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半生潦倒垂釣渭濱 得遇明主大展宏圖
──姜太公傳

周玉山

提起姜太公這個名字,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歇後語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舊時門神常有「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字樣。不過人們對他的瞭解,大多來自明人許仲琳所著的《封神演義》。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乃闡教傳人,修仙得道,神通廣大,奉師下山,興周滅商,降服諸路妖魔,儼然一個通天貫地的半仙。《封神演義》畢竟是一部神魔小說,歷史上的姜太公沒有這樣的神通,但卻是一位沉穩持重、善於思考的智者。人們歷來將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用兵藝術稱為「韜略」。其實,「韜略」本來是指古代兩部重要的軍事著作。「韜」是指《太公六韜》,傳說為姜太公所著,其實是後人託姜太公之名寫成,分「文、武、龍、虎、豹、犬」六韜,記錄了姜太公大量的謀略言行,是戰國秦漢時期廣為流傳的一部兵書。「略」是指《黃石公三略》,即漢初謀士張良受之於圮上老人的那部書,傳說亦為姜太公所撰。古人造偽書多願借名人自重,以售其說。《六韜》前面赫然寫著姜太公的名字,正說明他的智謀有過人之處。漢代以後,人們常將「韜略」一詞掛在嘴邊,姜太公實際上也就成了謀略家的鼻祖。他受到周文王的重用後,大展宏圖,在興周滅商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周朝建立後,他被封在齊(今山東東部),為齊國始祖,並把齊國建成一時大國。

一、半生潦倒,冷眼閱世情

姜太公,本名尚,字子牙,又名呂尚。他是炎帝的後裔,祖先為貴族,在堯、舜時期曾做過四岳(四方氏族部落的首領),協助大禹治理洪水,立下功勞,被禹封於呂(今河南南陽一帶),所以此後又以封地呂為氏。投奔周文王後,人們又叫他「太公望」。因此姜太公的名字見於載籍的共有七、八個,這在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姜太公、姜子牙、姜尚、姜望、呂尚、呂望、呂牙、太公望等。

姜太公的身世和前半生事蹟,史籍記載零散,撲朔迷離,且頗有幾分傳奇色彩。夏禹之時,姜太公的祖先是受封的貴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子孫繁衍,一部分人仍保留了貴族的地位,更多的旁支庶出則淪為平民。姜太公就屬於後一種情況。到了商朝末年,姜氏家族更加衰微,姜太公已是出身微賤的庶民。那麼姜太公是哪裡出生的呢?《呂氏春秋》中提到他是「東夷之士」,《史記》說他是「東海上人」。其實「東夷」、「東海」大概指的都是一個地方,大約相當於今山東東部沿海地區,上古這一帶的居民被通稱為「東夷」。另一種說法是,姜太公是河內汲人(今河南汲縣一帶),他早年也主要活動於這一地帶,東海是他後來隱居的地方。這兩種說法各有道理,究竟哪一個正確則不得而知。

從我們掌握的姜太公的生平資料看,他的前半生很不得志,生不逢時,命運乖蹇,長年為衣食而奔波,飽歷世事滄桑,從事過多種職業,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應當說,這些記述大多出自戰國秦漢文士說客之手,多誇誕不實之詞,只能大略地看出他早年活動的輪廓。

