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地緣政治 Vol.1

特價33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摘錄)第1 秒懂島鏈地緣政治

島鏈風雲再起

新冷戰時代來臨,島鏈風雲再起,台灣成為衝突核心,地緣政治提供最具現實感的觀看視野。

文/林俊宇

 

沉睡的獅子醒來,狂吼中

太平洋島鏈戰略,可說是世界少見「天然地形」和「國際關係」的絕佳結合,近代東亞國際史就是以島鏈為核心的海陸兩權交鋒史。

解說島鏈戰略重要性的經典比喻有兩種,第一種是「沉睡的獅子說」;第二種是「矛與盾的交鋒說」。

有關「沉睡的獅子」,就像流傳甚廣的拿破崙名言:「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在地圖上,歐亞大陸東側西太平洋上的三道弧狀島嶼鏈,既可以是陸權中國往外擴張的三道威猛吼叫聲波;也可以是海權國家綑綁獅子的層層鎖鏈。

太平洋島鏈是地球板塊碰撞和擠壓所形成,與歐亞大陸間相隔著緣海,這裡洋流速度快、夏季颱風強勁,一直讓島鏈和歐亞大陸維持既接近又疏遠的關係。加上陸權中國自古最大的威脅是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了防止西北方強權南下,中國耗費龐大人力與財力修築萬里長城,根本無暇顧及海岸線以外豐美的資源,在應對海上倭寇侵擾時也相形被動。

直到大航海時代,西風東漸,歐洲海權國家以島鏈為基地,向中國叩關。十九世紀,英國海權向大清帝國發動鴉片戰爭,拿到大陸南方的香港島;中法戰爭,讓法國取得越南殖民地;甲午戰爭,日本拿到澎湖和台灣。海權列強有了海上施力點,趁著大清帝國積弱不振,以割據和租借方式,在大陸擴張實質勢力。「沉睡的獅子」不只被綑綁,還幾乎遭到肢解。

 

上帝畫出矛與盾,台灣是交鋒關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島鏈戰略來到另一個新格局,可以用「矛與盾的交鋒」來解析。

來自北方的蘇聯勢力一路南下,赤化整個中國和中南半島部分國家。海權美國為了圍堵共產主義擴張,提出島鏈戰略思維,圍起海上「鐵幕」(Iron Curtain),成功將赤色力量困鎖在歐亞大陸,冷戰降臨。

這道鐵幕在二十世紀的數十年間發揮了極佳效果,不只限縮了陸權野心的擴張,也間接促使共產中國實行經濟改革開放措施,化身「世界工廠」,成為全球化浪潮最重要的引擎,以及全球最密切的貿易夥伴。

然而,島鏈國家與西方國家嚴重誤判,一廂情願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和現代化進程,民主化終將實現。殊不知,中國共產黨體制對權力掌握的執著程度遠遠超過外界想像,全球化讓西方國家反受中國製造產業鏈和消費市場牽制,最終發現中國開始挑戰全球民主秩序時,制約陸權野心的最佳時機已然錯過。

此時,就如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必榮所形容,太平洋三條弧形島鏈,就像是上帝之手為地緣政治競逐畫出了「矛」與「盾」。在地圖上可清晰看出,中國就像一支「矛」,亟欲化身海權強國,往太平洋穿刺;美、日、台、菲、澳聯盟則是一面「盾」,把島鏈當作層層包圍網,維持西太平洋現狀。(見124頁)

 

在地圖上直看、橫看都一樣,台灣就位在矛盾的交鋒點上,同時是「陸權矛」前端的鋒芒,也是「海權盾」中心的握把,更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核心國家。

秩序重組:五個盤整點

矛與盾的海陸強權交鋒,促使島鏈秩序重新快速整隊。

在島鏈的北邊,原先與中國交好的半島國南韓已選邊站。在經濟上,加入台美日韓「晶片四方聯盟」(Chip 4);在政治上,總統尹錫悅也公開表態:中國帶來安全威脅,台灣議題是國際議題,美韓戰略同盟關係十分重要。

二○二三年四月,尹錫悅與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華盛頓宣言》(WashingtonDeclaration),美國核潛艇將停靠南韓港口。此舉是四十多年來首見,因為美國的「雷鳴潛艇」(Boomer submarine)最多可攜帶二十枚三叉戟II彈道導彈,具有「單艇滅一國」的威力,不只核威懾北韓,中國也感覺芒刺在背。

在島鏈的中間,台海中線默契被打破了,中國空軍頻繁跨越海峽中線。

二○一九年,台灣向美國購買F-16V 戰鬥機的消息傳出後,中國開始反制,派出戰鬥機貼著海峽中線飛行,台灣出動戰機伴飛監控。二○二二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強調美國與台灣的夥伴關係將會更加堅固,中國開始無視海峽中線默契,戰鬥機和海軍艦艇多次越線,試圖建立跨越海峽中線的「新常態」。(見47 頁)

