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正念:父母需要的超能力
正念是什麼?我最喜歡的定義是來自科學家、作家暨靜心老師喬.卡巴金的定義,他在將正念帶入醫療與社會主流方面一直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他說:正念是「在當下時刻,透過刻意的注意而產生不帶評斷的覺知」。
至於靜心(meditation,又譯冥想、靜觀),它對人們來說可以指很多事。我們運用它的目的是做為一種訓練心智的修習,讓我們較不容易產生自動化反應、更能夠處於當下。
因此,正念靜心可以訓練我們將注意力放在當下這一刻,保持一種不起反應、不妄加評斷的好奇心。正念是一種我們希望達到的特質,而正念靜心是我們在內在建立這種特質的工具。
正念靜心有許多好處,而且實際上完全零副作用。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有四十七份研究報告都顯示,正念靜心有助於舒緩來自焦慮、沮喪、慢性疼痛的心理壓力。更多研究顯示,它能增強正面情緒,強化社會連結與情緒智商,而且重要的是,能改善你管理情緒的能力(這正是父母所需要的)。
我在自己和學員的生活中,都見過這些益處。簡單來說,修習正念能帶給我們做好教養工作所需的心平氣和與理性態度。
 
◎正念靜心能改變大腦
正念靜心可以在一段時間之後改變大腦做出壓力反應的方式。我們無法百分之百確定這是如何發生的,但磁振造影(MRI)掃描顯示,經過為期八週的正念修習,大腦的「戰鬥或逃跑」中心,也就是杏仁核,實際上會開始萎縮。不僅如此,隨著杏仁核的萎縮,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與較複雜的大腦功能有關的區域,例如覺察、集中注意力、同理心與做決定等)還會變得更厚!
更重要的是,這些區域之間的「功能性連結」(functional connectivity),也就是它們一起被激發的頻率,也會跟著改變。杏仁核與大腦其他部位的連結減弱了,而大腦中「注意力」和「集中精神」相關的區域,彼此之間的連結卻變得更強了。
這表示靜心能藉由削弱我們的壓力反應,從身體上改變大腦,而大腦這種改變的能力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一個人終其一生都能發生這種改變。藉由正念靜心,自動化的壓力反應就能被更為深思熟慮的反應所取代。
由於正念靜心能促成這些改變,幫助我們在艱難的教養處境下更清楚地思考,它成為我們必須培養的基礎。在壓力反應減輕之後,你便能進入大腦中更有邏輯、更理性、更富有同理心的前額葉皮質,進而運用即將學到的新溝通技巧。若能掌握正念靜心的修習,以及其他減輕壓力反應的練習,那麼你想要以更體貼的方式來教養的目標,便不會再被壓力反應綁架了。
 
◎擺脫自動駕駛模式
讓我們將鏡頭拉遠一些,從更開闊的格局來看待正念。
我們與孩子相處的大多數時間,都是處於自動運作模式。我們的心念執著於完成目標、解決問題、執行各種計畫、為接下來的日子或明天制定策略。我們與孩子在一起的日常時光裡,總是因為充斥著關於未來的各種想法而分心(例如,當孩子在訴說一整天發生什麼事的時候,我們在思忖著晚餐吃什麼)。當我們處於那種自動做/達成/計畫什麼的模式時,心念是遊蕩到其他地方的,並未真的處於當下與孩子在一起。
如果我們無法處於當下與孩子在一起,便無法察覺他們所傳遞的線索,可能失去了發現孩子表面下真正生活狀況的一個機會。我們可能會錯過孩子此刻需要的是一個擁抱或幫助,而非指引方向的信號。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缺乏正念修習,可能會在當下做出不夠巧妙的選擇,甚至可能會被強烈的壓力反應擊垮。若是如此,我們不僅無法給予孩子體貼且具有同理心、有益於當下的回應,反而會被引爆情緒而做出自動化反應。我們將會在第二章深入探討如何解除這些引爆點。現在,你會學習如何進行正念修習,幫助你隨時降低壓力反應的頻率。
在我們開始練習正念,也就是帶著和善與好奇心,將注意力放在當下的時刻之後,便可以將那份覺察、和善與好奇心,擴及到孩子身上,以此避免因分心而出現的一大串問題。
事實上,我在自己的「正念老媽」(Mindful Mama)播客節目裡,曾經與丹.席格博士(Dr. Dan Siegel)進行過一場對話,他是精神醫學臨床教授、作家,以及研究執著、正念與大腦的專家,他說「父母的處於當下」是重要「關鍵」,能提供孩子最佳機會去擁有一個幸福安康且具備韌性的人生。
這聽起來很神奇,對嗎?但是讓我們實際一點,沒有人能百分之百處於當下,但這並沒有關係。我們要走的是「中道」,也就是利用正念工具減輕壓力反應,讓我們與孩子在一起時能夠更處於當下。我們的目標是做到「夠好」的教養。
 
