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就做了
──關於焦慮
這裡有一封來信再次提到了一些您以前談過的話題。這位來信的母親寫道:「您說得千真萬確,家裡第一個出生的孩子總是新手媽媽育兒的實驗對象。」她有一個三歲半的女兒,還有一個兩歲半的兒子。兒子出生以後,她才真正感覺到自己成為了母親。女兒出生的時候,她和丈夫才剛剛脫離各自的原生家庭,她有些像旁觀者似地觀察女兒,信裡寫道:「我一定在女兒出生後的三年裡,在她身上累積了創傷,現在亡羊補牢是不是還來得及呢?」因為她聽說,孩子三歲定終生,不可能彌補過去。這是真的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像她所說的,是否可以亡羊補牢呢?
她並沒有提到是不是真的有什麽具體的過失啊,她只是感到自責而已。這並不能說明孩子身處其中時適應或成長得不好啊,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應該是有過一些重大的危機。
哪些重大的危機?……這裡還是要再說一下,這位母親說的在某種程度上有些道理,實際上對孩子有決定性影響的成長經歷是在六歲以前,而不是三歲定終生。六歲時,孩子已經根據自己從出生以來的生活經驗,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為什麽呢?因為在生命初期,孩子還沒有參照的基準。假如孩子由中國人來撫養,那麽孩子就會說中文。然而,孩子也可以是說法語的;孩子說的不僅僅是語言,他還「說著」從父母身上傳承的行為方式。他會自我學習,並且知道要成為大人,就是要像自己的母親或父親那樣。這個小女孩擁有的性格,深深烙印著自己與家人關係的痕跡;但是,這完全不表示她的性格就會變得糟糕透頂或是很神經質。已經做過的事,就做了;現在重要的是,有一天當孩子長大了,當她說:「啊!你其實並不愛我」的時候,要對孩子說:「不,我是愛妳的。但請妳設想一下,妳出生的時候,我還根本不知道當媽媽是怎麽一回事。或許是妳教會了我怎麼當媽媽的呢……我要謝謝妳,讓我知道了在弟弟出生以後,怎麽當母親的。」聽到母親承認在育兒過程中曾經生澀笨拙,以及聽到母親說多虧了自己,才能在面對第二個或第三個孩子時不再那麽笨拙了,一定會讓這個小女孩感到非常驚喜。所以,告訴孩子實情是很重要:不要對孩子隱瞞母親在育兒過程中曾經有過的困難,並且為此常常憤怒。父母和孩子之間應當坦誠相對,不要試著去「挽回」什麽。不會因為孩子在三個月到十八個月大的時候奶瓶餵得不夠,就會讓他得到佝僂病;也不可能在孩子九歲的時候,一下子把他嬰兒時期沒有喝夠的奶全都補上。這個孩子是由她自身發展養成的,或許她的脾氣會比弟弟壞一點,然而也未必真的會這樣;或許因此,她讓自己更有保護自我的能力,我也不確定。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一切會成為孩子未來性格養成的元素,在孩子三歲以前就已經準備好了……現在,要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因為孩子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個性了!大人尤其應該去喜歡孩子的性格,孩子也要喜歡自己的性格。也就是說,要幫助孩子去了解他自己,比如可以和孩子聊一聊自己喜歡做什麽,應該是由孩子本身說出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果是個男孩的話,那麽父親或者祖父、叔叔舅舅或者某位男性,就扮演著最主要的角色。如果孩子已經有一些內向封閉的話,母親是不可能自己一個人來解決這些問題的。男孩子只有在面對一位男性的時候,才會打開心房;做父親的這時候是責無旁貸的。三歲的孩子喜歡模仿與自己同性別的父母,來吸引另一性別的父母;另外,孩子也需要同齡的小朋友。
還有一位母親的來信很有趣:「收聽了您們的節目之後,我想假如我以前不是一個完美的好媽媽的話,至少以後我會是個模範祖母!」她的孩子目前分別是十一歲、十二歲和十三歲,她認為,自己在孩子們小的時候,在教養方面可能犯了一些小錯誤,她說:「我覺得以前有過的問題,好像都源自於孩子們太過於敏感。歸根結底,我覺得孩子們不要那麽敏感,他們的身心就會更健康,性格也會更陽光。」
確實是這樣的。
那麽,對於比較敏感的孩子,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小心翼翼地互動呢?
