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清初至民初時期的思想
第六節 心體是中華思想的主體
中華思想至廣大而盡精微,本來不是西洋哲學裡「理型論」或「物質論」能簡單歸類,這是西洋哲學的議題,並不是中華思想的議題,但百年來,只見人們強硬將其翻譯成「唯心論」或「唯物論」這類「二元對立」的爭議概念中,套在中華思想中得出各自想要的論點,並藉此用來打擊自己設想中的敵人,從中付出慘痛的代價,虛耗掉國家的總體能量,卻長年沒有洞見:中華思想共同指向的自性,本來與這種對立命題毫不相關。華人對中華思想最精湛的心體論有著重大誤解,導致心靈的盲目與失焦,使得物質主義的思維空前高張,世人沈湎於欲望無可自拔,這本來並不是任何個人的問題,而是宋明儒學衰落五百餘年後存在於華人社會的普遍現象。心體在宋朝與明朝被社會視作公共語言,這意謂著探討該領域被時人當作自然而然的事情,其義理可被大家公開討論,尤其明朝中期後三教九流甚或販夫走卒都有人在倡導心學,使得心學由廟堂到廟會都獲得接納與流傳,這種現象卻在清兵入關後戛然而止,中華文化逐漸來到衰落時期,直至鴉片戰爭失敗,道光二十二年(1842)簽訂南京條約,從此華人徹底失掉文化自信,不得不展開西學東漸的歷程,中國的學術被徹底殖民化,致使討論心體反過來被視作神秘主義,或者直接被稱作「封建迷信」來污名化,使得儒家修養成聖的工夫就此路斷,這帶來非常嚴重且錯誤的影響,現在亟需我們撥亂反正,重新倡導讓心體恢復成為社會公共語言。
國家的強大並不表示人精神上的富足安定。譬如現在的中國很強盛,各種從經濟到軍事各層面都欣欣向榮,可是為什麼談到教育,很多人只要經濟允許,就還是想要出國留學?核心點就是因為現行教育並沒有給人的心靈帶來自由呼吸的空間,使得人會想要出國「呼吸新鮮空氣」。教育從來都不應該只是單純學專業知識而已,而是要讓心靈獲得滋養,這其實是教育本來關注的核心點,卻在強調專業技能的當前時空背景中被忽略,這誠然是極其怪異的現象。中國傳統的教育要讀聖賢的經典,而經典裡面的內容幾乎全部談的都是心靈議題,從該心靈議題出發,輻射關注到社會各層面,這纔有所謂的「經世濟民」的意涵可言。但當我們現在的教育所討論的內容,幾乎全是跟心靈無關的議題,這時候關注社會各層面的技術知識,很難不呈現割裂身心的弊端。當我們只是去吸納這些無關心靈的技術知識,固然可讓我們謀得生存與生活,卻導致我們的內在空間被擠壓,甚至不知道有心靈的存在,這個時候華人還可繼續坦然稱自己是華人嗎?這是個非常嚴肅的核心問題。住在中國土地上的人,如果有著所謂的民族自卑感,問題的癥結是他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並不知道自己身為華人的深層意義,最終使得其只是個「住在中國土地上」的人而已。
大多數人並不認識「中國」兩字的本意,卻會加諸各種強烈的態度。殊不知這兩字從來都不是指「中央的國度」(middle kingdom),這只是文藝復興後西洋人對「中國」的錯誤觀點。當華人都還沒有「世界」的這一概念的時候,該怎麼認知自己處於「世界的中央」呢?這時候接著說中國人都是自大狂,就未免在厚誣古人了。前面已指出許慎在《說文解字》裡寫:「中,內也。從口一,下上通也。」這是說「中」是指人的內在,當人嘴巴說出的話語與他內在想的內容合一,個人的心靈就能與上天交通精神,這「交通」就是相互感應的意思,不論從哪種學術脈絡的角度來看,天人合一都意謂著心靈獲得泉源的補給,這具有本體論的意義。《說文解字》還針對「國」字說:「邦也。從囗從或。」其早期的字則直接寫成「或」字,該書並針對「或」字說:「或,邦也,從口,戈以守其一。一,地也。」「國」字本意是指手裡拿著干戈來保衛土地的意思,我們可直接將其解釋做「家園」。因此,當我們把「中」與「國」合起來認識,中國就是指「心靈的家園」(或本書前面說「內聖的國度」,兩者義同)。這表示「中國」不應該只被視作政治概念,其首先是個有關於德性的詞彙,通過這德性,而釀就出文化概念,最後纔影響到政治領域。
