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多聽、多感覺!
──由生活中用心觀察及體驗
一、生活中的觀察力
對於自己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不可能視若無睹或觀而不見,只有用心的深入觀察和實際體驗,才能有豐厚的寫作材料。將心中所有的感受以及各種不同的情懷,經由自身的經歷與體悟,藉助文字的知性、感性與理性多種面向,融會貫通後完美地展現出來。
如果自己的生活經驗累積,因受限於時間與環境而較為稀少或枯燥乏味,又想要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得多重感悟,其實有相當的難度;建議不妨從與他人的接觸及交談的過程中,多方汲取自己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智慧體驗,甚至可記錄下來當作寫作的參考內容。
我們可將自己所看到、聽到、聞到、吃到、碰到、想到,以及由他人作品文章裡所學習到的內容詳加筆記,如此一來,在日積月累下,即能成為可觀又實用的寫作素材。透過筆記詳細而深刻的多方觀察與尋思,正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運用於作文中,便是描寫功力的展現,至於程度的優劣則在觀察的能力上見真章。
劉鶚在〈明湖居聽書〉一文中,對於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歌聲便有相當具體而傳神的描述:「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地愈唱愈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因此,生活中的觀察力也是描摹程度重要的關鍵之一,不能夠單憑想像,因為想像之下的人事物,絕對不夠深刻也不夠逼真,更遑論讀者能否感受到細膩的敘述了。
二、五感運用,摹寫力再上層樓
所謂的培養觀察力,其實包含了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五感。視覺代表著眼睛的功能,聽覺代表著耳朵的功能,觸覺代表著皮膚的功能,嗅覺代表著鼻子的功能,味覺代表著嘴巴和舌頭的功能。當五感具備之後,還要再透過心靈深層的感受力以及大腦富有邏輯性的思維過程,才能組合出完美的文字呈現,創造出作品與文章。首先,眼睛務必仔細看,才可以培養出精確而敏銳的觀察力,如果只是走馬看花,是看不出所以然的,所以法國的雕刻家與藝術大師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好的事物會讓人陶醉,也會讓人打開心靈的窗戶,但是得先發現才行。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裡寫道:「庭中紫豆一叢,作花甚繁;芭蕉展葉,綠滿窗戶;紫薇久花,離離散紅。」他眼中五彩繽紛的景象,全都是靠著眼睛細膩的觀察而來的,即便是天天看的人事物,也得用心觀看才得以有所發現。
接著,耳朵也要用心聽周遭人事物的聲響,萬萬不可聽而不聞,也不可左耳進右耳出,否則難以充實寫作的材料。耳朵能夠分辨出美好的樂音與嘈雜的噪音,也能夠辨識出男女老少、高低音色、快慢不同等變化,甚至是情緒中的喜怒哀樂,也能有所感受。陳黎的〈聲音鐘〉便是最好的代表:「他們的報時方式、出現時機,是和這有情世界一樣充滿變化與趣味的。他們構築的不是物理的時間,而是人性—或者更準確地說—心情的時間。……這些聲音鐘不但告訴你時刻,也告訴你星期、季節。慢條斯理,喊著『修理沙發哦』的車子經過時,你知道又是週末了。賣麥芽糖、鹹橄欖粉的照例在星期三出現;賣衛生紙與賣豆腐乳的,都是在星期天下午到達。昨天晚上你也許還吃著燒仙草,今天你忽然聽到他改叫『冷豆花哦』—這一叫,又讓驚覺春天的確來了。」
再來,鼻子所聞到的各種不同氣味,可使人心情受到影響:香味能夠使人心情愉悅,甚至得到放鬆;臭氣則會令人難以接受而出現壞情緒,甚至暴躁難耐。藉由自己對於氣味的親身經驗與體會,也能夠找到可貴的寫作材料,揉合在文字當中,使之呈現的方式富有變化且靈活生動。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風裡帶來些新翻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花裡帶著甜味;閉上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嗅覺的傳達表現十分動人。此外,口舌嚐到的滋味,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感知,因為口舌作用的「吃」,是維持人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通過自身的品味及咀嚼,也能夠有感情層面上的抒發。在鍾肇政的〈中元的構圖〉中有精采的描寫:「過了一刻兒,那雜湊在一起的九個人加上我,大家圍著三隻飯盒吃了一頓肉,甜甜的,腥腥的,都是赤肉,韌韌的,紅紅的,那是力量,我吃了力量,吃下去,全身就有力了。我又會走路了。可是那是什麼肉呢?我不懂。次晨我們又走了。走前我在一叢灌木下看到一堆骨頭。我明白了。天哪,我了什麼?我不敢說,我不敢說,我成了畜生了。」
最後,便是肢體皮膚所接觸到的感覺了,而在這個部分也經常流露出內心正面或負面情感的深層感受力,像人和人之間的擁抱,透過擁抱的正向力量,或許能夠得到安慰與平靜的感覺。而在陳醉雲的〈蟬與螢〉一文中:「夏秋之間,一到夜晚,便祛除了一日間蒸溽的熱惱,人們也像是滌淨了一日間困頓的疲勞。當我們坐在樹下或躺在草地上休憩的時候,林間樹梢上顫動著蕭颯的風聲,飄下一股爽朗的涼味,已夠令人陶醉了。」同樣是透過觸覺的感受而表達出內心的情緒起伏。
寫作一點靈
善於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並深刻地去體會及感受,不但可豐富寫作材料,也能讓你的文章字句更有溫度。