◎減少自動駕駛頻率,更處於當下
即便我們沒有注意到,但我們在家庭生活中時常透過貼標籤在心理上抄捷徑,這些標籤可能有所幫助,但也可能造成偏見,讓我們只看見過去見過的特定事物。例如,如果我們將一個孩子貼上「運動健將」,另一個貼上「聰明」的標籤,便限制了這些孩子的其他可能性。互相比較是很自然的事,但有時我們會過度按照字面解讀那些標籤。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態度所預設的想法, 會阻礙我們看見他們真實的模樣。
由於我們的孩子一直在變化,而標籤是靜態的,所以我們必須了解標籤可能不可靠;再者, 我們預設的想法可能只是一種自我應驗的預言,也就是孩子會達成我們的負面期望,這種情況多悲慘啊! 
我們另一個抄捷徑的方式,是藉由例行事務來達成。家庭生活是日復一日重複的:做晚餐、清理桌子、洗碗、準備上床睡覺等等,這些例行事務能幫助我們更輕鬆地過日子,但缺點是我們可能會因而失去了以新鮮眼光來看待事物的能力。我們經常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低頭看著螢幕,就這樣度過一整天。
我們不去欣賞美麗的天空或盛開的百合花,更糟糕的是,我們喪失了好奇心,而那是孩子們面對周遭世界時自然就會有的態度。
 
◎對當下與改變抱持開放態度
事實是,我們每天早上醒來面對的都是一個全新的孩子,他們無時無刻都在成長、學習、變化,在生物學的層次上,他們每一分鐘都有數千個細胞死亡、數千個細胞新生。孩子永遠不會是跟以前一樣的人,而正念能幫助我們認知到這個真相,並在每一刻都用新鮮的眼光看待孩子。
在更深的層次上,不斷變化是人類存在一種無可否認也無可逃避的事實,所有人都會變老、生病,最終死亡。我們所有的感受終將被新的情緒所取代,而對孩子的感受來說,情況也是如此。若我們認為自己的感受、行為與想法將「永遠會」或「永遠不會」如何,我們就會受苦。
試想: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又)說謊時,你恐懼的根源是什麼?很可能你害怕孩子將永遠如此,你們的關係將從此遭到破壞,也會毀了他擁有成功與快樂人生的機會。「永遠」的想法會讓我們陷入一種焦慮的心態,如果沒有「我的孩子永遠都會如此」這種想法,你在處理實際情況時,態度會更理智、更冷靜。
此外,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想起「萬物不斷變化」的這個真相,就會更容易對當下擁有的一切心生感激,因為沒有一件事會永遠持續。我們不會,孩子不會,我們的問題也不會。有太多好理由能讓我們練習用「全然處於當下」的狀態,來面對當前的生活了。
處於當下,表示真正去看、去聽、去了解你的孩子,這件事意味著放下你心中既有的想法和先入為主的概念,轉而以好奇心面對發生的一切。你的靜心練習能幫助你在面對孩子時更處於當下,但你需要的不止如此。以下幾個練習能幫助你加深對當下時刻的覺察。
 