姜太公年少時,家裡很貧窮,養不活更多的人口,年齡稍長,就不得不到別人家做了贅婿。他做過農夫,但種田的本領實在不高,收成的糧食居然連種子也收不回來。他又去打魚,結果更糟,打魚的收穫還抵償不了漁網的消耗。姜太公缺乏謀生的本領,家境每況愈下。久而久之,引起了岳家的反感。姜太公不是那種自甘平庸的人,但胸懷大志之人往往疏於細務。姜太公的岳家當然沒有周文王那樣的慧眼,他們看到這位女婿難遂人意,最後乾脆就將他趕出了家門。姜太公的岳家是齊人,於是後來有人就笑話他是「齊之逐夫」、「故老婦之出夫」。姜太公流落在外,落得逍遙自在。他輾轉來到了作為殷王朝統治中心的中原地區,藉以觀察朝野動態,以謀進身之路。但此時的姜太公兩手空空,困於生計,不得不做點小生意以維持生活。他先是在一個叫棘津的黃河渡口(今河南延津東北)開過食攤,同時又替別人幫工幹活,以補不足。後來他又到一家旅店當過迎送客人的夥計。據說此時的姜太公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還這樣拚命勞動,足見他日子過得何等艱難。為維持生計,他又往來於商朝都城朝歌販賣貨物,後來又到朝歌的屠宰市肆中幹起了殺牛賣肉的營生。由於不善經營,他賣的肉經常腐爛變臭。據說此時姜太公已有七十歲了,習庖丁之技,鼓刀列肆,對他來說已是勉為其難了。作為一個被趕出家門的男人,姜太公此時仍是孤身一人,艱難度日。家中的妻兒已多年不通音訊,故後人說他「屠牛於朝歌,利不及妻子」。

儘管生活艱難,但姜太公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鑽研學問。長期在中原一帶活動,使他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有了深刻地瞭解。來到朝歌後,與商朝的上層社會也有初步的接觸,遂萌生了做官的念頭。在這段時間內,他與周文王有了最初的交往。據《史記》記載,姜太公滿腹經綸,有強烈的政治抱負,曾出仕商紂王。商紂暴虐無道,耽於聲色,不善用人,他失望而去。又遊歷於諸侯列國之間,希望能得到賞識和重用,結果仍不能如願。有一次他來到良國(今江蘇邳縣北)遊說,良國的君主給他安排了一個小職位。姜太公空負雄才而曲高和寡,最終還是被趕走了,故後人說他是「子良之逐臣」。姜太公連遭挫折,失望已極。他認識到商朝政治腐敗,已不可挽救,加上此時商與東夷間矛盾激化,姜太公身為東夷人中之一員,自然難以在商境內立足。幾十年的奔波勞累,年歲已大,他只得回到他的老家東海隱居起來,靜觀世變。
二、渭水垂釣,終為霸王輔

周人原是活動在渭水流域的一個古老的姬姓部落,據說其始祖是后稷,其歷史可以追溯至三皇五帝時期。夏商之時,周一直處於屬國的地位。商代後期,周人必須定期向商朝貢。周文王的父親季歷還親自去朝見過商王。但到了商朝末年,周人內修國政,外結諸侯,實力開始增強。至姬昌時,已經成為「西伯」,也就是成了商朝西方諸侯部落的總管。周國力的壯大,引起了商紂王的疑懼和不安。為了阻止周人的進一步發展,商紂王下令將西伯姬昌抓了起來,並投進了商都附近羑里的監獄。文王被囚期間,正值姜太公在朝歌活動。姜太公仰慕西伯之賢,他們之間有了最初的接觸。這期間,姜太公收了三個學生,即散宜生、閎夭、南宮适,都是當世聞名的賢士。一次,姜太公置酒招待他們,席間喟然長嘆:「西伯姬昌真是亙古無雙的大賢人啊,倘有這樣的大賢君臨天下,豈不是我們士人的福分?今西伯無端被囚,遭此大難,我們不去營救,還有誰去營救呢?」四人遂定營救之謀,並當即秘密至羑里拜見了周文王。姜太公深知商紂王性喜玩樂,尤好女色,便讓散宜生等人千方百計覓得莘國美女,以及駿馬奇物等,進獻給紂王。紂王喜出望外,不僅赦免了周文王,而且還賜給弓矢斧鉞,授權周文王討伐違命的諸侯。

