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緬甸史

75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第九章 邁向民主化

第一節 制訂新憲法

歷經14年的制憲,緬甸軍政府在國際壓力下終於在2008年2月完成新憲法草案,在4月公佈,5月10日舉行公投。孰料在5月3日發生納爾吉斯(Nargis)風暴,暴風雨在緬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登陸,接著撲向最大城市仰光,造成數萬人死亡,另有150萬人面臨饑餓和感染疾病的風險。聯合國估計約有121萬5,885至191萬9,485人受災,死亡人數在6萬3,290人至10萬1682人,以及22萬人失蹤。緬甸政府表示,緬甸的風災,已經有近13萬4千人死亡,近5萬6千人失蹤。

緬甸軍政府為免除外國干預,採取鎖國政策。直至1990年代中期,才開放觀光簽證。緬甸軍政府一直懷疑外國人在緬甸的活動,從事離間人民對政府的服從,散發與緬甸傳統文化不符的民主思想。所以外國人在緬甸的活動都受到政府的監督和限制,援助緬甸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無法在緬甸境內活動,大都在泰國設立聯絡工作機構,就近支援緬甸的民主活動。

緬甸發生風災,引起國際關切,紛紛表示要前往救援以及提供必要的救災協助,然而,緬甸軍政府對於外來援助只接受救難物資,不接受救難人員。直至5月8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致電緬甸軍人政府首長丹瑞,表示應以人道救援為重,緬甸始改變態度,願意接受外來援助。

對緬甸納爾吉斯風災第一個提供援助的是澳洲,開始時承諾提供300萬澳元援助,後來又追加2,200萬澳元。中國答應援助530萬美元。日本也提供4,300萬日元救援物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宣佈將在災區興建200所臨時學校。新加坡捐助20萬美元。聯合國給予緬甸1,000萬美元緊急援助。各國運送救難物資到緬甸海岸的軍艦,美國有四艘軍艦、英國有一艘護衛艦、法國有一艘兩棲攻擊艦「西北風號」(Mistral)。但軍政府拒絕讓一艘載有1,000公噸救濟品的法國軍艦進入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重災區,法國軍艦將救災物資送至泰國,交由世界糧食計畫署分配。

美國雖然對緬甸實施經濟制裁,但基於人道理由,美國總統布希也透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向緬甸政府施壓,使緬甸接受救災援助。最後緬甸在5月12日同意美軍一架C-130運輸機運載12,700公斤飲水及蚊帳、毯子等救援物資從曼谷飛入仰光。

美國國務卿賴斯(Condoleezza Rice)也與中國外長楊潔篪會面,並且會見印度外長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呼籲兩國政府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力促緬甸為國際救援人員開放邊境。

第一個非政府組織進入緬甸從事救援工作的是救世軍(Salvation Army)勘察小組大衛‧布林加斯和新加坡救世軍成員王德琪以及一名香港救世軍成員組成的三人小組,該小組之主要目的是在勘察災情後,協助當地的救世軍中心制定出一套周詳的計畫,進行救援工作,包括重建和修復災區以及協助災民整頓生活。
5月19日,法國外交部長庫什內(Bernard Kouchner)批評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拒絕向緬甸施壓開放外國援助進入緬甸,是「懦弱」的表現。

世界銀行在5月20日說,由於緬甸軍政府從1998年以來沒有償還任何債款,也沒有啟動經濟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因此不考慮給予新的貸款。

東協和緬甸在5月21日達成協議,緬甸同意讓外國醫療隊伍協助其救災。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5月22日抵達緬甸災區視察災情,設法協調救援組織的賑濟工作,希望能加速賑災進度。緬甸軍人政府在2007年11月2日驅逐聯合國開發計畫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在緬甸的常駐代表(Resident Representative-Myanmar)皮特里(Charles Petrie),因其發表緬甸「人道情況惡化」的聲明而遭到驅逐。 2008年5月25日,聯合國宣佈委任外交官比紹‧帕拉朱利(Bishow Parajuli)取代皮特里。東協和聯合國於2007年5月25日在仰光召開國際籌賑會議。各國慷慨解囊,澳洲政府承諾捐出2,400萬美元;菲律賓將捐出2,000萬美元;加拿大政府也承諾再捐出1,200萬美元。中國將再向緬甸提供1,000萬美元緊急援助。歐洲國家已認捐了7,250萬美元。不過,西方國家多數都立下捐款條件,即緬甸當局需保證外國救援人員通行無阻。緬甸則強調援助不應附帶任何條件或政治目的。

緬甸災難發生後,世界各地許多國家有意派遣救援隊前往救援。緬甸開始時拒絕外國非政府組織提供援助。直到三星期後,救難的黃金時間已過,才決定允許外國救難隊前往協助救難,其遺誤救援時機至為愚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