◎初學者之心,從每一刻學習
如果我們能以新鮮的眼光看待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時刻,會是怎樣的光景呢?我們可以做到這件事,而它被稱為「初學者之心」(beginner’s mind,亦簡稱「初心」)。這個佛教禪宗的練習能幫助我們將壓力反應鎮定下來,以初學者的身分看待生活,彷彿每個處境都是一個學習機會。
如果我們能慢下來,更加活在當下,也就是以不加評斷的態度覺知到當下時刻,就能看見周遭世界豐富的一面。盡情品嚐這個世界並心存欣賞與感謝,不僅能激發美好的感受,也能減輕我們的壓力,幫助我們更清楚地(也更不帶評斷地)看見問題所在。
若能練習保有一顆初學者之心,就能看見世界本來的真實樣貌,而非停留在我們認為它是何種模樣的老舊概念裡。
初學者之心就是練習讓每個新的經驗成為它該有的樣子—也就是「新的」經驗,這將會為每一刻帶來一份「新鮮感」。
 
◎孩子掀開了我們內在的東西
教養過程的頭幾年,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好像失去了理智,持續處於緊繃的心理壓力下。我們又回到了「父母-孩子」那種關係裡,很難去確認自己到底背負了多少過去的包袱。
我的女兒不聽話的時候,就掀起了我內心尚未解決的「覺得自己說話沒人聽見」的問題,但是在那個當下,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憤怒會突然湧上心頭,而且自從我長大之後,就不曾再有過這種感覺。在我進行挖掘工作,了解到底是什麼引爆了這些反應之前,我會責怪女兒。
「她」到底哪裡不對勁了?為何不聽我說話?顯然都是她的問題。
如果我能校正「她」的行為,一切就會更好,對吧? 
孩子就像個小小靈性大師,擁有一種神秘的能力,能揭發父母心中尚未解決的問題。在你的教養經驗裡,是否有什麼事會讓你抓狂?那就是你的內在工作。
你想要在個人成長上大躍進嗎?和學齡前兒童相處六個月,保證比你獨自隱居山頂數年更有效,還可能是一條通往開悟的快速道路。
先拋開這些挖苦的說法吧!一種大有助益的做法,是將我們在教養路上遇到的難題與挑戰, 視為一個癒合舊傷口的機會。父母內在的傷痛若能獲得療癒,就能為孩子呈現更加處於當下的自己,那麼在孩子覺得受傷的時候,父母才能真正在當下為孩子帶來安慰。療癒舊傷口也有助於讓父母以疼惜的態度堅守界限。
 
◎清楚看見你的問題
了解自己的情緒為何被引爆,有助於讓你做出更深思熟慮的回應。若缺乏覺察,你將會根據舊有的制約來反應,而那就是你父親或母親的聲音從你口中脫口而出的時候。舉個例子,假設你從小接受的教養,就是相信小女孩應該看起來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那麼你就會理解,當你女兒光著腳丫走在泥濘的地上,還喜滋滋地拿泥巴在臉上亂塗時,你的大腦為何會抓狂了。要了解,這種不安是你自己的東西,而不是女兒的,那麼你就可以練習一些克制自己的方法(慢慢深呼吸),並切斷這些讓你覺得羞恥,且導致你責怪孩子的有害舊模式了。
透過你的靜心練習,以及即將在本章所做的練習,你會開始了解自己何時是處於當下,並做出深思熟慮的回應,何時又是從舊有的制約來反應。你會增強自己的自我覺察能力,長期下來,
這絕對能讓你的教養過程變得更輕鬆。了解你自己的反應是來自自己內在的東西,能幫助你在許多教養的情境裡後退一步。面對灑出來的果汁,與其大聲吼叫,不如嘆口氣就好,然後做幾次深呼吸,甚或走開一下子,讓自己恢復平靜。然而,要記住的是,我們的教養都是部分帶著覺察, 部分缺乏覺察的,那沒有關係。你的目標只是單純地一點一滴、一天一天地增強自我覺察,不要期望自己會轉變為一個開悟的完美父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