姜太公歸隱東海後,終日以釣魚為事,閒適自得,實際上隨時在注視著天下大勢。獲釋而歸的文王正積極振作,內修政務,外睦鄰邦,整軍練兵,國勢蒸蒸日上。太公對此已略有所聞,逍遙餘生的初衷也漸漸動搖,遂決意出山,輔佐文王以成大業。但他又不想讓周圍的人知道自己的底蘊,臨行時乾脆就對別人說:「我已上了年紀,不中用了,久聞文王善待老者,不如且去投奔他,聊度餘生。」太公晝行夜宿,不一日來到周人管轄的地界。有意思的是,他並不急於求見文王,而是在渭水岸邊尋了一塊安靜的地方,搭了一間簡陋的茅屋,悠哉悠哉地釣起魚來。那麼姜太公為什麼不直接求見文王呢?況且他與文王有相知相識之誼,不愁文王不加重用。其實此時姜太公考慮得更加深遠周密,他知道,要想進入周人的最高決策層,事先必須進行必要的鋪墊和充分的準備。太公欲參與周政,還需面對幾個不利因素。首先,姜太公身為外姓,雖受文王賞識,但周人統治階層的大部分人對他不甚知悉,能否取得他們的信任尚屬未知;其次,周室勳臣戚舊如雲,一旦凌駕於他們之上,會不會招致反感?在這樣的背景下,若貿然晉見文王以求重用,會使文王左右為難,恐怕效果適得其反。考慮再三,他才決定靜觀周室動靜,垂釣渭濱,「以漁釣奸西伯」。這期間他很可能通過散宜生等人與文王取得了秘密聯繫(此時散宜生、南宮适等人已歸周),文王為了讓姜太公名正言順地進入周室最高決策層,也進行了周密的布置。

原來文王料理國事之餘,喜歡外出打獵,以求一日之閒。每次打獵之前,他都讓史官占卜,預知順利與否,所獲何物。這一天文王又要出獵,但除了文王等少數幾個人外,沒有人知道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出獵。照例又讓史官占卜,史官會意,卜畢,出卦辭云:「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羆,所獲乃霸王之輔佐。」周人頗信鬼神之說,朝中上下對此極為重視。文王帶著出獵隨從,直奔渭水而去。這邊姜翁正垂竿掛餌,悠然獨釣,等著「來者上鉤」呢。忽見遠處一彪車馬疾馳而來,就中一人翻身下車,走至姜太公跟前。姜太公知為文王,卻不動聲色,依然專注著自己的釣竿。看著姜太公專心致志的樣子,文王笑問道:「看來先生很樂於釣魚吧?」姜太公道:「君子樂於實現遠大的志向,小人樂於眼前的瑣事。我並不是喜歡釣魚,而是借垂釣來寄託自己的抱負。」文王道:「奇哉此言。請先生細細道來。」姜太公答道:「釣魚事雖瑣細,其實裡面也有權術。以餌釣魚,好比以祿取人:釣線細弱而餌小,只能釣到小魚;線密實而餌香,則能釣到中魚;線堅粗而餌食豐厚,就能釣到大魚。魚吃了餌食,只能受魚鉤的擺佈;人得了俸祿,只能受君王的役使。由此觀之,食餌之魚可殺而烹,食祿之士可誓死為君。只要善於用人,以一家之力,可以取一國;以一國之力,可以取天下。」一席話說得文王大喜過望,說:「怪道我先君太公曾說過:『將來會有聖賢之人到我們周國來,幫助我們周族興旺發達。』您就是這位聖人。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故此後姜太公又被周人稱作「太公望」,姜太公一名亦由此而來。文王高興地請姜太公上車,載回歧都,並順理成章地立姜太公為國師,從而開始了輔佐文王興周滅商的大業。
三、安內攘外,謀如貫珠

姜太公歸周以後,君臣開始精心策劃,積蓄國力。在內政上,姜太公從增強周的國力出發,向文王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有一次,文王問他如何治理天下,他回答:「要成為一統四海的王國,就必須讓普通民眾都富起來;要成為統治一方的霸主,就必須讓有知識的人富裕安適;若只做一個苟延殘喘的小國,就讓做官的人富起來;若做一個行將滅亡的國家,那就只讓國家的倉庫充足即可。上面聚斂多,就意味著下面所得寡。故治國之道,在於愛民。」文王問:「如何愛民呢?」姜太公答:「重生命而少殺戮,多給予而少索取。具體地說,須使民有所務,使農不失時,慎刑罰而薄賦斂,輕徭役而惜民力。這才是統治民眾的根本原則。」

在法令治國方面,姜太公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他認為刑罰並非是用來懲罰民眾的,而是為了儆一勸百,因德立威,從而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在興復周室的過程中,文王充分地採用了姜太公的這些治國思想,國勢很快強大起來。