當前的大陸社會,由於歷史的特殊機緣所致,並未被西洋型態的利益民主重度殘害國人心靈,卻面臨著經濟改革的各種嚴峻環境,而亟需展開相應的政治改革。其實,面對政治改革議題,我們更應該要有恢弘博大的使命感,那就是洞見利益民主會引發的弊端,藉由提高國民素養,尤其培養其修身養性的意識,更恢復中國本來的士人群體,賦予其責任,來引導利益民主轉往對人類社會整體有利的路徑開展,意即將中國的士人傳統重新帶進政治制度的設計,架構出「良知民主」(士人共議)與「利益民主」(國人共議)並行的兩種制度,前者關注集體大計,保護集體本位主義的人權;後者關注個體生計,保護個體本位主義的人權,並由前者引領後者,使得現行的西洋民主政治(其實就是利益民主)再被納進中華思想的架構內實踐,面對全球民主政治因群情思變反而帶來的民粹災難,提供變革的思想動能。當個體本位的人權與集體本位的人權都獲得重視,纔能兼顧自我與自性的兩全,最終更有機會完成「整體本位的人權」。當然,我們還是要有警覺:按照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的觀點,其最重要的主張就是「整體不等於個體的總合」,因為整體具有個體沒有的特性。該特性是什麼呢?敝人覺得整體觀就是心靈觀,意即整體關注心靈的安頓,個體關注物質的擁有,按著該藍圖來實踐,中國的復興將不再只是「民族意義的中國人」會樂見的事情,反而會變成「心靈意義的中國人」都樂見的事情,因為中國面向世界開放,成為「心靈的家園」,更意謂著中國變成「人類全體的中國」,使得心靈覺醒不只是種乍看柔弱的深層意識的開啟,更會具有現實的意義。如果人類普遍受困於個人利益的自我意識釀就出各種社會層面的災難,卻獲得政治制度的保障與調節,不再讓整體自然環境引發慘烈的效應來反噬人類,提高國人素質並恢復士人群體,讓心靈覺醒的士人獲得參與政治共創盛世的機會與空間,這會是中華思想經由詮釋與實踐,提供給人類文明的一大資產。讓「中國」恢復其本來意涵,使得「天下同福」,這難道不是全人類都樂見的事情嗎?
但,實踐這個理想前,我們要先承認中華學術長期面臨學術殖民的困境。在學術領域裡常因西洋學術的設計理念,使得不同的專業常有界線井然的觀念壁壘,很難展開整合性對話,卻因各自對社會層面產生具體影響,導致各種治標不治本的問題層出不窮滋生。除傳統文史哲領域有持續保存傳統文化的討論外,在臺灣只有心理學領域希望擺脫西洋學術的長期桎梏,開始在社會科學領域思考本土心理學如何獲得可能的發展。本土心理學的目標就是正視不屬於歐美社會的文化傳統,研究各種不同的文化群體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樣貌,從中觀察其面臨到某些共同問題,提出合理的解答,經由本土心理學在臺灣社會這三十年來的奮鬥,這些年更開拓出修養心理學,使得心理學跟傳統文化有整合的機會,我們特別看重傳統儒家思想尤其心學對解答這些華人社會共同問題提供的觀念資源,希望能發掘出中國自身的心理學元素,架構具有心學意義的心理學(意即心學心理學)。由於傳統儒家思想涵蓋面向不僅在文化心理層面,各種人文學術領域與社會科學領域都可藉由傳統儒家思想展開其詮釋工作,藉由心體的闡發結合傳統佛道思想,精確理解華人社會人際關係運作的文化心理,並輻射到各種應用層面,最終發展具有原創性的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相信這對中華文化重新展開其理性化歷程會有相當大的裨益。