不用。首先是,要承認孩子敏感的一面。當然,比較敏感的孩子,對喜怒哀樂的感覺都會比較強烈。這個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樂。其實,孩子需要的是別人能夠用語言說出他的敏感,不去評斷好或壞,而是認同這個事實,既不懊悔也不引以為恥,讓孩子接納並且駕馭自己的性格。
另外一封信是關於一個四歲的孩子,這個孩子既好動又好鬥。在學校裡,他明顯地表現出不適應,學習跟不上,又經常亂動亂講話,並且注意力不集中,進而影響他參與班級的活動。在家裡他非常挑釁。信裡說:「無論我們要求他做什麽,他總是表現得很叛逆,也不好好吃飯,還尿床,是個焦慮的孩子。」事情看起來已經有點嚴重了。我認為這位女士應該帶孩子去醫學教育機構做諮商……這是我們所謂的性格不穩定的兒童,也就是一個焦慮的孩子。在家裡可以採用的基本處理方式是:當孩子開始煩躁易怒的時候,母親千萬不要跟著孩子生氣,反而應該表現得很冷靜,並且要試著給孩子喝一點東西,例如給孩子喝點水,並且讓孩子玩水。這點我曾經說過:每天玩水或者是泡澡對焦躁的孩子有很大的幫助。音樂也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不過不要放一些不好的音樂,而是放一些莫札特或巴哈之類的音樂。但是,這個孩子的情形,我認為還是需要帶去兒童醫學教育機構做心理諮商。
另外,這位母親還寫道:「他不好好吃飯。」不會真的是這樣的。如果母親能夠不打擾孩子,讓孩子吃自己想吃的東西,不要讓孩子為了吃飯這件事情感到煩心,對孩子來說就已經很好了。孩子不餓的時候,還硬要孩子吃飯是很不好的;在這種狀況下,吃進肚子裡的只是焦慮而已。
喜歡或愛欲
──夜醒問題
我們再來談談夜醒的問題:這裡指的是孩子半夜醒來而且會哭鬧的問題。
是幾歲的孩子?
一個三歲的小女孩,據她母親說,孩子身心都很健康。儘管如此,從三個月前開始,她每天夜裡都會醒來。於是,這位母親便徵詢了身邊的一些朋友,她們同樣也有年紀還小的孩子,而且這些孩子每天夜裡常會醒來三、四次。這位母親說:「我去看了我們的兒科醫生,跟他說,我受不了孩子半夜醒來害得我也睡不著;因為這樣的生活步調,我是沒有辦法堅持太久的。我要求醫生給孩子開一些鎮靜劑,但是醫生拒絕了。可是我甚至同意服用鎮靜劑,也同意夜裡重新給孩子用尿布的。」
為什麽要重新用尿布?這跟夜醒有什麽關係呢?
確實有點天外飛來一筆……
這個小女孩已經三歲,算大了;跟很小的孩子夜醒的情況已經不同了。而這種情況是三個月前才開始出現的……不過,三歲是孩子開始對性別感到興趣的年齡;這個年紀的小女孩對自己的父親會有熾熱的愛慕之情。來信的母親沒有談到自己的丈夫,想必她是跟丈夫同床的。我認為,這個小女孩想要像自己的母親一樣,有一個陪伴她睡覺的人。
而且,這位母親還說,每次女兒醒過來,就會喊著:「媽媽!媽媽!」或者:「水!」或者:「爸爸!」如果沒有任何反應的話,接下來就會上演又吼又叫的八點檔哭戲。假如有的時候是父親過來安撫小女孩,並對她說 :「噓!媽媽睡了,大家都要睡覺啦,妳也睡吧。」這樣對小女孩一定會有幫助的。還有,母親也可以稍微調整一下孩子的臥室;例如總是在孩子床邊的小桌子上放一杯水。當孩子身邊放著一杯水的時候,很多「尿床」的情況(我會說到這個,是因為她提到了尿布的事)便會消失。這對父母親來講,完全是不合常理的吧!原因在於,憂心或焦慮的孩子總是需要水。而立刻「製造」出水的方法,一是尿床,二是喝水。因此,習慣尿床的孩子身邊如果有杯水的話,他就會把水給喝了。這個小女孩有可能是恐懼黑夜,對於三歲的孩子來說很正常。如果在七歲時重新發生這種情況的話,常常是以做惡夢的方式出現。三歲的時候,就是醒過來一一找母親,想重新變成小寶寶待在媽媽身邊。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大人可以在白天的時候和孩子玩捉迷藏:把房間變暗,或者用布條蒙上眼睛,假裝是在黑夜裡;孩子可以站起身,做點事情,或者開燈,關燈等等,可是,不要去吵醒父母。我想藉由這個遊戲,再加上幾次說明,孩子就會清楚了解,應該要讓父母安心地休息,等小女孩長大以後,自然會有丈夫陪她入睡。儘管現在她已經不再是嬰兒,然而她還是個小孩。