正當周人悄悄壯大自己力量的時候,商朝的統治卻一天天腐朽、沒落。紂王只聽信讒奸之言,疏遠比干、微子一班忠臣;只對美女、歌舞、犬馬感興趣,而把朝政大事置於一邊;只對征伐、酷刑感興趣,而喪失了民心。姜太公根據這些動向,抓住時機,向文王提出了「陰謀修德,以傾商政」的方針,削弱商的政治影響,擴展周室的政治號召力,向商王朝發起無形的挑戰。

首先,根據當時商強周弱的形勢,表面上率諸侯奉紂為共主,以麻痺商紂王的注意力。為此,在姜太公的策劃下,周向商獻出了洛西的土地,以示誠意,並建議紂王廢除酷刑,從而贏得商朝臣民和四方諸侯的好感。這樣,表面上是共尊紂王,實際上以自己的威德贏得諸侯的信賴,分化瓦解了商王朝的盟邦。虞(今山西平陸東北)、芮(今陝西潼關西北)本是商的屬國,兩國之間發生了領土糾紛,但兩國國君並沒有到他們的宗主國商去解決爭端,而是慕名前來晉見周文王,求他審斷。二人來到周境,所見到的都是「耕者讓畔(田界),行者讓路」,「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一派互諒互讓的君子之風。二君深受感動,回國之後便議定將所爭土地定為閒田,不再紛爭。後來這塊地方就叫「閒原」。周文王不費唇舌,自動化解虞、芮二國矛盾的事在諸侯中傳為佳話,威望大增,自動依附的諸侯有四十餘國。

在致力文治的同時,姜太公還協助文王積極整軍練兵,征伐周圍一些不聽命的邦國,以壯國威。在軍事征伐的過程中,姜太公成功地扮演了軍師的角色,貢獻了大量的計謀。可以說,周人的每一個勝利,都凝結著姜太公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值得注意的是,姜太公並不一味強調武力,他曾向文王提出了一套「文伐」的策略。文伐的策略共有十二條:(一)因其所喜,順其所好,使其驕而輕敵;(二)親其所愛之人,分其威權,分化其內部力量;(三)暗中收買其臣下,為我提供情報;(四)以珠玉美女厚賂對方,縱其淫樂,使其走上自取滅亡之途。同時表面上對其平和恭順,以懈其戒心;(五)對下面的忠臣,可暗中設計,阻其成事,使其逐漸喪失國君的信任,然後我方再親近他,並促其國君再起用他,則可為我所用;(六)收買其國內的人才,搞壞其盟國間的關係,以促其人才外流而敵國內侵;(七)籠絡利誘其近身寵臣,縱其揮霍,造成國庫空虛;(八)為其出謀劃策,使其嘗到甜頭,則對方就會言聽計從,任我擺佈;(九)盡奉承之能事,使其自詡虛名而妄自尊大,疏遠聖賢之士;(十)通過曲意奉承以博其信任,使其視我為知己,而在不知不覺中傾其權柄;(十一)暗中收攬其豪傑,並將我方智勇之士推薦給對方,使其周圍盡為我之黨徒;(十二)收買其亂臣以迷之,進獻美女淫聲以惑之,贈送珍寶良馬以使其玩物喪志,時機一到,則可與天下諸侯共謀伐之。十二條計策,是姜太公和周文王對付商王朝的軟刀子,但它與真正的利劍一樣寒光逼人。這些計謀與兵聖孫武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文伐十二條的內容出自後人追記,免不了有附益的成分,但大都能與姜太公的用計史實相互印證。

在姜太公和周文王精心策劃對商進行「文伐」的同時,又緊鑼密鼓地開始對商的一些屬國進行征討,以逐步翦除商王朝的羽翼。第一步先對周的西方和北方幾個威脅比較大的部族進行軍事打擊,逐走狁,又派兵攻打西方的犬戎族。犬戎族人馬剽悍,對周人威脅極大。姜太公指揮得當,大敗犬戎,隨後又擊滅了涇水上游的阮、共等小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