在島鏈的南邊,中國將觸角伸入南海,大興人工島礁及軍用機場,甚至開始發布當地氣象報告,並開起影城、咖啡廳、超商、銀行、醫院、郵局,還有火鍋店,企圖在媒體上營造出一般民眾生活痕跡與樣態,軟性宣示擁有整個南海水域的主權。

應對中國的頻繁動作,二○二三年,美國與菲律賓恢復睽違五年的「肩並肩」(Balikatan) 軍事演習, 隨後美國又舉辦「雷霆對抗」(Exercise CopeThunder)演習。二○二二年,美國與印尼把每年都會聯合舉辦的「神鷹之盾」(Garuda Shield)軍事演習規模增加到共十四個國家參與,成為「超級神鷹之盾」(Super Garuda Shield)。

在島鏈的東邊,扮演第二島鏈和第三條島鏈樞紐的澳洲已在中國導彈射程內,國土安全不再受到地理位置保護。近年澳洲積極落實核潛艇計畫,並協助東帝汶、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南太平洋島國發展經貿、金融與基礎設施,降低這些國家對中國的倚賴。

相對地,中國發展出「一帶一路延伸版」,積極投資、建設和金援南太平洋島國。美國企圖強化守備,與台灣邦交國帛琉、馬紹爾討論合作協議,讓美軍進駐。

美國同時也與密克羅尼西亞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外界預測,未來密克羅尼西亞可能和台灣建交。

另外,最值得注意的是,二○二三年初,中國多個氣球東飄穿越美國本土上空,讓美國民眾真實感受到中國對美洲本土的威脅,民意傾向支持與中國對抗。

在島鏈的西邊,原先被認為和太平洋島鏈不相干的印度,在面臨「中國珍珠鏈戰略」(String of Pearls Strategy)從南方包抄的態勢下,決定和美國展開印太戰略合作,與島鏈連成一線,並以民主國家之姿加入美印日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把外交策略改為「東進政策」(Act East Policy),在東亞地區扮演更積極的安全角色,並擴大與區域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見98 頁)

 

該走哪一步?地緣政治學是解答

島鏈風雲再起,各方都把焦點放在第一島鏈中心點的緊繃情勢,台灣的動向尤其受到關注。地理位置不可能一夕改變,台灣該如何主動掌握局勢,讓地緣特色變身為自己所用的矛與盾,而非被動成為海陸強權抗衡的棋子?台灣是島,該使用傳統陸權的思維看世界,或是改用海洋思維掌握主導權?

台灣積極布局海陸空立體戰略,只會讓衝突更激烈?以經濟與文化的力量,可以鎖緊島鏈戰線?台灣人該選擇堅守民主價值?走親中路線可以解決緊張局勢?

這些疑問,都可在地緣政治學中得到解答。因為地緣政治學是認知世界最實用、最具現實感的途徑。看著地圖,仔細拆解,就能了解島鏈上的現況、問題、可能解方,以及無法預測的黑天鵝會有哪些,在推敲過程中逐漸產生洞見。新冷戰,海陸強權爭逐,島鏈價值正被重新定義,理解地緣政治,是提供台灣跳脫民族情感與意識形態框架的最佳途徑。接下來,就先從秒懂島鏈地緣政治特色開始,逐步推進。

 

(摘錄)第6 名家銳眼看島鏈與台灣 

經濟文化「魔戒」誘惑──經濟文化也能鎖緊島鏈?

科技進步與經貿互動,促成地緣經濟概念興起。當代台日關係是一種包括島鏈、供應鏈、價值鏈的「三鏈一體」強韌互動關係。

文/李世暉(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教授)

 

魔戒誘惑一

支配台灣者,支配島鏈

在《魔戒》小說裡,魔戒是權力的象徵。魔戒的力量可以讓擁有者支配世界,但最終也會導致擁有者的瘋狂與滅亡。魔法師甘道夫、英雄波羅莫與王子亞拉岡,為了對抗邪惡的索倫,都一度受到魔戒力量的誘惑。《魔戒》的故事內容引發了廣大讀者的共鳴,這是因為,魔戒的誘惑不僅僅存在於小說的世界,也存在於現實的世界當中。

在近代國際政治的發展過程中,「地緣政治」的論述恰恰反映了此一魔戒的誘惑。從早期《孫子兵法》的「衢地」與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戰爭論》的「鎖鑰」概念,即可看出地理樞紐被視為一種戰略上的「兵家必爭之地」。而地緣政治論述代表者之一麥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更是直接點出:控制了東歐就能控制大陸心臟地帶,控制了大陸心臟地帶就能控制世界島(歐亞大陸),控制了世界島就能控制全世界。在「陸權論」的概念下,東歐地區就是此一地緣戰略的魔戒。