我想,這個小女孩還沒有從母親那裡得到足夠的自主性。比如說,自己選擇白天穿什麽衣服,梳什麽髮型……為自己打點一堆小事情。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開始愛打扮了。母親可以大力協助孩子在白天獨立自主,讓他們夜晚不會再想回到父母的「窩裡」。好了!還有什麼可以跟各位說的嗎?我一點都不明白要重新使用尿布是怎麽一回事;如果有這種情況出現的話,就表示孩子還會尿床?
看來是這樣的。
那麽,孩子會不會擔心夜裡需要尿尿呢?
我猜想,這位母親說到夜裡重新給孩子用尿布,是為了讓孩子沒有醒來的藉口。沒錯。小女孩說要尿尿,是因為她以為性別的差異在於小便方式的不同。我想這位母親應該跟孩子解釋清楚,男孩和女孩性器官的不同,這跟尿尿是沒有關係;要明確地使用「性器官」這個詞。母親還要告訴孩子,她是個漂亮的小女孩,長大會成為少女,然後會像母親一樣,成為女性。不過,也可能是因為這個三歲的小女孩,仍然被關在一張有安全護欄的小床裡,沒有辦法自己出來尿尿。只要父親把小床的護欄拆掉,或者換一張床就可以了。
關於「鎮靜劑」,我也要再說兩句。
醫生說的完全有道理:鎮靜劑只是讓母親方便罷了。要解決母親的問題又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做法是:可以讓女兒偶爾去別的地方過夜,比方說去別的女生小朋友家過夜。如果孩子去堂表姊妹家或女生小朋友家過夜,只要八天,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想這個小女孩會出現這樣的反應,是因為她只有一個人,三歲的她嫉妒能夠睡在同一張床上的父母親。
總之,不是要去責罵或者平息,而是要藉著這個機會,去理解孩子在三歲過渡階段中所發生的變化一一也許是由於孩子的身體成長,小床顯得太擠了;床太小不僅會讓孩子碰撞、無法伸展,也會讓孩子滯留在嬰兒階段。另外,也許是因為孩子的智力發展讓孩子覺察到了「尿尿」,也就是說覺察到了性別的差異;然而,母親卻沒有用安撫的話語跟孩子解釋任何關於這方面的資訊。還有,給一個不睡覺的孩子過度服藥,並不是解決的辦法。最好是能夠去理解孩子的身體與認知都在成長:用行動來解決其中的一個問題(床太小的問題),再與孩子溝通來解決另一個問題(性別差異的認知問題)。
還有兩封來信。一封來自一位祖母,另一封來自一位母親 。她們在信裡講到年齡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問題也稍微特殊一點。先說這位祖母的來信,她很擔心自己十一歲大的孫子,雖然男孩已經長時間反覆去看醫生了,但還是會尿床。信中說:「看著他帶著這麼大的障礙成長,您能給我們一些建議嗎?我們還應該做些什麽呢 ?」我要對這位祖母說:她的提問實在很暖心。不過,這孩子已經夠大的了,他必須對自己性方面的成長負責。必須說的事實是:發生在男孩身上尿床的問題,總是牽涉到性成熟方面的問題。我不知道在這個家庭裡,特別是父親,是否也擔心這個孩子。這封信裡沒有提到父親,反倒似乎提到了一位哥哥,是吧。
但是寫信的是祖母。
這位祖母應該盡可能地給予男孩明智的關愛,而不是一味地關注孫子尿床這件事。至於男孩,如果他自己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擾的話,可以去諮詢專科醫師。這位祖母居住的地區一定有這方面的專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醫療教育諮商,那裡有心理醫生,社會醫療保險也會給付心理諮商療程的費用。如果這個男孩擔心的話,以他的年齡,不用等到青春期,就可以去找專業醫療人員談一談。不過,其他的人不應該讓男孩因為無法自我控制的尿失禁而有罪惡感。這個尿失禁問題是心理不成熟的表徵,家庭乃至祖母或許多少都有責任。
