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容摘錄 識時務者為俊傑
所謂「識時務」,就是要認清形勢,適時而動,順勢而行,與時俱進。它是一種生存技能,也是做事的一項修煉。它既需要敏銳的洞察力,也需要靈活的判斷力,能夠透過表面現象看透事物本質。
避敵鋒芒,以保己存
「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意思就是說:當與敵人力量相當時,要迎擊敵人;當力量弱於敵人時,要能躲避敵人,要善於退卻,而如果在力量弱小的情況下,勉強應戰,就會被強敵活捉。所以為了保存實力,就必須懂得後退的道理。
漢高祖劉邦去世後,呂后臨朝稱制。匈奴單于冒頓曾把劉邦和三十萬漢軍,圍困在平城達七日之久,對大漢也很輕視,但是對劉邦還多少有些忌憚。
劉邦一死,冒頓單于便心驕氣傲,想挑起戰端,於是派使者給呂后送去一封信,上面說:
「我這孤獨苦悶的君王,生於荒野大澤之中,長於曠野牛馬繁育的區域,曾多次到達邊境,故希望能遊覽國內。陛下獨立,卻孤獨苦悶孀居,兩位君主都不高興,也沒辦法讓自己快樂起來,所以希望以我的所有,換妳的所無。」
竟然是一封言辭褻慢的求婚書!其實冒頓單于妻妾成群,自然不會對呂后這位老太婆有何興趣,不過是借戲侮她,來戲侮大漢國內。
呂后見信後大怒,便招集群臣商議,要大舉討伐匈奴以雪此辱。
曾為西漢立下赫赫戰功的樊噲率先高喊道:「我願帶十萬人馬,橫行匈奴之中。」
呂后大喜,季布卻怒聲叱道:「樊噲理應斬首。」
朝堂上的人都嚇了一跳,不知季布在哪兒偷吃了熊心豹膽,竟要斬元勳國戚?
季布接著說:「當年高祖率三十萬精兵討伐匈奴,卻被圍困在平城七日七夜,那時樊噲也在軍中,卻束手無策,今日為何就能以十萬人馬橫行匈奴之中?這只不過是當面阿諛陛下,其實犯欺君之罪,按律當斬。」
樊噲被質問得啞口無言,其他眾將也紛紛附和說,以高皇帝之英武,尚且被困於平城,匈奴勢力強盛,委實不宜擅起戰端。
呂后見眾將意思一致,回頭細想也確實如此,便忍下這口惡氣,退朝回到宮內,不再提討伐匈奴的事。
過後呂后為安撫冒頓單于,居然卑詞婉約地寫了一封拒絕信,上面說:
「單于不忘我國內,賜給書信,我等國人都很恐懼,我自思自忖:身體老邁,氣息也衰弱,牙齒也脫落得差不多了,走路的步子都不均勻,單于您誤聽信了傳言,我實在不足以使您自汙。我國無罪,應在您赦免之列。且我有自己坐的車兩輛,馬八匹,就送給您平時乘坐。」
然後派宦官張澤送去。
單于冒頓原以為,漢朝一定會傾竭國力攻擊自己,嚴加戒備,沒想到等來的不過是一介漢使,讀信後反倒覺得羞愧,便又派使者送給呂后好馬,回信說:「我生長荒野,沒聽過國內的禮義,多虧陛下赦免了我。」便又和漢朝和親。
呂后性格剛毅,心狠手辣,漢初功臣韓信和彭越,都直接死在她手上。但是面對匈奴單于的侮辱和挑釁,她不但採納眾將的意思忍耐住了,而且還以謙卑的身段回了一封信,倒使得冒頓心生慚愧,回信謝罪,並達成了和親,使呂后時邊塞得以平安無事,民眾得以休養生息,後來的文景之治,其實就因此奠定基礎。
呂后將來自蠻夷的污辱視為一種磨練,以忍耐作為一種與敵人爭鬥和周旋的策略,透過奇恥大辱刺激群臣意識到:「保存己力」的道理,鼓勵群臣和百姓臥薪嚐膽、發憤圖﹙編按:尋求﹚強,先壯大自己,然後再與敵人作戰,找回丟失的臉面。如果呂后當時採納了樊噲的狂言,只是一昧的意氣用事,與強敵匈奴發生戰爭,這從當時弱小的實力看來,很可能會全軍覆沒,大漢的政權從此被推翻。所以她的抉擇不能不說是一種「避敵鋒芒,以保己存。」的大智慧。
所以,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要有效地保全自己,就要首先學會保存實力。實力沒有了,你就難以得到保全了。
任何人做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都會遇到與強者的競爭,甚至會遭到強者的排擠。這時,忍耐和退一步,往往是你做事的轉捩點原則,這不僅可以幫你保存自己的實力,也避免以硬碰硬所產生的後果,最後為你日後的全盤考慮,取得了成功,且多拓展了一條全新的思路。
人在屋簷下,不可不低頭
縱觀古今中外得大成之人,無不是善處逆境和善待位卑的智者。他們能伸能屈、能俯能仰,從不把自己看得比別人更高貴、更顯赫。特別是在屈尊和低就於別人的時候,更能顯出低調做人的風範。