在心理諮詢領域,諮詢師不大能意識到要心理諮詢需要有中華思想史的基本知識,可是非常荒謬的現象在於,無法與華人思想真實對應的心理諮詢技術卻充斥在該領域中,只因大家學習的資源都是西洋心理學發展出來的諮詢技術,就能允許這種知識霸權持續存在於社會中。當諮詢師都不認識中華思想,卻在從事著心理諮詢,誤認學習到某些技術性的知識,就能瞭解人的心理變化,這種想法不只是對人的不負責任,更無法真實發展心理諮詢這件事情。從事西洋心理諮詢者都需要知道西洋心理學,這應該本來是無庸置疑的事情,華人本來並沒有「中華心理學」這一概念,卻有「中華思想」這一內容的事實存在,敝人數十年來生活在臺灣社會,常見人有心理問題時,總會求神問卜,乞靈於道士、法師或神人,而不太習慣接受跟心理有關的治療。這並不是華人社會從來都是如此,因為過去人的生命有困惑,都會通過書院這種論學機制來解決,但當士人早已在清末逐漸消失於人間,書院都變成古蹟,不再有儒者講學於社會,人面臨各種艱難的生命課題,自然而然會想從傳統中獲得答案,這就使得民間信仰大行於世了。更不要說面對西洋文化的衝擊,華人長期產生身心劇烈的撕裂感,精神漂泊無所歸依,救治的辦法,當然一來要瞭解古典的思想,尤其瞭解其間內蘊的人文精神;再來要承認現實的生活,這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生活環境,在過去與未來間,人如何整合身心來活在當下,這是當事人很難不探問的焦點,如果我們完全明白這層道理,就當知心學諮詢師焉能不知中華思想史,而能展開跟華人生命具體相應的心理諮詢呢?
學習中華思想史能增長見識,而且是第一流的見識。如果讀者知道並不是每個文化都有如此豐富的思想內涵,當會知道在華人社會要能真正對應人的心理問題並不容易。華人的思想太過於博大精深,其集體潛意識何其複雜,只要使用中文者,都自然而然活在這套概念系統內,人如果對其沒有深度的認識,不太可能釐清人有什麼深層的心理問題,對中華思想史保持關注,從而對中國的歷史有更深刻的體認,這時候你拿這一角度回過來觀看自己的人生,都會很容易發現裡面蘊含著尋常中的不尋常,尤其當會發現自己會有如此心理反映的思想源頭,箇中都有本土心理學的意義。譬如說當你詳細查考禪師的公案,得知人生的重點應該放在如常中,你還會只想著如何追尋生命的奇幻經驗嗎?但敝人要反過來再講個經驗:山西省晉城市的城區北石店鄉有間玄天上帝廟,這個廟從外面乍看一點都不特別,只是棟很尋常的樓屋,但裡面進去後卻像迷宮一樣,層層與間間都各有洞天,如果你從外面看過去,會發現這是按照中文的「玄」字來建造,裡面築有各種用來修煉的密室與密洞,品味其間,當能從中體會道教修煉者的確帶有神秘主義的身心狀態。我曾身歷其境,卻不禁發現這其實暗喻著人生閱歷的增廣與加深,當會對人與事不斷有著別開生面的體會。
含納中華思想史的知識並不只是在做知識充實的功課,而是讓自身的思考變得細緻而敏銳,體會到思維最細微的差異點,或者可感知到思想層層變化的意境,何嘗不有如玄天上帝廟?人心就是如此複雜,當諮詢師有著至廣大而盡精微的知識,纔能極其細膩去感知當事人的心理變化,產生一種對人對事敏銳的觀察技能。閱讀書與觀察人,根本就是同一件事情,相反而相成。思想家的觀點提出後,就放到思想領域的平臺上,供整個社會去檢視,於是就有人會有不同的傾向,多數人都接納的思想,就會產生思潮。瞭解各種思想家的觀點,並不是要讓人產生對與錯的迷茫感,而是讓人不再有對與錯的驚惶感。譬如在做心理諮詢時,諮詢師不會因為瞭解到當事人的某種看來很怪異的想法就會不知所措。諮詢師的心理素質要夠強,但強大的心理素質當然不是硬撐出來,而要有豐厚的文化素養。諮詢師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成長經驗,尤其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倫理觀,可是他要瞭解這個世間存在著有各式各樣想法的人,要有厚實的視野,對這些想法都展開平情的理解,而不會輕易去說誰對誰錯。當你能把一個極其複雜的思想史都認識明白,轉過來面對思想還沒有這麼複雜的當事人,怎麼可能不會對他的生命產生提醒與指點的意義呢?你學會高度複雜性的思想,面對人就懂得舉一反三,因此,即使本書不見得大量談諮詢技術的議題,敝人覺得思想厚度的加深都會是諮詢技能的拔高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第六節 心體是中華思想的主體