另一封信是關於一位十四歲的少年。信裡說到,這位少年從七歲開始就會因為夜晚而焦慮,對黑暗有一種病態的恐懼。有時候睡著了,半夜醒來,就會害怕。
這種情況是從七歲開始的。我必須說,如果七歲左右的孩子沒有做過惡夢的話,實在不能算是正常的孩子。事實上,所有的孩子在七歲的時候,每星期至少都會做兩、三次惡夢。為什麽呢?因為這個年紀,正是他們必須區分「喜歡」以及「愛欲」的時候。在孩子眼裡,父母親非常相愛,彼此只有對方;況且,父母親還有專屬於他們在臥室裡的愛欲與親密。而這個男孩,則在黑暗中被焦慮籠罩著……從七歲到現在,他一直忍受著這種焦慮的感覺,現在已經十四歲了,正是應該去找心理治療師談一談的時候;而且,最好找一位男醫師,這樣他就可以暢所欲言自己的惡夢並且去理解其中的涵義。我們還可以告訴所有的人:七歲的孩子會做一些關於自己父母死亡的惡夢;這樣很好,也很正常,同時是不可避免的。童年必須在孩子自己身上死亡;也就是說,孩子要跟「母乳時期的母親」以及「乳牙時期的父親」永別。也許這就是這位男孩在自己七歲那個階段沒有完成的事情吧!現在透過廣播做這樣的回答已經太晚了,這個孩子需要去諮詢心理治療師。
──關於焦慮
這裡有一封來信再次提到了一些您以前談過的話題。這位來信的母親寫道:「您說得千真萬確,家裡第一個出生的孩子總是新手媽媽育兒的實驗對象。」她有一個三歲半的女兒,還有一個兩歲半的兒子。兒子出生以後,她才真正感覺到自己成為了母親。女兒出生的時候,她和丈夫才剛剛脫離各自的原生家庭,她有些像旁觀者似地觀察女兒,信裡寫道:「我一定在女兒出生後的三年裡,在她身上累積了創傷,現在亡羊補牢是不是還來得及呢?」因為她聽說,孩子三歲定終生,不可能彌補過去。這是真的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像她所說的,是否可以亡羊補牢呢?
她並沒有提到是不是真的有什麽具體的過失啊,她只是感到自責而已。這並不能說明孩子身處其中時適應或成長得不好啊,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應該是有過一些重大的危機。
哪些重大的危機?……這裡還是要再說一下,這位母親說的在某種程度上有些道理,實際上對孩子有決定性影響的成長經歷是在六歲以前,而不是三歲定終生。六歲時,孩子已經根據自己從出生以來的生活經驗,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為什麽呢?因為在生命初期,孩子還沒有參照的基準。假如孩子由中國人來撫養,那麽孩子就會說中文。然而,孩子也可以是說法語的;孩子說的不僅僅是語言,他還「說著」從父母身上傳承的行為方式。他會自我學習,並且知道要成為大人,就是要像自己的母親或父親那樣。這個小女孩擁有的性格,深深烙印著自己與家人關係的痕跡;但是,這完全不表示她的性格就會變得糟糕透頂或是很神經質。已經做過的事,就做了;現在重要的是,有一天當孩子長大了,當她說:「啊!你其實並不愛我」的時候,要對孩子說:「不,我是愛妳的。但請妳設想一下,妳出生的時候,我還根本不知道當媽媽是怎麽一回事。或許是妳教會了我怎麼當媽媽的呢……我要謝謝妳,讓我知道了在弟弟出生以後,怎麽當母親的。」聽到母親承認在育兒過程中曾經生澀笨拙,以及聽到母親說多虧了自己,才能在面對第二個或第三個孩子時不再那麽笨拙了,一定會讓這個小女孩感到非常驚喜。所以,告訴孩子實情是很重要:不要對孩子隱瞞母親在育兒過程中曾經有過的困難,並且為此常常憤怒。父母和孩子之間應當坦誠相對,不要試著去「挽回」什麽。