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穿別人的鞋

特價29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Empathy,翻譯成「共感」正確嗎?

事情發生在我兒子剛進入英國布萊登.霍夫市公立初中就讀的時候。
英國初中有一門課程叫「公民教育」。在我兒子的學校,它歸於一門名為「生活技能」的課程中,學習議會政治的基礎知識、自由的概念、法律的本質、司法制度和以市民為中心的政治社會運動等。據說這一科考試中,出現了「什麼是empathy?」的考題。
我兒子的答案是「自己主動嘗試穿上別人的鞋」。「To put yourself in someone’s shoes」(穿穿看別人的鞋)是英文的慣用表現。這也可能不是我兒子想出來的,說不定是老師在課堂上說明時用了這個表現。
聽到「empathy」一詞,我會想到「sympathy」。正確說來,應該是「empathy跟sympathy的不同」。
像我這樣成人之後才在英國上語言學校、考英語檢定考的人應該都很清楚,「empathy跟sympathy意思有何不同」是課堂上必教的內容之一。empathy和sympathy,聽起來也很像,英國人當中能清楚說明意思不同之處的人也很少(應該說,大家講的都有微妙的差異。)所以,這是英語檢定考中有時會出現的「陷阱題」之一。
話雖如此,我上語言學校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所以我去查英英字典,確認一下早已忘記的這兩個詞意思上有什麼不同。
empathy:理解他人感情或經驗等之能力
sympathy:
1. 覺得別人可憐的感情、對別人的問題表示理解、關注。
2. 對某種想法、理念、組織等表示支持或同意的行為。
3. 抱持相同意見或關注的人彼此之間的友情或理解。