中華思想至廣大而盡精微,本來不是西洋哲學裡「理型論」或「物質論」能簡單歸類,這是西洋哲學的議題,並不是中華思想的議題,但百年來,只見人們強硬將其翻譯成「唯心論」或「唯物論」這類「二元對立」的爭議概念中,套在中華思想中得出各自想要的論點,並藉此用來打擊自己設想中的敵人,從中付出慘痛的代價,虛耗掉國家的總體能量,卻長年沒有洞見:中華思想共同指向的自性,本來與這種對立命題毫不相關。華人對中華思想最精湛的心體論有著重大誤解,導致心靈的盲目與失焦,使得物質主義的思維空前高張,世人沈湎於欲望無可自拔,這本來並不是任何個人的問題,而是宋明儒學衰落五百餘年後存在於華人社會的普遍現象。心體在宋朝與明朝被社會視作公共語言,這意謂著探討該領域被時人當作自然而然的事情,其義理可被大家公開討論,尤其明朝中期後三教九流甚或販夫走卒都有人在倡導心學,使得心學由廟堂到廟會都獲得接納與流傳,這種現象卻在清兵入關後戛然而止,中華文化逐漸來到衰落時期,直至鴉片戰爭失敗,道光二十二年(1842)簽訂南京條約,從此華人徹底失掉文化自信,不得不展開西學東漸的歷程,中國的學術被徹底殖民化,致使討論心體反過來被視作神秘主義,或者直接被稱作「封建迷信」來污名化,使得儒家修養成聖的工夫就此路斷,這帶來非常嚴重且錯誤的影響,現在亟需我們撥亂反正,重新倡導讓心體恢復成為社會公共語言。
國家的強大並不表示人精神上的富足安定。譬如現在的中國很強盛,各種從經濟到軍事各層面都欣欣向榮,可是為什麼談到教育,很多人只要經濟允許,就還是想要出國留學?核心點就是因為現行教育並沒有給人的心靈帶來自由呼吸的空間,使得人會想要出國「呼吸新鮮空氣」。教育從來都不應該只是單純學專業知識而已,而是要讓心靈獲得滋養,這其實是教育本來關注的核心點,卻在強調專業技能的當前時空背景中被忽略,這誠然是極其怪異的現象。中國傳統的教育要讀聖賢的經典,而經典裡面的內容幾乎全部談的都是心靈議題,從該心靈議題出發,輻射關注到社會各層面,這纔有所謂的「經世濟民」的意涵可言。但當我們現在的教育所討論的內容,幾乎全是跟心靈無關的議題,這時候關注社會各層面的技術知識,很難不呈現割裂身心的弊端。當我們只是去吸納這些無關心靈的技術知識,固然可讓我們謀得生存與生活,卻導致我們的內在空間被擠壓,甚至不知道有心靈的存在,這個時候華人還可繼續坦然稱自己是華人嗎?這是個非常嚴肅的核心問題。住在中國土地上的人,如果有著所謂的民族自卑感,問題的癥結是他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並不知道自己身為華人的深層意義,最終使得其只是個「住在中國土地上」的人而已。
大多數人並不認識「中國」兩字的本意,卻會加諸各種強烈的態度。殊不知這兩字從來都不是指「中央的國度」(middle kingdom),這只是文藝復興後西洋人對「中國」的錯誤觀點。當華人都還沒有「世界」的這一概念的時候,該怎麼認知自己處於「世界的中央」呢?這時候接著說中國人都是自大狂,就未免在厚誣古人了。前面已指出許慎在《說文解字》裡寫:「中,內也。從口一,下上通也。」這是說「中」是指人的內在,當人嘴巴說出的話語與他內在想的內容合一,個人的心靈就能與上天交通精神,這「交通」就是相互感應的意思,不論從哪種學術脈絡的角度來看,天人合一都意謂著心靈獲得泉源的補給,這具有本體論的意義。《說文解字》還針對「國」字說:「邦也。從囗從或。」其早期的字則直接寫成「或」字,該書並針對「或」字說:「或,邦也,從口,戈以守其一。一,地也。」「國」字本意是指手裡拿著干戈來保衛土地的意思,我們可直接將其解釋做「家園」。因此,當我們把「中」與「國」合起來認識,中國就是指「心靈的家園」(或本書前面說「內聖的國度」,兩者義同)。這表示「中國」不應該只被視作政治概念,其首先是個有關於德性的詞彙,通過這德性,而釀就出文化概念,最後纔影響到政治領域。