不會因為孩子在三個月到十八個月大的時候奶瓶餵得不夠,就會讓他得到佝僂病;也不可能在孩子九歲的時候,一下子把他嬰兒時期沒有喝夠的奶全都補上。這個孩子是由她自身發展養成的,或許她的脾氣會比弟弟壞一點,然而也未必真的會這樣;或許因此,她讓自己更有保護自我的能力,我也不確定。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一切會成為孩子未來性格養成的元素,在孩子三歲以前就已經準備好了……現在,要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因為孩子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個性了!大人尤其應該去喜歡孩子的性格,孩子也要喜歡自己的性格。也就是說,要幫助孩子去了解他自己,比如可以和孩子聊一聊自己喜歡做什麽,應該是由孩子本身說出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果是個男孩的話,那麽父親或者祖父、叔叔舅舅或者某位男性,就扮演著最主要的角色。如果孩子已經有一些內向封閉的話,母親是不可能自己一個人來解決這些問題的。男孩子只有在面對一位男性的時候,才會打開心房;做父親的這時候是責無旁貸的。三歲的孩子喜歡模仿與自己同性別的父母,來吸引另一性別的父母;另外,孩子也需要同齡的小朋友。
還有一位母親的來信很有趣:「收聽了您們的節目之後,我想假如我以前不是一個完美的好媽媽的話,至少以後我會是個模範祖母!」她的孩子目前分別是十一歲、十二歲和十三歲,她認為,自己在孩子們小的時候,在教養方面可能犯了一些小錯誤,她說:「我覺得以前有過的問題,好像都源自於孩子們太過於敏感。歸根結底,我覺得孩子們不要那麽敏感,他們的身心就會更健康,性格也會更陽光。」
確實是這樣的。
那麽,對於比較敏感的孩子,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小心翼翼地互動呢?
不用。首先是,要承認孩子敏感的一面。當然,比較敏感的孩子,對喜怒哀樂的感覺都會比較強烈。這個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樂。其實,孩子需要的是別人能夠用語言說出他的敏感,不去評斷好或壞,而是認同這個事實,既不懊悔也不引以為恥,讓孩子接納並且駕馭自己的性格。
另外一封信是關於一個四歲的孩子,這個孩子既好動又好鬥。在學校裡,他明顯地表現出不適應,學習跟不上,又經常亂動亂講話,並且注意力不集中,進而影響他參與班級的活動。在家裡他非常挑釁。信裡說:「無論我們要求他做什麽,他總是表現得很叛逆,也不好好吃飯,還尿床,是個焦慮的孩子。」事情看起來已經有點嚴重了。我認為這位女士應該帶孩子去醫學教育機構做諮商……這是我們所謂的性格不穩定的兒童,也就是一個焦慮的孩子。在家裡可以採用的基本處理方式是:當孩子開始煩躁易怒的時候,母親千萬不要跟著孩子生氣,反而應該表現得很冷靜,並且要試著給孩子喝一點東西,例如給孩子喝點水,並且讓孩子玩水。這點我曾經說過:每天玩水或者是泡澡對焦躁的孩子有很大的幫助。音樂也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不過不要放一些不好的音樂,而是放一些莫札特或巴哈之類的音樂。但是,這個孩子的情形,我認為還是需要帶去兒童醫學教育機構做心理諮商。
另外,這位母親還寫道:「他不好好吃飯。」不會真的是這樣的。如果母親能夠不打擾孩子,讓孩子吃自己想吃的東西,不要讓孩子為了吃飯這件事情感到煩心,對孩子來說就已經很好了。孩子不餓的時候,還硬要孩子吃飯是很不好的;在這種狀況下,吃進肚子裡的只是焦慮而已。
喜歡或愛欲
──夜醒問題
我們再來談談夜醒的問題:這裡指的是孩子半夜醒來而且會哭鬧的問題。
是幾歲的孩子?
