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為何嬰兒喜歡盯著人臉看?
──心智理論能力


雖然五歲才有心智理論能力(能推論他人心思),然而該能力卻可能在 更年幼時就存在,只是配合的其他腦區尚未發展完全,所以無法順利運用。

每位寶寶都會重新啟動世界。
Every child begins the world again.-------梭羅

第一次見到瑞貝卡.薩克斯(Rebecca Saxe),是在2008年的秋天。那一年我剛獲得博士學位,來到達麻省理工學院的腦與認知科學系,師從南西.坎維希爾(Nancy Kanwisher)進行博士後研究。

薩克斯先前也是坎維希爾的學生,算是我的同門師姐。她的學術表現優異,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時,不到3年便取得學位,並在26歲時獲聘為麻省理工腦與認知科學系的助理教授,5年後順利升等取得終身教職,當時年僅31歲。

薩克斯一直對人類心智能力背後的大腦機制有興趣,特別是關於「心智理論」(theory mind)這個能力。所謂的「心智理論」能力,就是人類可以「推論他人擁有心靈」、並且可以「推敲他人心思」的能力。

聰明豆測試(The Smarties Task)

科學家在測試人類的心智理論能力時,通常會採用所謂的錯誤信念測驗(false-belief task)。這項作業,最早是由心靈哲學家丹尼特(Daniel Dennett)所提出(Dennett, 1978; Gopnik & Astington, 1988a; 1988b)。比方說,如果我拿了一包聰明豆(一種糖果)的包裝盒,然後問小明:「你覺得裡面有什麼?」關於這個問題,大部分的人都會回答說:「裡面有聰明豆」。接著打開包裝,讓小明看到裡面其實是放了鉛筆。然後把包裝復原,再問小明:「等一下小英來的時候,你認為他會說裡面有什麼?」

關於這第二個問題,小明如果有「心智理論」能力,他就會回答:「小英會猜裡面有聰明豆」。換句話說,小明能夠明白「他人可能會誤以為某些事物為真」。這種能夠明白並推敲出「他人可以擁有錯誤信念」的能力,就是「心智理論」能力。然而,如果小明還沒有發展出心智理論能力(未滿五歲),他就會認為別人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此時他就會說:「小英會猜裡面有鉛筆。」

腦造影找出「心智理論」能力的相關腦區

除了研究孩童的「心智理論」相關行為,薩克斯也特別想要知道,人類的這種「心智理論」能力是不是有某個特定腦區在負責?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她決定先從成年人下手。2003年,薩克斯在坎維希爾的指導下,設計了一項實驗來尋找「心智理論」能力的對應腦區。在實驗中,薩克斯讓成年受試者閱讀許多種不同的故事情境。其中有一類型的故事,和人際互動有關,在閱讀這一類型的故事時,受試者必須去推敲他人的錯誤信念。而在其他類型的故事情境中,有的和人的肢體動作有關、有的和非人物件有關、有的和錯誤訊息有關,但重點是,這些其他類型的故事情境,都不涉及任何的錯誤信念。換言之,在閱讀各種故事情境時,只有其中一種情境需要使用心智理論能力去推敲他人的錯誤信念。

結果發現,在需要動用心智理論能力時,有一個腦區出現了強烈反應,而在其他不需動用心智理論的故事情境下,這個腦區就沒有反應。這個腦區位於右腦的頂葉和顳葉交界處(right temporal-parietal juction),英文的縮寫是rTPJ。(Saxe and Kanwisher, 2003)

跨顱磁刺激測試因果關係

在找到這個和心智理論能力「有關」的rTPJ腦區之後,薩克斯仍不滿意。因為相關不等於因果,唯有去證實rTPJ腦區會影響心智理論能力,我們才能真的確認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為了確認因果關係,薩克斯使用了「跨顱磁刺激」技術,直接去刺激rTPJ腦區。跨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就是一種使用強力局部磁場變動去刺激特定腦區的技術。如果rTPJ腦區和心智理論能力之間真的有因果關係,那麼直接去刺激rTPJ腦區時,應該就會影響心智理論能力才對。

實驗結果一如預期!在2010年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實驗中,薩克斯團隊設計了一項作業,受試者必須透過心智理論能力,去判斷他人在道德上是否有過錯。這項作業也是用故事情境來呈現,其中有三種情境:

情境一:老王去化學系的茶水間幫同學倒水時,發現一個紙包,上面寫著「糖粉」,老王認為這應該就是糖粉,於是把它倒入同學的水杯中。結果同學喝完後安然無恙。

情境二:老王去化學系的茶水間幫同學倒水時,發現一個紙包,上面寫著「糖粉」,但其實裡面是毒藥,老王認為這應該就是糖粉,於是把它倒入同學的水杯中。結果同學喝完後中毒身亡。

情境三:老王去化學系的茶水間幫同學倒水時,發現一個紙包,上面寫著「毒藥」,但其實裡面是糖粉,老王認為這應該就是毒藥,於是把它倒入同學的水杯中。結果同學喝完後安然無恙。

在這三種情境中,老王都相信紙包上的標籤為真,也因此,老王在每個情境中的行為,其實都展現出不同的意圖。在情境一中,老王完全沒有惡意。在情境二中,老王也沒有惡意,因為他並不知道紙包裡其實裝了毒,所以雖然同學最後中毒死亡,但那只能算是意外。在情境三中,老王算是蓄意謀殺,因為他明知紙包中有毒,卻仍倒給同學喝,即使同學喝下後沒事,老王仍是罪孽深重。。

當受試者被要求去判斷這三種情境中,老王在道德上是否有過錯時,受試者們的反應通常都會如同我們上方的分析,情境一中的老王完全無需譴責,而情境三中的老王則是因為蓄意謀殺而應該譴責。至於情境二,受試者的答案則介於中間。因為情境二中,老王雖然沒有惡意,但同學最後卻意外死亡,所以有些受試者會認為老王仍然應該受到譴責。

現在關鍵的問題來了,如果我們使用跨顱磁刺激技術去刺激rTPJ腦區,會不會有機會改變受試者推敲他人意圖的能力,並因此影響受試者對他人行為的道德判斷呢?

