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1 「校園霸凌防制小組」的調查與判定
小茶在學校常會被同學欺負,例如漂白水潑在桌椅上,書包被丟到廁所,幾乎天天被言語騷擾與譏笑……
他覺得很難過,回家後跟父母訴苦,父母卻說:「你就打回去啊,不然就離他們遠一點。」
他決定跟老師報告,老師卻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你是不是也做錯什麼,你也要檢討自己!」
老師不受理,小茶則選擇向校方通報,學校卻回覆:「這算是同學間的嬉鬧,不過是玩過頭,只是偶發事件,不算霸凌!」
小茶受不了,質問霸凌者:「你為什麼要霸凌我?」霸凌者回答:「我是看得起你才跟你玩,那不是霸凌。」
小茶不明白,「為何我被欺負?為什麼我日子這麼難過,而大家卻不認為這算霸凌?那要怎麼樣才算是霸凌?」

霸凌事件愈來愈受到關注,除了教師之外,家長、同學對霸凌都開始具備足夠的敏感度,這對霸凌的覺察及防制來說,是好現象。但是,當不同的單位或對象的看法不一樣時——如家長說是霸凌,教師說不是;同學說是霸凌,但當事人說不是;孩子說是霸凌,學校說不是霸凌……,到底誰說了算?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例如學校接到家長通報,說孩子在操場被撞倒受傷,一定是被霸凌;但老師及同學卻都認為,那應該是玩的時候不小心撞到。試問「這是不是霸凌?家長的擔憂不該被重視嗎?」
再舉一個例子,班上有個孩子A生,喜歡惡搞同學,例如拉頭髮、藏鉛筆盒、推打追鬧,同學們都覺得他很煩,並覺得被他霸凌。但A生卻說,同學常言語怒罵他,他在班上被排擠,沒有朋友,A生說他才是受凌者。試問「到底誰被霸凌?又該由誰說了算?」
#霸凌的誤解與誤用
首先,我們要談「霸凌」一詞被誤用的狀況,新聞媒體上可看見許多例子。例如:大貨車霸凌小客車、大國霸凌小國、狗群霸凌一隻貓、官員霸凌小民、警察霸凌機車騎士……等。可以發現霸凌不但常被誤用,甚至有被濫用的現象。當不論發生什麼事,都先套上「霸凌」一詞,希望老師、學校可以好好處理。此時就會發生觀點落差的問題。
其次,學術研究上,不同對象或不同觀點所調查出來的霸凌盛行率,其實落差不小,一致性相當低。例如說,教師提名的涉入霸凌者,與學生自陳的涉入霸凌狀況,結果相當不一致;同學提名的涉入霸凌者,與學生自陳的涉入霸凌狀況,一致性也不高;校長知覺校內霸凌的狀況,與教師知覺的校園霸凌狀況,也有落差。就此而言,不同角色所測量出來的霸凌情況,本來就有差異,僅僅只是呈現出調查現況的不同管道。以學術上來說,不過就是以多種角度來呈現,並了解可能的霸凌情況,並不能證明那一種調查比較「準確」。
#霸凌的判定有嚴格規定
是不是霸凌,要經過「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2023年下半年的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訂,更名為「校園霸凌防制小組」,本書以下均稱為「校園霸凌防制小組」)的調查與判定。「校園霸凌防制小組」的成員包括校長或副校長、教師代表、學務人員、輔導人員、家長代表、學者專家,在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小組成員還應有學生代表。通常經由調查小組調查後,提出調查報告,再由因應小組成員來審議,是不是屬於校園霸凌 。
判定時必須依教育部《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中的定義來進行,「指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故意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環境,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之進行。」
綜言之,霸凌一詞經常被誤用,並不是所有的學生衝突、師生衝突都可被稱為霸凌。所以必須要讓家長及同學們了解「霸凌」有其定義,並不是由單方的說法就可界定某衝突是霸凌事件。而且,是不是校園霸凌,並不是由誰說了算,而是需由「校園霸凌防制小組」或學校依據調查結果來共同判定。
就前述小茶的案例,校方、教師、家長、霸凌者、受凌者的看法都不一樣,小茶與家長認為那是霸凌事件,但校方、教師、霸凌者卻都認為不是霸凌事件。十分符合前文所說——不同單位與不同對象對於霸凌的看法並不一致。最好的方法,就是依照教育部的定義,由「校園霸凌防制小組」依據調查結果來進行共同判定,才能減少誤判的機會。