當前的大陸社會,由於歷史的特殊機緣所致,並未被西洋型態的利益民主重度殘害國人心靈,卻面臨著經濟改革的各種嚴峻環境,而亟需展開相應的政治改革。其實,面對政治改革議題,我們更應該要有恢弘博大的使命感,那就是洞見利益民主會引發的弊端,藉由提高國民素養,尤其培養其修身養性的意識,更恢復中國本來的士人群體,賦予其責任,來引導利益民主轉往對人類社會整體有利的路徑開展,意即將中國的士人傳統重新帶進政治制度的設計,架構出「良知民主」(士人共議)與「利益民主」(國人共議)並行的兩種制度,前者關注集體大計,保護集體本位主義的人權;後者關注個體生計,保護個體本位主義的人權,並由前者引領後者,使得現行的西洋民主政治(其實就是利益民主)再被納進中華思想的架構內實踐,面對全球民主政治因群情思變反而帶來的民粹災難,提供變革的思想動能。當個體本位的人權與集體本位的人權都獲得重視,纔能兼顧自我與自性的兩全,最終更有機會完成「整體本位的人權」。當然,我們還是要有警覺:按照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的觀點,其最重要的主張就是「整體不等於個體的總合」,因為整體具有個體沒有的特性。該特性是什麼呢?敝人覺得整體觀就是心靈觀,意即整體關注心靈的安頓,個體關注物質的擁有,按著該藍圖來實踐,中國的復興將不再只是「民族意義的中國人」會樂見的事情,反而會變成「心靈意義的中國人」都樂見的事情,因為中國面向世界開放,成為「心靈的家園」,更意謂著中國變成「人類全體的中國」,使得心靈覺醒不只是種乍看柔弱的深層意識的開啟,更會具有現實的意義。如果人類普遍受困於個人利益的自我意識釀就出各種社會層面的災難,卻獲得政治制度的保障與調節,不再讓整體自然環境引發慘烈的效應來反噬人類,提高國人素質並恢復士人群體,讓心靈覺醒的士人獲得參與政治共創盛世的機會與空間,這會是中華思想經由詮釋與實踐,提供給人類文明的一大資產。讓「中國」恢復其本來意涵,使得「天下同福」,這難道不是全人類都樂見的事情嗎?
但,實踐這個理想前,我們要先承認中華學術長期面臨學術殖民的困境。在學術領域裡常因西洋學術的設計理念,使得不同的專業常有界線井然的觀念壁壘,很難展開整合性對話,卻因各自對社會層面產生具體影響,導致各種治標不治本的問題層出不窮滋生。除傳統文史哲領域有持續保存傳統文化的討論外,在臺灣只有心理學領域希望擺脫西洋學術的長期桎梏,開始在社會科學領域思考本土心理學如何獲得可能的發展。本土心理學的目標就是正視不屬於歐美社會的文化傳統,研究各種不同的文化群體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樣貌,從中觀察其面臨到某些共同問題,提出合理的解答,經由本土心理學在臺灣社會這三十年來的奮鬥,這些年更開拓出修養心理學,使得心理學跟傳統文化有整合的機會,我們特別看重傳統儒家思想尤其心學對解答這些華人社會共同問題提供的觀念資源,希望能發掘出中國自身的心理學元素,架構具有心學意義的心理學(意即心學心理學)。由於傳統儒家思想涵蓋面向不僅在文化心理層面,各種人文學術領域與社會科學領域都可藉由傳統儒家思想展開其詮釋工作,藉由心體的闡發結合傳統佛道思想,精確理解華人社會人際關係運作的文化心理,並輻射到各種應用層面,最終發展具有原創性的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相信這對中華文化重新展開其理性化歷程會有相當大的裨益。