明太祖洪武三十五年五月,朱元璋病逝於南京,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繼位開始,便仿效漢景帝,大力削藩,使各藩王相繼被逮入京師,廢為庶人(編按:平民)。
建文帝最忌憚的就是封藩北京的燕王朱棣,卻因他勢力雄厚,不敢貿然動手,所以先消除一些藩王,剪除朱棣的羽翼,待他形單勢孤時,再下手除掉。
朱棣明白朝廷的意圖﹙編按:尋求﹚,也不甘坐以待斃,便和心腹謀主道衍和尚密商對策,在王府的後花園修築地下室,進而在地下室中操練兵馬,打造兵器,私鑄金錢。
此事做的雖然隱秘,還是被朝廷知道了,建文帝以防守邊關為名,把朱棣麾下燕山護衛中的精銳官兵,都抽調到別處,又把北京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官員,全都換成自己的親信,以控制北京城並監視朱棣的動向,又派將軍宋昌駐重兵懷來,隨時準備平息朱棣可能發動的兵變,朱棣真如甕中之鄨,伸手可捉。
朱棣見形勢危急,又苦於準備不足,便想鋌而走險,孤注一擲,道衍和尚勸阻了他:識時務者為俊傑,你稱位天王的時機未至,人事又不足,更是地利已失,而失此三者卻貿然起兵,不過是送死。接著,道衍又為他獻上「假癡不顛」的妙計,以避開建文帝耳目。
朱棣權衡利弊,點頭稱是。第二天,他便單身衝出王府,跑上街頭,不但披頭散髮,連鞋都跑丟了,更在街道兩旁的小攤販的攤子上亂搶東西,遇到行人手裏拿著食物,搶過來就吃,於是京城人都傳言:王爺被皇上逼瘋了。
北京布政使司急忙上奏朝廷,說燕王得了瘋疾,請皇上指示下一步的行動。
建文帝準備妥當,馬上就要擒拿燕王入京,卻不料有此,心中固然是半信半疑,但怎麼說也不能對一個瘋子動手,這也太失朝廷體面,只好讓各處按兵不動,又讓北京官員查實,燕王是否真瘋了?
北京三司的官員知道事關皇室,不敢不特別慎重,只好耐下心來仔細觀察,但即使心有所疑,也不敢斷言燕王是詐瘋。
沒等他們最後查明白,朱棣又使計把三司官員誘入王府,一網打盡,就此起兵。
朱棣詐瘋不過是緩兵之計,使皇上無法馬上向自己下手,從而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待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都有利於自己時,便斷然起兵。
朱棣出身皇室,自小養尊處優,讓他裝瘋也著實難為了他。但是他雖然演技並不高明,不能表演得逼真,但只要假裝出這種身段,朝廷就要有所顧忌,不徹底查明此事就無法對他下手,因為他畢竟是皇上的親叔叔。但是要證實一個人是否真瘋也不是容易的事,他只要裝出種種瘋態,就無法確定他是不是真瘋,而朱棣正是利用皇上和官員的這種心理,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棣稱帝的史實告訴我們:只要是在別人的屋簷下,就「一定」要低頭,不要等撞到屋簷才低頭。這是一種對客觀環境的理性認知,是審時度勢後一種明智的選擇。
總之,「一定要低頭」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與現實環境有一種和諧的關係,把二者的牴觸和摩擦降至最低;這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長遠的路,更是為了把不利環境轉化成有利環境。這是處世的一種懷柔、一種權變,更是行走社會的生存智慧。
「在人屋簷下」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它會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現。當你看到了「屋簷」時,請時時提醒自己:「一定要低頭」。
「妥協」是一種保全自己的生存策略
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妥協」就是其中的一種,即主動降低條件和要求,而表現在主觀上的高身段,及行為上的低身段。
「妥協」是當事者雙方或多方,在某種不得已的條件下做出的退讓決定。在解決問題上,它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沒有更好的方法出現之前,它卻是行之有效的選擇,因為它有不少的好處:既解決了問題,又可以避免時間、精力等「資源」的更大浪費。