09 廣義霸凌者有三大類
小愛是國中學生,接到學校的校園生活問卷調查,其中有一題,「是否曾在六個月內看過類似的霸凌事件?」因為班上就有霸凌事件,因此,小愛就勾選了曾看過。然而卻遭校方約談,小愛很害怕,怕說出來之後,下一個倒楣的就是她。於是她選擇了沉默,但內心希望老師可自行觀察發現,沒想到老師說:「不要亂寫,不要亂開玩笑!」小愛此時覺得,老師看來不太可靠;但也沒有辦法靠自己解決,因為那群霸凌者的勢力太龐大。
最後,她想出來的明哲保身之道,就是加入霸凌者。因為,霸凌的對象經常更換,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與霸凌者同一陣線,這樣就不會被排擠、被霸凌。國中三年間,小愛過得並不開心,因為霸凌竟然是她校園生活中的主軸。雖然她內心著實不想同流合汙,但為了保護自己,無奈選擇了加入訕笑他人、排擠他人的行列。

涉入校園霸凌加害者的學生,不論是主要帶頭者,或是隨同加入者,都是廣義的霸凌者(pro-bullies)。廣義的霸凌者可以區分為霸凌者、隨從者、吆喝者。分別說明如下:
●霸凌者(bullies):就是霸凌事件的主要帶頭者,一開始大多會進行攻擊,並引發其他人加入。例如臭罵受害者,並推了一把,還呼朋引伴來一起漫罵。以哆啦A夢裡的角色來說,就是胖虎的角色。
●隨從者(assistant):就是霸凌事件中的從旁協助者,會在霸凌者一開始攻擊後,從旁加入,以言語霸凌或肢體霸凌來助勢。以哆啦A夢裡的角色來說,就是小夫的角色。
●吆喝者(reinforcer):就是霸凌事件發生時,會在旁吆喝助勢的人,這類吆喝者在旁炒作,會讓情境更為惡化。以本土語俗諺來說,就是「人家在吃米粉,你卻在喊燙」。
不論是在旁嗆聲的吆喝者或是從旁補上一腳的隨從者,學生或孩子們可能認為都是霸凌者。因為對他們來說,並不需要分得那麼清楚,他們只是知道有一群人涉入或攻擊受凌者,而那一群人都是霸凌者。但是,對校方或家長來說,則需要區分清楚這三種角色,因為這和霸凌事件的調查及後續懲處有關。
當您的學生或孩子涉入霸凌事件,首先要釐清的是霸凌者、隨從者或吆喝者?雖然三類都是廣義的霸凌者,但在後續懲處時,可能會有情節輕重的差異。若您的學生或孩子是吆喝者,或許認您會想又沒有動手動腳,算不上是霸凌者吧。但有人在旁吆喝,其實會使得情境更為惡化,所以也要接受校方的輔導管教。
此外,教師在詢問學生時,可能會遭遇到這樣的困難——學生辯說,自己不是霸凌者,因為沒有攻擊,所以不是霸凌行為。
這可由兩點來談:
一、霸凌者會由脈絡角度來進行解釋
霸凌者及受凌者看待行為與情境的角度及解讀並不相同,受凌者看到的是攻擊行為、霸凌行為,霸凌者看到的是脈絡因素,會向外歸因或歸責。例如:
受凌者會說:「某甲(霸凌者)羞辱我,還打我的頭。」
某甲(霸凌者)卻可能說:「是某乙(受凌者)先開始的,先罵我、先攻擊我的。」
這裡的意思並不是說霸凌者卸責,而是霸凌者真的自認為自己沒有錯,是對方的挑釁或不當行為而導致自己的反擊,因此霸凌者自我解讀「那並不是霸凌,頂多是反擊」。
二、霸凌者會否認
當霸凌者意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認知到自己的確是在霸凌,也不會當下立即承認,因為怕遭受懲處,怕有麻煩。所以,霸凌者一開始會極力否認,不會馬上承認自己的霸凌行為。
面對這樣的情況,最好的釐清方法,就是詢問旁觀者的看法。霸凌事件的發生,通常都有旁觀者在場。詢問旁觀者的意見,有助於釐清事情的脈絡經過,亦有助於確認涉入學生的扮演角色。例如詢問目睹事件發生的班長小珍,她可能會說:某乙(受凌者)只是在開玩笑,沒有針對誰,但某甲(霸凌者)卻認為是被嘲笑了,於是某甲就臭罵並打了某乙的頭,而某丙(隨從者)也拿東西丟某乙。經由詢問旁觀者及當事人之後,就比較能釐清不同學生的涉入角色。
就前述的小愛案例來看,小愛害怕被霸凌,於是選擇成為了霸凌事件中的隨從者及吆喝者,選擇和霸凌者同一國,一起排擠孤立他人,這就是隨從者;當霸凌者在言語霸凌他人時,選擇在旁訕笑,或在旁補酸幾句,這就是吆喝者。或許小愛會說:「我只是旁觀者罷了。」但事實上,她選擇了成為隨從者及吆喝者。就霸凌事件的處理來說,除了帶頭的霸凌者之外,小愛身為隨從者及吆喝者,也應一併處置,因為隨從者及吆喝者的加入,會讓原有的霸凌事件變得更嚴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