影響當代國際政治最重要的地緣政治論述,則是美國地緣政治學家斯皮克曼主張的「邊緣地帶理論」,即:支配邊緣地區者可控制歐亞大陸,支配歐亞大陸者可掌握著世界命運。在邊緣地帶理論下,位於歐亞大陸邊緣的歐洲、中東與亞洲的季風帶為樞紐地區;而位於亞洲大陸邊緣地帶列島上的台灣,則是此一地緣戰略的魔戒。

台灣位於亞洲大陸的邊緣,向北連接琉球群島、日本列島與千島群島,向南連接菲律賓群島與大巽他群島(分屬馬來西亞、印尼)。在陸權、海權競逐的時代,台灣既是圍堵亞洲陸權國家出海的關鍵;也是亞洲陸權國家發展海洋勢力的突破口。

 

魔戒誘惑二

三鏈一體,台日命運緊相連

台灣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猶如大國競逐的權力魔戒。無論是大日本帝國時期桂太郎強調的「南門之關鍵」,美國麥克阿瑟主張的「不沉的航空母艦」,還是中國眼中的第一島鏈中心,都在在凸顯了台灣的重要性。

然而,隨著通訊、航太等科技的進步、國家間經貿互動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地理的戰略價值,但也促成了「地緣經濟」概念的興起。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也從過去的樞紐地區、地緣要地,變成了經濟貿易路線、產業群聚地區。

另一方面,當世界局勢處於民主與威權相互對抗的情境下,地理概念結合了價值觀的差異,進而形成新的民主海洋國家陣營與威權大陸國家陣營。

若以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觀察台灣與日本的關係,國際政治經濟變化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視角。

在地緣政治上,台灣與日本同屬第一島鏈,在冷戰時期有著脣齒相依的安全關係。

對台灣來說,台灣的安全有很大一部分依賴日美安保體制;對日本而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在地緣經濟上,台灣與日本除了有緊密的經貿互動之外,也在供應鏈上形成互補的關係。

就價值觀而言,台灣與日本共享民主、自由、人權與法治的支配等價值觀,是一種普遍價值觀的鏈結關係。

結合上述地緣政治、地緣經濟與價值觀的思維,當代的台日關係是一種包括「島鏈」、「供應鏈」、「價值鏈」的「三鏈一體」強韌互動關係。而此「三鏈一體」的互動關係,也為地緣政治提示了一項重要的方向,即經濟與文化力量是建構島鏈地緣價值的關鍵內涵。

 

魔戒誘惑三

強權握著「魔戒」,都容易深陷慾望沼澤

在此必須強調的是,無論是第一島鏈、南門的關鍵、不沉的航空母艦,都是周邊大國對於台灣地緣戰略價值的論述。

圍繞著台灣的地緣戰略價值,荷蘭首先於一六二四年取得了台灣,其目的是為了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之後,為取得反清復明的根據地,鄭成功於一六六二年擊敗荷蘭而取得台灣的控制權。到了一六八三年,施琅率水師擊敗明鄭政權,台灣的控制權轉至清朝手中。初期清朝並不關注台灣,直到日本於一八七一年出兵台灣後,才開始重視台灣的戰略價值。

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即開始關注台灣的地緣戰略價值。一八九五年,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朝的日本,取得了台灣的控制權,也開啟了往南洋地區發展的國策思維。日本以台灣為南進基地向南洋地區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歐美列強發生衝突,最終在太平洋戰爭中成為戰敗國。

時至今日,台灣周邊的國家,又是如何看待這只地緣戰略的「魔戒」?

首先,中國不斷地對外強調,台灣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是中美、中日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在地緣戰略上,台灣一方面是控制日本、韓國能源命脈所在;另一方面是取得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優勢的關鍵。

日本則是將台灣視為其海上生命線的關鍵,也是自由與繁榮之弧的一環,連結東北亞、東南亞、印度的市場經濟民主國家。在地緣戰略上,台灣是日美安保體制對抗亞洲陸權國家時不可缺少的防禦線,也是日本推動區域經濟整合(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與經濟安全保障戰略的重要夥伴。

 

魔戒誘惑四

哈比人要保持清醒

總的來說,隨著國際政治經濟情勢的變化,地緣思維、地緣戰略亦產生了實質的改變。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即台灣經常處於地緣風暴的中心。

在歷史上,日本取得了台灣後,引發了日美的全面戰爭;美國、台灣與日本在防禦上的合作,阻擋與牽制了中國的海洋發展;若中國取得台灣,即可突破島鏈的圍堵,形成海權國家與陸權國家的直接衝突。

在《魔戒》小說中,性格平和友善的哈比人,是少數能抗拒魔戒誘惑的種族。

而魔戒最後則是回到了最初製造的地方,消失在火山口的火焰之中,終結了因魔戒而引發的權力誘惑與戰爭風險。

在現實世界裡,被周邊國家視為地緣魔戒的台灣,一度被國際媒體《經濟學人》視為是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面對此一地緣與戰爭風險,關鍵並不在於周邊大國能否抗拒地緣魔戒的誘惑;而是在於:性格平和友善的台灣人能否在持有魔戒之際依舊保持清醒。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