一個三歲的小女孩,據她母親說,孩子身心都很健康。儘管如此,從三個月前開始,她每天夜裡都會醒來。於是,這位母親便徵詢了身邊的一些朋友,她們同樣也有年紀還小的孩子,而且這些孩子每天夜裡常會醒來三、四次。這位母親說:「我去看了我們的兒科醫生,跟他說,我受不了孩子半夜醒來害得我也睡不著;因為這樣的生活步調,我是沒有辦法堅持太久的。我要求醫生給孩子開一些鎮靜劑,但是醫生拒絕了。可是我甚至同意服用鎮靜劑,也同意夜裡重新給孩子用尿布的。」
為什麽要重新用尿布?這跟夜醒有什麽關係呢?
確實有點天外飛來一筆……
這個小女孩已經三歲,算大了;跟很小的孩子夜醒的情況已經不同了。而這種情況是三個月前才開始出現的……不過,三歲是孩子開始對性別感到興趣的年齡;這個年紀的小女孩對自己的父親會有熾熱的愛慕之情。來信的母親沒有談到自己的丈夫,想必她是跟丈夫同床的。我認為,這個小女孩想要像自己的母親一樣,有一個陪伴她睡覺的人。
而且,這位母親還說,每次女兒醒過來,就會喊著:「媽媽!媽媽!」或者:「水!」或者:「爸爸!」如果沒有任何反應的話,接下來就會上演又吼又叫的八點檔哭戲。假如有的時候是父親過來安撫小女孩,並對她說 :「噓!媽媽睡了,大家都要睡覺啦,妳也睡吧。」這樣對小女孩一定會有幫助的。還有,母親也可以稍微調整一下孩子的臥室;例如總是在孩子床邊的小桌子上放一杯水。當孩子身邊放著一杯水的時候,很多「尿床」的情況(我會說到這個,是因為她提到了尿布的事)便會消失。這對父母親來講,完全是不合常理的吧!原因在於,憂心或焦慮的孩子總是需要水。而立刻「製造」出水的方法,一是尿床,二是喝水。因此,習慣尿床的孩子身邊如果有杯水的話,他就會把水給喝了。這個小女孩有可能是恐懼黑夜,對於三歲的孩子來說很正常。如果在七歲時重新發生這種情況的話,常常是以做惡夢的方式出現。三歲的時候,就是醒過來一一找母親,想重新變成小寶寶待在媽媽身邊。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大人可以在白天的時候和孩子玩捉迷藏:把房間變暗,或者用布條蒙上眼睛,假裝是在黑夜裡;孩子可以站起身,做點事情,或者開燈,關燈等等,可是,不要去吵醒父母。我想藉由這個遊戲,再加上幾次說明,孩子就會清楚了解,應該要讓父母安心地休息,等小女孩長大以後,自然會有丈夫陪她入睡。儘管現在她已經不再是嬰兒,然而她還是個小孩。
我想,這個小女孩還沒有從母親那裡得到足夠的自主性。比如說,自己選擇白天穿什麽衣服,梳什麽髮型……為自己打點一堆小事情。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開始愛打扮了。母親可以大力協助孩子在白天獨立自主,讓他們夜晚不會再想回到父母的「窩裡」。好了!還有什麼可以跟各位說的嗎?我一點都不明白要重新使用尿布是怎麽一回事;如果有這種情況出現的話,就表示孩子還會尿床?
看來是這樣的。
那麽,孩子會不會擔心夜裡需要尿尿呢?
