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時代與責任

3.嚴重的問題是教育

濟:在你看來,中國人是不是天生缺少哲學潛質?或者說,它的整個文化環境比較重視實用,這就影響到很多人的觀念,天生不喜歡去想那些形而上的東西。

周:從本性來說,一個稍微有點慧根的人,就不會甘心像動物一樣生活,一定會有追求,我稱之為精神本能。人都有這種精神本能,中國人也不例外,但我們的文化是不鼓勵的。

濟:這種文化的鼓勵很重要。每個孩子都有思考人生問題的潛質,很多人小時候會好奇:人為什麼會死啊?死了到哪裡啊?我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的?但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和父母會不斷告訴你,不需要去關心這些,只應該關心考試和升學。他的這些思考非但得不到支持,還會被直接扼殺。所以在長大後,關心的只是眼前的柴米油鹽,升官發財。

周:很小就被扼殺了,這是當代中國很嚴重的一個情況,現在比以前更嚴重。

濟:因為社會更功利了,做什麼都要馬上看到回報,要有現前的結果和利益。

周:實際上把幸福的源頭給掐死了。幸福的源頭是精神的健康,從小就被掐死了,只好向外界乞求,一輩子受苦受難,還以為是在追求幸福,太可憐了。教育的問題特別大,信仰的缺失也是特別大的問題。對於有信仰傳統的民族來說,沒有信仰會心慌的,但我們這裡沒有信仰才是正常的,大家都無所謂,不認為信仰是生活的必需品。

濟:還是教育的問題。整個教育讓人們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或者說,一種按部就班的慣性。一旦進入這個軌道,雖然生活內容有所不同,但生命品質就幾乎沒有提升的可能了,接下來往往是被社會磨礪得更世俗,更勢利,更斤斤計較。

周:文化傳統也是一個原因。

濟:如何才能啟發更多的人去關注這些問題?

周:所以需要弘法。弘法的實質就是教育,不一定是要讓你成為佛教徒,是要讓你活得明白一點,要有人生的覺悟。

濟:現代教育偏向於生存技能和知識的傳授,其實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甚至不是主要部分。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包括如何做事,做學問,更包括如何做人。每個人需要健康地活著,就得處理好與自己、與他人乃至與世界的關係,這就離不開哲學和宗教。目前,整個社會特別缺乏關於心性和生命的教育。

周:不光是缺乏,我覺得基本上是背道而馳。

濟:這樣一種教育也是任重道遠,需要整個社會的重視和參與。希望政府能把這樣的教育落實到民眾教育中去。

周:政府能做的是提供一個自由的空間,讓民間來做這些教育就行了。

濟:從社會發展來說,物質基礎形成之後,精神問題就會顯現。在今天,人們已經真切感受到,物質無法解決一切問題,也未必能帶來幸福。所以,一部分人開始關注心靈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缺乏健康的文化和信仰做為心靈引導,是非常可怕的。當人有了精神或信仰的需求,卻不能透過正當途徑得到滿足時,邪教就可能乘虛而入。因為人們從來沒接受過相關教育,沒有標準,缺乏比較,但內心又有需求亟待滿足,在這種供需不均衡的情況下,就很容易被似是而非的東西迷惑。

周:現在這種東西很有市場。有些人就是騙子,打出某種信仰的旗號,宣稱能在根本上改變你的人生,很多富裕人士反而容易信仰這些。

濟:這確實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總體上,整個社會教育是個大問題。對一個國家來說,體制和教育方式是關係到國民素質的重要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人的人格和心態。

周:不管狹義還是廣義的教育都很成問題。核心是價值觀的問題,到底追求什麼,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這是現代中國最大的問題。

濟:沒有核心價值觀,大家都活在自我的欲望中,跟著感覺走,是很可怕的。因為這種感覺是混亂的,如果再缺乏道德或信仰的約束,失控是必然的。現在整個社會充滿戾氣,連師生和醫患的關係都變得劍拔弩張。要知道,老師是「靈魂工程師」,而醫生是「白衣天使」,當這樣的職業都讓人失去信任,甚至產生對立時,這個社會還能相信什麼?