──由生活中用心觀察及體驗
一、生活中的觀察力
對於自己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不可能視若無睹或觀而不見,只有用心的深入觀察和實際體驗,才能有豐厚的寫作材料。將心中所有的感受以及各種不同的情懷,經由自身的經歷與體悟,藉助文字的知性、感性與理性多種面向,融會貫通後完美地展現出來。
如果自己的生活經驗累積,因受限於時間與環境而較為稀少或枯燥乏味,又想要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得多重感悟,其實有相當的難度;建議不妨從與他人的接觸及交談的過程中,多方汲取自己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智慧體驗,甚至可記錄下來當作寫作的參考內容。
我們可將自己所看到、聽到、聞到、吃到、碰到、想到,以及由他人作品文章裡所學習到的內容詳加筆記,如此一來,在日積月累下,即能成為可觀又實用的寫作素材。透過筆記詳細而深刻的多方觀察與尋思,正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運用於作文中,便是描寫功力的展現,至於程度的優劣則在觀察的能力上見真章。
劉鶚在〈明湖居聽書〉一文中,對於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歌聲便有相當具體而傳神的描述:「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地愈唱愈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因此,生活中的觀察力也是描摹程度重要的關鍵之一,不能夠單憑想像,因為想像之下的人事物,絕對不夠深刻也不夠逼真,更遑論讀者能否感受到細膩的敘述了。
二、五感運用,摹寫力再上層樓
所謂的培養觀察力,其實包含了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五感。視覺代表著眼睛的功能,聽覺代表著耳朵的功能,觸覺代表著皮膚的功能,嗅覺代表著鼻子的功能,味覺代表著嘴巴和舌頭的功能。當五感具備之後,還要再透過心靈深層的感受力以及大腦富有邏輯性的思維過程,才能組合出完美的文字呈現,創造出作品與文章。首先,眼睛務必仔細看,才可以培養出精確而敏銳的觀察力,如果只是走馬看花,是看不出所以然的,所以法國的雕刻家與藝術大師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好的事物會讓人陶醉,也會讓人打開心靈的窗戶,但是得先發現才行。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裡寫道:「庭中紫豆一叢,作花甚繁;芭蕉展葉,綠滿窗戶;紫薇久花,離離散紅。」他眼中五彩繽紛的景象,全都是靠著眼睛細膩的觀察而來的,即便是天天看的人事物,也得用心觀看才得以有所發現。
接著,耳朵也要用心聽周遭人事物的聲響,萬萬不可聽而不聞,也不可左耳進右耳出,否則難以充實寫作的材料。耳朵能夠分辨出美好的樂音與嘈雜的噪音,也能夠辨識出男女老少、高低音色、快慢不同等變化,甚至是情緒中的喜怒哀樂,也能有所感受。陳黎的〈聲音鐘〉便是最好的代表:「他們的報時方式、出現時機,是和這有情世界一樣充滿變化與趣味的。他們構築的不是物理的時間,而是人性—或者更準確地說—心情的時間。……這些聲音鐘不但告訴你時刻,也告訴你星期、季節。慢條斯理,喊著『修理沙發哦』的車子經過時,你知道又是週末了。賣麥芽糖、鹹橄欖粉的照例在星期三出現;賣衛生紙與賣豆腐乳的,都是在星期天下午到達。昨天晚上你也許還吃著燒仙草,今天你忽然聽到他改叫『冷豆花哦』—這一叫,又讓驚覺春天的確來了。」
再來,鼻子所聞到的各種不同氣味,可使人心情受到影響:香味能夠使人心情愉悅,甚至得到放鬆;臭氣則會令人難以接受而出現壞情緒,甚至暴躁難耐。藉由自己對於氣味的親身經驗與體會,也能夠找到可貴的寫作材料,揉合在文字當中,使之呈現的方式富有變化且靈活生動。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風裡帶來些新翻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花裡帶著甜味;閉上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嗅覺的傳達表現十分動人。此外,口舌嚐到的滋味,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感知,因為口舌作用的「吃」,是維持人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通過自身的品味及咀嚼,也能夠有感情層面上的抒發。在鍾肇政的〈中元的構圖〉中有精采的描寫:「過了一刻兒,那雜湊在一起的九個人加上我,大家圍著三隻飯盒吃了一頓肉,甜甜的,腥腥的,都是赤肉,韌韌的,紅紅的,那是力量,我吃了力量,吃下去,全身就有力了。我又會走路了。可是那是什麼肉呢?我不懂。次晨我們又走了。走前我在一叢灌木下看到一堆骨頭。我明白了。天哪,我了什麼?我不敢說,我不敢說,我成了畜生了。」
最後,便是肢體皮膚所接觸到的感覺了,而在這個部分也經常流露出內心正面或負面情感的深層感受力,像人和人之間的擁抱,透過擁抱的正向力量,或許能夠得到安慰與平靜的感覺。而在陳醉雲的〈蟬與螢〉一文中:「夏秋之間,一到夜晚,便祛除了一日間蒸溽的熱惱,人們也像是滌淨了一日間困頓的疲勞。當我們坐在樹下或躺在草地上休憩的時候,林間樹梢上顫動著蕭颯的風聲,飄下一股爽朗的涼味,已夠令人陶醉了。」同樣是透過觸覺的感受而表達出內心的情緒起伏。
寫作一點靈
善於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並深刻地去體會及感受,不但可豐富寫作材料,也能讓你的文章字句更有溫度。