我猜想,這位母親說到夜裡重新給孩子用尿布,是為了讓孩子沒有醒來的藉口。沒錯。小女孩說要尿尿,是因為她以為性別的差異在於小便方式的不同。我想這位母親應該跟孩子解釋清楚,男孩和女孩性器官的不同,這跟尿尿是沒有關係;要明確地使用「性器官」這個詞。母親還要告訴孩子,她是個漂亮的小女孩,長大會成為少女,然後會像母親一樣,成為女性。不過,也可能是因為這個三歲的小女孩,仍然被關在一張有安全護欄的小床裡,沒有辦法自己出來尿尿。只要父親把小床的護欄拆掉,或者換一張床就可以了。
關於「鎮靜劑」,我也要再說兩句。
醫生說的完全有道理:鎮靜劑只是讓母親方便罷了。要解決母親的問題又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做法是:可以讓女兒偶爾去別的地方過夜,比方說去別的女生小朋友家過夜。如果孩子去堂表姊妹家或女生小朋友家過夜,只要八天,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想這個小女孩會出現這樣的反應,是因為她只有一個人,三歲的她嫉妒能夠睡在同一張床上的父母親。
總之,不是要去責罵或者平息,而是要藉著這個機會,去理解孩子在三歲過渡階段中所發生的變化一一也許是由於孩子的身體成長,小床顯得太擠了;床太小不僅會讓孩子碰撞、無法伸展,也會讓孩子滯留在嬰兒階段。另外,也許是因為孩子的智力發展讓孩子覺察到了「尿尿」,也就是說覺察到了性別的差異;然而,母親卻沒有用安撫的話語跟孩子解釋任何關於這方面的資訊。還有,給一個不睡覺的孩子過度服藥,並不是解決的辦法。最好是能夠去理解孩子的身體與認知都在成長:用行動來解決其中的一個問題(床太小的問題),再與孩子溝通來解決另一個問題(性別差異的認知問題)。
還有兩封來信。一封來自一位祖母,另一封來自一位母親 。她們在信裡講到年齡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問題也稍微特殊一點。先說這位祖母的來信,她很擔心自己十一歲大的孫子,雖然男孩已經長時間反覆去看醫生了,但還是會尿床。信中說:「看著他帶著這麼大的障礙成長,您能給我們一些建議嗎?我們還應該做些什麽呢 ?」我要對這位祖母說:她的提問實在很暖心。不過,這孩子已經夠大的了,他必須對自己性方面的成長負責。必須說的事實是:發生在男孩身上尿床的問題,總是牽涉到性成熟方面的問題。我不知道在這個家庭裡,特別是父親,是否也擔心這個孩子。這封信裡沒有提到父親,反倒似乎提到了一位哥哥,是吧。
但是寫信的是祖母。
這位祖母應該盡可能地給予男孩明智的關愛,而不是一味地關注孫子尿床這件事。至於男孩,如果他自己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擾的話,可以去諮詢專科醫師。這位祖母居住的地區一定有這方面的專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醫療教育諮商,那裡有心理醫生,社會醫療保險也會給付心理諮商療程的費用。如果這個男孩擔心的話,以他的年齡,不用等到青春期,就可以去找專業醫療人員談一談。不過,其他的人不應該讓男孩因為無法自我控制的尿失禁而有罪惡感。這個尿失禁問題是心理不成熟的表徵,家庭乃至祖母或許多少都有責任。
另一封信是關於一位十四歲的少年。信裡說到,這位少年從七歲開始就會因為夜晚而焦慮,對黑暗有一種病態的恐懼。有時候睡著了,半夜醒來,就會害怕。
這種情況是從七歲開始的。我必須說,如果七歲左右的孩子沒有做過惡夢的話,實在不能算是正常的孩子。事實上,所有的孩子在七歲的時候,每星期至少都會做兩、三次惡夢。為什麽呢?因為這個年紀,正是他們必須區分「喜歡」以及「愛欲」的時候。在孩子眼裡,父母親非常相愛,彼此只有對方;況且,父母親還有專屬於他們在臥室裡的愛欲與親密。而這個男孩,則在黑暗中被焦慮籠罩著……從七歲到現在,他一直忍受著這種焦慮的感覺,現在已經十四歲了,正是應該去找心理治療師談一談的時候;而且,最好找一位男醫師,這樣他就可以暢所欲言自己的惡夢並且去理解其中的涵義。我們還可以告訴所有的人:七歲的孩子會做一些關於自己父母死亡的惡夢;這樣很好,也很正常,同時是不可避免的。童年必須在孩子自己身上死亡;也就是說,孩子要跟「母乳時期的母親」以及「乳牙時期的父親」永別。也許這就是這位男孩在自己七歲那個階段沒有完成的事情吧!現在透過廣播做這樣的回答已經太晚了,這個孩子需要去諮詢心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