在心理諮詢領域,諮詢師不大能意識到要心理諮詢需要有中華思想史的基本知識,可是非常荒謬的現象在於,無法與華人思想真實對應的心理諮詢技術卻充斥在該領域中,只因大家學習的資源都是西洋心理學發展出來的諮詢技術,就能允許這種知識霸權持續存在於社會中。當諮詢師都不認識中華思想,卻在從事著心理諮詢,誤認學習到某些技術性的知識,就能瞭解人的心理變化,這種想法不只是對人的不負責任,更無法真實發展心理諮詢這件事情。從事西洋心理諮詢者都需要知道西洋心理學,這應該本來是無庸置疑的事情,華人本來並沒有「中華心理學」這一概念,卻有「中華思想」這一內容的事實存在,敝人數十年來生活在臺灣社會,常見人有心理問題時,總會求神問卜,乞靈於道士、法師或神人,而不太習慣接受跟心理有關的治療。這並不是華人社會從來都是如此,因為過去人的生命有困惑,都會通過書院這種論學機制來解決,但當士人早已在清末逐漸消失於人間,書院都變成古蹟,不再有儒者講學於社會,人面臨各種艱難的生命課題,自然而然會想從傳統中獲得答案,這就使得民間信仰大行於世了。更不要說面對西洋文化的衝擊,華人長期產生身心劇烈的撕裂感,精神漂泊無所歸依,救治的辦法,當然一來要瞭解古典的思想,尤其瞭解其間內蘊的人文精神;再來要承認現實的生活,這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生活環境,在過去與未來間,人如何整合身心來活在當下,這是當事人很難不探問的焦點,如果我們完全明白這層道理,就當知心學諮詢師焉能不知中華思想史,而能展開跟華人生命具體相應的心理諮詢呢?
學習中華思想史能增長見識,而且是第一流的見識。如果讀者知道並不是每個文化都有如此豐富的思想內涵,當會知道在華人社會要能真正對應人的心理問題並不容易。華人的思想太過於博大精深,其集體潛意識何其複雜,只要使用中文者,都自然而然活在這套概念系統內,人如果對其沒有深度的認識,不太可能釐清人有什麼深層的心理問題,對中華思想史保持關注,從而對中國的歷史有更深刻的體認,這時候你拿這一角度回過來觀看自己的人生,都會很容易發現裡面蘊含著尋常中的不尋常,尤其當會發現自己會有如此心理反映的思想源頭,箇中都有本土心理學的意義。譬如說當你詳細查考禪師的公案,得知人生的重點應該放在如常中,你還會只想著如何追尋生命的奇幻經驗嗎?但敝人要反過來再講個經驗:山西省晉城市的城區北石店鄉有間玄天上帝廟,這個廟從外面乍看一點都不特別,只是棟很尋常的樓屋,但裡面進去後卻像迷宮一樣,層層與間間都各有洞天,如果你從外面看過去,會發現這是按照中文的「玄」字來建造,裡面築有各種用來修煉的密室與密洞,品味其間,當能從中體會道教修煉者的確帶有神秘主義的身心狀態。我曾身歷其境,卻不禁發現這其實暗喻著人生閱歷的增廣與加深,當會對人與事不斷有著別開生面的體會。
含納中華思想史的知識並不只是在做知識充實的功課,而是讓自身的思考變得細緻而敏銳,體會到思維最細微的差異點,或者可感知到思想層層變化的意境,何嘗不有如玄天上帝廟?人心就是如此複雜,當諮詢師有著至廣大而盡精微的知識,纔能極其細膩去感知當事人的心理變化,產生一種對人對事敏銳的觀察技能。閱讀書與觀察人,根本就是同一件事情,相反而相成。思想家的觀點提出後,就放到思想領域的平臺上,供整個社會去檢視,於是就有人會有不同的傾向,多數人都接納的思想,就會產生思潮。瞭解各種思想家的觀點,並不是要讓人產生對與錯的迷茫感,而是讓人不再有對與錯的驚惶感。譬如在做心理諮詢時,諮詢師不會因為瞭解到當事人的某種看來很怪異的想法就會不知所措。諮詢師的心理素質要夠強,但強大的心理素質當然不是硬撐出來,而要有豐厚的文化素養。諮詢師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成長經驗,尤其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倫理觀,可是他要瞭解這個世間存在著有各式各樣想法的人,要有厚實的視野,對這些想法都展開平情的理解,而不會輕易去說誰對誰錯。當你能把一個極其複雜的思想史都認識明白,轉過來面對思想還沒有這麼複雜的當事人,怎麼可能不會對他的生命產生提醒與指點的意義呢?你學會高度複雜性的思想,面對人就懂得舉一反三,因此,即使本書不見得大量談諮詢技術的議題,敝人覺得思想厚度的加深都會是諮詢技能的拔高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