英文翻譯成日文時,文法上詞序相反,empathy意思的敘述用英文讀起來,開頭的詞彙是「the ability」(能力)。
相對地,sympathy的意思,英文開頭則是「the feeling」(情感)「showing」(表現)「the act」(行為)「friendship」(友情)「understanding」(理解)這些名詞。
也就是說,empathy是能力,所以是後天習得的東西;sympathy則是情感、行為、友情、理解,這些偏向人自然發出、或是從內部湧上的東西。
再來,看看empathy和sympathy對象的定義,兩者的不同也相當明確。empathy是針對「他人」,亦即不帶任何限制或條件。不過,sympathy則有限制條件,像是可憐的人、抱持問題的人、能支持、同意其想法、理念的人、有相同意見或關注事物的人等。也就是,可以說sympathy是對覺得可憐的人或有共鳴的對象產生一些情感、理解或發展出的行為;而empathy則是,對於並不覺得可憐、或是未必有同樣意見或想法的人,去想像若站在對方立場,自己會如何,是一種知性活動。
兒子告訴我,學校教他們「現在,恐怖份子、退出歐盟以及越趨兩極化的社會分化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嚴重分裂,empathy非常重要。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是empathy。」
到這裡是我寫在《我是黃,也是白,還帶著一點藍》的內容。
前面也提到,這本書出版時,獲得意外的反響。許多讀了這本書的人,開始談論「empathy」一詞。
坦白說,我很驚訝。在英、美等英語母語的國家,「empathy」已經是多年前就開始眾人聚焦的詞彙,例如前總統歐巴馬等就很喜歡用這個詞,所以散見於形形色色的媒體,已經徹底滲透,甚至有人覺得「聽膩了」(所以在學校也會教。)
於是我想,說不定這表示在日本「共感」一詞已經廣為使用,但它的起源「empathy」這個英文單字不太為人知曉。只不過,其實這裡又存在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empathy被譯成「共感」這個日文,而sympathy也能夠譯成「共感」。sympathy其他的譯詞還有「同情」「體貼」「支持」;而empathy則有時被譯為「情感移入」「自我移入」。
變成日文時,「empathy」也好,「sympathy」也罷,同樣會給人一種印象,彷彿是情感面、情緒面,僅僅是一種「心情」的問題,也就是說,聽起來並不像「後天習得的能力」,比較像是「內心湧現的東西」,如此一來,empathy一詞的翻譯,就跟英英辭典相距甚遠了。特別是「ability」(能力)這個單字完全沒有反映在empathy的譯詞中,相當不可思議(在此同時,為何在日本會演變至此,這一點也相當有趣)。
不管為了正確理解其意義、或是為了讀懂談empathy的書籍日譯版,繼續把「共感」這個表現當作empathy一詞的日文固定譯法,我認為會有問題。近年在日文社群網站等出也有「共感很危險」「已經受夠共感了」的論調,只要empathy或sympathy日文都譯成「共感」,就無法區分指的是哪一個。
empathy的種類及歷史
話雖如此,並非只有在日本empathy的意思含混不清。其實即使在英語圈各國,empathy的定義仍舊因人而異,甚至有人說有幾個人談論,就有幾種定義。
不過,empathy有幾個種類,這已有定論,大致如下:
1. 認知性同理(cognitive empathy)
日文譯為「認知性」empathy。刊登於美國麻薩諸塞州萊斯利大學(Lesley University)官網一篇名為「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mpathy」的文章寫道,認知性同理「更像是一種技能」,且進一步引用了《Encyclopedia of Social Psychology》中莎拉.D.霍奇斯(Sara D. Hodges)和麥克.W.邁爾斯(Michael W. Myers)的言論,指出這種類型的empathy,亦可用empathic accuracy(同理準確度)來表現,也就是「對另一個人的思想具備更完整且正確的知識,包括其感受。」這符合牛津學習者英英辭典的定義,用我兒子的話來說,就是「穿別人的鞋」想像他人的思想或情緒的能力,在心理學領域的定義中,評量這種能力的基準在於想像的正確性。
2. 情緒性同理(emotional empathy)
這一詞被譯為「情緒性」empathy。前述的莎拉.D.霍奇斯與麥克.W.邁爾斯又將其分為幾類。首先第一類,是「感受與他人相同的情緒」。這就是日文中的「共感」;第二類是「對他人的困境產生反應,導致個人感受到苦惱」;第三類則是「對他人的憐憫心」。這跟牛津學習者英英辭典的「sympathy」有相當多吻合之處。
3. 身體同理(somatic empathy)
這是②情緒性同理「對他人的困境產生反應,導致個人感受到苦惱」的延伸,由於想像他人的疼痛或苦惱,自己也感同身受。例如看到有人腳受重傷,產生自己的腳也痛的反應。
4. 憐憫同理/同理關懷(compassionate empathy)
這是近來常見的詞彙,意指不僅止於想像、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跟他人相同情緒的empathy,還進一步付諸行動的狀況。大家也往往把「compassion」當作類似sympathy或empathy的詞來使用,牛津學習者英英辭典的定義是「對受苦之人或動物的強烈sympathy之情、想解救他們的願望。」
順帶一提,②情緒性同理(emotional empathy)也稱為富有感情的同理(affectionate empathy),④憐憫同理(compassionate empathy)也稱為empathic concern(同理心關懷)。正如上述,empathy有各式各樣的定義,看得越多,越會湧現疑問:「這個跟這個一樣,有必要刻意用不同的字詞區分嗎?」「這應該不是empathy,是sympathy吧?」在某種層面上,在某種意義上,好像先講先贏一樣,這個詞的定義可說是一種無政府狀態,不過這也難怪,其實empathy這個詞的歷史還非常短淺。
美國雜誌《大西洋》(The Atlantic)電子版刊登的〈A Short History of Empathy〉(二〇一五年十月十六日)這篇文章,作者蘇珊.蘭佐尼(Susan Lanzoni)表示,empathy是在一世紀前才出現,empathy是為了翻譯德文「Einfühlung」而創的英文詞彙。直接翻譯成英文的話,似乎會是「feeling-in」。或許相當於日文的「情感移入」或「深刻感受」。《世界大百科事典》(平凡社)定義「Einfühlung」的譯詞「情感移入」為「指面對他人或藝術作品時,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這些對象上,並且視這些情感為屬於對象之物的體驗作用。」
英語圈的心理學家,當初在選擇「Einfühlung」的譯詞時,據說考慮過「animation」(描繪得生動淋漓)「play」(假裝是~、做出~的行為)「aesthetic sympathy」(審美的sympathy)」「semblance」(表面、偽裝、類似)等。不過,一九〇八年兩位心理學者,建議將「in」用希臘文「em」來取代,並使用「pathos」(同情)創一個新詞彙,「empathy」一詞就此誕生。
如同《世界大百科事典》中「情感移入」(Einfühlung)的解說,在一九九〇年代當時,英文的empathy也不是「考量他人心情」的意思,反而正好相反,是將自己的情感或心情,投射到自己外側的事物上,據說是將生命注入某物、或是將自己的想像、情感投射到世界上的意思。例如看到水果靜物畫,將源自自己想像力的情感,像是「好像很好吃」「透心涼」等,投射到畫上,在觀賞時感受其鮮活生動。
到了二十世紀中,empathy一詞的意思突然發生轉變。一九四八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羅莎琳.凱瑞特(Rosalind Cartwright),跟她的老師雷納德.柯特瑞爾(Leonard Cottrell)一起針對人際關係中的empathy進行了一項調查。在這過程當中,她否定「想像的投射」這個初期empathy的意思,主張人際的關係性才應該是empathy概念的核心。
之後,在心理學領域,也不斷有實驗性的研究,不久,心理學者開始將empathy的「本尊」(正確評估他人的想法及情感)與「投射」視為不同的兩件事。一九五五年的《讀者文摘》將empathy定義為「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不因介入一己情感而受影響。」這跟現在的牛津學習者英英辭典的定義及認知性同理的定義重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