一些人也許會認為,強者不需要妥協,因為他實力雄厚,不怕消耗。理論上是這樣,但問題是,當弱者以飛蛾撲火之勢咬住你時,強者縱然得勝,也是「慘勝」,所以,強者在某些狀況下也需要妥協。
明武宗正德年間,分封南昌的甯王朱宸濠起兵造反,當時江西巡撫王守仁,率兵平叛,憑藉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僅用了三十四天的時間,便擒甯王於鄱陽湖,平定了叛亂。
但是,御駕親征的明武宗根本沒想到,王守仁的軍事天才這麼高,倒覺得沒有親自抓獲朱宸濠不過癮,於是下詔讓王守仁把甯王放了。自己要和甯王在鄱陽湖裏對決單挑,且非親手擒獲甯王不可。
王守仁對這樣昏庸得出格(編按:跳出原本皇室規格)的命令,當然置之不理,他帶著甯王迎向明武宗的軍隊,中途他向武宗上書,要求皇上班師回京,並且指出:「想要造反的不只甯王一人,請皇上罷免身邊的奸佞小人,以挽回天下豪傑之心。」這句話可捅了馬蜂窩,明武宗身邊圍繞的,全是這種奸佞小人,又大多受過甯王的賄賂,與之暗通聲息,看到王守仁的奏章,個個恨王守仁入骨。他們便合謀製造謠言,說王守仁本來是和甯王合謀造反的,後來看甯王難以成大事才擒甯王以邀功。
武宗雖然不信,但身邊人個個都這樣講,也不能不有所懷疑。但王守仁抗旨不遵,不肯放甯王和自己對決,武宗也大為不滿,所以大軍繼續進發,倒像要防備王守仁造反似的。
武宗所派的先鋒太監張忠、安邊伯、許泰,以威武大將軍(明武宗自封)的名義發檄文給王守仁,命令他到軍前聽命。王守仁置之不理,從小路趕赴杭州,卻遇到了武宗親信的太監張永。
二人相見,張永對王守仁說:「我只是來保護皇上,照顧皇上生活起居的,不是來和大人搶功的,大人此番建立蓋世奇勳,我當然也知道,只是有些話不能明說,有些事不能照直做,否則非但事不成,命也不保。」同時,他還向王守仁提出忠告:好漢難敵四手,猛虎也怕群狼。單憑你一己之力是難以和群邪對抗的,你不如採取妥協的策略,暫時答應他們的的要求,以圖﹙編按:尋求﹚全家平安。
王守仁點頭稱是。於是,他便重新上了一封奏章,說是奉威武大將軍的神威平定了叛亂並且把張忠、許泰、江彬一干小人,列入有功人員的前列。這些奸邪小人看後,對王守仁的痛恨減輕些,武宗便任命王守仁繼續為江西巡撫。
妥協,可以贏得扭轉不利形勢的機會。對方提出妥協,表示他有力不從心之處,他也需要喘息,說不定他是要放棄這場「戰爭」;如果是你提出,而他也願意接受,並且同意你所提出的條件,表示他也無心或無力繼續這場「戰爭」,否則他是不大可能放棄勝利的果實的。正如例子中的王守仁,他權衡利弊,知道自己勢單力薄,如果和張忠、許泰等人硬來,後果會很嚴重,丟掉個人性命不說,全家人也會受到牽連。因此,他聰明地做出讓步,為自己創造了「和平」的時間和空間,而他便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引導「敵我」態勢的轉變。
妥協,可以維持自己最起碼的「存在」條件,但妥協常有附帶條件,如果你是弱者,並且主動提出妥協,那麼雖然可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但卻換得了「存在」。存在便是「留得青山」,沒有存在,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也許這種附帶條件的妥協對你不公平,讓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換得存在,換得希望,相信也是值得的。
有人認為「妥協」是屈服、軟弱的「投降」動作,事實上,妥協是一種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生存智慧。只要是生活中的智者,都懂得在恰當時機,接受別人的妥協,或向別人提出妥協,畢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
總之,「妥協」可改變現況,轉危為安,它是戰術,也是韜光養晦、尋求生存的大謀略。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