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礎知識:金字塔的起源
金字塔模型
大腦是科學家已知最複雜的生物結構。大腦的某些區域可以執行多種功能,包括思考、語言、記憶、運動功能等,有些區域甚至可以改變角色,例如,若是頭部外傷,大腦為了試圖彌補損傷,適應新的情況,就會發生角色改變。
既然人類的大腦如此複雜,有時以簡化模型來理解心智組織方式,也是合理的。尤其是心理學家為了讓大眾在自我理解、自我照護或治療時,能有比磁振造影(MRI)腦部掃描更直接、更易懂的方式,而經常使用隱喻、圖表或簡單的陳述。
本書建議以雙金字塔的形式來理解心智。金字塔模型由六個相互關聯的層面組成:理性、信念、記憶、情緒、言語和行為。
基本上,我將心智功能分為六個關鍵主題。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這絕不算準確(因為我們的大腦看起來不像那樣)。但是,為了本書的目的,這會為我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模式。
我們將簡要概述每個層次,以便讓金字塔模型更加清晰。
- 理性(或意識):理性負責更高的心理功能,例如注意力、感知、意識、批判性思考、計畫、決策和自我控制等,任何有意的行動都涉及你的意識,包括撥號碼、計算、決定週末去哪裡,或者學習瑜伽體位。
- 信念(信仰體系):你對自己和世界的信念和知識。它就像是大腦裡的大型檔案系統,也可以幫助你自動詮釋和評估事件,當你出現自我對話、背景思考,或是時不時躍入腦海中的想法,都能體驗到這個過程。
- 記憶:過去事件的記憶庫。例如,可能是想起今天的早餐,回憶起畢業那天,或者你第一次開車的情形。
- 情緒:你的情緒、天生的情緒反應(如戰鬥或逃跑的反應)、後天學習的情緒反應(如恐懼症、情感關聯)和欲望。這個系統使一個人可以擁有豐富的情感生活,體驗喜悅、驚喜、恐懼、悲傷和憤怒等。
- 言語:你的說話習慣。這個系統有助於和他人口頭溝通,包括發音、講故事等。
- 行為:所有動作習慣的資料庫。習慣是我們不須多加思考,就會反覆且自動出現的行為,例如多早起床、早餐吃什麼、怎麼穿衣服、怎麼走路、怎麼坐下、多久看一次手機,這些都是習慣的例子。
雙金字塔
你可能會想:為什麼用雙金字塔作為框架?以下是三個主要原因:
- 內在觀點:意識與潛意識
當你檢視自己的內心,內省並檢視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記憶時,你可能會發現某些訊息更能被意識到,更容易接觸到,而其他訊息則比較接近潛意識,更加隱蔽。簡單來說,金字塔模型的頂端由更有意識的思想層次組成,而底部則大多由潛意識組成(第二章將詳細解釋這個主題)。
- 外在觀點:可見的與隱蔽的
當你想更加理解另一個人時,觀察他們的行為、他們如何表達自己等,你或許會再次意識到,自己無法得到所有訊息。但在以下這種狀況,情況剛好相反:觀察其他人時,金字塔底部的層級更容易觀察,表現得更明顯且更清晰,而金字塔頂端則大多較為隱蔽。
例如,我們能清楚看見其他人的行為,也可以聽到他們說話,可以注意到其他人的強烈情緒,像是快樂、悲傷、害怕或生氣,即使他們因各種理由試圖強迫收斂或隱藏它們。
相比之下,金字塔頂端更加隱晦,不被外界所見。例如,我們看不到其他人記得什麼,或他們在生活中經歷了什麼,也看不到他們知道什麼,或者他們相信什麼。我們可能會注意到某個人正在思考,甚至做出合理的猜測,有時候可能猜對,但我們不能總是百分之百確定他們真正在想些什麼。
- 心理健康的不同維度
整合性治療師的訓練在於處理多個面向的心理健康(有關整合性觀點的詳細介紹請見序文)。通常,整合性治療師會考慮個案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換句話說,治療師考量的是個案如何思考,及以他們的感受和行為。認知、情緒和行為幾乎是影響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簡而言之,當我們在思考金字塔模型時,我們可以辨認出心理健康的不同維度。例如,金字塔頂端包含心理健康的認知維度,那是因為金字塔頂端由心靈層次組成,而心靈大部分屬認知本質,例如我們的思考、信念和記憶。相比之下,金字塔底部具有心理健康的其他兩個重要面向和兩個更深層次的心靈,也就是情緒和行為層次(行為層次由語言和行為習慣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