周:教育培育心靈,醫學救治生命,本來應該是兩個最乾淨的領域,現在卻成了民怨最沸騰的領域,突出反映了這個時代的問題。在匡正世風人心的事業上,佛教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從各種宗教比較來說,佛教在中國還是有基礎的。

 

六、生死與輪迴

2.自得其樂的人需要被喚醒嗎?

周:很多人可以在自己的視野內自得其樂,比如搞藝術的,搞研究的,都有讓自己全身心投入的樂趣。普通老百姓,能夠平安過日子、結婚生孩子,就樂滋滋的,不必想太多。只有困惑比較多的人,才需要深入到哲學、宗教裡去尋找答案。

濟:一個人要否定什麼沒價值很容易,但要找到什麼有價值就比較難。如果否定了現實的價值,又找不到更有價值的,就比較悲慘了。現實的一切,藝術創作也好,科學研究也好,榮華富貴也好,自己把這些東西看得很真實,很有價值,也能做為暫時的依靠。

周:這些自得其樂的人需要被喚醒嗎?他們本來很開心,遭遇生老病死,也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套理由來接受,佛教卻要替他們把繁華的表像撕開,有必要嗎?

濟:真正能夠從容面對並自得其樂的人,其實並不多。多半只是在順利時、一切相對穩定時才能自得其樂,一旦遭遇什麼挫折,可能受到的打擊更大,感受到的痛苦更強烈。還有不少人自得其樂到了一定年齡,就發現自己糊弄不了自己了,還是會恐懼死亡,會關心終極問題,會覺得前方有個看不見的黑洞在等著自己,四顧茫然。

周:佛教追求的解脫,不也是想達到自得其樂的狀態嗎?

濟:阿Q式的自得其樂和徹底解決問題後的自在喜悅是兩回事。

周:身在其中的人,怎麼知道兩者之間的分別呢?如何證明什麼時候是傻樂,什麼時候是解脫之樂?

濟: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回望自己過去的時光。當你原地踏步的時候,會覺得一切都很好,自己很聰明。但當你取得進步之後,再回頭看,才能發現自己曾經的局限。

周:有的人認為,普通民眾不需要太多思想,給他一些簡單的做人道理,一些心靈的慰藉就可以了。

濟:每個人的信仰層次不同,對普通民眾來說,希望健康、平安、發財,這個願望是合理的。但如果停留在這裡,只能說明信仰層次不高,不能說他不對,這些人也需要不斷地啟發和引導。

周:佛教有福報一說,往往給民眾以誤導,好像信佛就可以得到實際好處。

濟:的確會有現實利益。有人學佛後心態好了,慈悲心增加了,就會產生福報,讓事情變得順利。同時,他對員工也有愛心,大家就更團結、更敬業了,這也會促成業績的增長。所以,有現實利益也是正常的,是因為自己改變帶來的,可以說得通。

周:這個層次就比較低。

濟:所以還是要直面困惑。生命存在永恆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就不能看清人生真相,唯有擺脫這些困惑,才能成就智慧,獲得認識的自在。另一方面,這些困惑又會製造煩惱,讓生命不得安寧,這就需要透過戒定慧的修行,斷除煩惱,獲得心靈的自在。

周:人還是有類型的區分的,有的人宗教性特別強,有的人科學性特別強,這也許是天生的。科學性特別強的人,對於超驗的問題真的沒有興趣,只關心可以用經驗求證的問題。我覺得,每個人都沒有必要為難自己,把自己改變成另一種類型的人,這也不可能。你只需要把自己的類型做到最好,並且對其他類型的人能夠理解或寬容就可以了。

濟:宗教解決的是人類永恆的問題,不論你是否有信仰,問題都在那裡。如果意識不到,只是被你忽略或擱置了。對於這類問題,不同的學科或宗教會從不同角度做出解釋。每個人有自己的視野和教育背景,也有自己的局限,對解決程度的期待不同,所以答案也不一樣。正因為這樣,才會造成不同文化的差別,造成世界的多樣性。

周: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這類問題存在不存在,有沒有必要去想?這個已經有分歧了,極端科學性的人就認為這類所謂終極問題是假問題,沒必要去想。另一個層面是承認這類問題存在而且應該去想,但想的角度不同。人類的思想體系無非是這樣劃分的,分為科學和人文,人文又分為宗教、哲學、藝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