解決問題三階段來說明該如何設計。這個單元更提供了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希望讓大家能更容易地達成解決問題的目的。第四部則是以教育現場常見的提問情境,點出不同情境的特性,以便掌握解決各種學習情境問題的方法,同時提供各種情境的示例,使讀者更容易感受與理解相關的意義與做法。
*三本書之間的搭配
這是我以提問為題的第二本書,兩本提問的書有何差異呢?本書也是我討論課程教學的第三本,這系列的三本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第一本《教學力》以教師的課程教學工作為核心,談及老師們面對教育現場的困境該有的態度與行動,討論了領域課程與跨領域課程設計,也簡述了課堂中的提問與引導該要如何進行,同時說明了教師社群該要如何運作,以增進專業成長與學習。《教學力》是一本概論性的書籍,為老師提供了教學工作的架構,協助大家建立全局觀點。
第二本書和第三本書都是有關於提問,但並不只是談提問,而是討論了關於好提問的所有考量與歷程。包括為什麼要提問、提問是什麼,以及如何提問。第二本書《提問力》著重於整個提問設計歷程後的理論背景,涵蓋哲學、心理學、社會互動等,讓讀者可以更清楚每個環節的意義,以便判斷自己所處的情境為何,又該如何因應。第三本書不同於《提問力》的細膩描寫,而是以解決問題的三階段架構,讓大家先有個簡明的次序,更積極地以解決學習問題為出發點,反覆提供不同的例子討論提問設計該如何完成。此外,第三本書也提醒了許多提問設計成功與失敗的關鍵,減少大家摸索的時間,更快掌握關鍵。
如果你已經閱讀過《教學力》與《提問力》,如何與這本書搭配使用呢?我的建議是,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進行提問設計練習,並在完成練習之後,再重新閱讀《提問力》的第三章,檢視自己的每個行動,了解每一步的意義。在掌握每個步驟的意義之後,則可以閱讀《提問力》的前兩章,更清楚提問力系統背後的理論基礎。最後再重新閱讀《教學力》,便能後設理解到教學工作中的每個部分雖然看似處理不同內容,實際上卻是相同的原則。
如果你還沒有接觸過這三本書,我想以這本書做為第一本會是個好的開始。因為這本書會改變你面對課程教學的思維,不再以教學者出發,改以「如何讓學習發生」而出發。同時,本書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架構,幫助讀者形成設計的思維、掌握設計的邏輯。透過許多的實例討論,連結實務與原理,更透過成功與失敗的重點提醒,幫助讀者更清楚設計時該要注意的環節。
*請抱持對的態度出發
無論這本書是你閱讀這一系列書籍的第幾本,我都想分享我自己面對問題時的一個想法:如果你有提問的問題,你該要找的不是答案,而是你在這件事情上遇到什麼問題。這是多數人在解決問題上的盲點,以為找到答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卻忽略了釐清問題的真正樣貌,如果能先釐清問題,便能讓我們解決對的問題,擬定有效的策略。
如果一開始的態度就錯,那麼原本容易的事情都可能被自己弄複雜了。我們的確在教育現場遇到很多困難,而許多的困難都是因為只在意找到解方而衍生的,這使得教育現場越來越多的計畫、越來越多的要求,疊床架屋,讓大家疲於奔命。人人都期望改變這樣的加法文化,但若要進行減法,我們就更應當釐清問題是什麼,把好的事情做對。
如果你想要在解決問題的路上成功,更應該抱持對的態度出發:找出真正的問題,才是我們首要努力之處,而這條路上需要的就是不斷地提出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