結果顯示,的確如此!當rTPJ腦區被刺激時,受試者對於情境三中的老王,譴責程度會降低,而對情境二中的老王,譴責程度則會提高。由此可知,刺激rTPJ腦區,確實可以改變受試者推敲他人意圖的能力,並因此影響對他人行為的道德判斷。這個結果也因此證實了rTPJ腦區和心智理論能力之間的因果關係。


六個月大的嬰兒有能力辨善惡

這個困擾世人已久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三十年後,曾經執行米爾格倫電擊實驗的耶魯大學,一九九○年成立了新的「嬰兒認知中心」。此中心其中一項重點計畫,就是要回到人性善惡問題的本質,探討「嬰兒是否具有善惡的道德判斷能力?」看來就是要回答人類本性是善或惡的關鍵。畢竟,如果想知道人類本性的善惡,那麼未經世事的嬰兒,自然是最佳選擇。

二○○七年,這個問題的答案初露曙光。耶魯大學嬰兒認知中心的凱莉・漢姆琳(Kiley Hamlin)和指導教授薇恩(第一章提及發現嬰兒數學認知能力的心理學家),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經典實驗,發現六個月大的嬰兒已經具有善意和惡意的區辨能力,而且似乎嬰兒偏好帶有善意的人。

實驗中,嬰兒的眼前會看到一個正在爬山的圓形玩偶,有時候會出現一個正方形玩偶(協助者)去協助圓型玩偶爬山,有時候則會出現一個三角形玩偶(妨礙者)去妨礙圓型玩偶爬山。結果發現,嬰兒在看完這些玩偶的互動後,會比較偏好正方型玩偶(協助者)。漢姆琳因此推論,嬰兒可能可以理解正方型玩偶和三角形玩偶分別代表「親社會的善意協助」與「反社會的惡意妨礙」,而且會比較喜歡前者。(Hamlin et al., 2007)

二○二二年,日本大阪大學的鹿子木康弘(Yasuhiro Kanakogi)團隊也發現,當不會說話的八個月大嬰兒發現,自己可以操控電腦遊戲中的石頭去壓扁某些角色時,他們會傾向用這種方式去逞罰遊戲中的壞人(Kanakogi et al., 2022)。實驗中,科學家透過眼動儀追蹤嬰兒的視線,當嬰兒的眼睛緊盯著遊戲中的某個人物不動時,天上就會掉落一塊大石頭壓扁該人物。當嬰兒學會這個操作方式後,實驗人員就會讓嬰兒觀看兩個人物的社會互動狀況,其中會有一個壞人不斷的推擠欺壓一個好人。結果發現,嬰兒會偏好盯著壞人看,導致壞人被天上掉落的大石頭壓扁。

上述這些實驗結果透露出一個重要訊息,就是道德的善惡判斷可能並不全然是後天習得,我們可能天生就對某些類型的行為和事件帶有好惡,而這些天生的偏好,可能就是孩童早期道德發展過程中的根源和依據。


【附錄】

〈練習二:海盜測驗〉

拿出兩個玩偶,並將兩張衛生紙分別揉成團充當冰淇淋。表演以下的故事給家中三到五歲的小孩看,檢視小朋友是否已發展出心智理論能力。

▍實驗場景

第一幕:海盜一號出場。海盜一號喜歡吃冰淇淋,他把冰淇淋先放在桌子上,然後離開去廁所洗手,準備洗完手回來再吃。(海盜一號離開場景。)

第二幕:大風吹來,冰淇淋掉到地上。

第三幕:海盜二號出場。海盜二號也喜歡吃冰淇淋,他也把冰淇淋先放在桌子上,然後離開去廁所洗手,準備洗完手回來再吃。(海盜二號離開場景。)

第四幕:海盜一號回來了。他看著桌上和地上的兩坨冰淇淋,請問他會覺得哪一坨是自己的冰淇淋?

▍互動練習與說明

如果小朋友回答:「海盜一號會覺得桌上的冰淇淋是他的。」表示小朋友已發展出心智理論能力。這時候可以繼續追問小朋友:「為什麼海盜一號不會覺得地上的冰淇淋才是他的?」(訓練孩子解釋原因),或是「海盜一號原本的冰淇淋在哪裡?」(確定孩子沒有誤解問題)。

如果小朋友回答:「海盜一號會覺得地上的冰淇淋是他的。」表示小朋友尚未發展出心智理論能力。這時候可以繼續追問小朋友:「海盜一號知道自己原本的冰淇淋被風吹到地上嗎?」藉此引導小孩從海盜一號的角度思考問題。也可以問小朋友:「海盜一號離開的時候,他的冰淇淋在哪裡?」藉此確認小孩理解問題,記得海盜一號的冰淇淋原本擺放位置。

▍結論

一般來說,五歲時會發展出心智理論能力,並可以通過測試。

如果五歲前尚未通過測試,請不用緊張,靜待孩子自然發展即可。

如果五歲後仍未通過測試,請先確認孩子的聽力正常(沒有聽損)、對遊戲有足夠的興趣(有專心聽故事),並且具備充分的語言能力(確定有聽懂問題),如果孩子的聽覺、專心程度和語言能力皆無異常,可以聯繫家庭醫師進行後續觀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